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俄军喜欢坐在步战车车顶?

2024-11-23 11:43:36 条浏览

战车设计师就把车辆做得过于低矮BMP.BMD和轮战都这么玩,目的降低目标特征和被击中概率,,,多次实战后证明低矮也是薄皮大馅铁棺材,士兵跑都来不及,还不如座外面,发现没有乘车的苏军屁股后面一般多个小板挂在马甲上,坐车时正好垫着屁股不然肉咯铁受不鸟啊[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一帮人坐在外面还能360°无死角观察敌情哦,遇到紧急情况跳车不超过2…3秒如果闷在车里2-3秒一帮人是逃不掉的,,,活着才是硬道理!!




苏系战车,坦克为了降低受弹面积,都设计得比较低矮,内部空间窄,俄罗斯军身材高大。




方便




投送能力




主要是方便跳车




外面凉快呗!




皮薄内部空间小,一发rpg整车报销




抛却搭便车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大量步战车,坦克的泄压能力不足。坐在里面一发穿甲弹就就呵呵了。特别是步战车,破甲弹,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RPG这种聚能穿甲弹。他样样都吃,一发打过去车顶上的人或许还能跳车。撤离的基本就凉凉了




其实是为了生命安全,一旦被反坦克武器盯上马上跳车逃命。




经常在新闻视频中看到俄军士兵坐在装甲车顶上,看起来威武霸气。为什么俄军喜欢坐在步战车车顶?俄军坐在战车车顶上,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因为是车内拥挤,可是如果在战斗中俄军还喜欢这样做,那就是伏尔加喝高了,想见上帝了。这些士兵为何不坐在由装甲保护的车内,坐外面不是很危险吗?万一遇袭就会造成大量伤亡,其实坐在步战车里危险性更大!

步兵战车目的就是伴随主战坦克冲击敌人阵地并且保护步兵安全,但为了车辆的灵活机动,不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步兵战车的装甲都很薄!正面装甲厚度仅30毫米左右,这么薄的装甲能抵御大口径机枪就不错了。而步战车两侧和顶部装甲更薄了,只有10毫米左右,这个厚度连12.7重机枪发射的穿甲弹都抵御不了,更不要说RPG一类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打击,甚至连单兵榴弹发射器的40毫米破甲弹都扛不住!

步兵战车由于装甲太薄基本上抵御不了反坦克武器和路边炸弹的打击,更抵御不了猛烈的爆炸了,另外步战车视线也受碍,驾驶员观察镜角度有限,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外景。步战车内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周围都是敌情复杂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利于观察才行。所以大部分车内乘员都坐在车外,几双眼睛360度全方位观察要比步战车内的观察镜管用的多,遇到突发敌情可以迅速下车作战,这要比打开车尾后门出去快得多。

在装甲车内部,视野狭窄,而且现在的装甲车相对于坦克是皮薄馅大,一般的火箭筒都能击穿,在装甲车内部不易于观察敌情,而且被反装甲火力击中后,一车的人都跑不掉!反倒不如坐在车顶,视野好,便于观察敌情,虽然被轻武器击中的概率增加了,但反应速度也会提高不少。

装甲车辆有一个缺点就是乘坐的舒适性比较差,装甲车辆里边空间狭窄,噪音严重,又闷又热,步兵坐在里面都是背靠背,肯定非常不舒服。遇到不好的路况,车内的人颠簸得肯定不舒服,翻肠倒肚的滋味不难想象。这对人高马大的老毛子来说,十分的憋屈,谁没事总坐在里边,如果是正规作战,知道前边要打了,那么钻到里边呆一会还行,但是长时行军或是执行巡逻任务,还是让自己舒服一点比较好,所以干脆坐在车顶吹凉风。

步战车在行使的过程中车内温度非常高,特别是夏季或者热带地区,车内温度会达到50度以上,和“桑拿房”一样,人在里面几分钟就会大汗淋漓了,这个时候你甭想有空调。况且,目前装甲车的防护能力如果是遇到类似于火箭筒一类的反坦克武器,都是被击穿的下场,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早点离开装甲车寻找掩体更能保护自己。正因为步战车的这些问题,所有有很多步兵坐在坦克和装甲车车顶。




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

其实不止是俄军,很多国家的步兵都有坐在步战车车顶行军的情况,甚至还有坐在主战坦克上的,只是俄军处镜较多,尤其是在车臣战争中,经常能看到俄罗斯大兵坐在装甲车,坦克的车顶上,当然,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至于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背着沉重的装备长途行军,有顺风车坐何乐而不为

这是伴随坦克装甲车作战的步兵的普遍想法,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长途行军并不轻松,所以,碰到装甲车当然要搭一下了!

第二,俄系装甲车内部空间狭窄

俄系战车的通病,空间狭窄,噪音严重,闷热,这对人高马大的老毛子来说,十分的憋屈,所以,干脆坐在车顶吹凉风,当然有时候也会吹子弹!

第三,坐在车顶视野好,接敌时反应快

在装甲车内部,视野狭窄,而且现在的装甲车相对于坦克是皮薄馅大,一般的火箭筒都能击穿,在装甲车内部不易于观察敌情,而且被反装甲火力击中后,一车的人都跑不掉!反倒不如坐在车顶,视野好,便于观察敌情,虽然被轻武器击中的概率增加了,但反应速度也会提高不少。

(图片来源自网络)




只要战况允许,没人喜欢憋在铁皮罐头里。这是美式装甲车的一些照片。

装甲车的防护能力从来没有超过rpg,大口径机枪都能从侧面穿几个窟窿。十来号人憋在里面,一发火箭弹变烤箱的悲剧法国人在越南没少经历。

相比之下,车顶反而是一个平时舒适,战时快速离开被集火目标的好去处。




作为军事强国,苏联是最早将步兵战车装备部队的国家,继承苏联的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发展步兵战车,各种步兵战车装备非常普遍,苏联时代的普通步兵师中,装甲战车装备量在300辆左右,若按人均马力计算,机械化程度是高于美国的。

在新闻图片中,我们确实见到俄罗斯士兵喜欢坐在车顶,但坐在车顶的前提条件有三:即没有外来威胁的和平地区、在己方已经控制的低烈度冲突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使命。在战火纷飞冲突激烈地区,俄罗斯士兵是绝对不敢坐在车顶的的,那是非常危险的。




苏俄的装甲车辆有一个缺点就是乘坐的舒适性比较差,装甲车辆里边有闷又热,谁没事总坐在里边,如果是正规作战,知道前边要打了,那么钻到里边呆一会还行,但是最近几次战争,俄军做装甲车的时候多半是执行巡逻任务,这种情况下,还是让自己舒服一点比较好。

苏联包括俄国步兵喜欢坐在坦克或者装甲车的外边是有传统的,二战中的苏军就是坐在坦克的外边,从阿富汗到车臣,苏军俄军在乘坐装甲车的时候都是喜欢坐在装甲车外边。主要是苏俄的装甲车和步战车乘坐的舒适性太差了。

象后来的BMP3还好一点,下边的BMP2就可以看出来,BMP-2的载员空间十分狭窄,坐在里边长途运动的确是不舒服。BMP的高度不高,的确是可以降低中弹面积,但是作为载员来说,坐起来就不舒服了。

其实在乘坐装甲车辆进行机动的时候,不只是苏俄步兵,包括美国人也是这样,搭载的步兵都是尽量把脑袋伸出车厢外边,主要是舒服点,尤其是执行巡逻任务的时候,在车厢外边的观察能力远远强于在车里。

况且,目前装甲车的防护能力如果是遇到类似于火箭筒一类的反坦克武器,都是一个被击穿的下场,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早点离开装甲车寻找掩体更能保护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代俄军确实有很多步兵坐在坦克和装甲车车顶的照片,照片能说明这个现象在俄军中确实存在,但既然是照片,不能完全证明在战场上也一定这样。

除了罗伯特·卡帕这个战地记者敢跟着作战部队上战场拍照,甚至在诺曼底第一波登陆部队里抓拍,真看不出还有哪位记者如此把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大部分记者这是在战斗发生前后,甚至是在相对平静的战线上拍摄照片,这样意义就不同的。如果你是俄军士兵,当没有危险的时候,记者来拍照了,你还会乖乖躲在战车里面吗?那还能在照片上露面吗?所以,照片上俄军士兵全坐在坦克和装甲车顶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军队的很多照片就是这样摆拍出来的,有些冲突地区甚至传出过这样的传言,记者给钱或者给物资(美食,酒)之类的,士兵就按照记者的要求拍一些照片,所以要注意辨别。

另外,还有一些因素。

自二战时代起,苏联训练步兵攀爬坦克来弥补装甲车不足的状况,使得苏联对坐在战车外面又很深的记忆。

装甲车为了降低被命中的概率,通常被设计成低矮的外形,所以坐在车内应该不会太舒服,如果没有遭到伏击的危险,士兵们恐怕确实会选择坐在车外,这样舒服点。

而且,阿富汗战争的经验表明,在行军路上的最大威胁是地雷,装甲车的车底装甲防护地雷的效果并不理想,更不用说自车臣战争以来各种威力加强版地雷——路边炸弹(IED)了。还不如坐在车顶,这样车身和车顶的装甲也能抵消一部分地雷的威力。

如果你注意观察,还会发现包括美军在内,也有很多其它国家的军队坐在坦克和装甲车车外的照片,所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近卫步兵师




俄罗斯战争大片《第九连》的剧照,不论是BTR–80轮式步兵战车还是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几乎所有的搭乘步兵都是坐在车外面。

为啥要坐在外面呢?就是因为步战车内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周围都是山区环境,敌情复杂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利于观察才行。

真实的战争场景也是这样的,这张图片就是“车臣战争”中俄军坐在步战车的车身上而非坐在“步战车”座舱里面。

电影也好、真正的战场也好,这些士兵为何不坐在由装甲保护的车内,坐外面不是很危险吗?不如说:敌人的轻机枪就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其实,坐在步战车里危险性更大!

图片上这辆辆BMP-2被反坦克武器炸的面目全非!如果有人在车内也会全部炸死,就算是当时没炸死,也会大面积烧伤,根本没法治疗,几天后全身感染溃烂当中痛苦的死去!

步兵战车的研制目的就是伴随主战坦克冲击敌人阵地并且保护承载步兵的安全,但为了车辆的保持机动灵活性,不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战车,装甲都很薄!正面装甲厚度仅在30毫米以下的装甲厚度,这么薄的装甲仅能抵御大口径机枪在300米以外直射;而步战车两侧和顶部装甲更薄了,只有10毫米左右,这个厚度连12.7重机枪发射的穿甲弹都抵御不了,更不要说RPG一类的单兵“无后坐力”反坦克武器打击,甚至连单兵榴弹发射器的40毫米破甲弹都扛不住!

步兵战车由于装甲太薄基本上抵御不了反坦克武器和路边炸弹的打击,图片上M1A2坦克都被炸烂了,步战车就更抵御不了猛烈的爆炸了,另外步战车视线也受碍,驾驶员观察镜与坦克上的差不多,视线只有半张A4纸那么大,虽然步战车的车体上有几个射击孔,问题是这也不足以进行多角度的观察…。

还有就是步战车在行使的过程中车内温度非常好,特别是夏季或者热带地区,车内温度会达到50度以上和“桑拿房”一样,人在里面几分钟就会大汗淋漓了,这个时候你甭想有空调冷气,绝大部分战车型号都没空调,就是有也不能随意启动空调,因为车载电器设备和车载链炮都需要用电,开动空调后大量的耗电这些设备也别用了…正因为步战车的这些问题,所以大部分车内乘员都坐在车外,十几双眼没遮拦对四处观察要比步战车内的观察镜管用的多,遇到突发敌情可以迅速下车作战,这要比打开车尾后门出去快的多。

基于1970和1980年代设计的步战车“皮薄馅大”容易被击毁,21世纪后研制的步战车都以重型化发展,就是要提高装甲防护措施比如说:图片里的德国美洲狮战车,安装最高等级防护装甲后,整车重量达到了40吨,比一辆T55坦克都重,虽然防护水平上来了,但采购价格也是扶摇直上,一辆“美洲狮”要900万欧元,比主战坦克都贵,不是一般国家装备得起的。

以色列装甲兵有过多次大规模装甲战的经历,对于步战车的防护也是不惜代价的,甚至将新型的主战坦克改造成重型步战车,形成与主战坦克一样的防护力,图片上以色列的“雌虎”重型步兵战车,就是用“梅卡瓦3”主战坦克改造而成,重量接近50吨,可能是世界上最重步战车,它也使用1200马力发动机,所以“雌虎”的机动性非常好,厚装甲的车体,人员在里面抵抗“路边炸弹”甚至RPG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现代基本不会出现大型机械化战争了,城市“攻防战”或者“治安战”反而很多,由于持续时间长,这类战场残垣断壁处处都是,成了攻防双方非常好的隐蔽场所,更严重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全球泛滥,比如:图片里的叙利亚战场,反坦克导弹和RPG“一样多”…这对坦克装甲车辆的观察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装甲防护!

两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坦克装甲车辆损失惨重,许多人还没有发现敌人,就被消灭在了步战车里面,尸体惨不忍睹几乎都烧成焦炭…所以,有必要给步战车提高防护水平,给装甲增加一寸的厚度,就是保护了车内战士的生命!




不管是看电影、还是在实战训练等画面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坦克、步战车等装甲车的车顶上坐满了士兵,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是为了多拉人采用的这种非极端的载人方式,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在坦克、步战车等车顶坐满了人的背后并不是为了驮载士兵,反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所导致的。

具体以俄罗斯的士兵喜欢坐在车顶上来说的话,苏俄系的坦克、步战车等装甲车辆,为了提升其战时的被发现和命中率,整车尺寸都设计的比较低矮,特别是相比欧美同类型的坦克、装甲车普遍高大的外观形象而言,苏俄系的坦克整车尺寸显得的确很是低矮,这就会造成苏俄系装甲车的内部空间很是狭小,对于体型小巧的亚洲人而言这个问题还不大,毕竟车内空间小、人体型也小不会觉得很是拥挤。但是对于同样身材高达的俄罗斯人而言,较小的车内空间使得士兵能够活动的空间非常狭小,特别是苏俄系坦克等装甲车辆,往往都装备了自动装弹机等较大机械部件,而且苏俄系坦克采用的还是围绕在炮塔周围的装弹机,这就使得士兵在车内能够可用的活动空间更加狭小,所以在非战斗时刻,士兵还是愿意坐在车顶、这样不仅活动空间更加宽阔,而且也有助于士兵迅速恢复战斗力。

其次坦克等装甲车辆,为了增强自身的机动性等技战指标,往往都装备有大功率的动力系统,这就造成本来内部空间不大的车体内部留给乘员的空间更加狭小,而且大功率的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和噪音,也使得坦克等装甲车内部人机环境特别差,闷热、嘈杂使得人根本无法长时间带着车体内,当外部气温40摄氏度时,坦克车体内部往往已经高达60度左右,噪音更是超过90分贝以上,但是因为苏俄系坦克内部空间狭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空调,所以在外面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坐在外面更为合适,就像夏季大家吃烧烤喜欢在外面而非室内一个道理。




俄军坐在战车车顶上,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因为是车内拥挤;可是如果在战斗中俄军还喜欢这样做,那就是伏尔加喝高了,想见上帝了。

步兵战车,顾名思义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战斗车辆。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无论是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等方面都优于二战时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并且车上设有射击孔,必要的时候,步兵可以在车内射击自卫,也可以对目标发动攻击。

步兵战车不但要考虑其运兵功能,也要考虑其防卫和攻击功能。

所以战车上不但要能容纳6到8个人,而且还要装载武器弹药。一般来说,步兵战车设计有四个舱,驾驶舱、动力舱和载员舱、战斗舱,驾驶舱和动力舱在前,战斗舱居中,载员舱在后。

这样一来,就使的车内的空间非常小,显得非常拥挤。

首先搞清楚,上战场不是旅游,舒适性不是设计者考虑的问题,坐在战车中肯定没有坐在大奔里面舒适。尤其是前轮式的步兵战车,没有履带式的舒适,路况好了还可以;遇到不好的路况,车内的人颠簸得肯定不舒服,翻肠倒肚的滋味不难想象。

但即使这样,步兵战车上也是不能坐人的。

在越战中,越南的丛林地形坦克没有多大用武之地,美军在战场就投入了大量的装甲运兵车,美军戏称为“战场的士”。

为了防止北越游击队员的冷枪,即使没有到达战区,也不允许士兵坐在车顶上。有时候,车顶上也有一名战士,但那是一名机枪手,负责警戒,穿有防弹衣和头盔,可谓是防护、武装到牙齿。

而苏军的装甲运兵车设计跟西方步兵战车的宽大和宽敞不一样,注重战车的防御功能,不管是履带式还是轮式的BMP装甲车,内部空间都非常小,步兵坐在里面都是背靠背坐着,肯定非常不舒服。

我们知道印度人喜欢坐在列车顶上,呼吸新鲜空气,那是因为印度的列车时速低,而且他们都是平民,无组织无纪律。

但军队不一样,一个国家的军队军纪必须是严明的,步兵战车上是绝对不能坐人的。

大家都知道,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外面都不能坐人,交警叔叔看见是要罚款扣分的;何况军队战车呢?

难道中国、美国军队的步兵战车坐在里面就非常舒服,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两个国家的军人坐在战车上面呢?

其实俄罗斯军人任性不是偶然的,是有传统的。

在二战题材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联红军喜欢坐在装甲车上面耀武扬威,俄罗斯的士兵也是如此,显得非常酷。

世界各国的军队,也只有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人如此会装,可以说是人家的专利。

在2017年的乌克兰东部战场上,一名士兵在BMP1战车车顶上掉了下来,他是从炮塔上掉下来的,没有抓紧炮管被甩了下来。而另一辆BMP2战车为了躲避迎面而来的民用车辆,侧翻到路沟里,车顶上五名士兵一死三伤,一名士兵无恙。

201810月21日,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称,当天凌晨,在佐治亚州的斯图坦森特堡空军基地、美军举行的一次演习中,一辆布拉德利战车突然发生事故,致使3名美军士兵丧生,另有3人受伤。

可以肯定的是,死伤的士兵肯定没有坐在战车顶上。

俄军战士坐在步兵战车上,有多种原因:一是车内空间狭小,坐在里面不爽;二是战事结束,没有了安全威胁,出来放风;三是得胜回来,在车顶上嘚瑟。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军纪不严明的表现,一个正常的军队,是绝不允许的。




主要原因是俄式步兵战车的车内空间太狭小了。苏联是最早发明并大量装备步兵战车的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BMP-1步战车,随后是BMP-2步兵战车,到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第三代步兵战车,将BMP步兵战车和BMD伞兵战车的设计理念合二为一,研制出一种发动机后置的BMP-3步兵战。

发动机后置使得该车能够方便地布置炮塔武器系统,甚至在车体上还安装了2挺前向机枪,火力可谓逆天。但这样设计的缺点是后部载员舱更加拥挤,甚至不得不像伞兵战车一样从车顶上下车,非常不舒服。导致大量俄军拒绝乘坐BMP-3步兵战车,宁可作战战车的车顶上。

BMP-3步兵战车1986年交付部队,参加的第一场战斗就是著名的车臣战争。1995年,BMP-3步兵战车作为当时俄军最新型的步兵战车,参加了进攻格罗兹尼的战斗。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坦克装甲车辆最终在格罗兹尼的街头遭受到了沉重打击。由于俄军装甲部队孤军冒进,坦克和步兵战车在缺少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贸然沿着城市主干道冲进了市中心,结果被精心构筑反坦克工事的车臣武装打得遍体鳞伤。多辆BMP-3步兵战车被击毁和击伤。战斗中暴露出车体防护能力弱,炮塔武器系统复杂,反应速度慢等问题。

虽然BMP-3步兵战车在车臣战争中表现不佳,但是其炮塔武器系统仍然受到了中国的青睐。在2000年左右根据部队和工业部门共同论证,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中国正式引进了BMP-3的炮塔战斗部技术,用于新型的04式步兵战车研制。

此时引进的是BMP-3的改进型炮塔,从最初的圆形炮塔变成了菱形炮塔,防护有了一定提升,炮塔采用63、43、18毫米的不同厚度铝合金装甲板焊接而成,在正面还加装了一层16毫米的钢装甲板,侧面则披挂了一层13毫米厚的钢装甲板。这样,炮塔正面可以在300米距离上防御3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侧面和后面可以防止30米距离7.62毫米机枪弹的打击。

武器是由100毫米主炮、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组成的,采用自动装填。100炮除了发射炮弹外还能够发射炮射导弹,一般装3枚反坦克导弹、23枚杀伤爆破榴弹以及500发30毫米机关炮弹、2000发机枪子弹。可以打击4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甚至是低空目标。

2A70型100毫米炮发射的9M117反坦克导弹采用了串联战斗部,在击穿爆炸反应装甲后还能够穿透650毫米的主装甲,对付一般的主战坦克已经够用了,而100毫米炮发射的杀伤爆破榴弹,威力和59式坦克上发射的同类弹药相同。而2A72型30毫米机炮也有4000米的射程,可以高平两用,仰角达到60度,可以打击空中目标。

中国对该炮的引进甚至比整个战斗部更加有用,中国仿制的30毫米机关炮大量用于老式战车的改进,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步兵战车家族的战斗力。

应该说,BMP-3炮塔武器系统的引进,对于当时中国的军工企业来说是非常及时的,让我们首次接触到了世界一流步兵战车炮塔武器系统的总成,满足了04型步兵战车的研制进度。后来改进型的04A型步兵战车,改掉了底盘,却将这个炮塔武器系统保留了下来,也说明了BMP-3炮塔设计的成功。当然,后来中国将火控观瞄等设备换成了自己的,比俄罗斯的原始设备更加先进和有效。

其实,中国与BMP家族是有不少渊源的。中国第一代步兵战车就是仿制的BMP-1步兵战车,叫做86步战。当时的BMP-1步兵战车是用歼-6战斗机从埃及换回来的。而在研制90式外贸步兵战车时,曾经直接参考了BMP-2步兵战车的设计,只是由于没有外贸订单,才使这种车处于模型阶段。而中国第二代步兵战车其实就是04系列步兵战车,受到了BMP-3的恩惠。

未来,像BMP-3这种多种武器系统合一的炮塔武器系统,应该不大会再出现了。中国在此后的步兵战车设计中,更加倾向于西方模式,即采用机关炮加外挂式反坦克导弹的形式,使得炮塔内部武器系统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更好。未来,中国国产的炮塔武器系统一定会取代已经显得老旧的BMP-3的炮塔,但仍然要感谢BMP-3对中国步兵战车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俄军士兵喜欢坐在步兵战车车顶。

大家想一想,就像坐车一样,除了黑叔叔,谁没事不坐车内、跑去坐车顶呢?

一来,坐车顶不安全,大家看到萨沙发的那个小视频没?就是步兵战车过一个障碍的时候一颠簸,掉下2个人,其中一个被卷到了履带下面,不死也残疾了;

二来,俄罗斯维度靠北,即便是莫斯科,一年只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

这种情况下,坐在车顶吹冷风,是极度痛苦的,等于受刑。退一步说,莫斯科的夏天还很热,夏季有2个月平均气温最高有30度,这样坐在车外又太热太晒;

三来,这是非常危险的。傻子也知道,车外没有装甲防御,一发40毫米榴弹打过去,就能炸飞坐在车顶的七八个人。一梭子子弹扫射过去,也能打死不少。

那么,俄军为什么喜欢坐在车顶?

其实就是一句话?车内太挤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钻进苏军的步兵战车内部?

萨沙钻过,当时是在俄罗斯的军事博物馆。这次钻进去,萨胖差点卡主没出来。

以苏制BMP-1步兵战车为例,后面可以容纳全副武器士兵8人,每侧4人,背靠背乘坐。

关键在于,这个空间太小,像萨沙这种身高1米8的人乘坐,赶到非常的不舒服,人贴人,腿也伸不开,形同上刑。

上图是大得多的BMP3内部,也是比较狭窄的。

而且苏制BMP-1的悬挂做的不好,行驶期间非常颠簸,据说普通人坐进去很快会呕吐。

就算不怕颠簸,人这样一坐几个小时也是受不了的,宁可坐在车外。

这是第一,还有第二。

其实坐在BMP-1步兵战车并不安全。

实战证明,BMP-1的侧面装甲,连7.62毫米机枪的近距离扫射,都不见得能够挡得住。

大家想想,这样步兵战车还有什么意义。

另外,BMP-1步兵战车里面有大量弹药,一旦被敌人火箭筒击中可能会殉爆。如果坐在车内,士兵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还有,BMP-1步兵战车没有防地雷能力,一旦遭遇地雷就四分五裂了。

而根据地雷爆炸点来说,死亡率最高的就是车内履带附近的士兵,相反坐在车顶还有个火路。

所以,因为各种原因,苏军士兵不爱坐步兵战车车内,宁可坐在车顶。

真正打仗了,他们就下车步行作战,这样比较安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