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6 14:16:43 条浏览
听话
选无可选的情况下矬子里头拔将军了,因为优秀的都过早的那个啥了。更是永琰在青年早期就去外省勘灾治水,游历体验过民间疾苦,办理过贪官污吏,深恶吏治不清和腐化而立志严惩改制,也算是走过他老子爱出门溜达的路子,比起其他几个玩家弟兄也就是极品了。
如果没有永琰的胜任,估计和大人会是大清版的比尔盖茨了。
当时乾隆手里能有资格做储君的人选不多,有能力而又有资格的也就是皇十一子永惺和皇十五子永焱了,可永惺生性吝啬,虽说文采不错可满人毕竟是以马上夺天下,而且永惺身上文人气息很重,乾隆不喜欢,而永焱生性平淡,虽说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是看起来比较稳重,母亲令贵妃又是自己比较宠爱的女人,所以最后他还是选了不出彩但稳重一般的永焱为储君!
清朝共有12位皇帝,最著名的莫过于“康乾盛世”时期的两位君王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在位时期,国泰民安,大家生活的都很好,所以民间纷纷为两位皇帝歌功颂德。乾隆之后,皇位的继承人是嘉庆,嘉庆一生也勤勤恳恳、生活简朴、待人宽厚,从不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君王,一生都没有什么建树,他并没有在父辈创下盛世后再创新高,而是一直延续着父辈的基业,不做任何变动。都说停止不前就是退步,所以如此的平庸的嘉庆为什么能成为皇位继承的人选?乾隆一生英明为何在选继承人上却如此保守?
嘉庆皇帝是乾隆的皇十五子永琰,非长非嫡,却被纳入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里,乾隆面对这样的选择也是非常无奈的。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但是在永琰之前的14个哥哥中,其中有8个都英年早逝了,着实让乾隆心痛。而面对仅有的几个孩子中,乾隆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小皇子中去,即使非长非嫡也无所谓。
在乾隆活下来的儿子中,其中只有十一皇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被乾隆列入储君的考虑范围中。永瑆和永琰都是才华横溢勤奋好学的皇子,但是两人的性格及其不同,永瑆更聪明伶俐,为人处世都颇有主见,更活泼一些。而永琰却性格内敛,端正稳重,讲孝义,十分听从父辈的话。按理来说,管理江山是需要一位有主见的皇子,能审时度势去处理问题,而不是需要只遵照父辈纲领做事的人,所以显而易见,可能永瑆当皇位继承人更好。但是乾隆皇帝可不这么想。
乾隆的想法是:我的继承者必须毋庸置疑的遵照自己的意志,不折不扣的继承自己的政策,不留余力的维护自己的权威,并把康乾盛世长久的保留下去。面对乾隆这样的想法,我们只能说乾隆到晚年真的已经没有远见,反而对自己一生的作为十分自信和骄傲,认为自己的政治策略可以永远一直用下去。
所以,乾隆选择了永琰当皇位继承人,也非常正常了。然而永琰也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他在位期间一直沿用乾隆一代人留下的政策,平平庸庸的过完了统治江山的一生,成为清朝历史中最没有特点的皇帝。
永琰资质在乾隆的儿子中的确不出挑,但是架不住永琰身体好。
乾隆是个长寿的皇帝,可惜儿子并不是都有他的好身体,他原本希望皇五子永琪继位,永琪天资过人,少年颇有学术,马步骑射样样精通,还在圆明园大火中救出过乾隆,可惜英年早逝。
最后乾隆属意继承皇位的,只有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人很少,也只有他们给乾隆选了。只能矮个子里挑高个儿。不过永琰倒是少见的听话,对他父亲言听计从,为人比较忠厚,中规中矩,又重视孝道。少年时便成绩优异,年长后,尤喜读诸史、通鉴,居然达到“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的程度。可见永琰也是有能力的人。至于为什么清朝开始没落,是因为根基已经腐坏,嘉庆没那么大本事改变,只能任由发展。
所以乾隆秘密立了永琰为储。即便永琰自己继位了,父亲依然亲政了四年,他也没有怨言,可见嘉庆帝很能忍啊,也相当听乾隆的话。
望采纳。
打破传统,能者上。
一句话:条件所迫,唯永琰堪堪合适些。乾隆高寿88岁,但其17个儿子却没有几个命长的,10岁以前死了8个,30岁以下死了3个,40岁左右死了1个。还有两个过继的,剩下3个,有两个不靠谱,嗅事太多。只有永琰上下认同些。哎,难怪皇帝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17个儿子都差点没合适的接班人。
为什么会选庶出且平庸的永琰,乾隆想说:能行的都死了,没有办法。乾隆在位六十年,他不想超过圣祖康熙的在位年限,于是决定禅让,过八十六岁生日这天,和珅求赐字,乾隆写了一个禅字,和珅仰天长叹,在完蛋了,果真嘉庆登基就收拾了和珅。
这是另外的话,话还说回来,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可以说是掌管皇权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正是因为他活了这么长时间,所以导致他好几个孩子,都没能活过他。没能等到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凉凉了。
禅位的乾隆还是当了三年太上皇,知道闭眼才不管天下事儿,可他闭眼时候心里都明白得很,接替自己大为的永琰,是儿子当中资质最平庸的一个,可自己明明知道为什么还有禅位给他呢?乾隆有苦衷的,他跟谁说去,都怨自己老不死,也就是说,活得太长了。
而乾隆担心的果真没有错,嘉庆当了皇帝,二十多年的皇位上,可以说是碌碌无为,也正是从嘉庆开始,大清便走下坡路了。
难道真的是乾隆的无奈之举吗?
的确是,应该说,在乾隆的十七个当中,有让乾隆心动的对象,比如五阿哥永琪,就是在《还珠格格》中的那个聪明灵秀的永琪,可惜他三十几岁,还有,富察氏生的七皇子永琮,这名字很有深意的,就是要让他继承宗庙社稷的,可惜也早亡了。
作为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乾隆皇帝一生当中,一共育有十七个儿子。但是,古代人可不是全都像乾隆皇帝那样,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存活率不高。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亦或是皇室宗亲,都很难活到七八十岁。所以古代才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乾隆皇帝的这17个儿子当中,有7个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这七个分别是:老二永琏,活到9岁的时候死了;老七永琮,2岁就死了;老九1岁死的、老十3岁死的;老十三出生没几天就死了;老十四4岁死的;老十六在三岁就死了。
另外,还有两个儿子更特殊。老四永珹,乾隆把他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允裪当作后代,降袭履郡王。老六永瑢,乾隆给他过继给了慎靖郡王允禧当作后代,被封为了贝勒。这两个儿子,也就与皇位之争没了关系了。
公元1773年,乾隆再次秘密立储。在这期间里,又被踢出局好几个皇子:乾隆的大儿子永璜在1750年去世,老五永琪,也在1766年死了。这样下来,把这些死了的皇子们,还有过继的皇子们都去掉,剩下能夺取皇位的也就剩下5个人了。这五个人分别是:老八永璇、老十一永瑆、老十二永璂、老十五永琰和十七永璘。
这里要多说一下十二皇子永璂,他的母亲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乌喇那拉氏,纯纯的嫡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永璂可以顺利的登上太子之位的。但是,偏偏这个乌喇那拉氏不省心啊,犯错误了,她儿子自然也会受到她的牵连。所以永璂自然而然的也失去了这个资格。
至于这个乌喇那拉氏的事情,那就说来话长了。话说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孝贤纯皇后,在1748年的七月初一,因病去世了。乾隆当时听了他母亲钮钴禄氏的话,决定先先把乌喇那拉氏赐封为皇贵妃,随后再给她晋级为皇后。
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二月初十的时候,乾隆还为乌喇那拉氏举行了生日派对。但是到了闰二月十八,乌喇那拉氏就彻底跟乾隆闹掰了,还被强行给送回了北京。
为什么当时会和弘历关系闹僵呢?
根据当时的情形,最大的原因还是权力斗争。这个乌喇那拉氏,无法容忍令贵妃魏佳氏那么得宠,因为这个魏佳氏当时已经被乾隆和皇太后钮祜禄氏内定了,将她晋升成皇贵妃。在古代,皇贵妃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虽然比正宫娘娘地位要低,但却比其他妃子的地位都高,有和皇后竞争的资格。
所以,乌喇那拉氏当时和乾隆闹掰,既是担心自己的地位,也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永璂的皇位竞争问题。如果令妃真的当上皇贵妃的话,那么她的儿子就会成为永璂的强大对手,所以乌喇那拉氏强烈反对乾隆和太后做的这个决定,甚还至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以此来威胁乾隆和皇太后。
乾隆见到这个场景,当即大怒,命人立刻马上把她送回京城。乌喇那拉氏从此彻底失去了乾隆的宠信,直接被打入冷宫,第二年就归西了。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还不准她埋葬在帝陵,而且给她下葬的规格还特别小,棺木也不怎么讲究,就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一个棺木,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埋葬在哪里。而且乾隆也没有给她谥号,更没设神牌,什么都没有,可以说死得很凄凉了。
据说当时整个葬礼,所有的费用加起来才花了207两,作为一代皇后的葬礼,实在是寒酸得很。因为母亲的原因,永璂自然也因此失去了继承资格。
这样的话,就还剩下四个人了。
老八永璇这个人品性轻浮,而且贪财好色,腿脚也不利索。乾隆本来就不喜欢他,更别说什么继承皇位了,根本不可能的。有一次,老八永璇被乾隆弘历发现他脸色异常,好像有“内病”,于是乾隆很生气地给他一顿臭骂。之后乾隆还派人,去监视老八永璇的生活,结果发现他藏了“邪书”,也就是《石头记》,今天我们更习惯于称之为《红楼梦》。
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在清朝那会儿,红楼梦自成书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都视作是邪书,是被主流文化鄙视而且封禁的。所以乾隆发现老八看石头记以后,特别生气,特意安排人追查这个事。后来直接导致《石头记》这本书,在这段时间被当做禁书。
因为看《红楼梦》而失去皇位继承资格,老八也真是够惨的了。老八没了资格,这样一来,还剩下三个人。
在乾隆打算立储的时候,最小的十七皇子永璘才7岁,还不懂得人间险恶,也不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夺皇位,所以他被排除在外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十一皇子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两人之间的争夺了。
永瑆,这个人可以说是很有才但又很另类的一个人。做事轻微古怪,很难让人理解。永瑆小时候还是很聪明的,他特别擅长书法绘画,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但是他性格古怪,遇到事情很喜欢和人对着干说反话。即使是在他爹乾隆面前,也是那样。
有一次,在剿灭白莲教的战报上,匪首张汉潮被将军明亮给生擒了。当时永瑆却很诡异地说,要是明亮将军被匪首给抓了就好了。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永瑆这个人不仅行为乖张,性格更是阴险好嫉妒。他娶媳妇的时候,媳妇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嫁妆自然是特别丰厚的。但是过门之后,永瑆直接把这些嫁妆给没收了,不准媳妇动用。当时他媳妇竟然和下人一样,天天喝稀粥过日子。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作秀,还是和自己媳妇有仇。
还有一次,永瑆府上死了一匹马,大家都打算把他扔了,永瑆却命令下人不准再做饭煮粥,就吃这匹死马,导致全府上下吃了好几天马肉,这样也就省了好几天的饭菜。永瑆可以说是抠门抠到极点了,真是白瞎了皇子这个身份。
这样的永瑆,就算才能不错,但这个性格,怎么看好像都不适合当皇帝。永瑆虽然德才兼备,各方面都很出色,但却输在了性情这一点上。性格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可能是优点。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绝对是致命的缺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永瑆输给了永琰
永瑆天生品质不佳,为人吝啬刻薄,不是人选,只能选永琰了。而这也不是他最终选择,可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不断考察,或者说有新的皇子出来,可惜,没有,只能把皇位叫给了永琰,就是嘉庆皇帝。没有办法!
把他排除了以后,最后也就只剩下一个永琰了。虽然这个永琰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吧,但是他跟其他的皇子们比较的话,他还算正常的,毕竟也没什么不良嗜好,而且还很听话。
乾隆1773年立储的时候,已经62岁了。此时的乾隆,也没有什么生育能力了。但是他在选择了永琰以后,还是不放心,还给永琰弄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试用期。1796年,乾隆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他爷爷康熙,所以主动地提前退位,永琰这才正式称帝,也就是嘉庆皇帝。
这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是85岁的高寿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心,还在试用嘉庆。在做太上皇的最后三年,乾隆还是手握大权,没完全交出权力。经过他的考察,他发现永琰还是很孝顺的。嘉庆时时刻刻都观察着乾隆的一举一动,他爹看啥他看啥,他爹笑他就笑,他爹要是生气了他就也生气。
总得来说,乾隆皇帝所生的这些儿子里面,要么比乾隆这个当爹的死得早,要么就有各种小问题。相对来说,永琰虽然不是特别出色,但却胜在没什么毛病,而且为人处世也很稳重。永琰能够上位,纯粹是矬子里拔大个,因为他爹实在没有太优秀的儿子,所以皇位才轮到了他头上。
1、到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了,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所以可供乾隆选择接班人的范围很小。
2、乾隆选择接班人的原则是:接班人必须完全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乾隆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3、永琰中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
故永琰无疑最符合乾隆选接班人的标准。
乾隆实在太能活了,从公元1711年到1799年,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也是因为这样,乾隆十七子多数都熬不过父亲。
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七位皇子里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四个了。
首先就剔除了其中两个
皇四子永璇虽然是四子中最年长者,但他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据朝鲜使节所说是:“沉溺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还多次被乾隆公开训斥,所以他一早就被排除在继位的名单里了。
至于皇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也是最浑、最不成器的,而且他是皇十五子永琰的亲弟弟,乾隆自然也不会做出“废长立幼”的行为来,况且乾隆也不是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和众哥哥比起来,永璘的继位可能性是最低的,也排除在外了。
而剩下了两位: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两人都受到了乾隆的疼爱,在乾隆五十四年之时,册封永瑆为成亲王,永琰为嘉亲王。当时的舆论导向基本认定了:皇储之位无出此两皇子。
为何最终选择永琰?
第一:永琰比起永瑆,发展得更全面。同样据朝鲜使臣所记:“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个性柔而无断”。永瑆虽然文才出众,尤其善于书法(乾隆书法四家之一,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但疏忽骑射弓箭,儒生文人气过重也让乾隆反感,曾严厉申斥他,要永瑆多加锻炼。
而永琰呢?不管是外部还是国内,都是一片赞扬之声,“饬躬读书、刚明有戒,声誉颇多”;“勤于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矣”等等,都表明了永琰深受中外各人的认可。
第二:永瑆性格有缺陷。永瑆为人吝啬成癖,府中众人皆粗衣麻布,清茶淡饭,连妻子富察氏(乾隆富察皇后侄女,大学士傅恒之女)也一视同仁。吝啬得当时节俭,吝啬过头就是神经病了,堂堂一个王爷府,被永瑆搞得像个灾民避难所似的。甚至还出现过吃死马的荒唐事件。
而永瑆吝啬,做事斤斤计较,连带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对家人、对大臣、对兄弟也是如此。“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父亲的宠爱稍微一弱,就暗地里写文章讽刺骂街,根本就不讲道理。
像这样的人能做好皇帝吗?自然就被乾隆排除出去了,加上乾隆即使退位,但也还想把持朝政。而以永瑆目无尊长的表现,自然不会同意乾隆摄政的做法,父子俩很有可能会因权力而闹翻。可永琰就不同了,虽说文学比不上永瑆,但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性格、脾气也好,是最能满足乾隆要求的继位者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抛弃了不论好歹的″嫡长制,乾隆在众多皇子中多年观察反复考量,优中选优选了庶出的十五阿哥,因为他_“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然而,尽管如此,嘉庆也是守业有尚可创业不足,他太过囿于祖制而不能顺应世界大势了。
一句话总结“瘸子里挑将军”。大家都知道,乾隆的寿命也是满清十三位帝王之最,当然活的时间长,生的孩子也就多,算得上是位高产皇帝。
不过,可能是因为嫔妃们都年龄太小,或者乾隆的小蝌蚪用多了导致质量下降,导致他的子女大多早夭。乾隆皇帝一共生下了17个儿子,居然经历了13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只有4个在乾隆以后死亡的,其中就有嘉庆皇帝,相比其他而言,唯有嘉庆资质可以。他们有的一二岁就死亡,有的还没有起名字就死亡,有的活到二三十岁死亡。特别皇后生的二个,一个九岁死了,一个二岁死了,但乾隆很宠爱他们,死了以后仍然追封他们为皇太子,要是他们不死,根本没有嘉庆什么事了。
1、皇长子,永璜,雍正六年生,乾隆十五年死亡,年二十三。
2、皇次子,永琏,就是《延禧攻略》里开始富察皇后天天哭喊的第一个死去宝贝儿子。雍正八年生,乾隆三年死亡,年九岁,死后被追封皇太子。3、皇三子,永璋,雍正十三年生。乾隆二十五年死亡,年二十六。
4、皇四子,永珹,就是《延禧攻略》里嘉妃的第儿子,乾隆四年生,乾隆四十二年死亡,终年三十九岁。
5、皇五子,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五阿哥”。乾隆六年生,乾隆三十一年死亡,年二十六,《还珠格格》里写的假死没有依据。
6、皇六子,永瑢,乾隆八年生,乾隆五十五年死亡,年四十七。
7、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一年生。就是《延禧攻略》里开始富察皇后天天哭喊的第二个死去宝贝儿子。乾隆十二年死亡,年二岁。
8、皇九子,未命名,乾隆十三年生,乾隆十四年死亡,年二岁。
9、皇十子,未命名,幼殇,乾隆十六年生,乾隆十八年死亡,年三岁。
10、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七年生,乾隆四十一年死亡,年二十五岁。
13、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二十年生,乾隆二十二年死亡,年三岁。
14、皇十四子,永璐,乾隆二十二年生。就是《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的第一个儿子,乾隆二十五年死亡,年四岁。
15、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嘉庆二十五年死亡,年五十二岁。
16、皇十六子,未命名,乾隆二十七年生,生母也是《延禧攻略》里魏璎珞。乾隆三十年死亡,年四岁。
乾隆帝:朕也想选嫡子继位,但无奈几个嫡子都没有我能活啊。
按照古代的传统继承规则,乾隆帝刚开始的确是想要册立皇后的孩子为储君,只可惜两任皇后的皇子,都没有这个命数,无奈之下,乾隆帝只能从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因为之前看中的继承人接连早逝的打击,乾隆帝直到很晚的时候才重新选择储君,而那时候能够让他挑选的皇子,已所剩无几,最终矮子里挑高个,选中了十五皇子永琰。
的确有意册立嫡子为储君
从先秦时代开始,周天子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通常来说,皇后生的孩子要比其他庶出的皇子,要有优先继位的资格,但清朝不一样。
皇太极尚且还是正室所生,但顺治帝、康熙帝与雍正帝,都不是嫡子。
清朝大致上,其实并没有非嫡子继位不可的规矩,从前的立嫡立长,在清代变成了立贤,到底选择哪个皇子为继承人,完全看皇帝的意思。
康熙时期,最后一次公开册立太子之后,从雍正朝开始,清朝秘密册立储君,皇帝都是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好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待先帝殡天才能打开。
乾隆帝的发妻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从潜邸时代就服侍乾隆帝,二人有两个皇子,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乃是皇次子,也是嫡长子。
永琏尚且年幼,乾隆帝就有意将其作为储君培养,但这个孩子才八岁就夭折了。
之后富察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乾隆帝再次动了立储的心思,可这个孩子也在一岁多夭折。
富察皇后崩逝后,娴贵妃那拉氏成为继后,也生下了两个皇子,其中十三皇子永璟早夭,而十二皇子永璂,成为了乾隆帝唯一的嫡子。
但乾隆帝与那拉氏的感情不如与孝贤皇后,对于永璂,乾隆帝倒也没想将其册为储君。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与继后那拉氏反目,永璂受到生母连累不受乾隆帝所喜,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甚至连个贝子的爵位都没有,之后乾隆帝没再立后,自然也无嫡子能继位。
超长待机,无子可选
乾隆帝的确膝下有不少皇子,多达十七人,但是另一方面,乾隆帝是史上最长寿皇帝,活到了八十九岁的高龄,他身强力壮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想着立储。
因为想要册立嫡子的心愿接连落空,乾隆帝也想过庶子,最出色的就是五皇子永琪。
永琪是乾隆诸多皇子当中最出色的一位,其生母愉妃珂里叶特氏尽管不得宠,但永琪本身文武双全一表人才,乾隆帝非常满意。
在所有皇子中,永琪是最早在生前获封亲王爵位者,乾隆立储的心思十分明显。
但是永琪也英年早逝,在被封王不久后也因病去世,这次打击以后,使得乾隆帝很多年都没敢再想立储的问题,因为他觉得,自己看中哪个皇子,就会让皇子离世。
但是,乾隆帝这么一拖就是几十年岁月,虽然乾隆帝本人非常长寿,可是他的儿子们,却大多没有继承这方面的血脉,都活不过亲爹。
除了几个早夭的、英年早逝的,还有两个皇子被过继出去的。
到了乾隆帝晚年,重新考虑立储问题的时候,皇子已所剩无几,只剩下四个人,也就是淑嘉皇贵妃所生的永瑆、永璇,还有孝仪纯皇后所生的永琰与永璘。
而且这四个皇子当中,永璘出生比较迟,乾隆想着立储的时候,根本没考虑他。
这四个皇子都是庶出,相对来说,永琰与永璘的生母魏氏,生前乃是令皇贵妃,代行皇后职责长达十多年,要比淑嘉皇贵妃尊贵得多,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也是这个道理。
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与继后所生的孩子,都没能成为继承人,即便是永琏、永琮与永璂没有早早离开人世,但也未必活得过乾隆帝。
反正,乾隆帝想要册立嫡子为继承人的念头,注定是不可能实现了的。
而一大堆的庶子,大多数也没能熬到乾隆帝立储的时候,在此之前就去世了,乾隆帝退位的时候别说皇子,就连皇孙,都已送走了一大半。
仅剩的四个皇子,幼子永璘太小了不考虑,真正让乾隆帝纠结的还是永瑆与永琰。
但综合考虑之后,乾隆帝觉得永琰更出色些,而且性格比较好,永琰的儿子绵宁得到乾隆帝的青睐,最终乾隆帝只好册立了永琰,让他成为了继承人。
乾隆太能活了,到他传位那时候,十七个儿子只有四个活着了,永琰也确实是四个人中最好的一个了。
清朝虽是满人,但从康熙开始,汉族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深深烙印在清朝皇帝心中。康熙二立二废太子胤礽,就是嫡长子继承情节。乾隆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在嫡长子问题上也是如出一辙。早在乾隆元年,乾隆就按照雍正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将皇次子永琏(富察皇后长子)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当时,乾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而永琏不过七岁。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永琏去世。乾隆大为悲痛,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明确他曾作为储君的身份,并建立了高规格的太子陵园。之后,乾隆又将目光落到富察皇后第二子皇七子永琮身上,但永琮也于乾隆十二年早夭,年仅两岁。乾隆又破例追谥悼敏皇子(未成年皇子通常没有谥号)。连丧二子后,富察皇后郁郁而终,乾隆又大发雷霆,责难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没有哀悼之情,不配成为皇位继承人。最后,这两个皇子又因此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英年早逝。之后,乾隆立那拉氏为继后,继后有皇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永璟(早夭)。永璂也算是嫡子待遇了,但是乾隆三十年,继后却与乾隆突然反目,虽未废黜,却形同被废,次年去世。永璂自然也没有什么恩宠了,乾隆四十一年,二十四岁的永璂去世,没有追封任何爵位(直到嘉庆四年才追封贝勒),足见不受宠。当然,他受不受宠都没什么区别,因为即使受宠也活不过乾隆,一样没用。于是,乾隆再也没有嫡子了,只能立庶出皇子。乾隆另一个属意的继承人是皇五子永琪,永琪富有才情,弓马骑射、文史书画、天文地理、各族语言无一不通。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大火,永琪背负乾隆出逃,仁孝被乾隆赞赏,于乾隆三十年获封荣亲王,是乾隆朝第一个活着获封亲王的。但四个月后英年早逝,乾隆晚年多次表示曾想传位永琪。归根结底还是乾隆活太长了。当他达到自己承诺退位的乾隆六十年,十七个儿子里只有四人健在,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璇属于烂泥扶不上墙,屡屡因为举止轻浮、行为不端被乾隆训斥,据外国使臣记录,永璇沉迷酒色,加上有脚病,还没人缘,绝对不是皇位继承人选。皇十一子永瑆,也就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成亲王。他工于书画,才华横溢,但是被人称“柔而无断”,更有艺术家的怪毛病,据说他怪异吝啬,家里的马死了,就让一家上下连续几天只吃马肉,丢尽了脸。皇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都是乾隆晚年最宠幸的令皇贵妃魏氏所生,永璘因为最小,被乾隆宠爱,却也养成了一身纨绔习气,爵位也低于永瑆永琰,说明仅仅溺爱而已,绝无传位之心。最后,只有皇十五子永琰,总算勤学、沉稳、仁孝,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比三个兄弟好很多了。就这样,皇位给了永琰。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一下乾隆选取继承人的时候有哪些儿子可以挑。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从公元1711年活到了公元1799年,乾隆这个年号是从公元1736年到公元1796年。
乾隆选择继承人,首先要选取自己尚且活着的儿子。算上幼年夭折的,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
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为孝贤皇后丧礼时表现得不够悲伤,被乾隆斥为“不知礼”,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五年)二十多岁就英年早逝,被追封为定亲王。皇三子永璋则是乾隆二十五年死的,同年永琰出生。这两个儿子既不得圣心又早逝,自然不能成为继承人。
皇次子永琏是孝贤皇后的儿子,也就是端慧太子(追封)。雍正为其慈铭,已有承宗器之意。乾隆已经将写有其名字的密旨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然而这个儿子只活到八岁就死了。皇七子永琮是孝贤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乾隆也曾想立其为太子,不想没满两岁就出痘夭折了。因此,最有竞争力的两个儿子都是早夭。
皇四子永珹出继胤裪后,成了别人家的儿子,乾隆去世前二十二年,也就是1777年去世。
皇五子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据说其擅长骑射,汉语娴熟,十分受乾隆钟爱,曾受封荣亲王,然而受封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清高宗退位于乾隆六十年),年仅二十六就死了。
皇六子永瑢参加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多才多艺,颇有画作传世,但是被过继给允禧,死于乾隆七十九岁那一年。
皇八子永璇倒是十分长寿,比他的弟弟嘉庆皇帝还多活了十二年,然而办事不是很靠谱。嘉庆十七年还因为在武英殿刻父亲的圣训误书了庙讳,被免了三年的俸禄。
皇九子和皇十子幼殇,连名字也没有。
皇十一子永瑆也算比较长寿,比嘉庆多活了三年,工于书法,但政治表现远不如书法水平,在嘉庆年间也几起几落,有时还会犯糊涂。
皇十二子永璂虽然身份贵重,但是其母亲为继后乌拉那拉氏,结局十分凄凉,也影响了他本人与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一年卒后仅追封为贝勒。他的弟弟永璟幼殇。
孝仪纯皇后,也就是影视剧里的令妃,生了四个儿子,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幼殇。活下来的儿子是皇十五子永琰(生于1760年)和小六岁的永璘。这里说一下,嘉庆待这个弟弟相当不错,和珅死后把宅子赐给了永璘。
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孝贤皇后的儿子、皇五子永琪都曾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但是随着一个一个的先于乾隆离世,乾隆晚年选择永琰也是情理之中。也就是说,排除没活过乾隆的十二个儿子(幼殇、早逝、被自己责骂郁郁而终老大老三、母亲失宠被连带),排除出继给别人的俩儿子,再排除长寿但不太靠谱的永璇、永瑆,乾隆最后能选的也就是令妃的活下来的两个儿子。
乾隆帝一共有17个儿子,但是到了乾隆帝晚年——以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时间节点——的时候,他可以选择的对象只剩下5人。
那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爱新觉罗·永璇生于1746年,此时28岁,从年岁看相当合适,其母亲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身份虽然不如孝贤皇后富察氏贵重,可比起令妃也没有什么差的地方,但是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另一方面,乾隆帝安排他干的事情,他往往率性而为,干得十分不靠谱,屡次受到处罚。
爱新觉罗·永瑆生于1752年,此时22岁,其母亲也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汉文化素养较高,但是永瑆“持家苛虐”,为人吝啬到令人无语的地步,屡次被乾隆帝申斥却依然故我,而且“柔而无断”(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的评价),也属于望之不似人君——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文人习气这一面,本身喜欢汉文化的乾隆帝也表示过不满。
爱新觉罗·永璂生于1752年,比永瑆小大约2个多月,其母亲是乾隆帝的继皇后那拉氏,他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被册立为皇后,乾隆帝也专门作诗志喜,受到特别的重视,后来帝后反目,继皇后那拉氏忤旨截发,永璂作为其儿子实际上受到了牵累,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乾隆帝一直对永璂态度还可以,经常温言勉励,但透着客气,后来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年25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迄其去世,永璂没有获得封爵也没有分府。
爱新觉罗·永璘生于1766年,此时只有8岁,其母亲是孝仪纯皇后(令妃魏佳氏),他所谓的最不成器,天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可能只是因为年纪过小,还没有进入乾隆帝选择的视野。
剩下能够继承皇位的只剩下爱新觉罗·永琰,他生于1760年11月13日,此时14岁,未来以20、30岁左右的年龄继承皇位(此时乾隆帝对自己的寿算也并无准确的预期),从年龄上正合适。
而永琰本人“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均为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清朝官方典籍也记载了他“冲龄备蒙恩眷”等受到乾隆帝重视的事实。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帝儿子中出继其他宗系的成员如皇四子永珹等,本身就直接说明乾隆帝没打算考虑其成为继承人,并不是因为出继之后没法再归宗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