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你们有喜欢的吗?为什么?

2023-07-10 10:02:06 条浏览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奸雄这个词要分开看。如果从当时的王朝角度、古代忠君思想角度,更偏向于“奸”,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大威胁了汉王朝的统治;如果从一方诸侯的角度、战争的角度,更偏向于“雄”,因为扫除割据势力、平定北方




谢邀!

儿时看三国喜欢刘备、诸葛亮;出生社会后再看三国喜欢曹操!

百度可查得到以下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是一个比较复杂,拥有多重人格的人。

在曹操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对立面。他姓曹名操,他的父亲就希望他是一个有操守,有品德的。但是曹操他正是一个即善即恶的人。善良时的他可以原谅杀爱子杀爱将的仇恨,宽宏大度,重新接纳他人。

恶恨起来的曹操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杀人如麻,轻易将恩情抛至于脑后的人。但是曹操在政治上,农业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发展农业生产力,提倡要做到节俭,这在当今,也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虽然他爱才惜才,即使有过恩怨仇恨,也会招贤纳为己用,但是只要这个人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管当初有多么深的情谊,照样杀之,绝对不留一丝情分。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他的作品至今流传,很多的描写手法和感情抒发都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气势磅礴之感。所以曹操在另一方面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文化涵养极高。这一点,曹操确实值得我们佩服。

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宁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当时的北方,平定了北方的安定,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解决了人民的粮食问题和打战军人的军粮问题,同时也加强了社会稳定。

曹操的智谋和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他利用想象,望梅止渴,让行军可以继续前行,而非停滞不前,最后全军覆没。




越国范增,唐李白,晋陶渊明,明唐寅




因为相对于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刘备,奸诈又不失可爱的曹操更容易让我们喜欢,这符合人性,这点大家都可以理解吧!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罗贯中描绘的太仁义了,所谓多仁近乎诈,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原因是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赞美刘备,谴责曹操,不是说所有人,而是说绝大多数的人是这样,这种情况到了今天,人们早都听烦了,所以偶尔来一下反转也挺好的。因为互联网的关系,所以大家会看到喜欢曹操的人变多了,但是之前也有人欣赏曹操,只不过因为宣传不给力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就很喜欢曹操,这个你们都不知道吧!




我还是比较喜欢曹操的,真的可以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能够很好的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身边的资源。他是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叫教天下人负我’,但是那是乱世,你一不小心就被人消灭了,没有野心干不成事,在天子落难的时候他抓住机遇,而袁绍没有及时救援错过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碰到机会丝毫不犹豫,一马当先,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打过无数次仗,吃过亏,上过当,知错改错不认错,广纳贤臣,身边谋士,武将众多,会用人,能够听取下面人意见,他是我三国中很敬佩的一位。




可能有的人认为,讨厌曹操的都是一些正义人士,喜欢曹操的是一些崇尚奸诈阴险、利益至上的人。

事实上,我没见过人品好的人黑曹操的,说曹操特别坏的这类人,他们在现实中反而人品不怎么样,世故圆滑、阴险狡诈。

他们说曹操应该还政于汉献帝,太慷慨了,不过是慷他人之慨,换成他们自己的话,不要说是天下大权了,就算是个七品县官的权力他们也不见得给别人。鲁迅、易中天也算是有些正义感的人,他们对曹操评价就很客观,反而是一些人品低下的人想通过贬低曹操的人格使自己获得一种人格上的优越感。也不排除骂曹操的人里真的有一些正义人士,但是占少数。

当然,喜欢曹操的人里,肯定也有一部分是利益至上阴险狡诈的人。

而大多议论是以曹操残暴衬托刘备仁义,这基本上都是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的。

这一部分人都是没主见的人,他们只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自己去想人物的感情和精神,是他们错看了曹操,不说看曹操的诗体会他的情感,就算看三国演义也应该能体会到曹操的才华和大气,人无完人,那些人只喜欢看虚伪的表面罢。毕竟,世人不都是伯乐。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曹操的举动买人之常情甚至义举。他没废皇帝,还把两个女儿嫁给她。他始终没称帝,认为自己和夏侯惇是汉臣不过夏侯惇强烈要求才封为魏将。天下不是一届皇帝所能掌控的,要说曹操是汉朝皇帝保护伞也不为过。没有了前进,只能被取代。只不过有人会有结局,有人没有。反观刘备,也不过如此。汉帝到他手里不见得会好哪里去汉室那么多宗亲不差他一家,刘晔也是汉室血脉,却是曹魏三朝元老。不过是要点执政合法性。他打他们老刘家也得说是上天的旨意。曹操在于军,刘备在于民。曹操善于贤才,刘备在于民心。而刘备有百姓好评,曹操有实际政策。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对百姓说了很多事情,百姓心情好。曹操做了很多事情,百姓生活好。实干家的事迹远远没有演说家的演说精彩。

曹操贵在真实,那句“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其实不知是多少人在那个乱世的真实写照。但只有曹操一个人敢大声的讲出来!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很难说是喜还是憎,因为此人奸诈多疑,错杀了很多人,为达目的滥杀无辜是不能让人原谅的,另一方面,曹操头脑清晰,有治世之能,并非贪图享乐,昏庸无能之辈。这一点也是让人敬佩的。

综合来说,对于曹操五五开,喜憎参半,是比较合理的。




英雄所见略同。我一生最崇拜之人莫过于魏武帝曹操。其次,我喜欢郭祭酒,荀令君,张文远,夏侯元让,夏侯妙才,古之恶来典韦将军,虎侯许仲康,荀公达,贾文和……




喜欢,他雄才、睿智,知人善用,有头狼的凝聚力,有从不言败的坚韧,有远大的抱负,有敏锐的思维,善于抓住每个机会,懂得隐忍与取舍




曹操的人员管理在三国里最强的,知人善用,多采纳谋士的建议,文有郭嘉,荀攸,荀彧等等,武有典韦,许褚,张辽,夏侯渊等等




小时候讨厌,现在超喜欢,不虚伪不做作,对想要得到的不惜一切手段,杀伐果断,不在乎世人眼光,妥妥枭雄一枚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史学家也把曹操一分为二来剖析,称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个人的:诗人,整治家,军事家。足以证明这个人有足够的才情,人格魅力,还有脑子!




喜欢。为什么?很简单,为什么有句熟话: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呢?他未卜先知吗?NO,他并非神人。因为他对每一个所熟知的人,很了解。要想在圈子里转。必须要了解。才能有智胜的可能[微笑]




谈不上喜不喜欢,曹操确实是个厉害的人,以寒门身份对抗豪门出身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前还有己方的官员向袁绍写信,最后曹操一把火把信都烧掉,确实有政治手腕,但是也是一个无奈的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一招好棋,但是当了汉朝的宰相再想篡位当皇帝就会收到朝内官员的制衡,有好有坏吧。加九锡也是一步好棋,不强行篡位,加九锡来试探一下手下人的想法




人人都说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如果没有曹操保着护着小皇帝,他早死于战乱中了.

刘备、孙权正直?可是最后称皇帝了。

三国里的统帅只有曹操自始自终没有称帝!是时机没到?皇帝都已经在他手中了。是没有基础?北方魏国,实力之强,国力之盛,远超过蜀吴。我不想说曹操如何忠诚,但他没有称帝是事实。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叫他一声英雄。

再说文采。

刘备和孙权的文采加在一起都不如曹操一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这样的诗句,千古流传,说曹操是个诗人,一点不过分,请问古今哪个奸臣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还会被如此多的后人所传诵。

再说治国。

屯田制,确实不是曹操首创,但曹操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由屯田为军事扩张服务,变军事防御为屯田服务,一举奠定了北方的物质基础,使其粮草之充足,古仓爆满,以至于流到仓外。

再说用人。

曹操善于用人,也十分注意招才纳士,可惜,时运不济,奇才郭嘉、猛将典韦都死的太早。如果郭嘉能象诸葛亮那样,和赵云出道时相差不远,而当赵云八十多岁老死的时候诸葛亮仍只有四十岁(估摸诸葛亮一岁顶别人两岁),那曹操早可以一统天下了。

最后,再说养育子嗣的问题。

刘备的儿子,基本没什么名声,最出名的可以算阿斗了,不过是臭名。可以说,刘备对子嗣的教育,只能用失败两个字来形容。阿斗生于战乱,几次死里逃生,让刘备对这个儿子十分宠爱,但却宠爱过头了,阿斗成年后的昏庸,正源于此。反观曹操的儿子,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曹丕,头脑精明,无论玩政治还是玩人,都是天才中的天才。曹植,七步成诗,人人都知道。曹彰,素有黄须猛将之称,曾大破代郡乌丸,却不贪功,将功劳让给手下诸将,当时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胡须说:“黄须儿(曹彰胡须为黄色,曹操对他的爱称)竟大奇也!”还有曹冲,这就更不用多说,现知的古代神童,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曹冲称象”的课文。

拿刘备的儿子和曹操的儿子比较一下,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试问,一个人,连自己的儿子都管教不好,又何谈治理国家?

所以,曹操在我心目中是英雄,喜欢曹操,没有理由,就是喜欢!




喜欢历史上的曹操,不喜欢戏中的曹操,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性格的转变应该是在张邈叛变之后。

说到张邈很多玩三国志的人都会觉得非常不屑,但是这个人跟曹操的关系其实是很铁的。袁绍,曹操,张邈,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剑行侠,应该是很合得来的。

后来袁绍曾经要曹操杀张邈,但是曹操当面就回绝了,他说孟卓是自己的亲友,他不会干这种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张邈的地盘上。

曹操在第一次征徐州的时候曾经嘱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来,就去投靠张邈。

董卓西逃的时候曹操要追击,其他诸侯都袖手旁观,唯有张邈助了曹操军马。

这些都说明两个人的关系有多铁。

但是张邈最后却在陈宫等人的策动下背叛了曹操,所以变得多疑!




曹操,这个治世之臣,不光治国好,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写诗的才能。从《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我体会到了曹操那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仿佛此刻的我就站在那碣石山上,赏那足可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茫茫沧海;从《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我感受到了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那积极上进的精神;从《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我读懂了他那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永不停息的对宏伟理想的追求。在《世说新语》中曾记载:晋朝王敦每次在酒后吟咏《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四个字,便情不自禁的用铁如意敲击壶为节拍,以致壶边尽缺,难道这种种的一切,不都体现了曹操诗的巨大魅力了吗?




相对于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刘备,说白了就是个伪君子,野心家,嘴上说的匡扶汉室,到最后把自己匡扶成皇帝。

奸诈又不失可爱的曹操更容易让人喜欢,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实干派,真英雄,单凭这一点,就比刘备更符合人性。曹操走上政治舞台,逐步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东汉中后期以来的混乱局势,稳定了北方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安宁和富足,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原著中,刘备被罗贯中描绘的太仁义了,所谓多仁近乎诈,刘备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我最喜欢的是刘备,因为他为自己的梦想从不放弃!精神值得学习吧!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