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农村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什么道理,难道屠夫比读书人有前途吗?

2023-06-12 13:07:39 条浏览

这个观点很现实!读书最终不一定能找个好工作;生话不一定有保障!




这是不对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读得起书,所以读书人往往是富二代。




“仗义每出屠狗辈,负心多为心读书人”俗语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经验的总结。流传了千百年的俗话,自有其道理。嫁个屠夫现实,踏实。嫁个读书人,未来虚幻,读书人大多数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生穷困潦倒,嫁给读书人,不是一生受穷,就是鸡飞蛋打。在农耕社会的农村去,夫妻双方辛勤劳作能解决温饱就是万幸了,更不要说嫁给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虽然有“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之说,有可能有朝一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毕竟太遥远,与买彩票中奖差不多。大多数读书人一辈子穷困穷潦倒。再加上“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陈世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很多人对读书人望而却步。




前途是没有,但不会饿肚子,




读书人难能可贵,宁可食无肉,不可无书读!




生意人,和书呆子你会如何选择




这个没有听说过吧,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这个问题我们好像这个俗话我们没有听说过。

宁可嫁多夫,不嫁读书人,其实你根据我们猜测,他们应该是对于生活现状的要求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屠夫,那么对于生活现状就是会有一定的收入和生活的警惕,那么嫁了一个正在读书的人古时候不是他能说吗?这个10年寒窗苦读。

那么对于古代来说,这个功成名就是遥遥无期,甚至有的时候会耗费自己大半生的青春都考不上一个功名。

应该属于对生活的期望,无奈之处

根据我们的看法,应该是属于对生活的期望无奈的一个问题,毕竟在农村里面,大家所看到的还是眼前的利益

眼前的生活不好,那么给未来描绘多大的蓝图都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所以对于眼前的利益那么一个读书的,你说以后要中状元或者说要金榜题名这个可能普通人不愿意不太能够理解,所以面对这个问题,不管你是如何去说服如何的去画大饼可能感动不了一般的农村里面的姑娘,或者感动不了农村人。

选择稳妥为主

对于这个问题,我更觉得是应该农村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对于自己女儿未来的婚姻的期望确实是有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或者说一个稳妥的做法

选择还是要选择比较稳妥的,比如说他选择一个屠夫,那么生活至少在经济条件或者经济来源方面获得一定的保障

那么如果选择了一个读书人,比如说他10年之后有可能会金榜题名,但是不一定他10年之后也不一定会金榜题名,这个就是选择了10多年的赌注,那么时间太长我们没办法预计的时候求得安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屠夫能吃下水肉,书不能吃,黄金屋不吃饭不行。




农村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什么道理,难道屠夫比读书人有前途吗?

这句老话在古代时期就有它的实用性,但是拿到我们现代社会来讲可能就不是很靠谱了,从小学大人就已经开始告诉我们要“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不读书以后老婆都找不到,现在发现确实如此,没有文化那个女孩子愿意嫁给你,所以在当代社会有条件的人一定要多读书,才能有好出路。我们在说回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它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意思,接下来阿军跟大家聊一聊吧!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在以前的古代人们都把读书人称之为“书呆子”,我们在看古装剧也能看到一些读书人家里都是比较穷的,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而屠夫就不一样了,四肢发达,有吃苦耐劳的干劲在眼前看来,如果女孩子嫁过去起码一天三顿能温饱,农村还有这么一句老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意思就是嫁给屠夫每天都有吃有喝,那个女孩子会不想呢。

其实读书人才是一个最有潜力的人才,那些当官的人物都是通过读书换来的,应该没有人是通过耕田换来的吧,只要靠读书成名或者当官后,想娶老婆已经不是件难事了,有钱有才华想要的自然就来了,但是一定不能放弃读书的梦,不然一辈子都会一穷二白。

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是不爱读书的,都是怕读书的,也根本听不进大人说的读书能改变命运,但现实告诉我们,读书确实可以改变一些命运,但也不全对,有智慧也要有胆量还有眼光结合起来就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所以读书也是缺一不可的东西。




时代不同,道理,哼!




农村俗语“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难道屠夫比读书人更有前途吗?

农村有很多老话,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农村是非常实用的。“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宁愿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屠夫,也就是杀猪宰羊的手艺人,也不愿意嫁给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句话在古代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古代女子没法出去挣钱,在娘家靠父亲供养,出嫁靠夫君养活,所以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女子找对象也比较现实,首先要考虑男方是不是能养活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就嫁一个能让女人穿衣吃饭的男人。那么屠夫和读书人嫁给谁更有保障呢?在当时的社会,当然是嫁给屠夫更靠谱一些,因为屠夫有手艺,能挣钱,女子嫁过去有吃有喝,日子不会过得太艰难。在哪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社会,男子在外杀猪挣钱,女子在家里打理家务,也是非常幸福的生活。

读书人有文化,有前途,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将是无限风光。那为什么女子还不愿意嫁给读书人呢?在古代,十年寒窗苦读,才能考取功名,但考上考不上还不一定,嫁给读书人有一定的风险。读书人只顾读书,也没有挣钱的本事,所以有很多读书人都很穷,有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靠着别人接济过日子,如果女子嫁过去,生活无法保障,自己跟着读书人吃糠咽菜也就算了,以后有了孩子也要跟着受罪;但在古代也有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女孩子,选择了穷苦的书生,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功成名就,那女子也就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这句农村老话在古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嫁给屠夫有嫁给屠夫的好处,嫁给书生有嫁给书生的幸福。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所以选择也不一样。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自古都有“穷秀才富举人“之说,这是由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导致的,以前重科举制度,穷苦人家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和现在一些农村老人常常对自己家孩子说”读书才是你的唯一出路“有异曲同工之感。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以前的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嫁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在为女儿择婿的事情上会慎之又慎,都想让自家女儿以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自个也好沾沾光。攀高不就低是最起码的标准,所以会有“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的说道。那么,难道屠夫就真的比读书人有前途吗?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对此问题认为这也并非一定的,体有以下几个原因和分析:

一,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起源何处。

我猜测此句话的流传应该出自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一个穷酸秀才,科考四十几年才一朝中举了,而在未中举之前,由于一直专心备考,几乎没有上班赚钱养家,家里有时候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就靠自己老丈人胡屠夫的一点接济,因为经济窘迫,老丈人经常口出恶言,如骂他“现世宝“,”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等,所以我猜想这个俗语的来源来自于这个小故事。

二,秀才真的穷酸吗?

以前的科举考试比较严格,层层选拔,普通人家出了个秀才那就是天大的喜事,虽然考上秀才之后还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工作,只是名义上好听一些,但是可以免除家中的各项赋税,同时还会每月领取一定的银两用于考试备用资金。这对于一家都是种地的农民而言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

有的农家子弟比较满足现状,从此没有继续科考之路当了一辈子农民,而有的农家子弟在考中秀才之后会继续深造考举人,考举人就相当于考现在的事业编,也不是特别好考的,像范进努力了大半辈子才好不容易中了举人,这在古代属于比较常见现象。所以,相对靠自己做生意的屠夫而言,没有中举的秀才是真的比较穷酸。可能在考试的过程当中一直生活朝不保夕。

三,读书人有前途吗?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现在的姑娘择偶遇到的难题一样,到底是该选择一个月薪10000元的博士还是找一个有车有房的做生意人。在现在大学生遍地开花的时代,多数姑娘会选择后者,并不是不认可博士生是否有前途,而是更加现实一些。在古代也是如此,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家里没有钱财支持可能就变成了知识型农民,如果努力上进家里支持没准能考个事业编的举人,拿着微薄的俸禄,生活多一些门路,有朝一日还可能继续深造考个公务员,有个一官半职。但是这些在他还是秀才时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四,以前人为何会宁愿选择屠夫不选择秀才?

以前人很实在,不太看重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当范进还是秀才没有成功时,他那胡屠夫老丈人对他是百般羞辱,可是当他中举之后,胡屠夫又是拿肉来,又是要打酒去。足以可见,以前人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当秀才还是秀才时会宁愿选择让自己女儿吃饱饭的屠夫,当秀才中举之后自然是摒弃屠夫,欢天喜地嫁举人了。这也主要是因为以前的女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对于嫁人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总之,并非说读书人没有前途,而是以前的人们目光更短浅,更注重眼前的现实问题和既得利益,很少有人会将自己姑娘的一生压在一个前途未卜的穷秀才身上。但是乡村关中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太现实的好,毕竟情义大于天,找个真心对自己女儿好的潜力股才是更好的嫁女方式。

条友们,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我们留言评论区恭候。

喜欢【乡村关中】请点击右上角红色【关注】,在下方评论区评论+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我创作更多优质“三农”资讯分享朋友,敬请关注。(文字原创,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本问答权属【乡村关中】,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本题作答:职业农民、农技培训师“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基哥。

本题责编:【乡村关中】团队小汤圆。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这句俗话幽默风趣,还有些有违常理,与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相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另有深意,是农民群众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不是说读书人的前途比不上一介屠夫,而是从女子的现实生活出发,屠夫能给予女子更切合实际,和更现实的照顾。

一,屠夫相比于读书人,是绩优股相对于潜力股。在过去时代,屠夫是很吃香的,他们身体强壮,还有着走街串巷赚钱的本领,起码能让自已的妻儿老小吃饱穿暖,不受别人欺负。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屠夫是一种英雄,仗义疏财,英雄护美,嫁给他你会得到一个大丈夫的疼爱和呵护。

而读书人可能却是穷酸秀才,你期待着他有朝一日会金榜题名,但首先需要付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资助他度过这些艰苦的学习日子,未来到底怎么样,你还在期待中。有可能与他一起吃糠咽菜。而且有可能到时候他金榜题名时,却忘了你这个结发妻子,古有陈世美,还有明代故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传闻,如果不是曹学佺大人顶住权贵的压力,救了那个仗义的屠夫,那个被狗咬的穷酸秀才忘恩负义,反咬一口屠夫的是就要被坐实了!

二,屠夫和读书人之间并不矛盾,古有屠夫状元,今有北大屠夫陆步轩,屠夫与读书人之间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如果一个人兼具屠夫和读书人双重资质,那是最理想不过的人选了。绩优股加潜力股,是每个女孩子心中的梦。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农民群众朴实的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个人觉得对现代人的婚姻观也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找一个知冷知热对你好的,挺身而出敢于护你的,总比找一个能与你共苦却不能同甘的穷酸秀才要来得更实在些。

不过,这里的屠夫可是泛指哦,不单单指“屠夫”这个职业,“读书人”也不是特指,而是屠夫气质和读书人气质。读书人也不能气馁,不是咱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负心汉啊!

姑娘们可要睁大眼睛了!您愿意找屠夫气质的人?还是读书气质的人呢?!欢迎留言交流。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民间俗语“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在古代流传十分广泛,反映了普通大众对婚姻生活的普遍认识。

在读书人和屠夫之间选择丈夫时,绝大多数姑娘会偏向于屠夫,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从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现实生活状况谈起。

先看明朝的一则故事“仗义屠狗”,它是打开这句俗语的钥匙。

明代末年才子兼官员曹学佺(1574年——1646年)一生饱读诗书,非常有才华,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从小就立志报国,但他偏偏遇到了独断专行、不学无术的崇祯帝,以及皇帝身边众多溜须拍马的人。

某天,崇祯帝的一个奴才为了取乐,竟然把崇祯帝的斗狗牵到大街上放开,观看恶狗到处咬人。一名过路的秀才当下被恶狗扑倒,眼看就要被恶狗所伤。千钧一发时刻,附近的一名屠户冲过来杀死了恶狗,挽救了秀才的性命。

事发地点正好位于曹学佺的管辖范围,奴才看到屠户杀了主子的狗,不依不饶,逼着曹学佺治屠户的死罪,并且还买通了秀才作伪证。曹学佺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顶住巨大压力,坚守了自己的立场,判屠夫无罪。

事后,曹学佺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千古名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副对联经过人们的不断解读,衍生出了“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这句俗语。

姑娘嫁人“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如果细细分析,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古代有些读书人为了进入仕途,为了获得荣华富贵的生活,会改变自己的初心,变得世故起来,而大多数屠夫不会。就如“仗义屠狗”这则故事中的秀才,为了一些利益可以出卖良心。

古代读书人大多是穷人,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后进入仕途,谋个一官半职,才能改变生活面貌。古人常常把读书人戏称为“穷书生”,不无道理。

如果一个读书人参加了一辈子科举考试,却一直未考中,那就等于他这辈子完蛋了。由于把时间全消耗在读书上,没有学到其他一技之长,读书人变得什么也不会干,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会一辈子受穷,因此,也就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而屠夫不会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屠夫在古代平民里边算是家底比较厚的人,最起码他有一门手艺,不像读书人什么也不会干。若嫁给屠夫,生活保障没有任何问题,每天也有肉吃,这样的好日子大多数姑娘不会拒绝。

其二,读书人长时间处于贫穷状态,如果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后,容易滋生膨胀心理,也容易忘恩负义,做出抛弃妻子的事,而屠夫一辈子小打小闹,凭借本事和口碑做买卖,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安稳。

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许多人都很熟悉,里边的人物陈世美就是一个典型的负心汉,他高中状元当上驸马后,为了攀附权贵,做出了抛弃妻子的大逆不道的行为,最终受到了铁面无私的包拯的惩罚。

因为《秦香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不少人对读书人怀有防备之心。虽然读书人是“潜力股”,但这个潜力股不是每个人能消受得起。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这是自古流传的比较广的一句俗语,而如果用文词来表达,就是反应了古人们的一种认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也就是说,作为劳苦大众,自古至今都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对那些诗书入士的人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这也说明,仇富仇官的心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那么一丝阴暗,对于混得比自己好的人,羡慕之余会带有一定的嫉妒,这也是正常现象。

而在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反映了这一问题,普通的劳苦大从,往往比较纯朴讲义气,比较诚实耿直,是可以信赖的人。而读书人,在古代讲究的就是读书作官,他们往往本身也是出身低微,经过十年寒窗辛苦,碰巧一朝高中,于是就发达了,为了自己的仕途,不得不攀龙附凤,依靠权贵,有时候为了面子,有时候为了往上升,便会忘了糟糠之妻。我们从古代戏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比如众所周知的秦世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书生负心的故事,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模式,比如我的家乡北宋时期出了一个文状元叫王俊民,年27岁因病就医服药不当而亡,无缘无故地就被人们演绎成一个王魁负心的故事,从口耳相传逐渐到编进剧本。宋官本杂剧有《王魁三乡题》;宋光宗朝又有《王魁》戏文一本;宋元之间有《王俊民休书记》;元尚仲贤编有《王魁负桂英》杂剧;明王玉峰进一步改编成较长篇幅的传奇剧本《焚香记》,直至近现代,川陕一带仍然喜欢上演《活捉王魁》一剧。

其实,随着人们地位的改变,婚姻的不牢固性也是一种自然情况,上个世纪一恢复高考时,有多少高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和农村妻子离婚,知青返乡后,又有多少人离开农村的妻子?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婚姻都盼望”白首不相离“,特别在古代,女人如果被休,那是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在人们的认知里,找对象就要找个老实可靠的,这样才可以依靠终身,这也便有了”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的认知,倒并不是屠夫比读书人有前途,而正是读书人这种不可预知的前途,让人望而生畏。如果屡试不第,这种人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怎么指望他养家糊口?如果一朝得种,谁又敢保护他不会忘记同甘共苦的妻子?

综上,农村老话,是老辈人在特定时代环境下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反映着他们的智慧,虽然有些随着时过境迁不再有什么道理,但在一定时间段内,确实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是值得借鉴的。




说到这个话题,农村老俗话我可来精神了,咱们唠唠嗑。农村老话为了衬托自己话语的语气,往往会用绝对化的语言格式,比如“宁可……不……”这样的,前半句一般为了后半句做铺垫服务。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说的是在古代,女性嫁人比较实用主义,因为农村老俗话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女性嫁给了屠夫,每天有吃有喝,大鱼大肉,但是在以前吧,读书人一般都很穷,可以说是两袖清风一穷二白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自己尚且食不果腹,娶了老婆,老婆跟着吃糠咽菜,吃风屙沫。

不过在古代读书人可是“潜力股”的人才,将来极有可能高中状元当官发财的。因此有前瞻眼光的人家,也会独具慧眼的把闺女嫁给读书人,尤其是中了秀才以后。嗯,我记得秀才以后是举人吧,然后还能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利禄的,前途光明似金。但是在成名之前比较寒酸,因此女性要嫁给读书人要有很大的勇气,其中博弈的成分比较大。

但是嫁给屠夫的话,就比较靠谱了,因为有吃有喝的是能看得到的。在古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外出工作挣钱的资格。因此在生存和生活上全靠家人供给,在家靠父母,在夫家就靠丈夫的了。但出嫁女性也不闲着,也要做家务活的,因此就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

嫁给屠夫也是幸福的,这一点要不吐槽。屠夫行业也是有前途的,尤其是在今天,据说有个什么屠夫状元啥的,还全国开了连锁店,生意非常的火爆。但是读书人给人的感觉吧,不太靠谱,包括是在今天,很多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令人心疼,工作不好找不说,个人的婚姻大事还要靠父母来操持,因此从古到今都不太看好读书人,虽然我也是读书人。

但绝对化的说辞也是站不住脚的。分析问题要兼顾大局,屠夫有屠夫的优点,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长处,不能顾此失彼,有拉偏架的嫌疑。另外这两个“职业”还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比如屠夫也是读书人,因此成了屠夫状元,读书人也可以是屠夫,那就是有文化的屠夫了。




俗语老话产生于民间,在百姓当中口口相传,一般起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现象,但是也有部分俗语的产生是有依据和来源的,在人们心中,一般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按常理来说人们对读书人的好感是要大于屠夫的。

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的来源根据是一副千古名联,相传明代官员曹学佺写下的一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起源是当朝皇帝的奴才将斗狗放到大街上,任意咬人取乐,这个时候有个秀才正好被咬,所以一个屠夫将斗狗杀死,救了秀才。

而皇帝的奴才凭借着官府势力非要让官员曹学佺盼屠夫恶意杀死皇帝的斗狗,并且同时也买通了秀才做假口供,当时曹学佺顶住权贵的压力,直接判屠夫无罪,于是当场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所以民间根据这句话就总结出来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的俗语老话。

再有一种分析是古代的屠户虽然地位比不过读书人,但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却非常有钱,并且大多数是身体健壮的人。所以五代史中说:“有市屠壮健,众多畏惮。”就是在混乱的年代,人们都比较惧怕屠夫。

就拿三国里面的张飞来说,以前就是个屠夫,并且积累了大量钱财可以供刘备起军,还有大将何进,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得力大将樊哙都是屠夫出身。所以在古代,无论在钱财还是威望,当时的屠夫都是远远要好于读书人的,所以,人们自然会说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

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年代,人们的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也是在变化的,理解了当年的职业地位高低,就能了解俗语老话中所表达的意思。

农村老话,宁可嫁屠夫,不嫁读书人,是什么道理,大家怎么理解,欢迎大家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