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10:58:12 条浏览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这说明其还有自知之明!
首先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他遗忘了中华民族之民族精力,在强敌入侵之际“攘外必先安内”,不求全力抗外而忙于内战;其次遗忘了明未“东厂”“西厂”之祸,而造成军统中统之乱,而致军心自乱、人心尽失,这确是“见识不足”、“思虑不精“之虞。
不是见识不足,思虑不精,而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为了维护四大家族的利益,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开始不抵抗,后来消极抵抗。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应该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天古名的大智大勇的人,而不是只打小算盘,抛弃民族大义的人。说到底,蒋介石格局太小,德不配位,没有宽广的胸怀和战略的眼光领导抗日战争。作为一个政党和政府的头头,在一个撮尔小国的侵略铁骑踏遍偌大的中国,杀我人民,烧我房屋,贱淫我姐妹的时候,保证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实在是国之耻辱,蒋之罪过。
蒋公还有自责精神,可佳。
作为1927年到1949年间,中国的实际领导人,蒋介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不过蒋介石因为个人性格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即使是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也始终不能完成整合,因而最终,蒋介石不得不败退台湾。
蒋介石经常在日记中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当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蒋介石喜欢读古书,特别崇拜王阳明,尽管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对古书的阅读。蒋介石在古书的阅读中更多的是从中学习御人之术。
蒋介石在用人上存在很大缺陷,以至于最终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忠诚于他。他喜欢用黄埔子弟,喜欢用浙江人,因而对于不具备这两条基本条件的人就会排斥。但是,有些人,比如像胡宗南,他喜欢了一辈子,也重用了一辈子,但胡宗南却没有令人惊羡的功绩。或许胡宗南顶多只能做个师长,但是蒋介石却总是委以胡宗南重任。
蒋介石的见识不足还表现在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他曾经想当然的认为美国人会支持他打内战,但是实际上他错估了美国人的意志,不过他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
蒋介石不管是能力还是见识实际上都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领袖。
蒋介石自责自己“见识不足”“思虑不精”主要是源于他认为自己识人不明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民国时期,蒋介石力压各个军阀,迫使他们服从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时间里,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就被中共消灭,蒋家王朝一败涂地,只剩下一点残兵败将退守台湾一隅。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认为,自己只所以能有今天的惨状,最可恨的当数这三人:美国特使马歇尔、斯大林、李宗仁。
马歇尔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军已足够强大,便想发动内战消灭中共。正当中国面临内战之时,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到中国进行调停。马歇尔反对蒋介石的一些内战计划,试图调解国共双方的矛盾,但最终调解失败,国共双方兵戎相见,最终蒋介石败退台湾。蒋介石认为,正是马歇尔的阻挠,自己的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才使中共有缓解之机,最后兵败。因此,蒋介石才在日记中痛骂马歇尔,认为他是导致自己失败的主因。
斯大林
蒋介石最恨的第二个人是斯大林。二战末期,蒋介石要求苏联能够出兵牵制或消灭日本关东军。斯大林趁火打劫,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蒋介石在斯大林承诺不向蒋介石的敌人提供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违心地答应了外蒙独立的要求。事实证明,斯大林不仅使外蒙独立,而且也没有遵守诺言。蒋介石痛骂斯大林不守信誉,是个政治骗子。
李宗仁
蒋介石最恨的第三个人是桂系头子李宗仁。蒋介石与李宗仁多年来始终不和,蒋介石的三次下野均与桂系有关。蒋介石认为,特别是第三次下野,正值国共双方激战正烈之时,李宗仁背后使刀,使自己失去了权力,仅数月,国民党军便被消灭殆尽,只好困守孤岛,这都是李宗仁之过。
蒋介石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却将失败归于别人,焉能不败。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这是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后期国军发生大溃败后,在日记中对自己政略和战略错误的检讨与自责,尤其是后悔没有听取白崇禧和刘斐的建议尽早撤至“吴福线”国防工事,致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其黄埔精锐也大伤元气。对于一向死不认错的蒋介石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日记原文为1937年11月5日,蒋介石记录当天南京阴雨。
1937年的上海“八一三事变”,是张治中率领德械师先动的手,试图在日本陆军增援部队抵达之前,将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一举歼灭,吸引日军主力转至华东战场,以解华北之危。蒋介石虽然批准了这一“战略”,但始终幻想通过国际联盟能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径,如此的“政略”极大干扰了战略执行。
张治中完成攻击准备后正欲先发制人,8月11日第一次被蒋介石紧急叫停,原因是西方诸国突然提出“将上海开辟为不设防之自由港”的外交案,蒋介石要琢磨琢磨。没有这么打仗的,士气和秘密都泄了。
(军事布署讲给宋美龄又有何用)
所谓“见识不足”主要是蒋介石对政略的反思,弱国无外交,只能靠自己,《九国公约》根本刹不住日本的侵略战车。到10月下旬,日本陆军在沪已达20万人,陆海空火力绝对优势,弹丸之地的上海,人数众多的中国军队承受着可怕的伤亡,最佳方案就是撤至早已修好的吴福线、乍嘉线国防工事重新组织防线,一方面可以缩短防御正面,一方面可以避开日军舰炮火力。
这是国军高层有识之士的一致意见,蒋介石本也同意,然而11月3日《九国公约》各国在比利时开会的消息再次让他改变了计划,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填兵”上海,试图引起国际干涉。可惜《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除去谴责日本几句之外,没有半点实质性内容,甚至连中国政府要求的制裁都没有。日本军队毫不理会,继续加大兵力和火力,中国军队丧失了最佳撤退时间。
其实这个会都不如不开,日本人反而摸清了西方的态度,愈发有恃无恐。
有记者问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为什么要在上海用尸山血海硬拼?“小委员长”答曰:就是死给九国联盟看的。
所谓“思虑不精”是蒋介石对忽视金山卫防守的战略检讨,日军在正面进攻不能打开局面的情况下,新组柳川平助第十军,以从华北新调来的第6师团、国内动员的第114师团和第18师团共10万人马,在杭州湾的金山卫实施登陆作战,一举杀向淞沪国军的侧后,上海几十万国军面临被封闭合围的危险,终于开始撤退,而由于组织仓促,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若非如此,南京也不会迅速失守,日军参谋本部在攻取上海后甚至划出“制令线”不得追击,终究由于前线日军发觉国军已呈溃败之势,擅自发动南京战役。
金山卫本有四师一旅之重兵驻守,军事委员会高参们在战前进行的兵棋推演,已料到了日军可能在此登陆。可惜蒋介石为了增援正面战场,不断将守军调出,至日军真正开始登陆时,金山附近正规军仅剩几个连,当然一触即溃,于是淞沪会战的失败便已注定。
蒋介石一般习惯将错误推诿于部下的无能,然而淞沪会战的几次重大政略与战略失误,完全由他一手造成,已是“推无可推”,能在日记里认个错已经是破天荒了,殊不知一将无能,累及三军。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无谓牺牲的官兵,岂是八个字可以挽回生命的,抗战无错,筹谋有过,蒋介石甚为刚愎自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