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零零后在家与家人交流,应不应该用方言呢?

2023-06-30 12:32:43 条浏览

看情况吧,不能强求。




我认为可以用方言啊




语音只是沟通的工具。不存在高低之分




应该,它是人的根。




应该,不然就没有方言了




如果在家和家人交流也要用普通话,感觉会怪怪的.说什么话应该根据场合来,正所谓到什么坡,唱什么歌?同时,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方言,也是传承地方文化.说什么话不分年龄,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00后更应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看人的比例,




这问题很空……

任何人,在家乡本就该用母语家乡话交流。大家都是本地人/家乡人/亲朋好友,听得懂母语家乡话,不需要用普通话




只要是在家乡,就应用乡音土话进行交谈,这样今显亲切有地方特色。这是最好的交流。




大家好,我是乔冠钧。

说起零零后与方言,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之前很火的一首网红歌曲《大田后生仔》中的一句歌词:“零零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

事实上,很多零零后的同学也是会说方言的,如果和你不说方言,可能只是人家拿你当外人而已。

方言不“土”,它很重要

提起方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土”、“low”、“听不懂”。

但是从文化思维的角度来看,方言不土,不仅不土,它对保护我们的地方传统文化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鲁迅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国的方言区,尤其是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方言区,方言的存在对于维系当地风土人情、传承民歌民俗等传统文乃至发扬地方文学创作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方言与普通话不应对立

在我们当下的思维中,方言往往是相对于普通话而产生的概念,但是事实上,方言是相对于整个汉语大家庭,普通话和各大方言都只是其中的分支。

广义而言,普通话也是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即官话方言为基础的一种通用语,其目的与古代官话一致,都是为了消除地方隔阂,增加地方交流。既然本意是让别人听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普通话的标准与否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在家庭交流中,使用方言可能是更加亲切的选择。

零零后应当自己选择

零零后的群体很广,比如00年的同学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零零后不应再成为孩子的代名词,对于说不说方言这种事儿,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行选择,对于家人间的沟通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做个总结,方言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至于零零后在家应不应该说方言?我的想法是,愿意说就说,放心大胆地说。

我是乔冠钧——干货的生产者。文风多变,活力无限,关注我,让思维开花。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方言代表一种地域文化,在某些时候,它还是寻根文祖的特别通行证。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和文化传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色,它们在我们的代代口传心授中,一代又一代在传承着。如果后人不学自己家乡的特色方言,方言和它的文化即将失传。

我说说我女儿的事情。我们一家都在外生活,我在孩子们呀呀学语时,一直教他们说普通话,一直没说家乡话,我想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强大,回家应该很快会学会的,在外面说普通话,方便孩子们在外面适应环境,不会因沟通不便而被孤立。

在她上初中时,被我老乡的孩子对她说了一句家乡粗话,她问我什么意思,我没直接告诉她,从那时起我开始教她们说一些简单的家乡话。

还有一次回老家,她被邻居老奶奶说她皮肤黑,没有女孩子的娇嫩,当时老奶奶都是用家乡话说的,她一句都听不懂,不知啥意思。

随着回老家的次数增多,女儿也逐渐能听懂和会说一些家乡话,当她知道那两个人对她所说的家乡话时,非常生气,不懂家乡话,被人骂了还以为是夸她。

方言,在某些时候是你出生根源地的所在,对寻亲问祖有很大的帮助。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熟悉的家乡方言,就能让拉进你和家乡亲人的距离。

那些远离家乡的海内外游子,他们心中始终念念不忘的家乡的一切,说一句和听一句家乡话,那就是回家的感觉。

不管是零零后,还是零零后以后的人,我们都要代代口传,自己家乡的方言,这是一件好事。




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几十年了,几乎人人都会说普通话,学校也都是普通话教学。然后家乡话逐渐凋零

我觉得零零后和家人的沟通应该说方言,零零后大多都还是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语言能力强。学校普通话教学足以让零零后学会普通话了。

我是个八零后,我印象中父母和我的沟通全都是方言,从来没有说过普通话。不管是家里还是在哪。

我现在是在家乡小城市生活,这里外来人口很少。但是各个县城都有方言。我现在在大街上听见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大部分都说普通话,我有个亲戚是零零后女孩,和父母亲戚沟通也都是说普通话。尽管她会说方言。让我感觉到,21世纪以后出生的人都不太爱说方言了,甚至有些不会说。这让方言的传承变得很困难。

人在家乡说的当地话叫家乡话,出了家乡去到全国其他地方家乡话就变成方言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去国外生活,有人从小地方去到大城市生活,然后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还有那种夫妻双方,不是同乡也没有生活在双方的家乡,而在其他城市生活的家庭或者在其他国家生活的家庭。各种情况造成了方言传承的困难。

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涵,2015年就自掏腰包调查研究湖南各地方言,意在保护方言的流传。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说过一句: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这句话能勾起很多人的思乡之情。风景还是家乡的美,话还是乡音最亲。

方言是亲情、乡情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部分。多和父母、孩子、亲人用家乡的方言沟通,既增进了感情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该!方言不能丢,方言体现地域文化,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在当地通俗易懂。体现浓浓的家乡味,在他乡,听到方言,倍感亲切!(问答原创)




方言是地气,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到了家乡都应该讲地方话。此乃是一纠文化传承。




非常感谢邀请!

普通话早已普及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跟孩子说话必须用普通话。

但我个人认为,没必要过分强调,可以适当灵活变通。

我的孩子就是零零后,我们一起读书学习时,都用普通话,但平常生活,很随意。偶尔,我故意用老家的方言跟孩子讲话。

我觉得,方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有些方言很有味,并且意蕴悠长。如果换成普通话,便失了味道,甚至词不达意。

让孩子学一学自己老家的方言,挺好的。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了的。让孩子学习,还能起到不忘祖,不忘本的作用,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当然,普通话作为一种最主要的交流语言,为了便于工作生活,交流方便,是必须要学会的。

其实,仔细听听,不同地方的人说普通话,总是或多或少带着一点点家乡味。

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仔细感受一下语言的多样化和不同性,真的,很有意思。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游子回到故乡后应最大可能用方言,这样显得亲切。但是游子长期在外,由于外地语音的影响,发音或轻或重有些变化,对此,只要大家能听懂,也没什么。可有个别人离开家乡几个月就说洋话,以致故乡人听不懂。邻村王某,平以善于吹牛,前几年去四平住了半年,返回老家后语言大变,见到其伯父,当地方言称大爷,而他却喊道:大矮,弄得街坊邻居唧唧咕咕。说话应入乡随俗,到老家应说当地方言。




零零后在家与家人交流,应不应该用方言呢?

看了这个问题闹不明白,为什么单单是00后这个年龄段的人与家人交流时是用方言或普通话呢?国家难道对00后出生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规定,没有哇。

回答这个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我认为,从小在这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与自己的家人交流时虽然都会说普通话,但自觉不自觉地都会用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因为方言就是他语言的根;而从小不在自己家庭中(如,在外地)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另当别论。




谢谢你的邀请!看到你的问题,我不禁想起一件事情来。八十年代初,我的邻居家来了一位稀客。说是稀客,却也是他们家爷爷的兄弟。当年国民党溃败,他们的这位小爷也随军退到台湾,这一别就是几十年。

改革开放了,台湾和大陆实行了三通,于是这位台湾老人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记得他回来走在乡间路上的情形,走着走着,遇到前面要过一个沟渠,沟虽然不宽,年轻也得用点劲,才能跨过去,谁知这个老人也不服输,他鼓足了劲,嘴里一声“嗨得着”,稳稳的就蹦了过去。随行的人都为他鼓起掌来。大家都说,小爷去台湾这么多年,老家的话“嗨得着”说得多么地道!他们家的这位小爷据说也是一个文化人,在国民党军队也是干的文书一类的差事。那天,他的小爷就给他们吟诵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是呀,常言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人的根在哪里,他的血脉里融注的总是故土亲情。一个人如果连家乡话都忘了,他的灵魂将会无处安放。

记住乡愁,不是一句空话;文化传承也离不开家乡话的传承。希望将来的孩子们无论身在何方,也要记得来自何处。那就从讲讲家乡话开始做起吧!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