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 11:30:02 条浏览
你好,往事都要往两方面看,控制欲强也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主要是你注意的点是坏的地方还是好的地方
我们先说坏的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式教育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听话”
“我为了你可以XX,付出了那么多,忍受了那么多,你是不是应该听话一点”
“听妈(爸)的,准没错,我还是过来人呢”
“听话,这些都是没用的,妈(爸)说的才是有用的”
“你这么那么不听话呢?我都是为了你好”
“妈(爸)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许反抗,都是为你好”
“我会帮你搞定一切的,听妈(爸)的就好”等等之类的话
家长控制了孩子的思想,恨不得孩子就往自己的规划去前进,恨不得像控制木偶一样控制孩子,用一副我都是为你好的借口,恨不得代替孩子去执行他的计划,这种控制欲是最可怕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失去自己的思想,变成行动上的木偶,悲哀又凄凉,就变成了爱的绑架(请容我说一句,这简直就是变现的操纵)
好的地方:最常见的是从自身的角度从发就是对自己的控制力和对爱人的包容和宠溺
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的锻炼
控制欲强不一定是展现在控制他人的身上,也会体现在自己的身上,首先你对自己的某一方面要求一定是特别高的,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没有那方面的能力就无法去控制他人(说的有点可怕啊)也无法让他人下意识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有你会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某项才能,从某个角度来说,经商的人都会有一定控制欲,都说商场如战场,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控制欲,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控制,那将如何从商场上存活下来?
2.对事情的认真程度超过了一般人
这点就有点像拥有强迫症的人,对事物的完美程度斤斤计较,不容许出现一丝差错,反复确认,反复认证,直到真的百分百完成,直到对事物的大幅度认可,这也是对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特别需要耐心和细心,懂得等待,做事有规划性,目的性和可收获性
或者控制欲强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病,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用在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控制欲,是人类都有的一种原始本能,或多或少,人皆有之。
如果控制欲强并且达到强迫的临界点,就是一种病态:强迫性人格。区别于强迫症的是,强迫性人格的强迫控制对象往往是他人。
控制欲的始因大致有三:本能;追求完美;内心恐惧,缺乏安全感。
透过控制欲的具体实施与表现,做出统一的总结:实施很强的控制欲,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从控制的过程和后果来看,会出现被控方或双方都很不适的状况反应。例如情绪的非正常波动和非正常后果。
“非正常”的程度与控制欲“强”的程度会成正比。既然非正常,则是病态。
我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小贾,可谓饱受父母以各种名义的控制。凡控制,必强迫;凡强迫,必不适;凡不适,必抗拒……尽管小贾很理解父母的初心和立场,确实是为他生活、工作领域着想,但是,他感受到更多的是父母的“自以为是的合适”,并且,他感悟到他将被控制成为父母肚里的“虫”,必须循着父母要求的轨迹行事才是对的,才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小贾确认自己不可能做到,不堪忍受父母事无巨细的强迫控制,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十年遥无影踪。
控制欲强,对己对人,都是一种伤害。
对于爱或责任来说,伤害,是一种病。
如果别人不受控制你就会发疯的话,那这就是病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永远无法做到统一所有人的想法,所以还是尽量抑制这种控制欲,给彼此一个空间。
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争,人生少遗憾;随,知足者常乐。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不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随遇而安,随缘而止。
是心理疾病,控制欲过强属于强迫综合征指导意见:强迫综合征又称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总是被重复性的思维内容或行为冲动所困扰,明知这种观念或行为不合情理,但是无法控制或终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患者为此深感痛苦、焦虑和抑郁,但是有强烈的医治愿望。
控制欲太强的病态表现
每个人稍微都有一些控制欲,毕竟每个人都希望事情能够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一些控制欲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但是如果控制欲太强,这就是一种病态了。但是人们基本上分不清控制欲和控制欲太强,很多人都会问究竟哪些表现可以看出控制欲是否太强。
1.对他人极不信任
对身边人要求繁多,总觉得对方是个没经验的菜鸟或者办事不牢,必须推一推才会动的那种。虽然很多事情并非如此,或者说不需要反复叮嘱一样能很好完成,但就是不放心。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不能成为领导者,那么必然成为“刁民”,因此更为喜欢独来独往。
2.固执到自我的地步
控制狂的坚定信念:如果想把某件事情做好,那么必须自己来!
控制狂相信自己只要足够努力,能够达到任何目标。如果把工作交给别人,产生问题,自己不仅要花时间去处理,可能还要自己接受重新来做。如果这样还不如就自己来做更有效率。
如果实在是需要把任务分给别人,也会时时监督事事注意,避免错误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如果发生在自己负责的情况下出现问题并且没有及时解决,会极端自责,认为全是自己的问题。
3总试着说服别人
控制狂常常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事。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而且自己是站在“为对方好”的立场上,因此会苦口婆心,甚至碎碎念地传达自己的“伟大精神”,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
您好,非常感谢你的邀请,对于这个提问我的看法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控制欲,如果你控制欲望太强的话,说明内心有较强不安全感的人控制欲望会特别强烈,那些谨小慎微、追求完美、心里总不踏实的人更希望控制别人。
控制欲强是内心恐惧的表现
但并不是每一个控制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于是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甚至有些极端的人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习惯于如果让别人做自己,让对方的活动不经自己的手而去发展,就会对未来产生恐惧
控制是悲伤的一部分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定义过失落的四阶段:被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哀伤。控制属于讨价还价。我试图通过控制对方,而规避自己内心的恐惧。
或许我们偶尔可以能够做到,但大多时候都不行。
以爱的名义控制:
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而忘记了孩子也有说“不”的权利。
女人口口声声说如何如何的爱自己的另一半,但是婚姻从开始,就是注定了,女人一直企图控制男人成为自己眼中的那个人。这些是爱还是控制?
在我的眼里,这并不是爱,只是为了满足你的控制欲而已。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而不是企图去控制,任何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或生活,爱不是控制,绝对不是
如果控制欲望总是控制在对他人无害甚至让他人有利的范围或导致对他人和对自己都有利的结果,或者控制给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总是大于害处,那么,就不是一种变态。反之,如果控制欲总是给人带来比好处更大的害处的话,就一定是变态了。所以控制欲是不是变态,最终取决于控制欲造成的后果如何。
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意识过强。在国外,很多父母都采取“放养”原则,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和创造力。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造成的不同影响,家长要“区别”对待和改善。
1、过多的干预导致孩子不自立
独立自主性需要从小培养,例如在孩子刚开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家长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
2、过多的干预导致孩子处事没有原则
在社交生活中,原则和底线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这个社会相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个性”的东西。
独特的个性能够为我们吸引很多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在选择朋友时,家长不要用自己的处事原则进行干预,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3、过多的关注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虽然二胎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大部分的家庭还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唯一的宝贝如众星捧月般,被家里每一个人呵护着。孩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被无限放大,且被关注着。
4、过多的指责让孩子畏畏缩缩
在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想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而父母却处处挑毛病。不是抹布没有洗干净,就是擦地的方式不对。无论孩子想做些什么,父母都能挑出毛病来。
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懂得体谅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过分要求孩子做超出年龄范围的事。让孩子独立判断事情,勇于挑战困难。在孩子做错事时,也不应当过分指责,而是鼓励和教育,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起来的。
家长们如果不希望被孩子记恨一生,一定要自我反省,毕竟为人父母是一门永恒的功课,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
凡事都是双刃剑,控制欲也是。适度的控制欲可以给自己安全感,也会让自己在一定程度努力,变得越来越好。但过度的控制欲会就要注意了,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压抑,自己也会很累,很不舒服,在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及时觉察,反思自己,也可以寻求心理老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