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古代攻城战中,士兵为什么情愿被派上去送死?

2024-11-22 13:04:50 条浏览

谢谢邀请。

在冷兵器时代,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如果是在队伍的最前排,那基本可以算作是有死无生的了,但是为什么还会有士兵争先恐后的抢着上呢?

其实原因有5点:

(一)富贵险中求

在古代的战争中,作为前排的士兵其实都很明白,自己可能随时都会死去,危险系数极高。但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前排的士兵尽管九死一生,但工资待遇却十分不错。一般来说,最前排士兵的军饷最少是一般士兵的数倍。

当兵打仗是为了什么?古代可不像现在的军队有这么强的归属感,那时候当兵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讨生活,要知道那时候当兵可比当农民要挣的多,而且万一侥幸杀死了对方将领或者先一步登上城墙了,那就更是会一步登天了,所以,怎么可能没人心动。

最重要的是,在古代,要想升职加薪最好的办法就是军功,而获得军功最快的方法就是把握住战场上的机遇,早在秦代时期就有了健全的军功体系,汉代时也有“非军功不能封王”的说法。所以要想出人头地上战场是最好的选择,而战场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前排莫属!

此外,除开非常高的军饷待遇之外,前排士兵的伙食也是要好得多的,肉类食品在古时候可以算作是奢侈品的存在,不是任何人都能吃得上的,就更别说普通士兵了,但是前排士兵是可以享受这一待遇的。

但是即使这样,很多人也会犹豫,毕竟都不想有命赚钱没命花,可是,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记载:

“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过程中最先登上城头、杀敌最多、斩将夺旗的,都是有重赏的。尤其是杀掉对方主将,和登上城墙的,奖赏更是丰厚无比。套用我们现代常说的一句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二)高官厚禄的吸引

前面说到了3个主要的军功获取方式,相比于杀敌和夺旗,“先登”是最难的,在野战中前排可能还有活命的机会,而先登那真的就跟送死差不多了,说白了,就是靠人去堆,就算一时的登上墙头,也不一定有命活着回来。

但是一旦“先登”,并且可以活着回去,那可以说高官厚禄在等着你,富贵荣华享之不尽,而且此后也不用再去做“先登”这类危险的事情了。

例如汉朝的开国将领周勃,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侍卫,在进攻时,他由于攻城先登,被汉高祖刘邦赐爵直接升为“五大夫”。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史记》

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丁奉,一样是由于“先登”而被封为左将军。

“秦为先登,屯於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三国志》

要想得到“先登”的奖赏,当时是需要越靠前机会越大了,你躲在后排再怎么也轮不到你吧,在这种引诱之下,当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士兵英勇杀敌,争取战争的胜利。

因为进攻城池的难度系数远远地高过野外,因此,历代王朝都对“先登”的人给予重赏,明朝名将常遇春在投靠明太祖朱元璋后,也是依靠先登之功,一步步从盗寇变成明代的鄂国公。

假如在首先登城时牺牲了,牺牲士兵家人通常也可以得重赏。因此,古时候攻城略地时,第一排士兵都是很勇猛的,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即使自己阵亡了,家人也会获得不错的抚恤。

(三)将军的统率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一支队伍的强弱和带兵的将领也是有莫大关系的。

上了战场命就不由自己了,并且随时都会送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万人的大军凭什么听你的指挥?又如何能做到士兵进攻时勇猛冲锋呢,撤退时不慌不乱,能够言行令止,这完全要靠带兵将领的统率水平了。我们先看一个三国时期的一个反面例子:

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荀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

从记载可以看出文丑的统率水平真的太差劲了,文丑还被袁绍称为河北名将,却是名不副实!曹操故意扔下辎重,文丑军队见状,也不追击曹操了,都去抢粮草辎重,直接导致阵型大乱,结果也是兵败身死!死得非常窝囊。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正面例子,同样是三国时期: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飞的统率水平就要高得多,可能有人会说是诸葛亮和张飞一起的,但是江州之后的事全凭张飞一人,诸葛亮是走的另外一条路,可以说军队统帅,排兵布阵,攻城,处理降将都是张飞一人解决的。这也间接说明的张飞统率水平很强!

这也许就是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差别所在吧。

(四)没有退路,横竖都是死

前面说了,前排的士兵冲锋过程中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有人会说,那我后退就不会死了,但是殊不知,后退只会死得更快,为何那么说?我觉得有3点:

1、逃跑会被杀死。

明朝就曾这样要求,如果前排怯战,后排可以杀之,而且一般军队里也配备有监督的人员,这类人员就是专门记载逃兵的。

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在整个部队都在向前的情况,你选择后退,那么迎接的可能是同伴的屠刀,因此,在两军交战时,很少会有士兵会不战自溃的先逃跑。

2、逃跑会殃及家人。

逃跑不但会引来同伴的仇视,甚至被同伴杀死,更恐怖的是会殃及自己的家人,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制定过一部处置逃兵的士亡法,其中这样记载:

“逃亡士兵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都要株连处死。”

这样看来,不到万不得已,士兵更是不可能会逃跑的。

3、逃跑会被踩死。

这第三点可能大家会觉得很搞笑,但是这可是真实存在的,两军交战如果一方被打败,形成溃败之势,那样的伤亡可能比正面交锋还要惨烈。

用一句话来形容是再好不过了,那就是“兵败如山倒”,在这时候人为了逃跑,互相残杀这种事都是做得出来的。军队的阵型一旦被破坏,就算是再有统帅水平的将领都毫无办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就算现代下个楼梯都会发生踩踏事件导致伤亡,就更不用说古代战场上几万人的场景了,所以被踩死的绝不在少数。

总结一下其实不外乎就是几点,在前排的工资高,运气好还可以升官发财,上级是自己的偶像;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去前排,万一运气好呢?

也有人说被选作前排是运气差,但是现在来看,看似是偶然的情况,实则都是必然的结果罢了!




在对于古代战争来说,阵前冲锋陷阵的先锋军都是一些勇敢的人,天生勇武和拥有一定的实力。

而且他们能够享受到别的队伍没有的待遇,吃最好的伙食,住最好的营地,用最好的兵器甲胄,同时牺牲了他们的亲人都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补偿。这也是他们悍不畏死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如果一次战斗没有死亡那么活下来就可以获得军功,这类冲锋陷阵获得的军功比一般的军功要管用的多,意味着以后可以做主官,名利双收,当然这前提是你活下来而且战争胜利了。这也是他们冲锋不怕死的原因。




真是个好问题,但是这提法是不是不严谨,士兵其实不一定就自愿吧?只是干了这个工作,工作职责而已!当了士兵,肯定是要上战场,临阵不上说不定被督战给杀了,所以还是干脆点主动上去!这个可以分析一下:

1、从外部规则来说你是个士兵,战争来了,那肯定就很大可能被派上去。这时候无非两种选择,去和不去。去,那没说的,本该如此!如果你不想去呢?这时候逃的了么?自古以来,对士兵的根本要求就是听命令,作战勇敢。最鄙夷的就是怯战,临阵脱逃,每个冲锋队伍的后面都有督战队,一有发现直接处死!所以结果很明了,勇敢的向前冲,可能还能活下来,胆怯的想逃,那立即就死,而且还背上一个逃兵的罪名,岂不悲哀?

2、从自身来说,有句古话说的好,只有不怕死的才配好好的活着。如果自己未战先怯,自己内心先就输了一半,内心不强大是很危险的,孱弱的内心直接就让你的外在表现更孱弱,这种孱弱在现场上是致命的,敌人一发现你像饿狼看到小绵羊,分分钟将你撕碎,生吞活剥!所以不管你原本怎么想的胆怯想逃,一旦进入了战场,不顾一切的冲锋,勇往直前就是你唯一的选择!没有第二选项!所以,好的将领一定会在战前做动员,将士气鼓舞的豪气冲天,不顾一切!

总的来说,当了士兵就是签了生死状,在战场上就只有勇往无前,没有后退一说,要么你被敌军杀死,享受国家的抚恤铭记,要么当逃兵被战场纪律杀死,留下永远的耻辱,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的,对吧?




一是军功激励。先登的功劳往往伴随着丰厚的奖赏。

二是被逼迫的炮灰。一些犯错的士兵或是其他发配的罪犯需要搏命换生存机会。

三是被临时抓来的炮灰。就是被攻城方驱赶的占领区平民、俘虏,用于消耗守城方器械,打击守军士气。




也许是牺牲自己,能够留给家里一笔相对较好的安抚金,让他们过上点好的日子吧!




战争之中,谈送死是很不合适的。历史上战争的发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官逼民反,这样的起义军是为了争取一条活路,而且顶着反叛的罪名,只能是奋勇拼杀才能够争出一条血路,所以他们才会勇猛作战。因为胜利越多,自己越安全,士兵即使是在攻城战这样的伤亡非常大的战役中勇猛厮杀。而且,攻城战艰险,但同时功劳也要比一般的战役高,不仅可以立功受奖。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块根据地,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战并不缺士兵。

其次,是为了某些信仰和主张。因为有着信念的支撑,无论是攻城战还是更为惨烈的消耗战,阻击战,士兵们都是舍生忘死。信仰的力量在全部人类战争史中是最强大的一股精神执念,所以有了信仰,送死也显得无比壮烈。因为大家无惧生死。

最后,执行命令。在一些常规战争中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上级的指示必须要执行,在古代还曾经出现过督战者,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这是职业军人的一种素养。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军事战争的法则。而且,攻城战也分几种。一种是攻打坚城,普遍伤亡较大,但是必然会使用攻城器械以增加攻击力。一种是普通的城市,只要抵抗不是很坚决,城市一般很容易攻下。还有围城困兽的战法,令城市不攻自破,这样就不会造成己方的伤亡。




在攻城之前,主将会颁布攻城立功的不同规格之巨额奖赏,激励士兵的积极性。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攻城之时,有人数众多的督战部队。这支部队负责督促战斗人员作战,但凡发现后退胆怯停滞不前者,杀无赦!只有其他部队的人死光了,才轮到他们进入战斗。

攻城之后,论功行赏,赏功罚过。树立威信,这样下一次攻城作战,就没有人担心付出生命而没有回报了。

三者施行,战斗之时,就没有敢怯战不前者。




谢邀。没有接触过该类知识。




想想,到了战场生死未知,先登营虽然危险,但可都是精锐,装备也是全军最好的,生存率更高,赢了,你是英雄,左手美人右手票子,妥妥的主角光环,死了,家属给优待,追封烈士,送英灵殿享受七十二个处女。

想想都是脑袋挂裤裆里讨生活,平日你得砍多少脑袋才能换出这待遇,今个只要搏一搏,单车变法拉利,还是好几辆,这辈子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多少精英都是挤破脑袋写军令状都进不去,我就问你,这都不去,是人吗?

于是,在一番荣誉利益的洗脑里,听了演讲,喝了送行酒,一批从精锐里出来的敢死队就有了,进了敢死队,就没得反悔了,想跑?不存在的。

咱军队实行行伍制军事化连坐管理,你跑了,队友跟着倒霉,所以嘛,敢跑?后面的队友先爆了你菊花领赏。即使队友没舍得下手,看到明朝的例子没,刚好差个祭旗的脑袋,督军亲自下手砍你狗头巡街。

所以,钱到位了,脑洗哗啦了,退路没了,外加酒驾逆行。闭着眼上吧,反正关了灯都一样。

至于派炮灰上去送死的,也有。比如历代的游牧鞑子老爷们。

鞑子老爷说了,只要一人抱着一个石头丢到护城河里,就放我们一条生路。

不去?那就现场砍了脑袋当夜壶。

也没说派上去送死不是?




因为军令如山,不是军人不知道这四个字的重量,而且古代首先攻上城的奖赏非常丰厚,官升几级都不是问题,而且是真金白银的奖赏




古代攻城战斗中士兵都能英勇作战,明知死还会一往无前冲锋,这是因为将领在前不怕死冲,而且攻城中也中间退不下来。




谁说古代攻城就是送死?至于士兵为啥愿意第一个冲锋陷阵攻城,当然是军令如山和利益的结合。

前排攻城危险系数没那么大

充当先锋攻城的士兵,大多都是勇猛武艺也不错的人。对于自己的身手还是很自信的,也对于那些攻城器械和防护的信任。不会真的有人认为没有火力掩护,士兵傻乎乎在墙下敲门吧。

首先攻城肯定是对城池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找到其中的薄弱点,在加以进攻。而攻城的方法也很多。

《墨子·备城门》中讲述了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

临(临车)、钩(钩车)、冲(冲车)、梯(云梯)、堙(筑堙,yin,堆成的土山)、水(淹)、突(撞击)、穴(地道)、空洞(挖地道塌墙)、蚁傅(爬墙)、轒輼(fénwēn及轩车。这些个顶个都是攻城利器,同样有些防护还到位。有了这些装备攻城士兵的生存力也大大提升了。

当攻城将领选择穴地攻城战法时,轒輼车就开始发挥它的功能了,攻城士兵们在轒輼的掩护下,可以安心的挖着地道还不用怎么担心遭受守城的箭雨和石头的袭击。

当在挖地道中遇到敌人的时候,别慌问题不大,还有个风扇车为你断后,它可以扬洒石灰、簸火或者烟雾来打击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扬尘车,它是在士兵们即将攀爬攻占城楼时,向城楼泼洒石灰粉等东西来干扰守军,从而攀爬的士兵能够安全的攻占城楼,减少伤亡。

而战场上箭雨是双方都会经常使用的技能。木幔:别慌这个问题也不大。在攻城之时,士兵从云梯登临而上,箭雨从头顶密密麻麻落下,在此时攻方可以用通过支架将木幔的挡板升至士兵之前,掩护士兵登上城楼。

当攻占了城楼的士兵此时应该是最危险的,不过他们可不是残弱的小绵羊,而是伺机而动的野狼。

世界上组织最严密是军队

军令如山,不是说说而已。将军下达命令是,都是令行禁止。如果违返,那些执法者可没那么多时间给你思考下面该如何做,直接送你见阎王。所以让你带头冲锋,你就得冲。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治军都是赏罚分明的。首登有重赏,不管是哪个朝代,对首先登上城楼的人都是有重赏的,这个赏赐比你在战场上斩杀敌军要多得多。真的就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明朝名将常遇春也是靠着首登之功,一步步从盗寇混成了明朝的鄂国公。

再说从军的人大部分是为了解决温饱和荣华富贵位子孙后代博个明天,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这些人大多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所以安排了就上,说不定就能活下来赢得功勋,再者冲锋的人身上的装备防护也不会太差。反正,不执行就是死,执行了说不定有个美好明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想要得到些什么,总归要付出些代价,可能这个代价就是生命,那也无法选择。

总结:千百年来战争一直都有发生,战争的形式,武器,规模都一直在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却是受苦的永远是大众百姓。所以要珍惜眼前的和平,维护好它




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任何战争都是有督战的,不听从命令的结果肯定是死,不如拼死去博一下,可能会幸存下来;二是家庭的原因、个人的追求、军队的思想教育等等。




相信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古代各个时代、各个地域不同,士兵的战争意志与目标也不同。也就很难说清楚士兵是否情愿送死。

那么什么情况下的攻城战,士兵情愿派上去送死呢?

第一种情况:部队的纪律严苛,怯战和临阵脱逃者下场凄惨

古代的老百姓接受的教育程度低,对国家的义务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所以当兵的目的要么是家族传统(军户)上战场,要么是征招(募兵)上战场,战争的意志力不强。军队首脑为了强化部队的纪律,提高士兵战斗执行力,就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纪律,纪律严苛到很多就地执行的斩刑,甚至采用连坐连累亲朋好友或妻子儿女。

在这种严苛的纪律下,部队作战的执行效率很高,但对于士兵个人而言,宁肯战死也不能怯战或临阵脱逃。而战胜立功的士兵,一方面奖赏很高,还有升官的机会,所以退后是死,向前或许还有活的机会,而且还能附带着升官发财。

第二种情况:出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复仇情绪,战争意志力强

有国家民族责任和复仇的情绪的部队,在古代大部分出现在小国纷争的时代,主要依靠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端中,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义士。在部队中展现出来的是士兵拥有超强的战斗意志,情愿被派上去送死也要获得胜利!比如斯巴达三百壮士的故事。再比如越王勾践伐吴的故事,就是复仇情绪的体现。

第三种情况:爱国将领的带领感召下,士兵情愿赴死一战

在我国各个朝代危亡的时刻,涌现出来很多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部队,但这些部队基本都是在爱国将领的带领和感召下,依靠的是将领的个人魅力来凝聚部队的战斗力,比如岳家军。有些时候,将领一旦离任或战死,部队的纪律性也随之消亡。当然,在与将领朝夕相处过程中,有些中下级将官或士兵,也会逐渐懂得家国情怀,把爱国英勇赴死传承下去。

第四种情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亡命好斗之徒组成的部队

在古代攻城战中,部队给与第一个登上城楼的士兵奖赏是非常优厚的,尤其有些部队的奖赏是允许士兵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为了这个目标,有些武艺高强的士兵,在知道死亡几率比较大的前提下,依然愿意铤而走险。这类士兵本身没有远大的目标,很多甚至没有亲人负担,目的就是及时行乐,可谓不折不扣的亡命之徒。他们就像雇佣兵,依靠战争来吃饭。

第五种情况:为了打开上升通道,冒死换取功名利禄

古代士兵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常常受到上级不公平的对待,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一定能力、有一定抱负的士兵,想获得尊重就必须打开上升通道,所以也激励一些不怕死的、武艺超群的士兵铤而走险,情愿派上去送死,以有限的生机换取功名利禄。




古代功城战中,没有一个士兵愿意白白送死,谁愿意,但军令如山,逃跑就地干掉,稍微犹豫直接掉头,战场就意味着九死一生,命就不你自己来决定了。古代不会轻易发动攻城,特别是缺少攻城器具的情况下,那么攻城条件貝备后也还是得士兵,第一个登城吧,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士兵心里想呢?又或者说他为什么愿意第一爬上去云楼呢?第一个冲在前面不一定会死。第二,首登有赏,等三将军会做榜样,光让士兵白白送死,那可不行,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带队第一个登云梯的其实就是将军,所以说说我们看问题还是一分为二看。




攻城战在没有发明火药和运用火炮的早期,一般是放在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在攻城战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武器,例如投石车,攻城车,弩炮和大量人力伤亡,才能达成目标,最终占据城池。

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攻城战役,大多数较为惨烈。例如睢阳保卫战,守军只有几千人,攻城的安禄山军队有将近二十万,其中有13万是安禄山的精锐部队。

睢阳军队和百姓在经历了十个多月战役以后,导致粮草用尽,于是开始宰食马匹,吃草挖鼠充饥。但即便这样,还是远远不够,士兵被大批饿死。守将张巡许远在饥饿交加下依然誓死抵抗,到了后期守军也只剩了400来个士兵,而且士兵们因为饥饿,多数已经爬不动,最终城池陷落。

还有比如南宋后期的襄樊保卫战,同样也是惨烈无比。公元1267年,忽必烈派军队进犯襄阳,樊城两城。襄阳和樊城相互依存,由于地形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境重镇。

于是接下来,长达六年的大战开始。蒙古骑兵打到襄樊以后,当地百姓并没有因为战争来临慌乱,或是逃往别处,而是选择与蒙军抵抗到底,坚守城池。战斗一开始,蒙军虽然猛攻不断,但是遭遇了宋军的反击。

百姓们自发组织义军救援守军,蒙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来蒙军调整了策略,封锁了陆路和水路,襄樊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粮草耗尽,士兵也仅剩百余人,在1273年襄樊被攻破,守将吕文焕投降交城,自此六年的襄樊保卫战结束。

既然攻城战这么残酷,古代的士兵为何还要冲锋在前,争取第一个登上城头呢?

古代的攻城战中,士兵们之所以会勇于冲锋,原因在于指挥者为了士气,往往都会有重赏。不仅提拔官职,还有重金奖励。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些的诱惑之下,士兵也会拼命向前。在攻城战当中,虽然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但还不是必死的局面。所以攻城战中,士兵们为了得到更高的赏赐,也会勇敢的去战斗。




不但是古代攻城士兵送死,就是近现代作战攻城,明知去送死也得上,也得攻。因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谁敢不从,必死无疑,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士兵就是要冒着枪淋弹雨冲锋陷阵,脑袋是拴在腰带上的,随时都可能阵亡。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