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呢?

2023-08-08 09:42:13 条浏览

一方面显示地位,体现尊贵;另一方面产生唯吾独尊的心态,让被统治者也产生并接受此心态




避尊者讳是儒家思想,要求尊敬和孝顺不要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大概是这个意思,真实来历无法考证。)




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李斯认为他的功绩远超三皇五帝,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为皇帝,而皇帝自称朕。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往往称受命于天,自称天子。皇帝地位之高就连神仙也要避讳,比如观世音菩萨在唐时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只能称观音菩萨。而宋朝皇帝考虑到臣民避讳的不方便,给皇子起名往往是偏僻字。到朱元璋时期,则后世子孙的名字往往要加上金木水火土,也是为了臣民起名的方便。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皇帝圣人都要避其名讳,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里面大有讲究的,而且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大有表现。

比如在西方神秘学中就认为如果一个魔法师的真名被别的魔法师知道了,就有可能会被其他魔法师所操控。在中国古代同样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道教典籍《女青鬼律》中就有说到“知鬼姓名皆吉,万鬼不干。”

传说中的白泽也是因为知道所有妖怪的名字,黄帝令它做《白泽图》普告天下,家家户户都会收藏,白泽更是被称为百妖之王。在《抱朴子》中就有专门记载诸多妖怪的真名,并说“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其中还记载知道妖怪的名讳,就能控制妖怪的法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说法呢,总结一下可以分为3点:首先很早之前就有仓颉造字,鬼神皆哭的说法。可以说文字本身就有神秘性,另外古人们也认为名字和本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外在之名,掌握物质本质。在古代同辈互称名字表示绝交,皇帝跟孔子的名字更是被视为禁忌,在书中和称呼时都要避讳。

当然还有很重要一点,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远古时期人类原始巫术有关。早期人类相信,通过获取对方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指甲等,就能用来诅咒或控制。所以当人们把真名视作身体的一部分时,就要努力的去保护它避免受到巫术的侵扰。

所以大家仔细想想,其实平时工作学习中,呼唤你全名的人真的并不是那么多,同学朋友之间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称呼,父母亲戚一般喊你小名,工作之后公司也会喊你小王小李小张代替,其实到如今人们潜意识里还是有些避讳使用全名。




1、封建迷信,为了防止一个人与皇帝的气运起来交集,影响统治气运。

2、封建等级礼教下的一种弊病。君父,皇帝就是全天下人的父亲。儿子的名字就不能和父亲有相似的地方,当然姓除外。

3、封建统治下,一种阶级特权的行为。




这是封建皇权至上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皇帝不是唯一,谁是唯一,你们的衣食住行,乃至名姓必须要与皇帝区分。其实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想标新,显摆,突出与众不同罢了,谁叫别人是皇帝呢!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就会催生出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说避讳,一些人的名字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往往是一个忌讳,不能随意书写或者占用,像皇帝的名讳是普通人要避开的,还有父亲或者长辈的名讳作为子女也要避开等等。

古代避讳制度的起源发展

避讳指的就是避开忌讳,关于它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发展缓慢,直到秦始皇统一后才开始盛行,秦始皇叫嬴政,就下令全国不可以用这个字和同音字,所以那个时候“正月”改成了“端月”,这算是避讳制度的开端。秦之后的汉朝也是这样的情况,比如遇到邦字只能称为国,官名相邦改为相国,甚至于传说中的姮娥改为嫦娥,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到了晋代避讳更严格,政府专门做出了严格规定限制,除了人名、官名、地名也开始因为避讳而修改,比如像司马炎为了避讳自己祖先司马师的名讳,专门把京师改为京都。隋朝继续延续,真正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制度是在唐朝,严格到追究家人的责任,比如诗人李贺因为父亲名字中带有晋字和进士科同音,按规定就不让他参加考试。避讳制度就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样,越往后越严重,到了宋朝达到了顶峰,文人志士在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再三落笔,生怕一言不慎招来杀生之祸。随后的元朝因为是少数民族,文化不同自然对避讳也没有专门制定政策,在这一时期相对宽松,一直到明清时期雍正乾隆年代,大兴文字狱,也让天下的读书人不寒而栗。避讳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千年,作为一种制度存在也历史悠久,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算是真正的结束。

古代避讳制度的分类

古代的避讳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范围,但是按照历代的发展规律可以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避讳帝王的名讳,这是所有臣民都需要遵守的,而且也是最主要的一类,但凡涉及到同字或者同音的都要避开。第二类是避讳家族祖先的名讳,因为程朱理学的盛行,在宋朝时期尤为突出,而且我们现代也会或多或少受到这种避讳的影响,只不过没有古代那么强调严格。

古代避讳和政治的关系

中国历来是家天下的社会,所以在封建制度下宗法和礼制就成为皇帝维持统治地位的工具,避讳就像是一个辅助手段一样,在一定时期遏制人们的思想,明面上是皇帝在干涉臣民的取名用字,但是实际上更多的体现了皇权至上,想要主导垄断一切的欲望。在经历了千年演变之后转化为根植于人们心里的一种伦理道德,更加便于统治,所以如果问为什么皇帝要求臣民进行避讳,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应该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钳制人们的思想,维持纲常礼教的一种手段。

整体来说,古代的避讳兴起和发展都是伴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的,虽然从现在看来它反应了封建纲常礼教比较丑陋的一面,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是起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而且对于我们现代去研究古籍校对都能有参考作用,透过古代的避讳,我们能更加清楚认识到封建制度下最本质的东西。




物以稀为贵,皇帝高居万民之上,地位最高,身份最尊贵,所以使用的物品必须是贵重的,极品级别。以至于到现在,商业广告,房地产广告,一再使用`彰显皇家气派`,皇族尊严,皇家园林…的字词句,派生的还有`贡品`,贡酒等等,不一而足。

皇上享有特殊的颜色,黄色,所以臣子篡权当皇帝,又称黄袍加身

皇上的衣物,饰品,享有专用龙的图案;

皇上用品享有独特的数字:九,显示最大。因为个位数从零到九,到了九,则九九归一,所以以九为大,被皇上选中,独享,任何臣民不能使用,否则即僭越,罪同造反;大臣的用品依等级递减,如七个,五个等,平民的是最低级,只能一个甚至根本不能使用,例如酒具,编钟,青铜鼎-古代用来煮熟,盛放食品;

…这样的规定极为广泛,任何人都必须牢记,严格遵守,一旦冒犯,轻则罚款,没收财产,重则杀头,甚至诛灭九族,连累家人,夫族,妻族,亲戚,从小到大,无一幸免。

其中,皇帝的姓名更是尊贵,每朝每代,皇帝登基,都要广而告之,通知自己的名讳,以后必须回避,不能直呼其名;普通人的名字,有相同的,必须更改换名。

这些规定,从奴隶制时代开始,其中,周朝的最为详细,齐全,等级森严。但到了后期,周天子日渐衰微;生产力发展,青铜冶炼成熟,制品广泛,精细;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也是潮流。孔夫子的时代,维护皇权最为卖力,呼吁克己复礼,回复到周礼制度,终身奔走呼号,响应者寥寥无几,不禁黯然伤神,悲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没有人信奉他的老一套,只好流落海外了。

可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概莫能免。




感谢邀请,温柔为您解答!

古代皇帝之所以要臣民避讳主要出于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树立皇权形象

古代皇帝都是中央集权,并且自认为是皇权神授,都是老天给的,自己是老天的儿子,所以自己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这一点,皇帝才让天下子民来规避自己的名讳,因为天子威严不容侵犯!

第二点原因:迷信

认为如果有人和皇帝一样,那么就有可能把皇帝的气运给分走,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国家的动乱,这就跟皇帝派风水师去挖龙脉一样,就是为了维护皇朝的稳定!

第三点原因:根据古礼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为什么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呢?

避讳这种事,是专制王朝特有的现象,臣民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都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来,以示尊重之意。比如说天仙妹妹林黛玉念敏字,必念作密,写敏字总是减一两笔,因为她的母亲名贾敏,此举避讳。

避讳有许多名堂,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题主问的是关于皇帝要臣民避讳,那就是第一种情况了。

为什么要臣民避讳?简单点说,人家是天子之尊啊,你和人家同名字,啥意思,胆子够大啊,想造反啊?还不赶紧改改?该改姓的改姓,该改名的改名,爽快点。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阿Q吗,因为穷因为没用,所以连赵姓都不配了,他在赵太爷那里碰了壁,在他自己那里呢,也设了个禁忌,因为他是个癞子,所以不让人别家说光啊亮啊,后来连相关的灯烛什么的,都不能说了,这会让人联想到癞子头。阿Q不过草民,重视得夸张了,人家也不过就是笑笑他。可是同样的朱元璋大和尚,那威力就不同了,不小心说出了秃啊亮的,那就是要掉脑袋的啊。想想也挺有道理的,人家早就不是和尚了,不讳着点,怎么行?

这还和名字没啥大关系,就大动干戈要人老命的。所以避讳这种事,放在专制时代,得好好学,小心加谨慎,敏感加多思,一定得注意了。

不但草民不要和皇帝的名字相同,就连郡县大神战神都得让路。比如咱们熟悉的“常山”赵子龙,常山郡原是恒山郡,但因为刘恒,改为常山,比如天仙嫦娥,原来其实是叫姮娥的,可是因为和汉帝刘恒重了名,不好意思,她改成嫦娥了,再比如咱们的观音菩萨,原本叫着观世音菩萨,不挺理解嘛,可是因为犯了李世民的世字,对不起,让路。

再如大家熟悉的李元霸,其实人家叫李玄霸,可是因为重了康熙玄烨的名,不好,李玄霸成李元霸,好在他并不孤单。玄武荡魔大帝的玄,也给改了,成了真武荡魔大帝,药材里的玄参,也给换成了元参……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名字里和当时皇帝的名同了,都得改。

这些神啊郡啊受影响,其实有限,老百姓改名也很简单,皇帝一般也不爱叫阿大阿二啥的,注意着点,一般没问题。受避讳影响最大的例子就是咱们熟知的鬼才李贺,因为父名李晋肃,被人摆了一道,终生与进士无缘,仕途不顺,最终抑郁而终。

其实避讳这种事,有的朝代,比如说唐朝,总的不算严,避的有,不避的也有,如李世民时代,只要不把世和民两字连用,问题不大,是在大孝子李治时代,才把这两个字的避讳都给提了上来,所以,有许多文,比如说“人风”“六国各爱其人”什么的,都是把民改成人,才理解得明白。

要是真把所有皇帝的名字都给避掉,那一个个地下来,得有多少字不能用?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和武则天一样造几个字出来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一个“迁祧”的制度,即天子七庙,五世以上远祖“亲尽则祧”,祧尽了也就不用避讳了。宋朝明朝有时紧有时松,元朝有这种说法,但总体来说没啥关于这方面的大事发生,清朝就比较差劲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不迁祧。避的就要多了。

清朝玄烨的时候,烨这个字好说,用得不多,但玄字用的地方太多了,活人,书本,文人们都改得都累了,为了避免后代出现这种情况,玄烨给后代取名,用的都是生僻字,看看他所有的儿子,名字很难写很难认,而今用电脑不复制粘贴能打得出来的,真是好汉。臣民们如果这样都能重名,那就是找事了。

避讳这种事情呢,说起来已经很远了。咱们现代算是相当自由了,您就是起个李世民,玄烨啥的,没人说。当然了,咱们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要乱说话乱取名字,找个意义好的,积极向上的,就行。(文/宛如清扬)欢迎关注我的号哈。




我可以回答我这个问题。

起源: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一说起源于西周,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有时候地名,古人都要避天子的,天地君亲师,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达到了巅峰。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但最终演化为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工具。它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性质,而且给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戕害。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的陈迹,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它所代表的“人、名合一”的迷信思想也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古代避讳是一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帝王,对長輩也有避讳,名讳,就是這种文化產生的词。其实這种现像仍在延续,譬如对领导呼职称。




所谓避讳,就是在我国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王和尊亲的名字,以示尊重。

在古代,可不能随意去蹭名人的热度,尤其是对于本朝皇帝和其父祖的名字,那是在平时说话和书信中都不能提及的,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表示,也叫作“国讳”。紫禁城的玄武门,就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被改名为神武门;

刘秀时期,秀才被改称为“茂才”。有时甚至连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等等,都要避讳。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字就改称为野鸡。

为什么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呢?有书君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封建迷信

避讳源于一种古老的语言禁忌,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名合一”的封建迷信思想。

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得知另一个人,或者是另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就可以得到这个人的部分力量。

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就会用巫术来加害自己。

因此,在古人看来,名字跟生命一样重要,需格外用心去保护。而古代皇帝又称“万岁爷”,大多还执迷于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他当然比普通百姓更不能容忍别人知道,或提及自己的名字了。

02跟宗教信仰有关

道、佛、儒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教派,有人将这三种教派的区别总结为,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儒教治国。

儒教拥护神权,认为君权至上。其信奉的神为天,而天在人间的代表就是“天子”,即皇帝。

它将世俗的皇帝神化,要求臣民服从天子。儒家思想迎合了封建帝王的需要,他正愁找不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笼络民心,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让老百姓明白,服从当朝皇帝是上天的旨意,从而对自己心服口服。

于是,统治者就借住宗教信仰这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要求臣民必须避讳他的名字,轻而易举地将“君权神授”这种理念根植于百姓心中。因此,儒教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居于历史的主导地位。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并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03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

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采用避讳的方式,最主要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由于古代皇位继承为世袭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投胎投得好,其中某些皇帝的能力是不敢恭维的,有的甚至还干出一些荒唐的事,很容易引起底层民众的不满。

此外,皇子间为争夺皇位,也会弄得头破血流,甚至相互残杀,因此,继位后他就必须尽快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低,统治者只要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对民众从思想上进行麻痹,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现有的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

要他们明白,只是自己的命不好,把君王的专制和独断视为是天经地义,并始终对皇帝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避讳其实就是封建君王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手段。

04出于安全的考虑。

古代皇帝深居宫中,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其真实面目,即使微服私访,也没有人能认出来,这对其安全反而是有利的。

但即使是这样,历史上还是出现过不少刺杀皇上的事件,若平时有人无意中提到皇帝的名字,极有可能会引起坏人的注意,伤及到无辜。

因此,为了皇帝自身,以及无辜臣民的安全,避免出现与皇帝名字相关的字,也不失为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古代因为避讳,还闹出过不少笑话,典型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避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一不小心还可能闹出人命案来。乾隆年间的举人王锡侯,就因为在书中没有对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字进行避讳,被满门抄斩。因此,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这种陋习也随之成为了历史。

当然,对于古代避讳,我们今天并没有全盘否定。现在,虽然人们不用再避讳领导人和圣贤的名字,但在很多场合,人们还是尽量不直呼长辈的名字,或者与自己的长辈重名,以表示尊重。

因此,对于避讳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也是秉承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种态度。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你知道邱姓是怎么来的吗?邱姓在清代以前为丘,雍正皇帝为笼络人心,颁诏“尊师重道”,认为丘姓犯了孔丘圣讳,一律改为带耳旁的邱。这就是文字讳中的一种,叫圣讳。

避讳圣人的姓名,叫圣讳。宋代,朝廷规定为圣人避讳。圣人名册除始祖黄帝外,还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周公。凡地名、人名都不能有圣人的名和字。从宋代到清代,保持有则必纠的强制性措施和习惯。

避讳皇帝的姓名,叫国讳。秦代,已经有了法律性质的避讳制度-国讳。规定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陵墓及帝王生肖讳。宋朝还专门制定了《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

不避讳会怎么样呢?比如,唐代为避讳皇族李姓,鲤鱼被尊称为“赤鲟公”。禁止捕鲤鱼,凡不放生或出售者打60大板;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将晋朝《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改成了“陶泉明”。武则天称帝后造新字给自己取名为“曌”,则是一种智慧,喻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又没有任何犯忌。

又比如,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为弥补《康熙字典》不足,自费编撰《字贯》一书。谁知书中对康熙,雍正,乾隆等字没有避讳,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

再比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大肆实行避讳,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就怕“袁消”。还下令将煤铺的“元煤”商号字样涂掉,就担心“袁没”。

在封建社会,不仅有圣讳、国讳,还有官讳、家讳、恶人讳。文字忌讳带有封建社会的敬畏色彩,其伦理道德一定程度得到封建礼法的承认,受法律保护。有的在封建礼法上有规定,有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官场上、民间上自行避其名讳。

在墓碑上,我们常常见到为回避父祖、长辈的名字而以讳字相称,这是保留下来的家讳,在于敬祖。如今我们不再有“入门而问讳”的礼仪套路,但总还有一份尊重和敬畏。

人该有所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畏天命,就是尊重宗教信仰或宗教哲学,于心中自觉行善避恶;畏大人,就是敬畏父母、长辈和有道德学问之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要学思践悟,怕违背圣人的教诲。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