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2023-08-08 09:58:39 条浏览

感谢题主的提问,我是奇闻趣事历史哥欢迎关注!

我觉得按照当时的情况刘备完全可以上演一出拯救皇帝刘协的好戏。在三国时代根本就没有信息安全意识,双方都被对方渗透的像个筛子一样,刘备只要想知道就一定能够知道汉献帝在哪里,然后派出精干人马把他救出来。

其实在那个时候干这活的人大有人在,汉朝时期任侠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大侠都是大众偶像级别的人物,所以这种露脸的事情肯定有许多人愿意干。可是刘备能干不等同于愿意这么干。

刘备其实本就不是他标榜的那样,是汉朝的忠臣,那所谓的忠诚于汉朝就是扯虎皮做大旗,博取别人的同情。刘备第一时间听到汉献帝被废,汉朝被篡,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吧。

对于他而言,多年的奋斗目标终于就要实现了。对,没有错,刘备早就想当皇帝了。这从他的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就能可见一斑,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这个事情只有皇帝才能干,而且是有大作为的皇帝才能干。所以在刘备的潜意识里,他对于刘协被废的发生是有所期盼的。

另外一方面眼看着自己的祖宗基业毁在自己这代人手上,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肯定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不过与当皇帝的喜悦比起来,这份痛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刘备如果把汉献帝接到了成都,应该怎么处理他呢?立他当皇帝?刘备这怎么甘心呢?他手下的这些大臣们怎么会服气呢?毕竟这些大臣都是跟着刘备干的,汉献帝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我为这个不存在的人卖命,他们肯吗?

所以就算把汉献帝迎到了四川,汉献帝的结局也很有可能就像楚义帝或者小明王那样,被不知不觉地处理掉。只不过这样做的话会让刘备原先树立的仁义形象毁于一旦。

所以刘备经过仔细考虑想出了另一条出路,在曹丕篡魏之后,在四川流传了一个谣言,那就是曹丕杀了汉献帝。这个秘密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全四川众所周知的秘密。

不久之后,汉中王刘备就怀着极度沉痛的心情,登上了皇位,正式继承了汉朝列祖列宗的帝位。终于刘备当上了皇帝,刘协只能在山阳默默地当一个普通的百姓。




原因有二:第一,没有能力,当时曹丕逼宫时,刘备自己都难保,况且,刘备一心只想杀孙权报仇,第二,刘备是要名声的人,怕后世说他篡位,所以,曹丕逼汉献帝传位之后,他才立帝,这时才明正言顺。




想自己打天下




因为刘备真实的目的是自己做皇帝,如果,他救了汉献帝,他自己又如何能够做皇帝?




曹操一开始挟天子令诸侯,定把汉献帝保护的很好,到曹操死去以后,三国实际已经形成,再到曹丕接位,献帝不退位,刘备只能称王,从出川到曹操的地盘接回估计不容易,所以献帝退位,刘备称帝。




无能为力,心有余力不足;心理不能救,否则王位不保,




没那个能力




其实那时候的皇帝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称号而已,真正的权力都握在曹操的手里,刘备先一步曹操之前将汉献帝这个人给救走,那么也不会有很大的作用.那个时候每一个诸侯其实都不喜欢汉献帝这个人。曾经袁绍手下有人想这样,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营里,但是袁绍不同意,如果汉献帝到了袁绍那里,那么最大的就是汉献帝,而不是袁绍。汉献帝并不能带来任何的好处,可以说是汉献帝的处境,当时十分的尴尬。




救?!为何救,何以救,汉献帝除了被废之后那段时间好救点,其他的时候可都是在曹操的大本营,曹丕自立后,刘备称帝,那把废帝接过来,朝政听谁的,刘备以前打的名号是正统的皇叔,汉献帝可是正统的皇帝,按名分汉献帝可是正统啊,给自己找个累赘何必呢




虽然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随着刘备势力的强大,刘备的初心已经改变了。此时的刘备希望做一个主角,而不是之前的配角。所以在得知曹丕篡汉后,刘备的内心是非常波澜的。在波澜纠结了四个月之后,刘备想通了,他要做主角,给自己摇旗呐喊,为自己代言。

但是刘备在当主角之前,必须得处理一下刘协。刘备找了一个很尴尬的理由,就是他听说刘协被曹丕害死了!听说被害死,我估计刘备自己都不信。可不论这理由有多么尴尬,反正蜀汉集团的人是信了,于是一大波人劝刘备称帝。刘备给刘协草草举行葬礼后,就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了,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所以他不愿救汉献帝。




献帝在曹操手里,周围都是曹操的人,基本上跟外界隔离,刘备怎么可能救得了。




谁说没救?衣带诏事件不就是刘备救大汉的努力吗?刘备早期家境不好,书读的也不多。虽然他起兵很早,但由于底子太薄,在曹操、袁术、袁绍这些大咖面前始终跟不上节奏,别人都已经几个州了,他却只能在县里混混,虽然一度拥有徐州,但就凭他那点兵力根本守不住。自身都难保,救汉献帝那更是奢望

后期他虽然有了地盘,然而天下大势已定,再想问鼎中原,那是痴人说梦,毕竟曹操太强了,刘备想救汉献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另一方面想,如果刘备真的打败曹操,入主中原,就一定还政于献帝吗?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到时候拱手让人,谁会愿意?就算你愿意,皇帝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你功高震主,想法子除掉你也未可知。




刘备不救汉献帝,答案很简单:救了汉献帝,对于刘备来说,弊大于利。既然救了汉献帝没什么好处,那么刘备为何还要救汉献帝呢?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行为。

首先来说,曹操绝对是刘备的劲敌。出生于官宦之家的曹操,自董卓之后崛起,本是朝堂上的绝对掌控者。曹氏一族通过对朝堂的扭转,然后逐渐把汉献帝把握在了手里,然后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那么,单从实力上来说的话,刘备也没有能力能救出汉献帝吧?

其次来说,刘备的野心难道就只是为了当一个皇叔么?自己给汉朝打好了基础,然后救出汉献帝来坐皇位么?刘备看着也不是这么大公无私的人呀!但是,如果救出汉献帝却不让出自己的位置的话,那么自己跟曹操一众人有何区别?这不就大大破坏了刘备的形象了么?也就是说,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刘备也不会救出汉献帝。况且,汉献帝在曹氏手里也没过上吃打挨骂的苦日子。

也就是说,与公来说,刘备不具有救出汉献帝的能力。与私来说,刘备也不想给自己找个顶头上司。所以,既然对刘备来说就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天大的好处,那么刘备自然不会拼死拼活地去营救汉献帝。




刘备当时的口号是恢复汉室,他也做到了以汉朝的名义建立的一个国家,但他却不是把汉献帝接过来当皇帝,而是他成为汉朝的君王。如果当时的刘备,打败了曹操统一了中原,那么汉献帝所面临的可能就是被刘备给杀死或者流放,从此隐姓埋名,毕竟当时的刘备已经称王,不能再让百姓们只等汉式的正宗天子还活着。

刘备虽然是一个为人敬佩的英雄,但是当有他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事情,还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毕竟皇室之间为了皇位,兄弟之间都可以互相伤害,更何况他离当时的正宗皇室的血缘差得远呢。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网络配图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网络配图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网络配图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读《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处处可见,有人甚至把这称为是罗贯中的“封建正统思想”。

不过这可能不是罗老先生的初衷。《三国演义》是在明代成书的,而早在宋代“尊刘贬曹”的思想就已是三国类文艺作品的主基调了。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同时,罗贯中的“尊刘”也并非刘备姓刘(刘表、刘璋、汉桓帝、汉灵帝都姓刘,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关键是刘备所率领的军事集团从一开始就打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最早在桃园结义中见)”的口号,而这一民族思想一直受人们的追慕;另一方面刘备的军事集团中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诸葛亮的“智”、赵云张飞的“勇”,致使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进行讴歌赞颂。不过刘备作为集团的领军人物,集所有的权利和荣誉于一身,在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下,势必当初的那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之心有所动摇。最明显的就是他想自己当皇帝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备的身世。关于刘备的身世,最能让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皇叔这个身份了。现在好多人对此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刘备故乡在涿县,史实证明,他确是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所以皇叔并不是刘备忽悠人的。

那刘备对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是怎么看待的呢?易中天曾从他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刘备认刘封这个螟蛉之子时绝不会是看上他的名字里有个封字。

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不过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实是借用耿纯劝刘秀称帝故事)”下,“被迫”称帝。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这个是蜀汉对外兵势最大的一次讨伐战)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刘备不救汉献帝,原因有四:

一、自身实力不够,刚起兵时,兵乏将寡,被曹操打得满地找牙,四处流窜,几乎无立身之地,后来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孔明,才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实力与曹操相比,仍是相差一大截,这个时候起兵去营救汉献帝,无异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这点刘备可不傻。

二、虽然汉献帝称呼刘备为皇叔,但是刘备是中山王之后,早年家庭落魄,靠编草鞋等手工为生,体会不到汉室的恩宠,若不是碰到两员猛将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贵为大哥,他只能在平凡的一生中度过。所以刘备对汉室的感情不深,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故营救积极性不高。

三、汉献帝被曹操操控,以天子令诸侯,天下只知曹公,不知有汉,汉室气数已尽,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能力,成为傀儡皇帝,这个时候刘备去救一个对自己没有带来利益的傀儡皇帝,损兵折将不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毫无用处,这点刘备还是想得通的。

四,刘备都是以汉室正统刘皇叔名义来起兵的,一路发展壮大到三国鼎立,除了靠精兵强将,智囊辅佐,和刘皇叔这个身份有着紧密相连,如果把汉献帝救出来了,那么等于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虽然汉献帝手无寸功,但还是汉室名副其实的皇帝,身为皇叔的刘备除了俯首称臣,别无他法。所以刘备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救汉献帝也是情理之中。




说白了,在刘备心目中,他要做的并不是张良、韩信那样的开国功臣,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那种继往开来的帝王。

有人曾从刘备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的名字上说刘备有称帝之心。

其实从名字上还不足以断定刘备有称帝之心,不过刘备有称帝之心在后来就慢慢表现了出来。

首先是刘备落难到许昌时,国舅董承曾私下向刘备表示汉献帝想除去曹操,刘备虽然咬牙切齿,并与董承等人共立了盟誓,但是排在刘备心中第一位的还是怎样摆脱曹操控制,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

还有他在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时,他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与东吴、曹操抗衡,成为第三股势力,而非如何营救汉献帝。

如果刘备真凭自己的割据势力,打败了曹操,他会甘心只做一个开国功臣吗?答案是否定的,世上还没几人能真正摆脱权力的诱惑。

刘备听到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丕,徒居山阳城时,虽然哭得呼天抢地,但他并未采取实际行动,反而托病不理朝事,政务全交给孔明。

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妙计下被迫”称帝。

而刘备称帝的第二天便在大殿上宣布“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全不把曹丕篡汉的国仇放在心上。

在众在臣谏阻无效下,起兵七十五万讨伐东吴。

蜀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杀得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孙权没法可施,不得不送还张飞人头和范疆、张达二人,并许诺归还荆州、孙夫人来求和。

但刘备并不领情,反想乘机并吞东吴。最后用兵失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病逝白帝城。

刘备称帝时,年号章武,是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而当时的曹丕年号黄初,孙权称王时年号黄武,称帝后改黄龙,连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自以为“黄天”。

他们的用意都是要取汉而代之。因为东汉自称“运应火德”,在五行中土能克火,土属中央,崇黄。刘备不用黄是自视为汉室正统,仍然崇火德。




刘备不救汉献帝,要放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思考,具体原因,静听怀信同学慢慢道来!

第一:当时消息传播方式单一,曹魏封锁消息,说是禅让的,万一翻供怎么办,刘备确实没有得到汉献帝死活的正确消息。

第二:请汉献帝入蜀,请个大爷到家里,刘备当时以什么身份相处,所有指挥权交于汉献帝,刘备的的位置在哪里?手下的将领百姓不会太买账。

第三:确认汉献帝已死的消息,自立为帝重振汉室,刘备当时的口号是还都洛阳,在外人眼里可谓当时大汉的绝对忠诚者,而且还是汉室后裔,师出有名匡扶正义,所以才有众多人追随与他。

第四:蜀地内部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大小势力交织,都有各自利益的盘算。

第五:汉献帝自己呢?他其实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知道所有人都不会再去收留他、辅佐他。他就像丧家之犬一般,于是他最后也只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山阳公。他不指望刘备,也不指望任何人。同时刘协自己也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虽然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即使参见曹丕,都不用俯首称臣。但是那不过是曹丕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曹丕实际上是为了软禁刘协。可怜刘协一代帝王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作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只是他的反抗却都是徒劳。最后的他也心灰意冷安享自己的晚年。

综上所述,刘备不救汉献帝,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引言:

刘备不救汉献帝有两个原因,第一刘备没有能力在曹操手中抢夺汉献帝;第二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没有能力抢夺汉献帝

汉献帝虽然是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但是身份特殊并非寻常的诸侯可以守护的。东汉末年的想要争夺汉献帝的也只有曹操、袁绍、孙策三位诸侯,这三位真心保皇的也只有曹操一人了。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后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之前一直处于被曹操追着打的状态,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哪有能力攻打曹操抢夺汉献帝。

按照历史的走线,刘备确实有一次抢夺汉献帝的机会,可以因为没有实力也就作罢了。曹操和袁绍再官渡向对峙时,刘备曾向刘表出策袭击许都夺取汉献帝,可惜刘表因为因为刘备拉拢荆州官员而堤防刘备没有同意袭击许都的计划。刘备自己驻军新野兵力不足万人,没有能力攻破许都,因此作罢。

刘备想救汉献帝的目的性太强

刘备并不是不想救汉献帝,刘备作为主君自然知道汉献帝在手的好处与坏处。分析历史来说,刘备想救汉献帝是有私心的。就拿最有可能救出汉献帝的一次机会来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时,刘备请刘表出兵袭击许都,接汉献帝入荆州。

刘备的此计看似大忠大义,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率兵攻打许都接回汉室皇帝,但是汉献帝入荆州以后呢?刘表年事已高,一旦汉献帝被救回荆州,那么荆州名义上的领袖就是汉献帝了,那么刘表和刘备可以变成为两大辅臣,一旦刘表去世汉献帝会把荆州之地分封给谁?必然是刘备,汉献帝下诏刘备光明正大的接收荆州之地,还不会背负骂名,一石二鸟。这点刘备想的明白,刘表也知道,所以刘表不出兵袭击许都。

总结:刘备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就汉献帝,同样的也没有能力救出汉献帝。刘备在入川得了益州以后,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时候,可是刘备确只字不提救汉献帝的事。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