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10:46:59 条浏览
生活中,很多人的苦恼都是,“为什么我不会聊天?为什么我不会安慰人?”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你不会共情。
大多数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不懂得接纳对方的感受,当对方已经清清楚楚地在表达自己的痛苦、失望、伤心、沮丧的时候,我们想的却是与他们争辩,“你不应该这么想,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或者,“你已经很好了,好多人还不如你呢”,缺乏共情的回应使安慰和鼓励总是错位,变成了一种令人反感的否定,仿佛在传递着一个信号,“你的感觉不应该有。”
那些感觉不到被理解的人,置身于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之中。而易地而处,我们即他们,我们不理解一些人,然后又感觉到自己不被另外一些人理解。
你确信?
童年的经历使然。
你可能对自己的思考也比较少吧?
自己遇到过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别人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有什么方法处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子去思考过问题。
共情其实就是对别人的经历遭遇感同身受,是一种高级情绪和思维。
人要想有所为,如何处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共情能力是推动思维升级的一种学习能力。
答主感到疑惑,可能是开始有这方面的思考了。不要因为自己好像“无法共情”,而困扰,这一部分可能也是成长经历决定的。
哈弗大学精神病专家彼得.西弗尼奥斯博士在1972年得出“叙情障碍”这个概念。
这个现在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患者的情绪一片空白,对任何情绪表达都无动于衷。
他们完全不具备情绪智力的基础意思—自我意识,既意识到情绪的发生。
但是亨利.罗斯在他的小说里《就是睡着了》里描写过语言的力量,“如果你能用言语来形容你的感觉,你就拥有了它”。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过一篇文章,鲁迅先生说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个人的疼痛,只有自己体会,别人无法感同身受。
一个人的喜悦,只有自己创造,别人无法帮助。
你无法共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共情力是可以建立的。
心有心的沟通,以诚相待,才是最好的方法。
人与人的交流,你真我就真,你假我转身。
换位思考。多去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会大受欢迎。
虽然说有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但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建立信任,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是共情力。
毕竟,每个人都有情的。
情可以互相温暖,爱能够沟通心田。
可能是你父母从小把你放在优越的环境里,吃穿不愁生活小康,在教育上从没有吃过苦,在生活上又顺顺利利,没有让你承担过过不去的坎和苦难,这样让你的内心可能也就形成我就是中心的太阳。人无法共情是一种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或对他人没有感动和念想的情感才是,多少还是环境和经历造就的,也不排除有些人天性凉薄和冷漠,只活在自己内心的世界畅享,这个可能你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引导你正确的人生观也是有一部分的责任,父母和孩子也要充分灌输中国人的儒家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做人要尊老爱幼也是每个家庭最本质的人和人的爱护和互动。希望你改正自己的行为,好好想想有些事需要啥样来维护好亲情关系是你的学习和人际技巧。只有自己变好了,人有没有共情都会看到善良就是做人的共同认可和动情。
什么是共情(pathy)
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该词是由人本主义创造者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共情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成分——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识别判断。认知共情则倾向于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区分这种情感是源于自己还是他人。
情感共情是一种原始初级的共情、婴儿出生时期便具备这种能力,其发展依赖于镜像神经元系统中共享表征的日益丰富和精细。
而认知共情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共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不断发展,老年期逐渐下降。
共情的两种成分相互补充协调工作,其中任何一种受损或者缺失,都会导致个体在情感方面的障碍和失调。
培养共情能力
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想要体会别人的感受,那就太难了。
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的方式。
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
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它的感觉。因此,今天自己已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产生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首先,我们要知道共情是什么
共情(pathy),也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共情的力量》一书中,把共情定义为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其中的关键点是理解能力和处理,回应能力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这些在人们身上的沉甸甸的焦虑和压力时刻都在为人们制造消极的情绪。而快节奏,独立化的生活又无法给予我们充分发泄自我的条件。因此,共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就显得格外重要。能找到一个永远共情能力的人来倾诉,也就像伯牙与钟子期的友情一样难能可贵。
2.共情能力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良好的共情能力都会对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变得体贴,周到,获得他人的善意和友谊。
但共情能力多了和少了都不在理想状态,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太过于共情他人可能让自己丧失了自我,成为活在别人情感下的傀儡。
共情能力太弱也会使我们显得有些笨拙,甚至冷漠。
我们如何获得一个理想的共情能力呢?
经常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在面对事件或是某些情况之中,不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对方的态度,立场出发,对事件,情况进行解读。
2.提高自己对差异观点的包容。
许多无法做到共情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两方的价值观,观点差异太大。无法接受,自然就谈不上共情。
3.学会把注意力专注于对方。
我们的思维无意识状态下往往只关注自己,而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将注意力专注到他人身上才能更加理解他人,进而接纳,回应他人。比如用心倾听,多为对方考虑,问自己“我这样对他会有什么影响?”
共情的能力需要长久的练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耐心,经过磨砺,你一定可以获得收获。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觉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吧!
感谢邀请!首先分析一下“共情”这个词的含义,共情即共同的情感,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和别人共情,针对有一件事情你能够和他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你才能够达到和他共情的目的。例如,你的好朋友得了一等奖,你能够感受到她获奖后的快乐和自豪,然后向她表达真诚的祝贺。你看到母亲在厨房辛苦做饭,你能感受到她的劳累,你马上去帮忙择菜、洗刷碗筷等等,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和母亲聊天。你看到领导有工作推行不下去,你能体会到做领导的不容易,然后主动承担一些工作任务。这样你就算是具有共情能力了吧。总结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要想具有共情能力,一定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产生和他人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共情。
你说自己无法共情,可能是小时候家长比较宠爱你,你从小生活在一种别人围着你转的优越环境中,养成了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所以很难换位思考。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也可能是你的工作性质使你思考问题偏向于理性思维,往往能一眼看透问题的实质,所以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情不太在意。例如你说妈妈患病妈妈很痛苦,你却认为死不了所以不在意,是因为你能掌握得了妈妈的病情,你知道妈妈虽然痛苦,但是并无大碍,所以才显示出漠不关心。但是,事实上即使疾病不能要命,也给你的妈妈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这时儿女如果能够悉心照料并加以安慰,可以让妈妈心生温暖,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实现共情呢?
首先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在开头已有举例,不再啰嗦。
其次是关注当下。关注当下就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揣摩其内心世界。养成关注当下的习惯后你就能够专注于一人一事,能够细心体察,可以体察自己也可以体察别人的感受。
第三是坚持练习。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一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共情能力自然就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