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我特别讨厌煽情的东西?

2024-03-20 09:20:47 条浏览

内向的你需要慢慢了解这个世界




因为你容易被感动




[害羞][害羞][害羞]因为生活煽的实际和人品




因为你觉得不是真的,其实是真的,很少人去相信。




不逃避,就不怕。




煽情有两种:一种是真情流露,很感人,发自内心的感动。二是虚情假意,一看就觉得做作,是告演的那种,真性情的人都讨厌,我也是。




我也受不了,其中的原因是我泪点很低容易掉眼泪,所以现在是讨厌煽情的话视频




这个可能是因为外生活中遇到过让你刻骨铭心的人活着事吧……但是每个人往往就是那样子的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事情的点也会不一样吧!




原来容易感动的人,因为一次次煽情的表演而落泪,直到有一天,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表演的时候,这是什么感觉?这是被欺骗了感情的感觉啊,被欺骗了感情,多恶心,被人利用自己的善良,多恶心,被人当成傻子,多恶心。




这有什么的?很正常啊,抵触有些东西,一个是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另外就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产生共鸣。

但是归根到底,人都喜欢简单快乐的东西,同时,有喜欢刺激,这是最最起码和基本的人性,其他都是表现形式。

煽情,说白了属于刺激的那一类,如果真是平平淡淡的日子就可以,那根本用不上煽情,不需要情话,不需要掉眼泪,不需要激动。这样的人真的有啊,啥都默默无闻,做就是了,不需要说出来。更不需要声泪俱下。

煽什么情?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战友情,对其他深处困境不幸之人的同情,对苍茫大地浩瀚宇宙感慨之情,还有家国情怀之情。。。无非就是这些了。

抵触煽情,就是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克制和情绪平稳,这很好啊,被煽情是本能反应,特别是现在的媒体太善于煽情,而人又无时无刻不被媒体影响,你的眼泪都不够纸巾,情绪激动到恐怕得吃药稳定了。

什么电视剧,电影,综艺选秀节目,什么中心思想,时代背景,创作手法,都扯犊子去吧,别太当回事了,关掉电视和手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东西是需要你去被煽情的。




煽情容易动情




生活阅历多了,许多事情看透了,对煽情的事情就比较烦,觉得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悲悲喜喜,平平的淡淡的生活不好吗,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能够平平安安活一辈子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可能你比较的理智。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不善于人际关系。或者是不屑于那样去做。




可能你比较理性,觉得面对事情的时候就按规矩来,没有情理可讲,或者说感情比较单薄不爱受情所困




其实我也有点感同身受,不是讨厌煽情的东西,而是不想看煽情的东西,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经历的事情多了,现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生活压力也大,工作中生活中哪有不糟心的事儿,本来就心烦不开心了,看煽情的东西只会让我们更难受更有压力,而且现在这社会很多虚假的事情,真真假假让人很难分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些东西看多了也觉得烦了,不想被道德绑架,只想让自己轻松一些,生活中有很多乱七八糟的烦心事,现在人们的大脑都学会自救了,看一些可以治愈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会倾向于看各类搞笑或者能学到技能的东西吧




1.讨厌自己煽情。

当被巨大的感情波动冲击的时候,会无法控制自己的写长篇大论的文字,写完以后不敢再看,经常是当情绪过去后恨不得把写的东西烧掉;

当和父母有矛盾的时候,会控制不住流着眼泪写一堆当时觉得掏心掏肺的小论文发给他们。写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极尽理智,照顾着所有人情绪客观陈述自己的态度也表明对父母的理解。写完以后多半收到父母的良好反馈,可他们越是觉得触动我就越是觉得不安。写完的东西觉得特别恶心,越是煽情越是不敢去回想,觉得把感情表露出来特别的难堪恶心…总想着,当时要是忍住没写就好了。

别人越是觉得感动我就越是觉得愧疚,觉得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别人,又怕自己的感情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恶心,这种感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怕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让对方故意伪装成感动的样子了,生怕自己的感情不够客观不够平等理智,让对方看穿自己后故意在自己面前装样子……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会被人事后耻笑不屑一顾甚至反感。

是我写的东西有什么不对吗?是不是我不该掏心掏肺的给别人发这种东西。

2.讨厌别人来感动自己

一直没办法谈恋爱。

每当有男孩子作出浪漫的举动,即使是有好感的男孩子比如雨天来接我要撑伞送我,我会选择淋着雨跑掉;跨年去看了烟火大会发暧昧消息会觉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肉麻的想立刻把短信删掉…

看韩剧的时候能感动的一塌糊涂,看小说的时候能感动的睡不着觉,可是放在自己身上怎么就觉得特别难受无法接受……总觉得是现实配不上浪漫,我配不上感动。

究竟我是怎么了……我觉得再这样下去我可能就要孤独终老了……




谢谢邀请,那是你善于坚持事实,不虚夸不做作!




煽情恐惧?选择困难?假装抑郁?

煽情恐惧症、选择困难症、假装抑郁症,你身边的朋友是否有以上任意一种症状呢?或者说,那个朋友就是你呢?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社会信息大爆炸,社会过快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多,人们也因此患上了千奇百怪的病,诸如抑郁症、焦虑症、选择困难症、暴躁症、性成瘾症等等,有些病一看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名词,甚至有些病是“意淫”出来的,没病也要找出个病来,再冠冕堂皇地起上一个名字。好像在这个社会里,不得一点病都不好意思活着。我认为,所有的病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先天、作死、穷。

我们看得出来,大部分疾病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南怀瑾先生也说过,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最大威胁。但是,煽情恐惧症、选择困难症,以及假装抑郁症,这三种请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随便用了。

一、煽情恐惧症

两个月前热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吧,很多观众吐槽电影里的一些台词着实让人“尴尬”,这一点我和他们的感受一样。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想在影院把某个片段快进,但二刷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尽管后来郭帆导演向媒体解释过,故意安排那样的情节,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尬”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觉得电影里煽情的戏份很“尬”呢?——是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口味变刁钻了?还是我们本来就不喜欢也不习惯接受这样的表演方式?后来我查了查,有一个词让我很在意——煽情恐惧症。这从本质上解释了我们为何如此讨厌故意煽情的桥段。

英国人会自嘲很不擅长处理他人公开的感情爆发,意思就是你有伤心事了,你在我们面前悲天恸地,甚至喊出一些泣鬼神的话来,不好意思,我们作为旁观者并不能体会你的心情,所以我们看上去一脸麻木的样子。其实,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也是如此。碰到有情绪极端的人,我们巴不得躲得远远的。

乔纳森·罗斯说过,“你去一个专门为情感准备的小黑屋里尽情发泄,我会站的远远地,等我回来后,我们会假装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任何极端的情况。”

所以,电影里的煽情片段就像是强行把局外人拉到这个氛围里,只会让人觉得尴尬,仅此而已。好的煽情故事靠的是真情实感流露,引发观众的共鸣才是正道。

其实,生活中通过如何安慰一个人就可以看出对方的情商怎样。比如,当你需要安慰的时候,甲过来说“你这算什么,我比你更惨。”;乙过来并没有说什么人生道理,只是安静地倾听你的诉说,带你去一个合适的场所让你发泄情绪。然后关键时候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你的感受,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你会选择谁?结果很明显,你会选择乙,而对于甲,你会一脚踢飞,甲的方式剥夺了你宣泄情绪的权利,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来说,态度远比事实更重要,你最不想听的,就是大道理和比你更惨的废话吧?

有没有煽情恐惧症,还是要看你能不能理解和处理别人的情感爆发。但是,请不要在还没有认真理解别人的极端情感时,就给自己贴上一个煽情恐惧症的标签,这叫“跟风”。

二、选择困难症

在2018年1月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自称有选择困难症;要克服选择困难,50.5%受访者认为应加深自我了解;受访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8.1%,80后占50.8%,70后占14.4%,60后占4.3%。

两千多人中竟然有1700多人有选择困难症,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我有时也会面临选择困难,比如,下馆子看菜单,不知道选哪个菜好。有人会调侃说,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还不是因为“穷”?

再比如,有一家创业公司和一家互联网公司邀请你去,你可能会纠结两三个月才作出决定。这种都会被称为“选择困难症”,也叫“选择恐惧症”。

但是,似乎有些人还把“选择困难症”强行加上一层“萌”属性来,“我有选择困难症,不造选呐锅~”(Excme?)你肯定听过有人这样说过。这让我想到另一个词来——“路痴”,在ACG中,“路痴”是常与天然呆共存的萌属性之一。但如果把“选择困难症”和“萌”相提并论,那简直是做作。为什么这样说,还得从“选择困难症”的根源来讲。百度百科上对选择困难症的病因解释有以下三种:

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但是,从根本上可以把这三点原因归结为一点——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的原因是,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不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也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觉得选择困难症很“萌”呢?

三、假装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障碍患者。因为患有严重抑郁症而自杀的人也不计其数,因为遭受抑郁症折磨不堪重负的名人也是有的,我举两个例子:1890年7月27日,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天才画家梵高,终于不堪心理重负,向自己下腹开了一枪;1962年8月4日,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服食了过量安眠药死在了她位于洛杉矶的公寓里。而她用来“自杀”的速可眠,是一种用来治疗失眠和缓解压力的药物。(当然,其历史真相有待挖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说自己有抑郁症?

你真的是抑郁症患者吗?还是说这只是你的跟风?博眼球?借口?丧?

我这么说并非不尊重心理疾病患者,因为很多人有可能只是有抑郁情绪而已,并非真正的抑郁症。

抑郁情绪、抑郁症和精神病的区分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详细讲解,因为百度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实在太多了,各取所需吧。如果你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抑郁症的几个核心症状,那你肯定是抑郁了。

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外界或者内心的因素来能够引发出我们其他的情绪,但是抑郁症患者的世界里只有抑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难受到要死,绝望了,就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了,但是你再想想,近一年里,自己就没有过其他的情绪出现?比如开心?期待?惊喜?生气?其实很多人只是暂时的情绪低落,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调整回来,这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不是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正常的人拥有的情绪之一,抑郁症则是一种病啊。哪有人自己得了病还得意洋洋?但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人在假装抑郁,骗取同情心和关心,甚至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骗取别人的同情心和关心。

为什么有的人说自己是抑郁症却又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呢?一方面,他们是真的害怕或者担心治疗,这种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们以“不敢去”或者“懒得去”为理由,实际上就是在装病。表面上“我的痛苦你无法理解,”“你们又怎么会真正理解我?”“为什么只有我这么悲惨?”内心里,“我不合群,我好孤独,你们快看我真的好孤独。”甚至,他们将安慰他们的人当做情绪回收站,分享自己的病情,散播编造的、可有可无的负能量。有时候,我们只是不想拆穿他们而已。

“我得了抑郁症。”

“啊,我最近也有点抑郁。”

——希望以后这样低情商的对话能够少一些。

当一个人对你说出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时候,你要想清楚他是不是真的抑郁症,如果是真的抑郁症,他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希望能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简单地用自己的抑郁情绪去和对方的疾病类比,可能会令他感到愤怒。真正的抑郁症需要身边人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的理解。

“最近心情好低落,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请不要随便说自己是抑郁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你只是有了抑郁情绪而已。




题主讨厌的应该不是煽情,而是虚假。

看到那些画面感觉应该也不是尴尬,而是肉麻。

因为只要是还能对世界做出反应的人,内心都必定有“七情六欲”的存在。

“七情六欲”可以被隐藏,可以被压抑,但凡人都不可能祛除它们。

无欲无求是神佛的境界,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只要人还有那么一点感情存在,只要方法适当,就可以被煽动,节奏拿捏够只要精准,再心性再淡薄的人情绪都会被带动。

但与此同时,这种煽情对个体而言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同样一种煽情手段,由于目标受众的思想层次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互不相同。

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孝子贤孙的煽情故事。

如果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镜头前,黑白色彩,低沉哀怨的背景音若有若无中,老太太轻声细语的讲述这个故事。

那么可以预见,思想较为深刻的人比较容易被打动,他们比较有可能有耐心听完这个故事。

而思想较为肤浅的,则十有八九一看画面就觉得“晦气”,听都懒得听。

如果是一个浓妆艳抹女人,带着哭腔,在慷慨激昂的音乐声中,声嘶力竭的讲述这个故事。

那么也可以预见,思想深沉的人则看个开头就会觉得太吵,直接关掉。而热血一点的人则更有可能听完这个故事。

这就是明显的个体差异。

然而现在的“煽情”,大多数都属于“大锅菜”类型。

无论大家承不承认,这个世界永远都是肤浅的东西最受欢迎,越是粗俗的东西传导性越强。

所以说这种“大锅菜”式“煽情”无可避免的要倾向于肤浅和粗俗。

结果往往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在讲述者拼命迎合大众口味,太过刻意的进行“隐恶扬善”的加工之后,变的不伦不类莫名其妙了起来。

让人一看就觉得又假又肉麻。

题主讨厌这种“煽情”很正常,那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过了因为一根棒棒糖就热泪盈眶的年纪了,仅此而已。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