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鲁迅说中华文化根底全在道家,为什么是道家?而不是主流儒家?

2023-07-27 14:01:25 条浏览

三家的宗旨相同,唯有主次不一,道主的是自我的修身羽化于世无争,三家中的中道最宜多数大众所接受,帝王将相亦是心中称好,三星高照具备齐全,做为一名上有高堂自己妻妾长兄为父的家长就望着内外独尊唯有道家的口味适中。只是一个口号行动还是儒中的杂酱,




中华文化的根底应该是儒家十道家。




鲁迅也并不是完全的圣人,思想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




中华文化的在《易经》,道家、儒家都源自《易经》的。




因为道家是中华大地上诞生的第一个学派,是根据易经衍生出来的学派。而易经包罗万象,后来的各学派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其源头。所以说,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根底。




一管之见,先生的话未必全对。




道家包罗万象,出现的时间也早




不知道。你知道告诉我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因其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性质,适应了封建社会的需求,因而在经过西汉中期儒家学者改造后,从此成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显学。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得中国历代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烙印。正是这种现象,使得后代的学者们产生一种看法,似乎儒家文化在中国所有学术领域中均具有主导的重要的地位。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够客观的,也是缺乏具体分析的。

实际上,儒家文化在一些重要领域中,诸如政治伦理、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确实是具有主导地位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便可见一斑。但是,在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中,道家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领先的主导地位,而道家文化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经后代的发展,至战国后期形成了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对于中国的统一以及西汉初期的社会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汉武帝“罢跳百家,独薄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显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论,道家思想相应地转为“隐学”。但正是这一显一隐,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儒家成为治国之术,至于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则援道、佛入儒,构建了理论上更加完整的儒学新体系。

事实上,在整个学术领域中,正是道家学术构筑起古代中华学术大厦的整体框架。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老子侧重于文化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而孔子专注于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教育、传承,这两者都是必需的,是缺一不可的。




道家是创业,儒家是管人。




中国的道家贵族文化,是反映统治者意志的根本思维,就是所谓的精英文化;而儒家平民文化,则是反映被统治者的根本思维,就是所谓的平民(甚至“流氓”)文化。

《道德经》名义上是道家典籍,而实际上它是道家贵族文化为主,儒家平民文化为辅的书籍,它的《道经》应该是“道家贵族经”,核心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讲究辩证唯物主义(常道,也就是道家的法派,后来的法家)的,不能迷恋历史唯物主义(道,也就是道家的道派,后来的道家),而《德经》应该是“儒家平民经”,核心也是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对于被统治者领导层(文士儒家)来说,是讲究客观唯心主义的,就是客观上根据情况不得不服从(德),“最上层面的服从(上德)其实服从者的内心是不愿意服从的(不德),”对于被统治者基层(武士墨家),“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是讲究主观唯心主义,就是心甘情愿的不明不白的接受儒家服从行为的指导,“下面的服从(下德)根本要求是不能离开服从领导者的示范(不失德),是无所谓服从的概念的(是以无德)”。

道家作为贵族祭司阶层创造了两个宗教,包含了世俗行政层面儒家的儒教,以及不包含世俗行政层面儒家的道教,一个参与政治,一个不参与政治。

《史记》中把道家参与政治的人员叫“方士”,代表人物韩非(具有道家参与政治思想的人物还有商鞅,但由于他属于被册封的商国的国君,后来就被排除出了方士行列),把不参与政治,专攻宗教职能的人员叫“道士”,代表人物是庄周,把从事政治与宗教沟通的人员叫“术士”,代表人物是申不害。

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是我们的“思想之源”,“道”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后形成道家,“常道”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以后形成法家,“不德”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以后形成儒家,“无德”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以后形成墨家。




儒家是领导的,道家是人民大众的。




中华道统才是未来的出路




儒家的核心是生存哲学,道家的核心是生命哲学。不懂生存哲学最多也就是不怎么会为人处世,而不懂生命哲学无法认知生命的真谛。




因为鲁迅先生很偏激啊!所以有时候就说话不过脑很情绪化了!




对于谁谁说这样的事,最好不要再出来问了,这是道听途说。中华文化的根到底在哪儿,什么是文化,都是需要个人自己亲自去学习,亲自弄明白的。凡是言什么主流、非主流的都是些不懂文化的言论,他们所谓的主流与非主流,那是他们自认为的,学习继承传统文化不要被不是传统文化真的传承人给误导了,他们是文人……是文学艺术的文人,但不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不要把历史上的文学艺术的名人与文化混淆了,学习传统优秀的文化,不是从他们那里学习,他们的观点仅仅只能是他个人的看法,作为法制社会的今天,只要不违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任何人事物的态度与观点,这没有问题,中华文化的关键不是去评判某人的观点的是与非,而是自己去学习、体会、感悟、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把学习的视角用错了方向,不但耽误了自己学习提高,同时被错误的社会导向代入了八卦他人、长舌妇的状态都不自知,这很危险!该问题表面上看是关心文化,实质却隐含着八卦、嚼舌的本质,还以为自己很会提问题!




不懂历史,应随机应变,该道就道,该法就法,该儒就儒,用而已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首诗说的很明白,人生一边是家事,一边是国事,一边面对生死,一边寻求真理。做为这么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如果没有道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文人如陶渊明,武举如林冲。




鲁迅先生原话应该是:“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至于对与不对,相信一定很多争议,仁者见仁。

道可道,非常道!至于为什么?估计只有鲁迅先生或者研究鲁迅的专家知道。因为鲁迅先生提出这个观点的时空背景,什么样的环境下提出?亦或者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真正含义为何?我辈不得而知。

就我的认知而言,道家儒家殊途同归,都是中国的根。老子是圣贤,孔子也是圣贤。他们所闻的道肯定是同一个道,只是表达方式,外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中国大体上就是儒佛道思想揉合,佛家是舶来品,儒家更多是统治阶级强加于官员和民众,只有道家思想是教民众如何处事是民间自发传播的,道家思想更多讲究清静无为阴阳调和有中庸的意思在里面,而国民性格中不理闲事,强龙不压地头蛇,万事留退路等思想都合了道家里面的思想,但是说文化之根在道家并不完全正确,道家只是一部分而已。其实鲁迅这个人说是一个民族感爆棚的有一定文学能力的悲观主义愤青也不为过,最擅长的就是讽刺,这句话我理解更多是在讽刺,意思是中华文化的根都坏掉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