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北大学生弑母案下,子女的教育是否要严厉?

2023-07-16 16:52:01 条浏览

这样的悲剧只是个例,它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把它与父母的严厉教育关联起立有些牵强的感觉。全世界都在重视教育。什么样的社会必然催生什么样的家长教育,不论是常规型还是畸形,都有所属的相应土壤,只不过结果肯定会不一样的。我觉得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该放松时候也应该放松,只不过对这个所谓的“该”与“不该”的判断和把握,难以定义化和标准化。所以,家长也应该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育能力和教育头脑。孩子没毕业,家长是不能毕业的!呵呵。




我提倡对孩子的教育,要温和而坚定!

孩子的成长,在最初的几年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

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怎么做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全心全意地爱!毫不保留的表达所有的爱!这一点,西方国家比较普遍,而我们东方国家,情感比较含蓄,很多时候虽然很爱,却说不出口,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也无法准确到感知到,进而造成很多误会。这里,家长们可以多用心陪孩子,并且细心观察孩子的些许进步,多夸奖孩子,不止是干巴巴的真好真棒,而且夸到实处,夸到点上!

其次,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如今的教育里,过度地重视智商开发,却忽视了情商、逆商的培养,使孩子承受不了挫折,遇到难事手足无措!

最后,多读书!读书可以明智,开阔人的眼界!不是强迫孩子读书,也不是布置任务摘抄名言警句,而是真正的读进去,体味到书中的精彩与感悟!家长如果能与孩子共读,那是最好,精神上的交流,可以有效消除与孩子的代沟与界限!

希望每位家长能顺应孩子的心理,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导师!




很沉痛很无奈很不希望,生活君告诉大家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子女,也不是所有的子女会感恩!

既然这样,免不得会有亲人相残,反目为仇,不是严格的父母就是狼子野心的子女。

有一部分孩子注定是被父母诅咒的,一部分父母注定不陪当人家爹娘,这是源于人的本性自私,没有解,没办法,摊上了算你倒霉!

其实悲剧的发生,外人很难去干预和发现,即使亲人们知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谁也说不成!

要说教训,就是别被虚名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家长,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不能至亲,也能做陌路人,好过仇人相见!

爱之深责之切,但如果对方不理解和抗拒,就不要坚持了吧!会反目成仇,要了性命!

没有人可以左右别人,包括孩子!

放手,让孩子们做自己,这是最好的归宿!

我是生活君,更多关于教育的观点,请订阅本人的专栏:生活君的教育自圆其说!关注订阅吧




帮助孩子摆脱自恋!

无一例外,我们都是从寻求快乐、逃避痛苦、自恋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尊重现实、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年人的。

自恋,有其产生的根源,而我们本身的自恋又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养过程中,不自觉地映射在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对童年期某种需求的过度满足会导致个体停滞在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上,而对某种需求的剥夺则会使人退行到一个更舒适的发展阶段。例如,当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身上去的时候,他就会退行到如厕训练的阶段,以此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儿童在某一发展阶段上过多的挫败也会导致其停留在那个发展阶段上。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在6岁时就已经确立了。每个阶段对需求的满足都非常重要,个体的任何发展阶段只要出现固着,就都会在成年期出现退行和固着。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达到力比多(性冲动)快乐的主要模式,而且每一个阶段的快乐寻求原则都与特定的任务相联系。每个阶段的适应程度如何,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当前阶段的性心理冲突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成功应对的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适应这一阶段,并成功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上。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成年期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自身的性感区获得快感,因此,又称为自恋期。到了成年期,注意力会转移到发展真诚的人际关系上。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弗洛伊德更关注内部心理冲突,埃里克森则更强调社会和外部因素。

埃里克森强调,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心理危机,在达到一个新的社会互动水平之前都需要成功地解决一个心理危机。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就会阻碍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有很多消极作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包括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五个阶段。

总之,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为人父母者,总是会走在过度满足和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之间的钢丝上。那么,在孩子的需求达到下一个阶段时,我们提供的帮助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培养孩子形成价值感、自信心和信任感的过程之中。

敬请关注!欢迎交流!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