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中有哪些真实的例子?

2023-07-18 10:30:06 条浏览

这句话应该是说颠倒了吧……瞎搞!应该是损有余……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这样,与马克思的观点一致,果然是老子天下第一!




从本源角度来讲,人们是不停的在消耗先天(身体的先天本源),以供后天使用,也包括各种透支使用身体(各种不良习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而道家修炼就是反着,减少消耗先天本源,不断用后天来补先天的本源,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我理解,这表述的是天之道的特点之一,大公无私。人之道,求私,终会崩塌。对应前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最明显的就是土地兼并,历史上很多王朝因土地兼并引发矛盾,最终消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是《道德经》中七十七章的一段话。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天道的自然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充其不足的。人类社会的规则则不是这样,总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给其还多余的。

用现在的理论,其实这句话讲的就是二八定律。也就是20%的人群掌握着这个社会80%的社会资源财富,而余下的80%人群来分割剩下的20%社会资源财富。

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所以通过延伸,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各方面应用特别广泛,从而总结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精力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总之现在这个定律已经适用于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

然而在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会“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符合“道”的。

老子认为圣人之道要顺应天道,要明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同时,能克服自己人性中“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缺点,以及天道与人道的融合,达到平衡。才能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吕蒙正年少时便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苦学不辍,父母死后他靠为人写文书卖字为生。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家中空无一物,他悲伤之余,便提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十个基本数中,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借以表示“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没有“东、西”,表示没有财物。穷的揭不开锅去四处借贷,远近亲友无一人出手相助。

后来,吕蒙正进京参加殿试,金榜题名、得中状元。这下子,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亲戚朋友一窝蜂的来送礼送东西:一个比一个出手阔绰、一个比一个大方豪爽。吕蒙正非常之感慨,于是又撰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下联是: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一丝一毫也得不到;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却会堆积如山、满坑满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冻死、饿死,这是不足的极点;酒肉因为吃不了而腐烂发臭,这是有余的极致。这是可能人类社会里所独有的现象,也只有人类会怎么做——越是衣食无着的,越是被盘剥压榨的厉害;越是养尊处优的,偏偏有人专门替他们去搜刮聚敛。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仅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损不足以奉有余”不正是这样的意思吗?




有的人有了钱还想有更多钱,良心不断的贬值




(77)“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中有哪些例子?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为了说明“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有必要先弄清本章的基本思想。

先看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大意):

天道不就象拉开弓弦射箭一样吗?瞄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瞄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就放松一点,弓弦拉得不够满,就多用点力气把它拉满。天道就是这样,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人道则相反,减少不足的奉献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懂“道”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为百姓做了好事不骄矜,立下功勋不居功,也从不张扬自己的贤德和能力。

简单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高度赞扬了“天之道”的德行。认为“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有“道者”,才能做到以“有余以奉天下”。只有有“道者”,为天下做了好事才不骄矜,立下功劳才不居功,才从不表现自己的贤德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天之道”的美德。而“人之道”则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痛恨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认为当时的社会“人之道”与“天之道”是背道而驰的,告诫统治者应该回归到“天之道”上来。体现了老子对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人平等的强烈愿望。当然,老子的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当今社会也存在“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现象。例如,前苏联以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的办法,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批评了当时苏联的作法。毛主席说,苏联把农业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的政策,把农民的东西拿走,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由于前苏联用剝夺农业的办法积累资金发展工业,其结果是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十月革命前的水平,市场上货物紧缺,货币也不稳定(参见《论十大关系》)。前苏联这种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典型事例。

现实生活中也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事例。例如,我国与前苏联不同,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兼顾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建国以后,一直到2006年,我国对农业实行轻赋税的政策。工农业产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或近乎于等价交换,最大限度地缩小农产品和工业品在交换价格上的剪刀差。2006年1月1日,我国又出台了废止《农业税条例》,宣告了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代。现在我国农民种粮不但不纳税,而且还有补贴,也叫直补。以2018年为例,种水稻每亩补贴150元,种小麦每亩补贴80元,种玉米每亩补贴202元。我国还大力实行扶贫政策。从十八大到2016年,四年间我国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扶贫资金突破了1000亿元。到2020年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我国建国后实行的农业轻赋税政策、废止农业税的政策、扶贫政策,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名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都是典型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两千多年提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美好愿望,被中国共产党变成了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扶持发展农业的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并不是剝夺工业发展的成果而补贴农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的极具理性的调配政策。

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