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6 12:57:29 条浏览
这得问乾隆。
因为优秀的儿子都熬不过乾隆,只能在平庸的儿子中选择了。
乾隆这辈子,一共有35位女人,生了17个儿子,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皇子永琰,而不是其他十几个甚至更杰出的皇子,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没有人可选。
或许有人看到我这个总结,肯定要说我武断了,17个儿子,还能没得选,足够闹2场九子夺嫡的了。
我们按乾隆继位的时间线来分析,1735年,乾隆继位。同年立皇次子永琏为嗣,1738年,永琏不到10岁,夭折了。
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1746年,立皇七子永琮为嗣,更可惜的是,永琮不到2岁,也夭折了。
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建储之意虽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永琏)之书旨封贮。
乾隆一心想要立嫡子为太子,可惜两位嫡子都先后夭折。
于是乾隆又看中了博学多才,而且精于骑射的皇五子永琪,重点培养,准备将他立为皇太子,还在他24岁的时候,封为了荣亲王,1766年,永琪在25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1766年-1795年乾隆都在为选继承人而头痛着。
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其中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琪都意外早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夭折。
剩下能成主选人的就只有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九位了。
首先: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孝贤纯皇后去世的时候迎丧,由于对皇后不敬,被乾隆大加申斥,也可能是骂过分了,永璜1750年也去世了。
1760年,皇三子永璋也病逝了。
永瑢则是在1759年就出继给质郡王为嗣
永珹在1763年被出继给履亲王嗣。
被过继给宗亲为嗣的皇子,就永远失去了继承的资格。当然当时永琪还活着,乾隆也是想给永琪铺平道路,减少竞争力,况且这两个皇子也确实没有永琪优秀。
剩下的这几位皇子中,最有竞争力当属于皇十二子永璂,年轻,还是嫡出的身份。可惜他娘最后成了废后,乾隆对那拉氏恨的连身份都否认了,更何况这个孩子了。
如果永璂继位的话,那他生母就会被追封为皇后,就这一点,乾隆是绝不可能让永璂继承大统的。
最后剩下的其实就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四位后选人了。
而皇八子永璇呢,身体有残疾,而且行为乖张,举止轻浮,同样也不得宠。
皇十一子永瑆,是一个书画家,才华横溢,是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乾隆对这个儿子的评价却是过于吝啬,并不怎么喜欢他。
那皇十七子永璘,这哥们不爱读书,性格粗鄙,生活放荡,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储君的人选。
这中间还有另一个竞争者,那就是皇长孙绵德,是皇长子永璜的长子,乾隆很喜欢这个皇长孙,但是由于他和官员有来往,就被革爵了。
阿哥在内廷读书,理应谨慎自持,不当与外人交接。
清朝自从康熙年后,对阿哥的管理就特别严,私下结交大臣,处罚是很严重的。
于是乾隆能剩下的后选人当中,就只有永琰最让他满意。
第一:永琰性格沉稳,少年老成,而且自制力强,学习勤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一点让乾隆非常喜欢。
第二:他为人品“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有同情心。而且他的学习成绩、弓马骑射都是兄弟当中最出色的。
而且永琰是乾隆老年得子,比较受宠,而且他长像端正,出席大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讲话不慌不忙,富于条理。
所以乾隆也没得选了,孩子众多,可是也没有几个能活的过他的,最后能剩下的也就只有永琰了。
乾隆一生有十七个个儿子,在清朝皇帝中仅次于他的爷爷,但是子嗣虽然很多,但是选择面很小能够被乾隆看中成为继承人的却没几个,最后选来选去只能选择平平常常没有优点又没有缺点的永琰继承皇位。
乾隆一开始钟意的继承人是他的次子也是他的嫡子永琏。清朝自建立到乾隆一直是庶子继承皇位,没有一个嫡子出身的皇帝。乾隆一心想让大清有一位嫡子皇帝,因此对孝贤皇后所生的永琏寄予厚望。并且永琏的名字是雍正起的,琏是宗庙的一种祭器,隐含着继承皇位的之意,因此“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的永琏被乾隆毫不犹豫密立为皇太子。可惜永琏年幼夭折,在乾隆三年去世,被追封为端慧太子。
乾隆后来想立他的第七个儿子也就是孝贤皇后嫡次子永琮为太子。但是“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的永琮只活了两岁夭折。因此乾隆悲痛异常表示“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彻底放弃了立嫡的想法。
乾隆立嫡不成,立长也失败。他的长子永璜和三子永璋因为孝贤皇后过世没有表现出哀伤的情绪,惹得丧妻丧子的乾隆大怒,认为这两个儿子幸灾乐祸,当场剥夺了了他们皇位继承权,并且严加训斥。使得这两个儿子受到严重伤害,最终永璜在乾隆十五年,永璋在二十五年去世。
四子永珹和六子永瑢不受乾隆喜爱,在乾隆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永瑢被过继给了乾隆的叔叔允禧,永珹被过继给乾隆的叔叔允祹为后,自动脱离了继承人队伍。
五子永琪很受乾隆喜爱,乾隆一度有过让他继承皇位的想法,但是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过世。
八子永璇有足疾,并且为人纨绔,不务正业,早早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九子,十子,还没起名字就夭折了。
十一子永瑆书法卓绝,但是一副名士派头,且为人吝啬,没有人缘,不被乾隆喜爱也被排除。
十二子永璂和十三子永璟都是继皇后的儿子,因为继皇后和乾隆闹翻,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乾隆十分痛恨继皇后,因此永璂也不被乾隆喜爱被排除,至于永璟则幼年夭折。
十四子永璐和十六子都夭折了。
十七子永璘则因为形象不佳没有皇子气质不受乾隆宠爱。
因此选来选去就剩下十五子永琰了。
乾隆对永琰也不满意,因为永琰过于平凡,最大的优点是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优点。乾隆自认为自己一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非凡结果儿子没一个像自己。可是不选永琰为没有办法,毕竟自己其他儿子死的死,不争气的不争气,就永琰还有一丝希望,最后乾隆只得选择永琰为自己的继承人。
选择颙琰也就是嘉庆接班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矮子里面找高个子,实属无奈,但又必须选他。乾隆之所以会选择嘉庆为储君有以下几点原因:
1.乾隆喜欢的儿子都早亡
清朝的储君都很看中出身,皇太极对海兰珠是宠冠后宫,海兰珠的儿子刚出生就各种打破制度,明着要立为储君,可惜早亡,皇太极临终前都没有明确皇太子,导致多尔衮和豪哥血拼,最终双方妥协皇位给了顺治。顺治对董鄂妃也是一样宠爱董鄂妃,他俩的孩子一出山就要立储,也是早亡,顺治早逝,母亲孝庄太后做主选择康熙。康熙开始选胤礽也是皇后的儿子,还是嫡妻。后来两次被废无奈才选雍正,也是先提高其母亲的身份。雍正开始选择年妃的儿子,雍正对年妃的宠爱堪比皇太极对海兰珠,顺治对董鄂妃,年妃的三个儿子都没有成年,雍正对二儿子福慧明确要立储,年妃病逝后自己抚养,外国使臣都看出来了,乾隆自己也说过皇考喜欢弟弟福慧,自己没办法比。雍正皇后无出,年妃是除皇后外唯一的一个贵妃,身份可想而知。
到了乾隆也是一样,宠爱的嫡妻富察皇后的儿子也是早亡,后面非常宠爱皇五子永琪,也在二十五岁病逝,乾隆甚至到了老年时期还在跟别人说想立永琪为太子的。而继妻辉发那拉皇后得罪乾隆不废而废之后她的儿子,十二阿哥永基就被乾隆放弃了才选择皇十五子颙琰的。
2.年长的皇子就永星和颙琰
乾隆的儿子里面岁数比较大颙琰就十一子永星和颙琰俩了。乾隆对永星不感冒,他比较叛逆,经常被乾隆批评,永星特别小气,死了一匹马都要给府上人给吃了,平时不太舍得吃肉,惹的乾隆一顿骂说他不像话,他也依旧我行我素。永星对政治不太敏感,对文学艺术相当了得,可能无心皇位,想做个太平王爷。
3.乾隆权利欲望太强,喜欢听话的。
永星是非常伤脑筋的,很不听话,又小气,乾隆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弃。嘉庆比较懂事,事事小心。嘉庆母亲在那拉皇后被收了皇后印玺后,乾隆提升她母亲令妃为皇贵妃统领后宫,打理的很好,深得乾隆的满意。嘉庆又懂事,最后就他了。乾隆当了太上皇还舍不得放权,嘉庆虽然是皇帝照样在乾隆面前恭恭敬敬,丝毫不敢违规,跟做皇子的时候一样,乾隆很满意。
所以嘉庆是乾隆考察多年之后,皇子里面自己最满意的接班人,不仅对其母亲令妃非常满意,对嘉庆也是考核及格。乾隆要的权利,先要听话的,不能跟自己抢权利,不然很危险,所以嘉庆是必然的储君。
公元1795年,在位已经60年的清朝乾隆皇帝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61年的在位时间,选择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则成为太上皇,继续训政,作为乾隆盛世的开创者,乾隆帝有17个儿子,却为何选择了资质平庸的第十五子颙琰呢?颙琰能够上台的因素有哪些呢?
图乾隆帝
太子之位的的更迭
嫡长子永琏
永琏是乾隆帝的次子,但确实嫡子,很受乾隆帝的父亲雍正帝的喜爱,在乾隆元年(1736年),永琏就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将永琏的名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永琏却在乾隆三年(1738年)因病去世,只有九虚岁。乾隆帝悲伤之余,只能确立新的太子人选。
皇长子永璜
永琏死后,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就是皇长子永璜,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永琏的母亲孝贤纯皇后的葬礼上,永璜虽然以大阿哥的身份迎丧,但和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乾隆帝很不高兴认为他们两不合体统、不懂礼节,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储资格。当时的永璜只有二十岁,永璋也不过十三四岁,受到责备的永璜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忧惧而死,享年23岁。永璋也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去世,年仅26岁。
皇七子永琮
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嫡长子永琏的同母弟弟,乾隆帝想立他为太子,可惜永琮只活了两岁就去世了。
皇十五子颙琰
图嘉庆帝颙琰
颙琰的母亲是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颙琰被秘密为皇太子,时年十四岁。封为和硕嘉亲王,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时,颙琰当了22年的太子,上位时已经36岁了,是位嘉庆帝。
而乾隆帝其他的皇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允裪,皇五子永琪早死,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都是庶出的,而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幼年早殇,皇十七子永璘是嘉庆帝的同母弟。
颙琰成为太子的无奈和必然
由此看来,颙琰既是皇后的嫡子,又活到了成年,这成为他最终被立为太子的有力因素。
颙琰被立为太子有乾隆帝的无奈在其中,众多儿子早殇,能力平庸但认真刻苦的颙琰也必然被立为太子。
总结
通常我们认为颙琰即位后的清王朝已经走到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这不全是颙琰的锅,在乾隆末年,已经是农民起义不断、官吏贪赃枉法的局面,衰弱的迹象已经显现,不论哪位皇子即位,都难以扭转这一局面。
图清朝疆域
乾隆有十几个儿子,为何最后选择了永琰当了皇帝?
看过一些历史资料或者是影视剧后,我们都知道,乾隆不光做皇帝的时间很长,生的儿子也很多,一生生了十七个儿子。也正因为他的儿子很多,所以便有很多人好奇,乾隆既然有那么多的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要让十五阿哥永琰做了皇上呢?
其实,如果我们去看看史料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乾隆为何会让永琰做皇上,我觉得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吧。
第一,永琰的生母当时在宫中的地位最高。
乾隆一生有三个皇后,他和第一个皇后感情很好,不过生下的孩子二阿哥和七阿哥却是先后夭折了。第二个皇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虽然在永琰被立为储君的时候继后所生的十二阿哥还在,但是受到生母那拉氏被废的影响,他自然是做不了储君的了。
而永琰的生母魏佳氏当时在宫中已贵为皇贵妃,位同副后,因此在后宫中的身份自然是除了太后之外就她最大了。再加上乾隆对她也是很宠爱,所以在选储君的时候,她的儿子自然被列为首选了。
第二,永琰是乾隆几个儿子中最适合做储君的人了。
虽然乾隆一生生了十七个儿子,但是在他准备立储君的时候,他身边其实已经只剩下七个儿子了。而其中,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都过继给其他的王爷了,因此实际上可供选择的便只剩下了五个儿子,也就是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十五阿哥永琰以及十七阿哥永璘五个儿子。
那么,为什么在这五个儿子中,十五阿哥永琰当时是最合适的一个呢?在我们看看这几个阿哥当时的情况后,我们就大概能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了。
八阿哥永璇:永璇因为一些原因腿部有一些毛病,所以从形象上来来,他就不符合一国之君的标准了。更何况永璇这个人的性格也不好,所以乾隆在选储君的时候,他自然没办法算在其中的。
十一阿哥永瑆:永瑆其实整体上来看的话,还是不错的。只是永瑆这个皇子对治国之类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则是书法之类的。也正因如此,他在当时的书法界还混出了名堂,和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清朝中期四大书家。这样一个对治国不感兴趣的皇子,乾隆自然不会让他去做储君的。
十二阿哥永璂:永璂的情况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了,生母是被废了的继后那拉氏,所以在选储君的时候,乾隆自然就不会将他算在其中的。
十七阿哥永璘:永璘当时年龄还小,他比永琰足足笑了六岁。一来因为年幼的缘故,二来永璘当时也没有显示出大才之相,所以他也不在备选之中。
如此一来,最终乾隆能选做储君的,便只剩下了十五阿哥永琰一个人了。
永琰当时作为储君的人选,他的优势其实也是很明显的:他很愿意去学习治国方略之类的知识,当时又勤奋好学,而且聪明乖巧的他也很得乾隆的喜欢,年龄和形象又正合适的他,自然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看,正是因为永琰生母当时在后宫中的地位高,乾隆对魏佳氏的宠爱,再加上永琰又是几个皇子中最适合做储君的人。因此,十五阿哥永琰才会被选来做皇帝的。
好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这么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还请给个关注点个赞,支持我一下吧。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四百多位皇帝,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择接班人?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乾隆皇帝为什么单单选择了颙琰当了皇帝。
三个原因。
乾隆皇帝
第一,乾隆的年龄。
乾隆在众多皇帝当中在位时间算是数一数二的,无忧无虑的皇帝生活他过了足足六十年。
二十五岁登基称帝,到八十五岁高龄才宣布禅位给十五阿哥颙琰。
他存活下来的儿子一共就十七个。
但是到了他要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四个了。
没办法,年龄太大,好多儿子都被他熬死了。
他们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四选一的范围其实已经很小了,对比他爷爷康熙驾崩的时候那种惨状,乾隆退位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平静了。
也不存在什么争夺不争夺的,直接就选择了碌碌无为的十五阿哥颙琰继承皇位。
和珅
第二、乾隆的性格。
乾隆的性格比他爷爷康熙还要专制,还要霸道,还要多疑。
乾隆一生之中最恨也最见不得忤逆他意志的存在,这也就导致了整个乾隆一朝都是乾隆一个人的声音,哪怕就是那些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们也不敢去触碰乾隆的逆鳞。
但是这么一来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因为乾隆是活着退位的,所以在他的心思里面,肯定要选择一个听话的儿皇帝才行,那么自己的太上皇生活才会继续多姿多彩。
就这样,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四个皇子里面挑挑拣拣,也就十五阿哥颙琰平平庸庸、唯唯诺诺,所以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他当皇帝。
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第三、除掉和珅。
这是乾隆选择继承人的必要条件。
和珅大家都熟悉,乾隆一朝的大红人,权倾朝野,富可敌国。
乾隆晚期用和珅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和珅会来事、会办事、会捞银子。
像与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开展贸易啦,建立议罪银制度啦,都是和珅一手拉起来的。
并且和珅还擅长擦屁股,像乾隆时期的旱灾洪灾、科考舞弊,以及大大小小的叛乱,他都得心应手。
其实在乾隆一朝称呼他为立皇帝,一点都没错。
就是这么一个权臣,他的年纪足足比乾隆小了四十岁。
乾隆是1710年生,1799年崩,年八十九。
和珅是1750年生,1799年崩,年四十九。
但是和珅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他给乾隆带来了无尽的财富确实不错,但是乾隆终究还是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的。
假如他的接班人也经不住诱惑继续用和珅怎么办?
因为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上来的,也只有乾隆能够压得住和珅,如果换了个继承人的话,恐怕抵挡不住和珅的软硬兼施。
如果那个接班人继续用和珅,同时又没有乾隆的手段的话,那么这个江山下一步到底是不是爱新觉罗的还真说不定,因为和珅也是满人,他姓钮祜禄,满人要造反的话在清朝是有可能成功篡位当皇帝的。
所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老年乾隆也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很久,思来想去,他必须想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隐患。
而十五阿哥颙琰在当时就完全符合乾隆的要求。
颙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听话。
乾隆退位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颙琰几乎是天天都要跑去乾隆那里问安,聆听训政。
这也让乾隆越来越放心,于是,除掉和珅的策略就这样交给了颙琰,并多次警告,一定要听话、听话、听话。
果不其然,颙琰后来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乾隆驾崩之时,颙琰一道命令就把和珅调进了皇宫,安排他为乾隆守灵。
明面上是守灵,实际上是颙琰故意把和珅调进来,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自己这边再多方加派人手,开始一一铲除和珅在朝堂上的铁杆势力。
最后,乾隆的头七还没过,和珅就被赐死了,一代权臣终归是惨剧收场。
这才有了后来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总结: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当时的十五阿哥颙琰都是乾隆的最佳选择。
历史不能单纯地从纸面意思去看待,历史也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我们得用相对于科学的方法经过多方思维解读才能得出那个最接近真相的说法。
我是大军,期待您的关注!
乾隆虽然有十几个儿子,但由于乾隆自己长寿,很多儿子还未活过他就死了,还有的儿子是还末成年就夭折了,还有儿子身体有残疾不适合当皇帝,所以最后只剩下颙琰比较适合了,无奈之举!
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不选永琪?因为苏有朋把永琪这个角色塑造的太好了,又帅又有才华,武功又好,对人又友好,后面发现永琪好像寿命不太长
张铁林饰演的乾隆是我看过所有电视剧,里面乾隆扮演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这个角色不仅亲民,还治国有方而且爱女儿的形象非常的好
看过《延禧攻略》里面的魏璎珞好像就是令妃的那个角色,她能做到那么高的地位,不仅是长的漂亮,有心机,而且是善于用头脑,懂得察言观色,不然怎么最后他的儿子能够坐上皇帝呢?是吧?
但是又有人听说魏璎珞的下场好像不太好,不知道是不是被皇上给毒死的,因为有专家发现的尸体里面好像有毒之类的,尸身不腐,当然。这都是不清楚的
但是延禧攻略是真的好看,当时更新的时候,好像是每周更新四集,应广大网友要求,直接每一天更新两集
选择接班人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要形成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的一系列防不胜防的局面。毕竟选择皇子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改变王朝的走向,这是很重要的。
乾隆一生风流,孩子是不少,那么她为何最终选择了颙琰接班呢?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选择接班人往往是非常纠结的,大清也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选择谁非常难。如果就一个儿子,那反倒简单了,恐怕也没有人会反对。恰恰就是儿子多了,就犯了选择综合征。
其实乾隆在早期是没有这个问题的。这个时候他是立过太子的,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都先后做过太子,但他们都早早的就死了,并没有等到接班。
这对乾隆的打击是很大的。此后,好多年没立太子。
不过越往后乾隆的选择越来越少,这是因为乾隆活得太久了,很多儿子都没有熬过他。后来乾隆帝年纪大了,应该再次把立太子提上日程了,被到时候自己突然死了,留下一堆麻烦事。
可是这个时候乾隆还只有六个儿子活着,而且六个人里面还有两个已经被过继出去了,失去了继承人资格。可以选择的就剩下4个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不会被乾隆所考虑,他这个人沉迷于酒色,脚上又有毛病。再说,他的年纪也不小了。
十一皇子永瑆为人比较刻薄,经常被乾隆训斥。那么一个不讨父亲喜欢的儿子,同样是没有可能继承大位的。
剩下的这俩是亲兄弟,一个母亲。不过他喜欢市井的东西,没什么追求,或许他知道竞争不过自己的哥哥,所以也没有怎么争。后来嘉庆登基后除掉了和珅,把和珅的宅子就赏给了他。
所以说来说去,也就皇十五子永琰还比较合适。而且嘉庆平时的行事作风也颇为稳重,虽说算不上多优秀,但在乾隆眼里,已经是最佳选择了。
清高宗乾隆帝有十几个儿子不假,最小的儿子庆僖亲王永璘行十七!可这十七个儿子当中,有一部分夭折、早殇了,有一部分虽然活到了成年、却没能等到乾隆六十年便早早地挂了!这其中,履端亲王永珹、质庄亲王永瑢还被过继给了小宗旁支,虽然承袭了小宗旁支的爵位、却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到乾隆六十年时,乾隆帝的儿子只剩下四个,即一母同胞的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兄弟和另一对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清仁宗嘉庆帝和庆僖亲王永璘。
▲清高宗乾隆帝弘曆
永璇、永瑆兄弟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嘉庆帝和永璘兄弟的生母是令懿皇贵妃魏佳氏(乾隆六十年追谥孝仪皇后),都是皇贵妃、也都是包衣出身,单纯从生母的地位来看,几个人都是旗鼓相当的。魏佳氏虽然是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但她毕竟彼时还不是后来的孝仪皇后!所以,单纯从出身而言,四个人都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因为他们都是庶出,没有一个是嫡子。不过,永璇和永瑆多少还是吃点亏的,因为他们的生母是朝鲜人。虽然祖上早已归附并被编入了八旗的包衣牛录之中,但其朝鲜血统终究是无法改变的!让一个拥有朝鲜血统的人来当堂堂大清朝的皇帝,乾隆帝心里能不能过得去那个坎儿,恐怕还真的很难说,虽然这二人的确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或许也是永瑆最终没能争得过嘉庆帝的原因之一吧。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再就是生母得宠的问题,永璇和永瑆的生母金佳氏死于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再度秘密立储时,金佳氏早已成了冢中枯骨。而彼时的魏佳氏圣眷正隆,以皇贵妃身份摄六宫事,差不多就相当于是副皇后、代理皇后!两个是“没妈的孩子”,另外两个的妈还活着、而且还是代理皇后,您觉得谁更有机会成为密立皇太子呢?不言而喻……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当然,秘密立储这东西不同于明立,全在皇帝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想换人,随时可以换,没到最后一刻,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即便是明立又如何?胤礽当了三十几年皇太子,清圣祖康熙帝还不是说废就废!所以,虽然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嘉庆帝就成了密立皇太子,但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正式禅位之前,永璇、永瑆和永璘都还是有希望的,可为何乾隆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嘉庆帝呢?
▲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
永璇在四人中最年长,按理说他最有机会。奈何,这位皇子跟他的叔祖父淳度亲王胤祐一样,天生残疾!虽然只是轻微残疾,对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岂能残疾?所以,永璇很早便被乾隆帝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选之外。这位爷自知没戏,索性躺平、我行我素。据史料记载,有一次这位爷代表乾隆帝祭天求雨,因为嫌热,祭到一半居然扔下陪祭的群臣、自己跑回家纳凉去了……再就是永璘,这位爷比起他八哥永璇来,更加任性,甚至比他那位荒唐胡闹的五叔——和恭亲王弘昼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老幺普遍比较受父母疼爱,但这么个荒唐胡闹的主儿,乾隆帝心再大,怕是也不敢选他来继承皇位,不是吗?所以,到乾隆六十年时,真正能够对嘉庆帝构成威胁的,只有永瑆。
▲庆密亲王奕劻(庆僖亲王永璘之孙)
成亲王的书法独步天下,跟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清朝书法四大家”。这本是好事,奈何永瑆生在了帝王家,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宋徽宗赵佶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宋徽宗赵佶
更坏菜的是,这位爷还是个“偏科生”,擅长书画丹青,却不喜欢满洲人传统的弓马骑射,为此还曾经多次遭到乾隆帝的训斥。作为一个王爷,怎么“偏科”都无所谓;可作为皇帝,“偏科”却是要命的!你可以什么都不精,但你必须什么都懂,否则只能被人忽悠,不是吗?尤其这还是涉及军事技能的东西!说到底,永瑆太偏“文科”了,对骑马打仗缺乏最起码的兴趣,这一点是永瑆最致命的硬伤。皇帝可以不带兵打仗,但必须知道这里面的门道,这样才不会让武将做大!显然,永瑆在这方面是不及格的。
再就是一些野史的记载,说永瑆吝啬,家里马死了都舍不得丢掉,居然给煮了、阖府上下吃马肉!还有就是什么霸占他嫡福晋娘家的嫁妆,让嫡福晋跟着自己“省吃俭用”。永瑆的嫡福晋何许人也?富察氏,傅恒的女儿、乾隆帝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女!当然,这些都是野史的记录,为此就是真的,但至少说明一点,永瑆这个人的口碑不是很好,这多少对他还是有些影响的。
▲成哲亲王永瑆的岳父傅恒
综上所述,到乾隆六十年时,真正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实际上就只有嘉庆帝和永瑆。永瑆有朝鲜血统、又严重“偏科”,而且口碑还不好!相对而言,嘉庆帝虽然样样都谈不上拔尖、甚至有些平庸,但好歹全面发展,“矮子里面选高个儿”,乾隆帝也只能选嘉庆帝了……总不能抛开儿子选个远支吧?就算其他人答应,乾隆帝自己也不会答应,不是吗?
▲清仁宗嘉庆帝顒琰(永琰)
清朝从嘉庆时期开始,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因此很多人都会觉得好奇,为何乾隆活到那么久,而且生了那么多儿子,不选择一个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儿子当皇帝,偏偏要选择看起来资质平平的嘉庆呢?
事实上乾隆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也是费尽心思的,他不仅考虑到立嫡,也考虑到立贤的问题,他是将两者都进行考虑之后,才最终选择嘉庆成为接班人的,要说嘉庆资质平平,其实也是有些不太合适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们继续深入分析。
乾隆先考虑立嫡
最开始的时候,乾隆考虑的也是根据很多朝代的选择继承人标准来立嫡的,既然是立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母的身份,所以乾隆最开始立的储君就是乾隆最宠爱的皇后富察氏的两个儿子。
第一个就是老二永琏,当时老二上边还有一个哥哥,不过是庶出,所以乾隆就没有考虑,而是早早将老二立为储君,一心一意去培养老二,奈何老二英年早逝了,在老二去世之后,乾隆才说出自己曾经立了老二为储君,从而将其厚葬。
当老二去世后,乾隆继续立嫡,选择了富察氏的第二个儿子永琮,永琮在乾隆的所有儿子当中排行老七,在乾隆十一年就被乾隆立为储君,不过这个储君比老二还要倒霉,不到两岁就夭折了,乾隆的储君位置再次空出来。
原本只要富察氏有儿子,乾隆还会继续立其为储君,只是可惜富察氏在接连两个儿子去世的打击之后,也生病去世了,因此乾隆痛失爱妻和爱子,悲伤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乾隆也就不再考虑立储君的事情了。
乾隆再考虑立贤
经过两次立嫡都早夭的教训之后,乾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打算尝试一下立贤,于是开始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考察,经过乾隆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他打算立永璟为储君,奈何还没有正式付诸行动,永璟又去世了。
后来乾隆继续考察,发现老五永琪很不错,可谓是文武双全,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因此乾隆打算好好培养一下永琪,让其成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在培养永琪的过程中,乾隆也算是付出了很多心血的。
可惜最后永琪二十多岁就英年早逝,给了乾隆沉重打击,经历过多次立储君都早夭的情况之后,乾隆甚至觉得立储君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停下了脚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立储君,一直到朝中大臣三番两次催促,乾隆才终于在自己63岁的时候再次立储君,这个储君就是永琰。
乾隆为何立永琰为储君呢?
乾隆立永琰为储君,实际上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不仅考虑到立嫡,也考虑到立贤,两者综合考虑权衡之后,乾隆才最终选择永琰为储君,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深入分析。
从立嫡的角度来说,所谓立嫡,主要也就是拼皇子生母的地位,乾隆一生最为宠爱的三个女人分别是富察氏皇后、那拉氏以及后来的魏佳氏,在富察氏皇后去世后,原本乾隆是比较宠爱那拉氏的,因此按照立嫡的标准来看,那拉氏的儿子皇十二子永璂是最有希望的,可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那拉氏和乾隆之间的感情发生变化,那拉氏失宠,永璂夺嫡也就没有了希望。
接下来乾隆比较宠爱的就是魏佳氏,也就是永琰的母亲,正是考虑到魏佳氏的身份比较高贵,所以从立嫡的角度来说,立永琰为储君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母亲地位高,对未来的江山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从立贤的角度来看,当乾隆最后立储君的时候,实际上自己的17个儿子,有两个被过继给了其他王爷,还有10个已经因为各种原因去世,只剩下5个是有希望成为储君的,这五个皇子分别是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十五阿哥永琰以及十七阿哥永璘。
在这五个皇子当中,十二阿哥永璂因为生母那拉氏的原因被乾隆彻底放弃,还剩下其余四个,这四个皇子当中,十七阿哥永璘当时过于年幼,所以也被乾隆排除在外,就只剩下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和十五阿哥永琰三个人了。
这三人当中,八阿哥形象不太好,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八阿哥有些腿瘸,再加上性格方面也不受乾隆喜爱,能力还一般,因此被乾隆放弃了,十一阿哥虽然喜欢读书,能够写出一手好字,但是因为本人太过于抠门,并且对待自己的下属十分苛刻,与一向比较宽容仁义的乾隆形成鲜明对比,很明显不是乾隆喜欢的类型,因此也被排除了。
最后只剩下十五阿哥一个人,他不仅生母魏佳氏的地位比较高,而且这个皇子没有明显的缺点,虽然也没有明显的优点,可是与其余的几个皇子相比较而言,他已经是最具有培养价值的了,因此被乾隆立为储君。
要知道从永琰被立为储君开始,到最后他成为皇帝之间,可是有二十多年时间的,能够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始终没有被乾隆嫌弃或者废除,足以说明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对于清朝后期的这个烂摊子而言,想必已经不是嘉庆这种资质平平的皇帝能够力挽狂澜的了,除非是有一个特别厉害的诸如康熙或者雍正一样的皇帝,兴许还能改变一些情况,要不然清朝的衰颓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语
从很多角度来看,嘉庆确实是资质平平的,可是在乾隆晚年仅剩的几个儿子当中,嘉庆实际上已经是最佳人选了,要是选择其余的皇子成为皇帝,也许最后清朝衰颓得还要快些!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乾隆十七个儿子选择第十五位儿子颙琰为接班人,因,为人特重,度量豁达,能有治国理政,故此为颙琰为帝。
选接班人和治理国家不同,会遭遇各种变数。乾隆选接班人这件事,几乎让他头痛了一辈子,为何这么艰难呢?
(被立储问题折磨的乾隆帝)
乾隆后宫佳丽不少,光是皇子就生了17位,想在17位中挑选一个接班人,貌似是个多选题,但并不太容易。
清朝和历代王朝不一样,他们在挑选接班人时,以“立贤不立嫡”为原则,每个皇子都有资格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康熙朝会发生“九子夺嫡”事件的原因。
乾隆受儒家文化影响,效法“有嫡立嫡”的办法。他最先立了富察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永琏。其实永琏排行第二,但长子是庶出,因此他算得上是嫡长子。
永琏自幼聪明伶俐,气宇轩昂,再加上他深得爷爷雍正疼爱,所以在乾隆继位后,按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秘诏上,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可惜,乾隆三年,永琏夭折了。乾隆悲痛不已,为了能给永琏厚葬,拿出秘诏,宣读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情,并以太子的规格厚葬了他。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再次将永琮立为太子。可是,这个永琮不到两岁,又夭折了。
乾隆还坚持要立嫡,可是富察皇后却受丧子之痛的影响,溘然而逝了。
(富察皇后)
接连丧失爱子与爱妻,这是人生大不幸啊。
乾隆经受不起打击,在为富察皇后办葬礼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前来迎丧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由于不够悲痛,遭到乾隆的训斥,并立刻被取消了立储资格。遭到打击的永璜,在惊惧和绝望中捱了一年,便病死了。
接连三位皇子的死亡都和立储有关,乾隆被折磨得伤了心。就算继皇后那拉氏生下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也再没有要立嫡子为储的想法,这也就意味着乾隆不再以嫡子为考虑对象了。
乾隆不提立储的事,不代表他不琢磨这件事。
可是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乾隆发现了一个可怕的规律,就是立谁谁死。
比如他曾有过立皇三子永璟的念头,结果还没有付诸行动,永璟就病死了;后来他又觉得皇五子永琪不错,永琪也随之病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多么残酷的事,乾隆身为人父,也有七情六欲,皇子接连去世,让他再也不敢想立储的事情了。
转眼,乾隆63岁了,立储的事必须有个决断了。
(皇八子永璇)
此时能供选择的皇子只剩下6个,其中有2个过继给了宗室兄弟,那么只剩下4个了。这4个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三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这4人皆为庶出。
不过,这4个皇子没有一个是乾隆能看上眼的。
皇八子永璇虽然年长,但是个公子哥,成天不务正业,上班也是想去就去,想走就走,根本没有纪律可言。有一年甘肃大旱,百姓和地方官求雨均告失败,乾隆派永璇前往求雨,可是永璇去了后,求了一会,见天上太阳依然烤得人头晕,竟然一撂挑子,走了。这事把乾隆气得胸痛了好久。
不光如此,永璇外表也欠佳,据史书记载他有脚疾,走路一瘸一拐,一国之君,若不是万不得已,当然轮不到他了。
皇十三子永瑆倒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毛笔字堪称一绝,与当时刘墉、翁方纲、铁保齐名,有人说他的毛笔字不说清朝第一人,至少也是清朝前五名。
但永瑆也有很严重的怪癖,他身为皇亲贵胄,却特别抠门。有一次他府上的马死了,他死活不让人拉去埋了,他要吃马肉,不光他吃,全府上下都得吃,他说这样能省饭钱,害得府上连吃了三天死马肉。
其实他手上有钱,平时的工资加上乾隆的赏赐,也有好几十万两银子,但他存得好好的,成天带着大家喝粥。关于他抠门的事就成了大家的笑谈,自然他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皇十七子永璘才8岁,但他举止轻佻,不好学习,入不了乾隆的眼。
(继承大统的永琰)
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相比而言要正常一点,他虽然资质平庸,但文化功底不错,再加上他身体比较健康,又没有什么怪癖。总之,权衡一番后,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了秘诏上,并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立储的这年冬天,乾隆在祭天的时候,他说:“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意思是说,如果永琰能承担大业,就保佑他;如果他不能承担,就让老天收了他,免得耽误了大清江山。
乾隆说这个话很奇怪,大约与他之前想立谁为太子,谁就去世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