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20岁的年纪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

2025-02-27 13:08:45 201条浏览

20岁的时候,做什么将来才不会后悔。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鸡汤溢出的问题,我们的文化里,很早就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学,但是《后会无期》告诉你,就算明白了所有的道理,你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还有意义吗?

有。

我们的社会文化,似乎总要求我们在什么年龄一定要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比如父母会对你说,18岁之前,一定要好好学习,挤过独木桥,不然就怎么怎么样;比如25岁单身女生过早就被定义为大龄未婚女青年,如果你还缺一个男人的话,然后30岁之前,在最好的生育年纪就应该生个娃,当个妈之类的。无形中,我们被这样的社会生活模式套住了,千篇一律,貌似站对了队伍,可大多数人似乎仍过得那么不由自己,中年焦虑压力危机,一个都没少来,想讲究但仍不得不将就。

我们发现,真正不后悔的人生,不见得是那种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人。为什么呢?以下的故事和心得分享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

我20几岁的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

@卓阳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追求激情的理想主义者。

我的二十几岁的前半部分,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在美国念书时,我是系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人,而当一个外雇文科生想做纪录片,就好像凑齐了“毕业即失业”的几个关键词。导师很为我发愁,而我却不撞南墙不回头,偏要勉强。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课堂上我们高谈阔论本雅明、沃特曼和乔姆斯基,仿佛在智识的世界已经和这些巨人比肩;但一晃眼,我们还是不得不在招聘集会上穿着自己最好的那套正装,捧着几十份简历,挤在上百名一样光鲜而拼命的年轻人中间,指望HR会多看自己一眼。

记得大四寒假,我被教授介绍去纽约的Channel13见他们的总制片人,回来的路上下起小雨,我就在冬雨中的曼哈顿徒步走了五十分钟。后来我发去感谢邮件,她却再也没有回复过。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进入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我只是没提过,我见过多少位老板,请求过多少张名片,发过多少次没有回音的邮件。应聘博物馆那份工作时,我不仅完成了测试的剪辑任务,还写了篇九百字的邮件解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当我拿到第一份工资时,同系的美国同学却在做没有报酬的实习,兼在星巴克打工。

年轻人对人生活事业的一个经常性的误解是,人生是像有游戏一样有攻略的,只要做到一二三四步,通关结局就会到来。

我一度抓到机会就向业内精英取经,甚至像跟踪狂一样去研究他们的LinkedIn。但真正的攻略,其实就是没有攻略——VII图片社的创始人RonHaviv一开始是纽约时报的勤杂工,奥斯卡与艾美获奖者、我的纪录片老师PaulWagner半路从宾大辍学,著名战地记者DonovanWebster差点像家族上三代一样走上从医道路,CBS的资深外事记者WyattAndrews告诉我,他至今还保留着毕业后收到的一封封拒信,足足占满了一个抽屉。

所以我很喜欢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DrewG.Faust在毕业演讲中的一段话:

答案是:你不试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还是生物还是金融,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你终将后悔。

人生路漫漫,你总有时间去给自己留“后路”,但可别一开始就走后路。”

2

我选择了发誓一辈子都不会从事的职业

@刘石榴

“我27岁了,自我感觉在我的同龄人里面,虽然不算是收入最高的(甚至可以算是最低的),但是自觉过得算是有充实感有幸福感的人了。我没办法准确的回答到底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会给人生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我觉得至少我经历过、充实过,且不后悔。

我给自己立下的人生准则就是,22岁前(准确的说应该是18-22岁,大学以前的人生是爹妈的不是我的)前疯狂且放纵的人生,主题是“尝试”。22岁以后踏实的人生,主题是”经历“。

22岁以前,我经历了4次恋爱,早恋、暗恋、初恋、异地恋、被人当成提款机的感情、被背叛的感情、背叛别人的感情、被珍惜的感情、勇敢去追的感情,可以说各种感情的形式我都试过了。

虽然吊儿郎当但是还是毕业了的985大学it专业,看起来很轻松但是也花了不少力气的双学士学位,虽然努力过了但还是没考上的研究生,拿到了大学应该拿到的各种认证。

认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了解了很多别人的人生。去过酒吧(一次,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喜欢就再没去过)、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我不是特别喜欢旅行的人,4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苦不堪言)、有三五个知心闺蜜,参加一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打过工、受过骗、沉迷过游戏、吃过好吃的馆子、照过难看的照片、遇到过猥琐的辅导员、在大学班级的勾心斗角中脱身、喝17瓶啤酒、哭倒在陌生人肩膀上,可以说一些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都试过了。

人生有的时候就像一双鞋,不能光靠淘宝,因为图片和别人的看法并不成就你,适合你。而这些经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最后都会成就你、充实你。

22岁以后我工作了,选择的居然是我发誓一辈子都不会从事的职业:公务员。

相比起我同学在IT公司动辄10多万的收入,难看的收入、职业倦怠期、没有止境的异地恋简直是在头半年击倒了我。碌碌无为、每天看上完班就累得回家想倒头睡觉,无聊的周末只能看电视打发时间,分不开又不能在一起的异地恋每天都吵架和哭,拮据的收入只能在商场里看看。

我自己都忘了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去报了个健身房(从小到大最讨厌体育课的我,简直不可思议),开始坚持每天下班去运动。然后学会在淘宝上找便宜且适合自己的东西。准备考试并为之奋斗了4年。坚持读书。学会在网络上学习、搜集资料。学着找回母亲教我的做饭的方法,自己给自己做饭。读书、运动、生活,坚持这三样,最后渐渐从郁郁的心情中走出来。

我觉得是工作后这5年的人生完整了我的人格,最终形成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再随着别人的眼光去看问题看自己。

相比起我大多数的同龄人,我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不那么喜欢不那么讨厌。

我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司法资格,虽然考了3年(中间因为装修耽搁了一年没考),虽然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毫无用处,但是这个考试中的学习和磨砺确实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付出的是三年时间里面我很少出去和朋友一起玩,最后一年基本上每天下班后到晚上12点都在不停的背书和做题。

我和异地恋的恋人结婚了,生活非常的幸福,因为我们都明白对方是自己的soulmate,我们之间的话题从政治到经济到玩乐到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兼容并包,虽然性格不同但相处愉快,并且因为我们各自的牺牲结束了异地的状态。肚子里的孩子已经7个月。

对此我付出的是,长达四年的和恋人的磨合和共同成长、我们两都厚着脸皮求领导要求调动(中间各种波澜,很多时候都绝望了,然后绝望后是更多的努力)、双方家长的考验以及累死人的婚纱照和婚礼)。

不爱运动不会运动的我,至少做个普通的瑜伽问题不大、虽然学会了但是打得很烂但是依然非常热爱的羽毛球,并且因此对各种运动产生了兴趣(这里要感谢我的爱人,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两个人一起经历了买房买车。

还有一件磨砺我自己的事情,就是从一个完全什么都不会的人,一个人装修了我们现在的家,从一个对装修零知识的人,到对各种装修材料、市场、工艺如数家珍,自己设计了自己的房子,一个人逛建材市场(没有车,全靠公交和双脚)犯过错但还好大多都可以补救,经常饿得一天都没饭吃,累到不行。但现在我和我的丈夫拥有一个从舒适度来说基本可以打90分的家。

还有一手还算是见得人的厨艺。一笔还算是可以应付以后大多数波澜的积蓄(工资+理财)。

他和我都是非常热爱做功课搜集资料的人,我们做成一件事情,几乎都会成为某个方面的半吊子专家,所以在办公室里面也得了个走路的百科全书的绰号(哈哈)。

我和他都从大学里面出来的一张白纸,变成了还算是成熟的大人。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所大学、一个家庭、一段经历,割裂的看都无法完全成就和锻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

从现在开始,结束浑浑噩噩的状态,从认认真真的做一件事、学一件事开始,不管成与不成,回过头来你都会发现你付出了,且得到了。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的无用功。

从现在开始,没有什么是晚了的。

3

最理解你的一定是你自己

@君临

毕业已经十年了,回首过去的十年,兜兜转转,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就教导我要用功读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然后毕业出来谋一份工作,成家立室。

我从事的是广告策划,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光鲜亮丽,其实很苦逼的职业。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加到凌晨两三点,通宵也是常有的事。我的同事只要过了三十,几乎都是一串职业病缠身。每天晚上回到家,老婆已经睡着,我不敢开灯吵醒她,抹黑洗澡上床,等天亮了,老婆也已经上班去,周末也得加班,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俩虽然睡在一张床上,却仿佛遥隔天涯。

我至今记得,有一天晚上十点,上司跟我说,今天没什么事了,你先回家吧。我出了公司的大门,门外停了一排出租车,我看着灯光闪烁,夜色迷离,购物商店里出来的手挽手的恋人,忽然间就泪流满面。我心里的念头是:这么早就可以下班了,人生竟然是如此的美好啊。

于是我尝试跳槽,换了几家公司,其实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一家公司,去了头一天,我问同事“这家公司加班怎么样?”回答是“我上个月加班了160个小时,从来没少过80个小时,老板希望我们能加够200个小时。”于是我第二天就辞职了。

广告圈里流传有这么一句话:“凌晨十二点在街上走的,不是妓女,就是广告人”。这个行业竞争是如此的残酷,要么在一个业务蒸蒸日上,加班不见天日的公司里拼搏,要么在一个轻松悠闲,却不知道哪一天就倒闭消失的小公司里混。

我不是不愿意付出,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这样的生活过了5年之后,我就离开了广告行业。

这5年,除了得到一点积蓄,延长了我的生命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曾经跟我父母讲过一个故事。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留学美国的博士,毕业出来之后,他没有去找工作,而是选择了苦修。他徒步从西海岸的洛杉矶,穿过大峡谷,横越美洲大陆,然后在一个偶然经过的农场里,他找到了自己想要过的人生。”

我父母的评价是“这个人脑子进水了”。

每天在办公室里爬格子,是我父母期待的人生,却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自由的人生。但是爬格子,永远也无法达成我的愿望。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才了解。别人无法给你建议,即使是挚爱你的父母。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那就赶紧去寻找吧。

最理解你内心的人,一定是你自己。




不知道哦,我从25岁开始就没工作,怀孕生子,带孩子。在去年过完年,我也曾出去工作过俩个月,感觉还是可以跟得上节奏的,只是工资不高,吃饭啥的都花钱,一个月下来几乎不剩,所以还是专心在家带孩子。










在20岁以前,做一个好学生

我大一那年,做了几份兼职,忙得不得了,钱没赚到,期末测验却开红灯。

我姑姑,一名大学教授,她有一天十分严肃地对我说:“你这个年纪就应当好好念书。你要记得什么年纪做什么事。”那时候,我完全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觉得念书没有用,专业不喜欢,同时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担忧与社会脱节。

毕业后许多年,不停悔恨大学时没有认真读好专业,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后来还意识到,用心学习,除了提升专业知识以外,另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便是培养自身专注的态度,保持的习惯,和受益一辈子的学习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终生的发展。我们如今看到的耳熟能详的名人(如下图),几乎个个都是学霸。

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

马云在视频里说: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去一家小公司,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能够很好地学习流程,你是一台大机器的一小部分。

不过要是呆在一个小公司,你学习热情,学习梦想,学习如何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许多事情。因而,在30以前,不在于你去哪一家公司,而在于跟了哪个老板。这特别重要,一个好的老板,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关于挑选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公司看起来福利更好,也相对稳定。但是缺点如马云所说,大公司组织配备齐全,每个人都只负责一小部分,也就是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许多人在看似惬意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磨着岁月,年纪在增加,但经历却没有积累,慢慢地就失去了竞争力。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被通知裁人。

她在闻名外企职业了20年,可当她拿了10多个月的赔偿金后,却发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不晓得何去何从。而小公司也并不完善。

无论是从平台视野,福利和薪资上来看,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小公司不确定性更大。

据统计,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活不过5年,一旦公司破产,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所以,关于每一个寻求发展的人来说,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跟对一个老板。这个老板能够造就你,也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要是老板成功,那你就能水涨船高;如果不能,他所教会你的能力,也能给你的生平带来正面影响。

1999年3月,马云凑够50万元,开始了阿里巴巴创业生涯。

当时的阿里巴巴完全是小公司,模式不清楚,看不清前程。而当时就有18人追随马云。

4月,InvestAB副总裁蔡崇信在和马云谈了4天后,立即决心离任进入阿里巴巴。这便是跟对人的力量。

所以,关于年青人,不要在乎公司的大小,也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主要是找到一个值得随从的人,让他赋能你,给你充足大的舞台联合起舞。30-40岁,为自己工作马云说:“30-40岁,你必须好好想想,你有没有在为自己工作。”30岁-40岁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验累积非常重要。

前不久和一位前同事吃饭。她对我说,这几年都在混日子。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是公司整体业绩不好,再怎么做也不会加多少工资。付出和所得不对等,与其奋斗不如让自身安逸点。混日子最对不起的人是谁?是公司吗?不是。是自己。

时间转瞬即逝,最应当打拼事业的年龄,却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打工心态荒废岁月,最终吃亏的还是自身。为自己工作,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你不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聚焦在怎样提高自己能力上,你就会认真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30-40岁,打工心态和为自己工作的心态,将决定了经验、能力和人脉上的巨大差异。长年累积下来,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40岁之后,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40-50岁,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再尝试新的领域了,太迟了。你也许会成功,不过失败的几率太高,所以这个年龄段,请专注在你擅长的事上。”我接触了许多40岁以上的人,除了少部分成功人士以外,多数人活得都很迷茫。人到中年,年龄和体力不再有优势,爸妈年纪已高,小孩也正是在费钱的时候。

如果事业和财产积蓄不到一个台阶,就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急。这种危急不只来自职场,也来自家庭。

所以,常会听见对40岁+不利的消息。

例如intel裁人40岁以上的老员工;IBM采用种种方式减少40岁以上的员工;中兴42岁程序员因为被解雇而跳楼……年龄看不起成为全世界公开的秘密。想防止中年危急,最主要的一步就在于这四个字:未雨绸缪。无论是资产还是实力,都必要提前预备,越早越好。

你不该该等到40岁再感慨:

工作了20年,做的都不是自身擅长的事,所以职场上不去,事业不进反退。很苦恼,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点?如今才来找,不免有点为时过晚。这样说,让人沮丧,可这就是现实。

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普遍都有长时间的积累。例如王薇薇,成为知名的婚纱设计师时,已经41岁。可是,在此之前,她在时尚杂志《Vogue》工作了16年,是资深的时尚编辑。

每个人正确的方式都应该:

1.为自己工作,不断培养能力和人脉;

2.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并趁早做积累。

你是什么年龄,就应当去做什么事。




温馨提示本文章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我们的观点。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