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13:17:26 条浏览
因为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重在传承,才能创新,所以对于学习书法必须认真的读懂碑帖,研究深入,才能提升自己的书法素养,才能更好的学习。一些没有内涵的江湖书法只能是小丑而已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要明确字的点画起收处用笔、结构体势的奇正、方圆、字与字间的关系、读懂结构上和点画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通篇的布局、韵律等,从细微处窥测书体独有的特点,从宏观上发现与他体的共同点,来提高自己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方法。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读好帖,多读帖,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于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
学习书法是从临摹碑帖入手的,这是继承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同时,书法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基础学起,一笔一划,方可写出底蕴浑厚的字来。
帖,起源于唐代,从李世民开始了广泛应用。碑帖的用途,在于临习和欣赏。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在临帖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当我们开始入门临古人帖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可以说临帖就是学规矩。现实中很多人走偏了,因为忘了规矩,这样的字也看不出有什么好。
字好不好,从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方面一眼就能看的出来,这是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这是两个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我国的碑帖极其丰富,不可能遍临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范本作为学习楷模。通常会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从楷书入手,是学习其它一切书体的最稳最快的途径。
我国书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适合自己的碑帖。
大家学习书法时,一定离不开碑帖。
1、“学习传统艺术基本的手段就是借鉴,一定要临摹古人,否则没有自己的路数。谢稚柳先生说,借鉴之道,是借鉴愈深则自创愈高。”比如邓石如是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被篆书、隶书学习者用作学习范本。他年轻时候有机会见到大量拓本,往往五十本、一百本的临摹,从他的书法线条中可以体现出其下过的苦功夫。在刘一闻看来,这种临摹的苦工也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道,用功越深,在创作上的收获就越大。
2、对于普通观者而言,要增加自己的书法鉴赏能力,同样需要多看前人碑帖,即便是一时看不懂的作品。在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中工作时,刘一闻常被观众拦住询问各种问题,比如有观众指着苏东坡的作品问,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大文豪,字才被挂在这里?很多观众只会看楷书,在张即之的手卷前流连忘返,但在明代书法展柜里有一件徐渭的作品,常有人来问,“这个字到底好吗?”“苏东坡的字的确好,但他的好从表面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功夫,内里的东西却很深。徐渭的字也的确是好的,但要说明哪里好很难。”刘一闻认为,当书法创作到一定境界,在相互交流时,往往会用“气息”来评价作品,而不是“功夫”,这需要背后的学养。“谢稚柳曾说,艺术需手段高明,识见高明,但如果不读书,终究表面,这对后来人启发很大。多读书,才能有完整对待书法艺术的视角。”他指出,如今书法展览往往以写大字为时尚,但书法的第一要素不是张狂,一个优秀艺术家是通过作品把他想要说的话倾吐给读者和观众。“书法的好坏不在气势大小,而是内涵的多少和格调的高低。”
书法不能简单地等同与写字,书法本身是一门对古风古韵的传承艺术!基于这一点,当然离不开读帖和练帖啦!练帖本身也是一种读帖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学习书法,选哪一种碑帖或字帖来作为自己学习的临摹对象,这很关键。因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今后学习书法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不过,从众多书法家习练书法的经历来看,都是从楷书练起,再练行书、行草、到章草甚至狂草。那么练习楷体书法,如何选碑帖或字帖呢?
选哪一本作为自己习练书法的范本呢
第一点,先综合观察研究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各家各派楷书大家的作品,看哪一种你最喜欢,就从这一家练起。中国书法史上,楷书有代表性的无外乎就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为首的四大家,当然虞世南、褚遂良、王羲之父子、钟繇等人的书法也写得很好。
唐朝楷书三大家碑帖
他们的书法哪一家的笔画最适合你的审美观,你就重点练习他的字体,从笔画练起。不过,不管是哪一家,其笔画和结体都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楷书字体笔锋有厚实之分,字体形态,有肥瘦之分,比如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体,书法界给这两位大师的字体特征概括为“颜筋柳骨”。就是指颜真卿的字体看似圆润厚实,实则筋骨饱满。而柳公权的字体看似瘦骨嶙峋,实则骨力遒劲。
练习书法,在选好碑帖后,要反复临帖,读帖,背贴,不断重复这三部曲,才能有进步。
柳公权的字体特征
第二点,选谁的碑帖,如何选?楷书根据字体的大小分为大楷、中楷、小楷三种。大楷以颜真卿的书体为主,笔锋饱满,形态圆润;而中楷以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的书体为主,欧阳询的字体最有代表性,他的字体沿袭了汉隶和魏晋以来的楷书风格,工整严谨,四平八稳,中宫收紧,笔力雄遒。适合初学者从笔画练起,再学习间架结构。
赵孟的字体特征
如果是想在章法上有突破,建议从小楷练起。而小楷,主要以王羲之父子和钟繇为代表。
中楷书法碑帖主要有欧阳询的楷书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颜真卿的碑帖主要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柳公权的碑帖主要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赵孟的碑帖主要有《道德经》、《胆巴碑》等,虞世南的作品主要有《孔子庙堂碑》,褚遂良楷书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等。
而小楷碑帖或字帖最为出名的是钟繇的《宣示帖》,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练习的碑帖最好选择正版的书籍
第三点,初学者建议从大楷练起,再到中楷,最后练习小楷。所以学习书法,最好选择大、中、小楷的每一种字体作为参考,先从笔画练起,再到结体,最后到章法。练习大楷,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细节上去临摹字体的笔画和笔画搭配效果;练习中楷,可以让我们从字体的笔画和结体上横向、纵向比较,去分析整个字体的书写效果;而练习小楷有利于我们在谋篇布局上打好基础,为日后修炼章法打下基础。
古质而今妍,古之质是最贴近自然的,自然之美鬼斧神功⋯当属天下最美!而书法之美来源于自然,所以文字发展到书法的高度时越古越自然,碑帖属于书法中的古者,因此要多临读。
我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有天赋,若没有天赋,写多久都是只能比原来写得好一点而己,写不出境界。第二,学书法要有恒心,耐心,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书法艺术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木。那是多少代书法名家总结的经验和精华,每一笔一划都韵味无穷。三,但凡学书法,一定要读碑帖,临碑帖,两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书法。
碑帖是最好的老师
两个字——因为要传承!
书法的优劣大致是审美高低的体现,美的属性有着公众定位,碑帖是公众审美所认可的。读碑帖是使自己与公众审美相同步的过程。有“书法家”的作品潇洒,博人眼球,却全无帖意,那是自我审美的体现,不被公众认可。
感谢邀请!谈一些我对谈贴的感受,练习书法时,不论是前期的学习,还是中后期的学习和创作,都少不了这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临贴这一步对于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初学者都有欠妥当,至于不妥当在哪里可能还不知道,缺点在一开始不读贴直接临写,碰到一些笔画、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地方,怎么临都临不好,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树立初学者的信心打击不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它当小说一样去读,比如写一个宋字,楷书的正确布局应该是宝盖头应大于下面的笔画,但很多的人练习时不去读,不去琢磨,会把下面写的过大,写完后自己都会感受到别扭,如果认真仔细的先读一下贴,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又比如写一个左字,三横的笔画都比较短,名家是怎样处理的呢,他会把一撇故意的拉长,使的整个字既有静态的,又有撇的动态变化,整个字就活了,这就是先读贴的好处,读贴可以让一个书者初步的把控全局,熟悉字的笔画、结构、运笔、收笔、飞白、连带等方法,并以此触类旁通,而不仅仅是靠练习数量的堆积,而是活学!
我听说,不临碑的书法,都是耍流氓!书法也要讲究法度,而不是肆意乱为,哗众取宠。在吸收了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再发挥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艺术!而不是现在一些所谓的丑书肆虐,胡作非为,糟蹋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粹!
古代碑帖保留性比纸张,布锦都要完整,还原性高,考证性强,代表了本时期的书法水平,古代碑帖由于都是记录性质,由专门的机构撰写并刻录,同时水平高。
由于碑林保存好,在学习过程中找碑刻来学习,能够学习到书法的字架结构,是挺好的学习范本。
现在字帖也大部分都是碑刻的范本,笔画对比强烈,结构清晰,学习性高,学习起来特别好用。
古都都有一些碑,西安有著名的碑林博物馆,收藏验证,有时候去看碑林也是一种享受。
学习书法,如果一开始就先读帖,跟刚开始认字就读文章、未学会走路就想跑步没多少区别。因为在毫无基础的前提下,你怎么读碑帖都没用,也许你能通过阅读某碑帖的介绍而“读懂”该碑帖,但这只是纸上谈兵、人云亦云罢了。
学习书法,不是一定要先读碑帖,而是先学习基础笔画的写法和“永”字写法。待到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开始临帖,通常在临帖之前,要先读碑帖。
个人建议,要是初入门,在读碑帖之前最好先临一部分,感受感受该碑帖的大概笔法特点,再回过头来带着问题读碑帖。
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书法,首先要态度端正,有衡心和毅力。学习书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那是一代一代古代书法名家终结的经验和精华所在!每个字里面蕴意深刻,趣味十足,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只临摹古人的笔画和简架结构,那只能学到一些表面,也就是皮毛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书法′名家那些深层的书法精髓和古人的风格,章法等。所以我们初学者学习书法一定要一边临摹
汉字的笔画和简架结构,一也要读碑帖。两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学习书法才会少走弯.路!就如你吃饭,就的先会用筷子。学习书法就的会执笔,手笔心协调一致!毛笔才能听你的指挥,写起字来才会得心应手,才能写出你想要的字。古代书法名家那就是指路明灯,要多读碑帖,学习古人写字的用墨,章法。学习书法一般要从楷书练习,所以这要看各人的爱好,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代表性无外乎欧阳洵,颜真鄉,柳公权等!有名的颜筋柳骨!就是颜真卿字体圆润,厚实。柳公权的字体看似瘦骨嶙峋,实则骨力遒劲!我个人认为初学者也可选魏碑帖来练习,魏碑的好处就是少一些楷书中的弯,勾写起来平稳端庄,厚重雄伟!选碑帖可选《乙瑛碑!如果你还觉得要好看,大气就写《曹全碑》秀润圆融,气清神逸!大多了,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练习书法,要选喜欢的碑帖,选好后要反复临帖,读帖,背帖不断重复三步曲,才能有进步!
不读碑帖,盲目练习,一事无成,吸收古人营养,珍惜年华,练习少走冤枉路,传承中国文化!
因为帖子是真谛,帖子是根本
学习书法不仅要读碑帖,而且要临摹碑帖。
在文字的初创时态,显然没有什么碑帖之说。人们都是凭借自己的审美本能,用笔书写,或者用刀凿刻文字。
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大量的文字类文物流传下来。人们在学习书写时,除了凭借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还会借鉴前人的书写方法和审美观念。这种无限的循环正是书法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而碑和帖正是这些文字类文物中最典型的、数量最大的代表。
当然大量的碑帖中,只有少数具有典范性,对后人学习书法有指导意义。大量古人的碑和帖,要么写的并不好,要么写的个人风格太强,要么写得又太好,学习难度太高,所以这些并不适合用来做学习的范本。
只有那些典型书体中最优秀的碑和帖,对学习者书写笔法、结字和章法布局具有指导意义的,就可称为“法帖”。法帖数我们主要的阅读和临摹范本。
学习法帖有两个意义,一是提供了书写训练的系统方法。另一个是提供了古人集大成的审美观念。
阅读和临摹法帖,使我们学习中有了技法和审美的依托,就好像我们手里的两根拐杖,能让我们在书法艺术求索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首先我们要明白,碑帖碑帖,指的是刻碑和手帖。
刻碑和手帖都是很好的学习书法的资料,但是也有些许不同。
第一,刻碑上的字虽是照着书家的原稿拓印上去再刻的,但是已经加入刻碑者自己的因素,这里面融入了刻碑者自己对书法的一些理解。虽然很多刻碑者是力求完完整整地反映书家的原字的,但是手写和碑刻在工具上的差别是无法忽视的,刻刀的锋比较锐利,所以往往刻碑上的露锋笔画或者方笔会比较多,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在临习时也应加以注意。
第二,手帖的字,基本都是书家的原稿,而且能保存至今,经过岁月的淘洗,往往都是精品。直接读手帖,往往更能够感受到书家当时的情志,也更方便观察到笔画细微的变化。
第三,碑和帖可以结合着临,一是因为往往手帖的内容会比较少,往往都是手札或者书信,而碑刻上的内容往往都比较多,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借鉴;二是碑刻常常朴拙,手帖常常更细腻,二者结合临习,笔下生出的字往往俊逸又不失力量,如君子谦谦,刚柔并济。
其次,为何一定要读碑帖?能够流传至今的碑帖,无不是经过历史和群众检验过的,是值得仔细挖掘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宝藏。临习碑帖,能够体会古人笔法,能够学习古人结字,更能够在临习的过程中修身养性,体会书家个人的情志和精神品质。但是常常会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当代书法家的帖是否值得临?个人认为是这样的:现当代书家的帖常常附有讲解,相对比较通俗,在入门时可以作为参考之用。对于一些结字规则和笔画要领,这些白话讲解更利于初学者接受。但是开始时,在参考现当代书家的帖时,仍然要结合古代的碑帖。一开始,你就要知道,书法最高水平的标准是什么,书法的艺术世界有多么广阔。如此,才能够在打下基础的前提下,培养良好的书法涵养,养成良好的书法气质。
总之,临习碑帖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碑帖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