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12:33:12 条浏览
心无杂念!一切自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断舍离就是生命轨迹的转換,那将是一片新的天地,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关心则乱,无欲则刚。
断舍离的全部精髓就三字断舍离
断舍离现在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方式,我认真的读过这本书,也诚心的试着实施过,可是总是无法实现书中所述境界,几番尝试下来,深觉断舍离不是指物品,也不是单纯的物欲,而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单纯的扔扔扔。需要按照具体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断舍离的形式。
2020年疫情突袭,大部分人都体会到经济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下重新再理解断舍离,觉得需要有一种新的断舍离概念,不是简单的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新的断舍离,是就目前所拥有的物品进行统计,通过归纳、分类,整理出全部物品概貌情况,先留下实际经常使用的,然后将剩余物品再细分为阶段性或某场景会使用的,和其他部分。其他部分中再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分为有用会用到和有用的不会用到,无用的分为无用的有价值和无用的无价值。对于其他部分中的物品,无用的无价值,对自己无价值而对他人有价值,可以选择送给他人,而对他人也无价值则选择扔掉。有用会用到的要看否是可由其他必备物品中代替的,如是不可替代的选择留下,如是可以替代的,即可以选择留下或送人,有用不会用的物品可以果断送人。当然物品的处理书中网上介绍了很多途径,不用一味送人,只是我个人觉得,除了全新的可以再转卖,其他物品再进流通领域的困难有点大。
所以新的断舍离,不是先断舍离,然后腾出空间来再好好收纳,而是同时进行,更或者是先要学会收纳,收纳的过程是很好的整理、判断过程。断舍离后的直观明了的生活是一种美,而充满烟火味的图书杂角,摆满各种锅具的台架又是一种充满生活味道的美。
可能是能在放弃舍弃的路上真正放下,在改变了的新生活上真正的出发。
初次知道《断舍离》这本书,是源于简书平台小伙伴们在各自的文章中高频提及。尽管他们引用《断舍离》的动机和理由各不相同,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为了解“断舍离”理念的精华,即从网上购来一读。
拿到《断舍离》简体中文版的纸质图书,只看封面,便知道这是一本红极一时的畅销书。序言的前面是身心灵女作家张德芬亲撰的推荐长文,封面标榜着号称是引爆精神革命的另类能量书,全球累计销售80余万册,持续位列日本、台湾地区畅销书榜第一名。
《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国的山下英子。她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早年通过修炼瑜伽参透了放下心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提出了“断、舍、离”的理念。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多地举行“断舍离”系列讲座并引起轰动。除本书以外,山下英子还著有《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断舍离减肥法》、《新生活俯瞰力》等畅销书。
本书中心思想就是提供“断舍离”理念与方法,并通过简单的例证和实践方法,试图说服我们按照她描述的方法和路径,从收拾整理杂物开始,去不断实践“断舍离”的理念。
作者“断舍离”的思想是从家庭杂物收拾整理开始的。山下英子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杂物咨询师,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空间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当下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并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暗示和影响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个人生活更舒适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动——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P012)
“断舍离”的理念来源于修行中“断行、舍行、离行”的概念,自然也就有玄、虚的成分在里面,作者意欲从断舍离开始,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宽广的视野,成为具备决断力好行动力的快乐人。
作者将这种修行的理念用之于杂物的收拾整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会有很高的成效。在合适的环境下,断舍离的方法不但对于杂物整理非常有效,推而广之,在人们工作、学习、内心世界和选择决策等方面,断舍离也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断舍离”方法的实行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适用断舍离方法的时代应该是社会财富和物质供应极大丰富的时代,对所有的物品应该能够达到“挥之即去,召之即来”的状态。对贫穷落后的地区,物资匮乏的时代,恐怕很难实行这样的思想。这一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此书只在日本、台湾等发达地区热销的原因。
其次,适用“断舍离”收拾整理的物品不包括必须丢弃的垃圾和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这一点文中分的不是很清楚。
第三,同传统的“整理、整顿、清扫”收纳法相比,“断舍离”的收拾法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我们应该准确地知晓并理解这些差别。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就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我是不是其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P029)
对于垃圾和必需品之外的物品,选择的依据不是物品是否还能用,而是在当下,对于主人而言这个物品是否还有用,选择的主角是主人而非物品。
满足上述条件,剩下的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两大基准的收拾工作。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的空间里。
对于暂时还有用的物品的取舍,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我们在保存这些物品期间,所付出的精力、时间、空间成本是否超出了物品本身的价值,换句话说,这个物品是否还具备被保存的价值。如果没有,继续保留这个物品,那就是浪费。断舍离的任务就是避免这种浪费: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P039)
仔细深入的理解“断舍离”的概念及其精华,会发现,这个方法不仅能够很好地用来整理收拾自己的物品,而且可以用它来管理个人工作生活中所有的事务或事件。现代人非常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事务或事件需要处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将所有事务分为四个象限(四类):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大类。他建议重点做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事;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在其著作《搞定1-无压工作法》中建议我们实行要事第一的原则。这些大师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只给出了原则性的建议。但面对大量的事务,如何进行分类、选择并做出适当的取舍?结合本书提供的“断舍离”的理念,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本书的后半段是对“断舍离”理念的例证,没有数理统计得出的结论支持,只有为数不多的个别的例证,说服力不是很强。另有很多地方故弄玄虚,意图通过“转运”、“心理暗示”等说法,来诱导读者去实践“断舍离”的理念。但这些瑕疵并不妨碍我们对“断舍离”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断舍离》这本书值得一读,如果没时间,只要仔细阅读该书的前半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实践“断舍离”理念,就一定要将它概念和适用的范畴理解透了。
视万物为空-超凡脱俗-心如止水
一切为空
在于爱!
克制欲望!
不说其他的,就说一下自己感受
别人的生活可参考,但不可复刻。
有些人看了几篇关于断舍离,日式装修等之类的文章及相关仔细后,觉得好酷,然后兴致冲冲开始学习断舍离。
但千万不要为了断舍离而断舍离
一回家,这个东西扔,那个东西扔,这个朋友关系不好,ok,删好友等等等
断舍离是很深层次的东西,不是扔着扔那
要学会思考
抽丝剥茧
逐渐的开始断舍离
循循渐进
对于不需要的实物,可以转赠
对于不需要的人际关系,慢慢疏远就好了
我觉得断舍离的精髓是,认清自己,慢慢进入状态
就在那几个字的执行啊,其实想法谁都有,要是执行的话其实挺难的,就像坚持一件事一样,真的不容易
物品被断舍离得同时是在整理心情,人生事多,轻松上阵
断舍离的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通通断绝舍弃,并切断对他们的眷恋,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等于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我觉得精髓在于让人能够,一直不停的向前看,抛弃那些负面的情绪,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
《断舍离》
读书手记第7篇
文|逗总
《断舍离》第100页早已道明,断舍离的精髓是“出”。
山下英子认为,屋子像人一样,只进不出,只吃不拉,是会出问题的。她主张新陈代谢,精挑细选的进入,不用的赶紧出掉。
她的第二个主张是“空间留白”。她认为物品堆得满满的,令人烦躁不快。有留白空间,就能增加呼吸感,让人爽快。
这很好理解,就像排版,密密麻麻的看着不爽,有间距才舒服。
基于这两个主张,很多人觉得断舍离就是疯狂丢东西,房间空荡荡。这是断舍离的结果,但并非达到这个结果,都能叫断舍离。
01
断舍离是种思维模式
我们都知道要丢东西,但丢什么东西,每个人各凭想法。断舍离有明确的舍弃标准,而我认为,这个标准才是断舍离的精华。
我们还知道,断舍离不光针对物品,还有观念上的断舍离。事实上,从物品的断舍离,扩展到观念的断舍离,是这样的逻辑:
用断舍离的标准丢东西,长年累月的操作,形成思维定式,潜移默化到方方面面,最终形成生活断舍离。
丢东西的标准,是断舍离的核心。没有这个标准,上述逻辑就不成立。那便不叫断舍离,至少不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
02
断舍离怎么舍
下面我就来说说,断舍离中“舍”的标准。
1
第一步:丢掉垃圾废品
这步一般人都能做到。你只要勤劳一点,打开收纳箱,把坏的、破的、霉的丢了就行了。
2
第二步:现在需要的东西(重点)
留下现在的我需要的东西,其他全部丢掉。
这步很多人就做不到了,舍不得丢。山下英子指出,这是因为“物质轴”思维作祟,要改成“时间-重要程度”象限。
我来解释一下。物质轴就是从物品的角度出发,直到物品废掉才肯放手。好比养宠物,猫猫狗狗不死,我们不可能主动丢弃。我们实在太同情物品,太为物品着想了。
山下英子提出“时间-重要程度”象限,横轴是“重要程度”,纵轴是“时间”。四个象限里的东西统统丢掉,只留下中心点:现在的我。
横轴是重要程度,左端是对他人重要,中间是对自己重要,右端是对物品重要。
纵轴是时间,下端是过去,中间是现在,上端是未来。
由此划出四个象限,这些东西统统丢掉:
他人-未来:父母年纪大了可以用;一胎物品藏着等二胎。
他人-过去:前任的情书。
物品-未来:囤积手纸;囤积面膜;坚信瘦了就能穿的新裤子。
物品-过去:之前常用,现在用不上的东西。
只留下中心点:现在的我用的上的东西。
这是断舍离的核心思想:活在当下,不沉溺过去,不担忧未来;不为他人,不为物品,关心自己。
每断舍离一次,就这样思考一次,长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你不会怀念过去的美好,焦虑没发生的未来,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执念某人某物,而是关注自己和外部的关系,做好当下的自己。
3
第三步: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
第二步丢了那么多东西,你以为就结束了吗?不!还要从现在我需要的东西中,再丢。丢掉不必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不必要:没这个东西我会怎么样吗?不会。那就丢了。
不合适:不合适自己。比如,涂了显黑的指甲油。
不愉快:用起来让自己不爽的。比如,磨脚的鞋子。
4
第四步:收纳
经过上述三步的清理,才到收纳。事实上,断舍离是以不收纳为目标的。因为东西不多,不需要太复杂的收纳技巧,自由自在的放置,也能轻易拿取。
经过此番清理,你一定感到割肉般疼痛,觉得浪费。请务必记住这种痛苦,在购物的时候也奉行这些标准,免得买回来又要丢。
瞎买才是最大的浪费!放在收纳盒里不用,就是丢弃,只是把收纳盒当垃圾桶而已。
网上很多人仅仅是对“断舍离”这三个字,做字面理解,自己想象了断舍离。断舍离是山下英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她的书。
精髓是舍,只有舍才会断离。有舍才有得
日子简简单单的过,生活起来心里不麻烦。
断,乃断绝不需之物
舍,乃舍弃无缘之人
离,乃绝离苦恼执念
每一次断舍离就意味着一次新生
有断才有续,有舍才有得,有离才有合。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对本来面目真相的明了。断舍离只是应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