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主要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2023-07-18 16:58:23 条浏览

猪年开年第一天,国产科幻电影迎来第一份礼物——豆瓣评分8.4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刷新科幻电影的评分记录,票房上座率更是超过70%。除了官方的数据,更多电影爱好者也掩盖不住自己的对作品的喜欢,例如:

吴克群表现得很惊喜

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强烈建议

网友评价真的很高了

从官方数据到影迷的评论,这部电影可以说满足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小编观看完在同场观众中收到各种好评,“强烈推荐!特效、画面真的没得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科幻片了”,“很不错,中国第一部硬科幻,非常值得一看”,这些是小编在电影结束时收集的几个年轻朋友的回答。

下面小编从几个方面对其评价,《流浪地球》到底哪里如此优秀。

第一从类型上来说,《流浪地球》好于94%的科幻片,好于95%的灾难片。在国内,电影放映方不愿意给这种类型影片更多票房,他们不愿意放弃大年初一这桶金。原因就是国产科幻片给国人留下极差的评价,也的确如此,看国产影片也让小编很是心酸,没科幻的意识。灾难片更让人心碎,一个城市陷入危机之中,结果几个人动动脑子就拯救了,有什么灾难可言。春节档影片一般都是以喜剧为主,毕竟过年大家都图一个乐呵,相对于科幻灾难片往往口碑、评分、票房都不会太好。而这一次,一部国产科幻片评分高达8.4分,口碑也相当不错,总票房想必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这部影片也是加足了中国电影的一大特点——亲情,相对于国外科幻电影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中国观众,因为中国人对亲情的看中比任何国家都重要。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层次的舍小家为大家在里面,国家利益至上,爱国的情怀又一次冲击着观众,吴京的出现更给观众加深了爱国印象。另外,相比于国外这种类型的电影,内容上往往选择在宇宙中寻找新希望,而这部电影选择了流浪地球,也同样是告诫人类,我们只有这一个家园。

第三从特效上看,这是第一部国产硬核科幻电影,更被称为国产科幻片的元年。其中的特效比作者想象的还要好。据说特效的制作有华为参与,华为云有着近乎无限的CPU海量资源,高存储以及快捷网络环境的优势,比好莱坞的特效渲染要快许多,并且能够根据工作的负荷量快速地增加或减少虚拟机的数量,特效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渲染需要来调节使用节点量,弹性使用,保证高效。

物理机100台需要10个小时的渲染作业,在使用1000台云虚拟机的情况下,仅需一小时就可以完成。此外,华为云搭载Macrogra




当人类全部团结为生存而努力的时候,保存火种放弃地球的时候




特效制作的特别好。




小说《流浪地球》写出了末世来临的人性百态。

刘慈欣原拟写一系列以地球末日为背景,设想人类如何避难的小说,实际只写了两篇,其一就是《流浪地球》。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我”是生活在逃逸时代的一个男子。在380年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乃至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地球就已被气化了。

人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人马座比邻星,有4.3光年的路程。移民没有争议,但在移民方式上,一直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飞船派要求造飞船流亡,地球派则主张改造地球为一个巨型飞船。

地球派取胜,人类带着地球流浪。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2500年时间,100代人。

“我”经历了流浪地球加速逃逸过程。在逃逸过程中,每次运行到近日点,人们就对太阳产生深深的忧惧感。最后一次经过太阳后,又近距离经过木星。除了欣赏木星的壮观,倒没有什么意外。——而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在经过木星时展开的。

在流亡过程中,人们进行着种族的繁衍。“我”和一个叫加代子的日本女子结为连理,并生下孩子。“我”知道不可能亲自看到流浪地球抵达目的地的那一天,但后代子孙终究会看到的。

这部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体现了刘慈欣对人性的洞察。

即使在流亡状态,人们依旧在争斗。在行过木星之后,飞船派还举行了暴动,将五千多名地球派的领袖以欺骗罪处死。处死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收走了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摄氏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在这种群氓状态中,人性的残酷毕现无遗:“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大块冰用尽全身力气狠命地向一个老者砸去,她那双眼睛透过面罩射出疯狂的怒火。”

而那五千精英,面对暴动分子的态度像耶稣一样:“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就在他们被处死之后,太阳爆发成红巨星。剩下的人类,继续在浩无际涯的宇宙中流浪。

原著整个故事的基调无疑是黑暗,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固执与残忍。

在写法上,小说体现了刘慈欣宏大壮阔的想象力。他写地球发动机:“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宮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他描写地球近距离经过木星的场景:“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

读来真是令人浩叹与神往!




刘培强给木星画形状是为了记录离木星的距离,他从休眠舱出来之后发现窗口的木星不见了,立刻意识到空间站已经叛逃。在那个窗口旁,挂着一个《盗梦空间》里的陀 螺,而盗梦空间的结局是,主角终于回到家见到了孩子。

重启发发动机的方案采用了饱和式救援,何为饱和式救援,按电影里的数据,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了7万个火石,派出了40万2千支队伍,共计150万人,这样把重新点燃 

发动机的可能提到最高。虽然电影里只是一个小队的事迹,但背后是全人类的挣扎。

撞车的司机自杀前用日语说想喝一碗味增汤,俄国人牺牲自己把刘培强推向控制舱, 

运输车里盖着一张美国国旗。直到最后,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 

的方向。这根本不是一部所谓的爱国电影,而是全人类对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莱坞大片 

中个人英雄式的爱国主义不会出现

电梯里队员为了救姥爷韩子昂而死,韩子昂只多活了几分钟。xx用性命运送火石,点 

亮发动机的却是其他团队,很多电影里的死去总是强行赋予意义,至少能换回些什么。 

但是在这里,死亡就是死亡,那么真实而冷酷,就像现实世界。

太空站说地球还有35亿人,余下的一半人,在20年前已经死去。 刘培强带着三十万吨燃料撞向木星的时候,他的眼泪在空中漂浮




首先肯定剧情的幻想主题不错,在这当下的消费市场很需要国产的科幻片,吴京又做了先行者,很有市场洞察力,很了解年轻人的消费观,不敢拍的好不好,因为市场多年没有国产科幻片都会去一睹新鲜。要说问题,我觉得一,剧情(人物的刻画)与科技搭配的还不够理想,还不够大胆,不够国际幻(不过这个能够理解,拍片初期比较没底,不敢请国际大明星),二,剧情有点乱,没有完全体现出国际大思维,搞些中国式思维调侃太啰嗦,估计很多人理解不了,科技是讲交流的,这方面太少有待提高。总之还需要简单易懂,场面宽大,人物刻画明确,剧情思维清晰,语言简单明了,体现私人感情语言方面简单明了(主要通过肢体来体现),思维视野镜头再开阔一下。,,




印象最深的当属片中“饱和式救援”的深刻内涵了,尤其是经历过汶川地震,格外感受深切!要说不足,就是大部分场景太暗,新人演员稍显稚嫩。




这部电影有那么久的,我觉得吸引我的地方有好几个点吧。

1.场面给人的感觉很大气,坦克什么的,还有那种未来的科技感。

2.题材比较新颖,也许我们的科技发展到那个时候,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3.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后面都有这样的体了。




没看过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人类花了四百年的时间制造了行星发动机,实施了一向长达2500年才能完成的计划,即冲出太阳系,和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取名叫“流浪地球”计划,需一百带人完成,这种幻想力太震撼了,这个创意开创了科幻世界的新纪元,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其次就是能让空间站刮起了风的那一段,技术层面的合理性,使整个剧本还挺好莱坞的,例如开头铺垫的酒瓶到最后变成了一件颇有用处的道具,尤其是后半截,救援失败,刘启东想到氢氧爆炸方案,使出所有办法,功亏一篑,刘培强神风突击挽救地球,顺道一提,刘培强这一冲其实完全是从《全频带阻塞干扰》里庄宇的电磁脉冲方案平移过来的,这可能也就意味着《全频带租塞干扰》近期不太可能影视化,当然本来可能性也不大。这两点我认为还是比较吸引人。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流浪地球作为国人认可的第1部国产科幻片,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绩,而且在国外受到很多外国影迷的好评,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流浪地球整体故事的构思来自于刘慈欣撰写的三体,这是一部属于本土的科幻类小说,且在国外获得过奖项,故事内容新颖,属于原创,而且故事的各种细节都经过深深的考究,甚至有些细节,还有些科学的论证,相对比较严谨。

第二,看多了美国大片,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误导,当地球真的遇到了大的灾难,只有美国人才能帮助地球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推出以后,我们才发现中国人也有英雄的一面,而最后吴京驾驶着太空飞船,去点燃木星和地球之间的火焰,更加符合中国的文化,舍己为人,顾全局而不思己私,这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更加体现了中国人的素养。

第三,虽然整体电影的镜头并没有阿凡达那样的华丽,但是对比那些5毛钱特效实在是好的太多了,场景宏大,震撼,非一般的国产科幻片能对比,在整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画面感十分强烈,是难得的一部佳作。

以上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同时我也认为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题材新颖,头一次看到国内拍这种电影




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例如:要保护地球,面对困难坚持不懈,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登上高峰。

里面的演员大多是大咖,演绎精湛,细节很感人。




以前,我真的很不喜欢看科幻片,高科技特效于我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我看电影更喜欢关注故事情节和传递的情感。

前天看完《流浪地球》,感觉到这部片子重新刷新我对于科幻片的认知。它完全跳脱老套的西方科幻灾难片的限制性思维,一个个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而且将我拉到广阔的宇宙中,去重新看待人类世界。

看完电影回到家的当天,我就去微信读书上找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

虽然人物刻画并不细腻,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大的曲折,但是原著中大刘对于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心理状态的描写和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结合原著和电影,和你聊一聊《流浪地球》带给我的3点思考。

1、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原著中提及,当太阳即将爆炸,吞噬地球,人类决定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

而逃亡要经历五个阶段: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一共要历时2500年。而我们现在生存的年代被称作前太阳时代!

电影是从小说中截取地球通过木星引力区这一片段进行改编,把它具象化,故事化。通过铺陈当时当下人类的生活状态,以木星撞地球这一意外事件作为突破口,用高科技特效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没有忘记原著中最核心的要素:希望。

片中地下城的教室里,老师问希望是什么?班长回答“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当时的我对这句话毫无感觉,但是后来,杨朵朵在全球连线呼吁救援的时候,那段语言却一下子触及心底。

是啊,在太阳老化,我们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这个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是否有钱有势,已经毫不重要。

这个时代,人类住进地下城,生育孩子都是抽签决定,人类连活着都难。可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希望,那就更加没有未来。

而刘慈欣,给了我们一个选择,一个希望。他在原著《流浪地球》中写道: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回归到我们的生活里,当你遇到了困境的时候,你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希望?当你的孩子遭遇失败,你是否定他,还是继续鼓励他,跟他一起面对?

当你的孩子付出努力,还没有马上产生结果的时候,你是选择信任等待,还是灰心丧气。

我相信:如果一个母亲怀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

正如电影结尾的那句话: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2、感情,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最强优势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最大的冲突,其实是人与人工智能的选择冲突。

空间站里的主机Moss应该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人类根据他的各种分析建议做出决策。比如引爆木星的设想,在中国救援团队提出之前,以色列的一个团队已经提出过了,Moss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成功率0%。

它控制着整个空间站,冷冰冰地决策一切事宜。最后,刘培强决定要牺牲自己去点燃木星,Moss留下一句经典台词:“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人类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是有感情的。如果没有感情,所有人都是Moss。

人工智能的选择是理智的,它在算法上用更大的概率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但是人工智能却抛弃人类最难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因为人类有希望,有爱,有感情,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不理智,我们不断挑战极限,不断尝试,才会出现生命的奇迹。正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我们的世界才不是冷冰冰的,人与人之间才能彼此温暖!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有些父母会焦虑未来,想象着未来有很多的职业会消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该培养何种能力去应对未来。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焦虑。正如20年前,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样!但教育最基本的核心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要给孩子的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让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应对未来纷繁复杂的世界的能力,有面对困境微笑面对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是人,他们有感情,有爱,就有希望。

作为妈妈,你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孩子的未来。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当你愿意真心地拥抱人工智能的时代,你的孩子才会拥有解码未来的能力。

3、亲情,在灾难面前更显弥足珍贵

原著中《流浪地球》中写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几乎没有,人类没有这份闲心,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人们无法理解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不明白前太阳时代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感情,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

其中父母子女的亲情也要完全服从于政府生死分配的安排,小说中地下城岩浆渗入,按照年龄顺序乘坐电梯逃亡,男主角和其母亲之间隔着俩万名大学生,母亲因此死去。

而电影《流浪地球》中,涉及很多的亲情,其中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组人际关系。

刘培强是名在空间站服役的宇航员,他肩负着带领人类生存的使命,在儿子刘启4岁那年,他选择离开,将儿子留给姥爷照顾,只身前往空间站。

当17年后,长大的刘启却对父亲当年的“欺骗”和“抛弃”一直耿耿于怀。

在片中,他一开始面对父亲,一直是很叛逆的表现,不听父亲的指挥,不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但其实在心底,他们却又是最关心彼此的人。

父子之间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有爱却又不表达的状态,这样的感情真实到触及心底,我相信,几乎每个子女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是《流浪地球》最打动我的地方,因为它的落脚点在于人和情感,它不是一部冰冷的科幻片,在特效制作下还有最最温情的一幕。

当刘培强结束了和儿子刘启的最后一次通话,驾驶着空间站冲向木星引爆的时候,泪水滑落脸庞。

那一刻,作为母亲,我想到的是我的儿子,而作为女儿,我想到的是父母,当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同时,我能够理解父母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我不懂你。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可最亲的人之间,反而最不愿交流。

带着你最亲近的人去电影院看一场《流浪地球》吧,因为它能让你体会到家的滋味,情的可贵以及爱的美好!

也希望看完电影的朋友,去读一读刘慈欣的原著,它能让你更加体味到什么是温情!




宏大的世界观




一、创造背景

2012年,中影股份购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版权《流浪地球》,2014年中影股份就决定了要启动《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工作,2015年确定了郭帆作为影片的导演,2017年寻求合作伙伴北京文化加入到项目当中,和中影作为影片的主出品方。

二、特效镜头

《流浪地球》在初剪初期视效镜头达到4000个,最后缩减到2200个,这一数量仍超过了一些常规电影全片的镜头量。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镜头,还挑战了大量的全CG镜头,比如用全CG镜头将上海砌入冰墙等等。影片还专门成立了UI组,负责片中所有仪表和显示屏交互界面的设计。为了提高真实感,让屏幕反射在演员脸上的面光和眼神互动更加逼真,剧组全程坚持实景UI拍摄。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这是国人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的故事。影片中的春节、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节档期的节日氛围。同时,电影把故事架构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电影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本土文化。




我看过这个电影,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故事比较先进,用发动机拉地球,这个创意好像很少有人能看到,当然也说了人才的重要性,毕竟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不可或缺,还有一点就是地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以及人通过自己渺小的能力去争取自己生存的机会,这些都是感人之处,每个人的奉献精神都提现的淋漓尽致。




科幻的画面,吴京




大家好,我是幸运四叶草。

电影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史上标新立异、前无所有的一部史诗级科幻大片,场面宏伟、气势庞大。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是需要顶尖的特效团队为其锦上添花。

而流浪地球的电影特效出乎了世界意料,场景中的石块坠落,地球表面的冰天雪地,空间站恢宏的建模,宇宙的浩瀚无垠,,细节效果让人真假难辨,一改中国五毛特效的标签,其细腻程度堪比好莱坞大片,实在精彩。美中不足是作为一部科幻3D电影,其3D所带来的层次美感稍逊,立体感带来的视觉冲击体验跟好莱坞大片相比还是存在微小差距。不能带来类似【阿凡达】3D效果中乱中有序的视觉感观。但其紧张有序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故事构造,无疑达到了好莱坞的级别。但是与好莱坞顶级科幻巨制相比还缺些滋味。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惜的东西”

电影流浪地球以希望为主导线索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太阳因为能量耗尽而极速膨胀为背景,人类为延续文明而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希望作为信念促使地球35亿人类史无前例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希望作为力量推动人类建设方案,发明推进器,将地球推向比邻星。希望作为人类生存最后的火种,刘培强将空间站驶向木星壮烈牺牲。由此看来,“希望”在这部电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灾难面前,人类需要的是活下去的勇气,人类需要看到能活下去的希望。而灾难一次又一次的袭来,人类的信心一次又一次的土崩瓦解,希望实足珍贵。此时绝大多数人类已经失去希望,只有极少数的人类精英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带领全人类奋力一搏走向成功。

“冰终究会化成水,贝加尔湖畔,终究会有两个人钓起鲑鱼”

流浪地球是一场长达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计划启动后,地球将花费500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调转发动机,利用700年进行减速最后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这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了延续人类文明,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电影中父亲是一名航天员,从小就离开了刘启并将其交付爷爷韩子昂培养。在17年的航天任务中,父子关系的淡化为电影中期儿子对父亲的冷漠埋下伏笔。而中国文化中的父子雄兵为我们带来了最好的诠释。影片后期父子合力拯救地球为人类文明存活带来一线生机,以及影片最后刘培强的牺牲与不舍,儿子的愤怒与无奈,人物形象与心理活动的转变,儿子的成长与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整部电影达到情绪的最高点。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影片最后由经历一系列事故的儿子和妹妹韩朵朵接手流浪地球的伟大任务,为了人类文明的繁衍继续前进,战斗不止,灯火不熄。

“活下去,这是命令”

整部电影看来,一直在背后的联合国政府的形象,并不光明。但其实不然,在最危难关头,配合航天员刘培强一起协助地面,并提供方案,为拯救地球付出努力,可以看出“人性”占据了片子的主导思想。整部片子的框架很大,以宇宙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叙述,宏伟的场景以及厚实的故事背景让地球35亿人类毫无违和感的加入这场浩劫,再以特写的方式主要描写了张启刘培强王磊等人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的活动释放巨大的力量,与电影的框架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比,产生互相强调、互相冲突的作用,凸显出对生命渴求的思想。影片中后期频繁的交叉蒙太奇,营造了一副紧张激烈的气氛,让影片达到高潮且久久不能平息。让观众十足过瘾!

“没有人类的文明,不叫人类文明”影片中后期,刘培强希望通过驾驶天空站撞击木星并燃烧产生能量,推动地球逃离洛希极限。但智能AI莫斯却说:“让人类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了”由此可以看出,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无“人性”。在拯救地球时,联合政府的全球广播中说到“竭尽全力恢复行星发动机的运行,本次任务不计代价”。在燃烧木星时,人类为了一个可能性几乎为零的的计划,而不懈努力。刘培强为了拯救地球,放弃与儿子的相见,直入木星......人类有时候确实会脑子一热,不急成本的做事,但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感性、人性。这是我们人类文明最伟大最神圣的东西!

“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作为一部史诗级硬核科幻巨制大片,电影的理论知识都能在现有物理学上站住脚跟,让观众信服电影中的故事,并产生浓厚的代入感。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一味的中国式“大圆满”为结束,而是通过画外音进行声话错位,交待人类进一步的任务。增强影视画面的内涵和厚度。而人类真正的结局到底如何,影片也没有进行交待,而是将画面转向浩瀚无垠的宇宙留给人们无限的幻想,也许,这就是科幻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路还很长,还需努力”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巨制。这绝对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作品。将载入中国电影史,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重要学习模板。中国科幻电影的路还很长,中国人无穷的想象力,也需要通过电影媒介让世界了解,流浪地球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希望中国科幻电影,越做越强!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棒!

欢迎大家评论区交流讨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