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 15:27:59 条浏览
怕什么来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说如果你想着一件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件事情变坏的概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就拿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说,从小我就受到墨菲定律的影响,比如上学迟到,一路上忧心忡忡,担心被班主任抓住,期望不要遇到班主任,到学校后,就和班主任不期而遇,被班主任臭骂了一通。前一段时间经常腹部疼,就想着自己不要得阑尾炎。疼的是左侧,阑尾在右侧,但是自己还是一直想着不要是阑尾炎。结果有一天,突然变成右侧疼,去检查了,真是慢性阑尾炎。有时候想起来真的很扯,很玄乎,但是,它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细想起来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你自己一直再加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有科学研究心理暗示对人是有影响的。我想可能就是暗示的原因吧。
相由心生,静者则明!
我最怕沒钱,结果真的沒钱[大笑]
你说的一字不差
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这种“怕什么,就来什么”,其实不是巧合,而是有理论根据的。
恐惧是一种能量入侵,并且可以传递
我们并不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恐惧和害怕,而是有外在的事物刺激了身心,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恐惧是一种能量入侵,而且这种能量可以传递。比如一些负面的信息和恐怖的视频,如果很多人传播,就会引起网民的集体恐慌。
我们如何才能尽量地避免负能量入侵呢?远离,是一种可能方法。但我们生活在世俗中,就难免会沾染各种负能量。
庄子说,圣人可以养住全神,得全一,没有缝隙,外物就无法入侵。
《庄子》曰:“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始终,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我们普通人每日都在为生存奔波,怎么养得神全?在乎一心。
俗话说,乱了方寸,人就会惊慌,惊恐。我们从守住自己的心开始,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意外事也好,坏事也好,首先不要惊慌,心惊肉跳,最伤神。心镇定,外界的东西,负面的能量,就很难入侵而伤害到你。
《庄子》说齐恒公和管仲去打猎,齐恒公看见了鬼,问管仲,管仲说他什么都没看见。回来之后,齐恒公就生病了,而管仲没事。
这就是恐惧的入侵,齐恒公心生恐惧,而管仲没有。
后来有个叫皇子告敖的人,来找齐恒公,说鬼岂能伤人,是你自己的恐惧伤害了你自己。两个人聊了一天,第二天齐恒公就病好了。
自然界存在“同类相应,同声相求”的规律
我们初中学物理时,有一个音叉共振的实验,两个大小一样的音叉,敲一个,另一个也会引起共振。
老庄哲学中的“同类相应,同声相求”,就是我们物理学共振的原理。
共振的条件是:两个东西频率一致。
俗话说,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其实也是遵守这个规律。
人的情绪,喜悦也好,恐惧也好,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有频率波动,可以互相共振。
“心有灵犀,引起共鸣”,这些都属于同频率共振的现象。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害怕什么,就来什么”,是你恐惧的频率,引起了你周围同样频率的东西共振。所以说,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而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其实人文和科学,是相通的,到“道”的层面,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得道的人,能知一而知天下,一就是阴阳合一而太极。
不知道是不是夏天到来,还是2019年即将过半,在这闷热的天气里,周围总是弥漫着一种急躁的感觉。前两天和一群朋友去吃宵夜,焦灼的感觉并没有因为空调的凉爽而减缓。
我在烦恼手头的工作目标,害怕完不成;朋友A在焦虑自己冷淡的生意,度日如年;朋友B在烦恼儿子的入学面试,唯恐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每聊起一个话题,我们就叹气一声。
仔细想想,这种动不动就烦躁的生活,似乎一直都在进行着。
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竞争高压力大。
焦虑,成了一种社会的新型慢性病。甚至,一些很多常见的不健康状态,背后可能都是焦虑在作祟。
01
之前看《我家那闺女》,有几个让人扎心的现象都上了热搜。
其中一个,就是吴昕的焦虑。
分分钟都让人很有共鸣。
在一次吃饭中,她和朋友聊起了自己的现状,越说越焦虑,忽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焦虑什么呢?
三个人生必经的大问题。
年龄和情感问题:
36岁了,还没有结婚对象,找到合适的人很难。
未来生活的规划问题:
如果结婚生孩子要停工,会不会耽误工作,会不会被遗忘。
还有,工作问题。
这个问题最让她泣不成声。
这些年来,她的表现一直没有明显的水花。
因此,她最怕听到的别人说“这么多年,一点长进也没有”。
甚至,因为自己做得不出色,她都不敢转发微博去宣传。
不得不说,看着她哭,我莫名也开始焦虑起来。
这些问题,也是大部分普通人最揪心的问题:
无法如愿每次都升职加薪;
无法很好地平衡家庭和生活;
房贷车贷压力,加上时不时的资金短缺;
常常跟着时代跑,但又似乎总被落在后面。
并且,在吴昕身上我还看到,过度的焦虑除了让我们爆哭,还会让人日常地提不起劲。
也就是,习惯性地丧着:
不爱运动,不爱早起,走不出舒适圈;
乱花钱,乱买东西,没有财务规划;
睡到自然醒,叫了个外卖,傍晚打个盹;
熬夜熬到了凌晨1点半,开始玩起了别的东西......
因此,有人不客气地评价这种现象:那么焦虑却不做任何改变,哭有什么用。
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心理状态:过度焦虑,以及焦虑过头后的自我放弃。
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
2
关于焦虑,在心理学上的解读有很多。
曾奇峰老师曾说过:
抑郁: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恐惧: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
焦虑:糟糕的感受+糟糕的事情将要发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糟糕的后果即将发生时,焦虑就会产生。
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就像董卿在做《朗读者》时,曾经焦虑到睡不着,但也因此,她逼着自己提升节目质量,最后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只是一旦焦虑过了度,就会有各种副作用。
因为它会不断给我们暗示着:几乎每件事情,很可能有糟糕的后果。
它不仅会给我带来心理上的过于紧张,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更甚的是,它常常伴着一些典型的反应。其中一个就是,不合理的自我逼迫。
美国心理学大师埃利斯说过,那些严重焦虑的人,往往内心都被一种声音折磨着:
“我必须......否则后果很严重。”
无论是吴昕,还是被焦虑困扰的我们,都被这些“必须”的要求逼迫着:
我必须像同龄人一样优秀,不然就会被淘汰;
我必须兼顾家庭和事业,不然就会被遗忘;
我必须不断赚很多的钱,不然一出大事就崩盘;
我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不然一辈子都结不了婚
......
这些声音把人逼得很急很赶,以至于忘了沉下心去推敲它们是否成立:
-我真的必须优秀吗?
-可是很多普普通通的人,也不见得就被淘汰,他们也可以活出了平凡的快乐……
-我真的必须兼顾吗?
-很多家庭主妇或主夫,也得到了他人的爱和尊重,并在孩子长大之后,顺利回归了事业。更关键的是,事实上“兼顾”只有极少人能做得到的,我真的必须这样逼自己吗?
-我真的必须赚足够的钱吗?
-那怎么样才算足够呢?若要求自己的储蓄可以应对随时的资金短缺、事业波动、健康问题,需要不休不眠工作多久呢?
在我们被那些“必须”的要求逼着,无法停下思考这些问题时,就会越来越焦灼。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做不到那么多“必须”的事情,越来越失控,干脆选择了放弃。只能一边焦虑一边丧着。
3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每一个过激的情绪背后,都有根深蒂固的不利执念。
这种过度的焦虑,背后都有2个核心的执念:
我不行,所以很焦虑。
我不行的后果太严重,我无法面对,所以很焦虑。
而这两种执念的产生,有2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外部世界的恐吓渲染。
这些恐吓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我不能不行,不然后果太严重。
例如媒体文章的中那些极端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
错过某个机会点、毕业后的哪几年,我们也许这辈子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遇到大事就只能任人宰割;
如果不能一直保持优秀,不能保持好的身材和状态,就会很容易被超越或嘲讽.....
而从小长辈们对“做错事”后果的渲染,也误导了我们:一步失误步步崩盘,如果考不上某个学校,整个人生就毁掉了;一旦做错了小事,就要警惕,以后很可能就会犯大错......
尽管细细想来,这些逻辑并经不起推敲。
每个极端例子,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包含着非常个人化的性格、环境和机遇,并不适用于推广到普遍的人群中。但当这些“事实”摆在面前,加上情绪的煽动下,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
一旦稍稍感到自己不行,或可能失败,就战战兢兢,焦灼不定。
第二个产生执念的原因是,对于外界和自己的认知,我们还没有客观搭建起来。
所以遇到一点点挑战和变动,就会马上自我质疑,害怕我不行。
简单来说,就是懂得的真相太少了,以至于一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惊慌。
不懂自己的优势,对自己没有信心;
不懂合适的方法,没有足够的方式去应对;
不懂客观现实的规律,对威胁的认知会放大
......
这些的后果就是,自我贬低和否定。越发觉得自己不行,越发害怕失败的后果,最后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发挥。
也就是,焦虑什么就发生什么。
之前有个朋友因为一个升职机会,失眠了一两个月。
因为升职机会难得,并且按照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如果可以升职,身价也会得到一些提升。
因此不少有能力、经验多的竞争对手,都参与进来了。
这时,如果她能淡定地搜集资料,梳理各种真相,那么她会心里有数:我虽然有缺点,但我的长处是逻辑和数据。
这帮我赢得了很多项目机会,也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比不了的。我可以从这里去做突破。——这是对自己的认知、对方法的寻求。
再说,我即使落选了,也没关系,毕竟竞争那么激烈,谁都可能落选。但我不会因为一次落选就毁了所有,相反,我可以给领导们留下好印象,为未来铺路,也可以选择跳槽来升职。我还年轻,一切选择都来得及。——这是对职场规则、人生规律的认知。
但遗憾的是,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她慌了阵脚,无法思考那么多。
她不断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比较,不断地想落选的后果,不断告诉自己如果错过这次之后,下次机会迟迟不来,那么整个人生的进度都会拖慢,上下级也会瞧不起她。
最后她真的失误了,甚至在现场的逻辑混乱,被公司的高级领导所质疑。而导致她这些失误的,不是她的能力,而是那些缺乏真相基础的自我恐吓。
4
那么,如何缓解我们的过度焦虑?
只需要记住一点:去触碰和懂得更多的真相。
无论是外界的恐吓,还是内在的不自信,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模糊的吓人的感受。
只有穿越这层感受,去接近真相,焦虑有可能被放下。
首先,懂得外界的事物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失败的真实后果并没有那么可怕:
◆升学考试的失败,不至于影响整个一生,更何况还有不错的几个学校可以选择;
◆升职不成,不至于改变整个生活,只要努力的方向没错,升职只是时间的问题。更何况,我们还可以跳槽呀;
◆无法一直保持卓越,也不代表我们的价值会被彻底否定,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位置,活得幸福一点,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事情。
其次,了解自己的资源,也就是:更懂自己。
那些恐惧,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的优点,所以才容易自乱阵脚;
不懂自身所处的环境,所以找不到合理的预期;
不懂自己的特点,所以没有耐心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科学地懂自己,懂自己的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一切。
就像很多急于成功的朋友。
如果能抛下模糊的对未来的焦灼,看清自己在这时代洪流中的优势位置,并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的目标,不断前行。
那么即使不可避免地,有适度的焦虑产生,它也会变成动力,推着我们去努力和成长。
转载亦是功德,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只是感到等哪路哪路不来!比如公交车。[捂脸]
人在事事不顺心时候,怕什么来什么!一些事情偏偏搭错线一样,跟你对着干,有切身经历!
还真是
为什么要碌碌无为?又凭什么碌碌无为?既然有梦,那就去追,在追的过程,你已经是最牛的自己。加油,年轻人。
你说的很好,是的,因为你怕,所以这一定是你的弱项,当你意识到你的弱项的时候,别人也同样意识到的弱项,所以别人在攻击你的时候,首先应该攻击你的弱项,怕什么,来什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要是想不怕,那就是让自己更强大,没有什么好怕的,自然而然就不会怕什么来什么
从人的意识角度,是的,这是人的心理及生理应及反应。意识的转移生理机能也随之变化!
我敢说我的这个回答是前无古人的。俗话说人有第六感知,当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微弱的变化时,人的大脑已经得到了这个微弱的信号。当人看到这个部位的病人,或是听到这个病的情况时,产生不同于常人的排斥和恐惧,有的不久也得上了这个病。心理想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其实自己的此病没有外因也是在变化中了……继昇
没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对于你畏惧的东西或者事情,不管它们来不来,只是你自己没做好应对他们的准备罢了,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去做,就会说怕什么来什么,做到未雨绸缪,做到实际行动,做到实际改变,就不会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