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14:41:54 条浏览
少吹牛!现在的中国文化和古代还有什么联系吗?把你放到你的祖先面前他的话你听得懂吗?他写的文章你看的懂吗?你的思想有多少和他们一致呢?
我相信那只是极少一部分人认为,秦汉之前多是告诫世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后世也都是根据这些大道理衍生出来告诫后人
就如同有人说崖山之后无华夏,一家之言。
且听且珍惜。
独尊儒术后,基本就是儒家独霸天下,还有什么值得看的?
这问题应该是你想出来的
博览群书!不是不可看
这有点厚古薄今,我觉得什么时候的书都应该看,都有可取之处,中华文明每个时期都有伟大的人物写出伟大的书!
一派胡言。
秦汉之书时至今日共有几册可供阅读。屈指可数。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进步都是怎么来的呢?
说这话的人多半是自我吹嘘,故弄玄虚而已。
人啊不但要向前看,更要读后来书,因为现在的文化作品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当前社会,除了读书那会要读的书,更要读毛主席的书,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军,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更要读像路遥,鲁迅,巴金,二月河……这些大家的作品!
司马迁之后,哪有真实的历史?
本来是倡导学有根柢,本来是大学者显示自己学问功底深厚的话,被庸俗化之后,被附庸风雅的人悬挂起来,“书不读秦汉以下,意常在山水之间”,就容易引起误会。
学术有源头,有根基,先秦的书主要是由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流传到后世的。要明了学术源头,肯定要读先秦两汉之书。陈寅恪说:“中国书虽然多,但值得读的不过几十种,其他无非是抄来抄去。”基本的典籍确实就那些。
唐代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是倡导儒学,排斥他眼里的佛、老异端,也是寻找文章正脉,所谓“古文运动”。
清代乾嘉学者宣称“非三代之书不观”,是倡导古学,更是自豪,因为先秦典籍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没有清代学者的努力,我们今天恐怕也弄不清楚上古的天文历法、礼制、器物等等。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其实,真正能读通《说文解字》,先秦典籍就不在话下了,读完三代之书,主要的传统典籍也差不多了,因为你总要看看前人与同时代人对古籍的解释与看法吧。
所以说,“书不读秦汉以下”,这句话说出来,如果你比不上戴震、段玉裁、高邮王氏父子,会被人笑话的,于省吾壮年时曾经自撰联语云“书不读秦汉以下,志常在名利之间”,这是要表达自己学问高深。(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夙兴叟,室名双剑誃、泽螺居;辽宁海城人。)
如果有人说出这句话,可以拿出《尚书》,找出一句,看看他能否每一字都说得让内行心服,如果不能,就是笑话了,所以,黄宗羲说:“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清代学者汪中,被人称之为“无书不读是汪中”,人家能读,人家也能解答别人的疑问啊!
所以说,三代秦汉之书,最好全读,一定要精读,秦汉之后的书要善于选择,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读书要有精品意识,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
所谓书不读秦汉以下,是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你要看什么书,想获得什么知识、思想。
举个例子,明清小说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四名著脍炙人口,我们看的是文学、是兴趣、是古代社会、人情世故、生态文化等,要说其中蕴含了多少真正的思想,那就提不上了。
再比如,先秦诸子散文,我们要说成品读而不能说是看,因为关乎人生、命运、国家、社会的思想非常深奥,不能以看小说的方式看诸子散文。
先秦经典是古圣贤思想,后世作品偏向文人志趣,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历史更迭、道统衰落,由社会制度变迁导致了人们意识层次变化,道下诸术一一分化发展,文章之用不在只限于载道,书籍质量自然不同。
今人要理解古中华气象,必从先秦开始,那时期还未形成真正的君主集中制度。百家争鸣,姿态万芳,浩瀚无穷,是中华之文明精华、文化瑰宝。
当然,汉赋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也各有特色,是各时代下的文人志趣和生态,亦可以作为娱乐鉴赏、纯粹心灵之作。
这个说法和认识有失偏颇。虽然秦汉及秦汉之前,华夏文明及著述星光璀璨,但此后近1500年的华夏历史,也创造了许多重要文化及科学典籍,如《金刚经》、《资治通鉴》、《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永乐大典》、以及四大名著等,甚至涉及人文科学领域更加细致和深入,是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不是的,时代不同,各个时代都会产生有不同的思想,那个时代不出现几个或几十个名家!
因为秦汉之前的书都是出子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秦时焚书坑儒,崇尚法家思想,汉时罢绌百家、独尊儒术,让文化潮流成为为政治服务的舆论力量,所有不利于统治稳定的都不被重视,这样的习俗延伸至往后,就没有什么非常杰出的独成一家的著作
蚕叶君为你解答:这样的话之前没有听说过,今天是第一次听说,受教了。我想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想表达秦汉及其之前的文学文化思想等著作已经登上高不可攀的地位,拥有永不褪色的万丈光芒。
1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发展,其根源其本质还是源于秦汉之前的诸子百家。2在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后,不晓得,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迎合上级统治的需要,不需卑躬屈膝摧眉折腰,创作出了大量伤害中国人民渴望幸福自由平等的糟粕文化。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如绝对的愚忠。这些禁锢中国人思想,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与迎合君主一人的文化使得中国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一种没有明确没有自由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同时也是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渐沦为一个弱小野蛮落后的国家。野蛮落后。3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得先秦诸子在战国时代上闪耀的文化光辉失去色彩,可能后世流传的经典,并非先秦诸子所做,或者有所残缺,总之不能得其原味。
但是蚕叶君认为,这句话确实有失偏颇,他罔顾中国自秦汉以来近2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否定了中华文明近2000年的发展成果。1文学上的再创高峰。中华文明,除了先秦,以及秦汉的诗经,《汉赋》等绝佳名句篇章。也有建安文学魏晋风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华丽瑰宝。2,并非完全糟粕,依然有所发展,只是统治阶层有所取舍。比如魏晋玄学,比如王阳明的心理学,比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民本思想以及一点民权思想的萌芽。3后事做做集大成者不在少数,虽然缺乏规律性的总结,但是科学成果不断放大应用。比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诸子百家争鸣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中华文化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实在过于缓慢,而且并没有一个次元上的突破。而西方却通过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方式扫清楚了,他们社会发展的障碍,建立起的对科学精神的信仰,以及对实际应用的追求。
蚕叶君很喜欢易中天老师的说法。我们要“抽象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卑不亢地批判性继承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再说时代是进步的,不能说不能看,要结合当时的实际
认为秦汉之后的书不值得一看的人,一定是个偏执狂,或者是个老学究。
秦汉之前的典籍,主要是一些经书、史书、议论文、语录等。语言简短,但是意蕴深远,其中还有很多生僻字,是我们现代人难以辨认的。当然,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诸子百家的经典,他们的智慧,光耀千年,影响极为深远,也因此,中国才有了与古印度、古希腊同级别的哲理先师和文化根源。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根源,是源头,但是秦汉以后中国的文学继续向前发展,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一代又一代的经典,比如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文学同样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不能只看见源头,而忽视了其流向。就比如,我们肯定黄河长江之源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忽视了黄河和长江每个支流每块流域的重要性。
另外,除了《诗经》和《山海经》等著作来源于民间之外,秦汉文学其实都是士阶层在撰写在传阅,底层的百姓其实也很少接触文学。(《诗经》《山海经》其实也是士阶层依据民间传说整理而成)但是经历唐宋元明清之后,文学逐渐的走向民间,走向百姓,出现无数的经典之作。比如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值得仔细阅读深入研究的文学瑰宝。
老实话,秦汉的书,没看过。没法回答。来,下一个问题
人的意识形态不同,社会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每个人理解和看法不同!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