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12:31:27 条浏览
内向者:生命的能量来源于自身,当感到沮丧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就能恢复能量,独处的时候更能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外向者:生命的能量来源于外在,当感到沮丧的时候,和他人交流/聚会等更能恢复能量,在众人的注视和需要下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人造外向者:内在是内向者,但受外部的影响,认为外向者更容易成功等认知的影响,逐步人为的向外向者转变,是否成功,视外部的环境的反馈是否成功,外部成功,则会满满变成外向者,如外部受挫,则会缩回成内向者。
当然,几乎不存在纯粹的外向者和内向者,一般来说,7分内向3分外向等的划分更合理。
我压抑的火山终将爆发
这个问题我是不太认同的,不是内向的人愿意伪装成外向者,是因为大环境就是如此,还有就是因为个人不喜欢被别人看成内向者。现在好多看着挺外向的人其真实内心很想安静。
就像我们看到的新闻中好多的笑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内向的,包括我们平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好多朋友,如果真正了解对方的,你其实是能明白在对方外向性格的表面下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孤寂。
这种朋友其实很值得去结交,平时看着很外向大大咧咧的,觉得对方很没有自己想法似的,但如果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这种朋友绝对能给你顶起来,把你的事情真正用心去帮忙。他们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平时的时候不会过多的表现自己,人云亦云随大流,不想使自己太过的特立独行。他们也非常害怕自己独处,不是逃避,只是曾经的经历不太完美而已,使他们不想过多的冷静下来思考一些过往的经历。
有经历就有经验,有经验之后想法就不会太空白,但也不想过在自己的生活中,就想跟着领路人继续前行,如果领路人真的迷失了,那自己也能独立前行或带队前行。就是一句话:平时大大咧咧,人云亦云;关键时刻绝对能顶起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化”社会,大家似乎更喜欢性格外向的人。他们能言善道、幽默风趣,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社交活动中也是如鱼得水。外向者似乎天生就容易引人注目,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命运的垂青。
而内向往往被认为是性格的短板,尤其是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会说话几乎寸步难行。人们更容易注意到聚光灯下大放异彩的外向者,而忽视了角落中默默无闻的内向者。
我们常说:“青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有的人只是看上去比较外向而已,比如能说会道,在社交场合也能够很好地应对。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内向的,安静、内敛、不喜欢交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与其说是内向者“伪装”成了外向者,不如说是内向者掌握了沟通的方法,成为了一个善于社交的人。
在生活中,内向者总是被人为地贴上许多标签,比如木讷、冷漠、不合群等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内向人都是这样,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都是内向者,连一些知名的社交达人本身也是内向的人。内向者不一定非要躲在阴影里,他们也可以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绽放自己的光芒。
这个世界上有1/3以上的人是内向者,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等,甚至连罗斯福和甘地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正是独属于内向者的内敛、谨慎、执着和专注,帮助他们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内向只是一种偏好,与成败无关,这种性格的人反而更沉稳,思考问题更全面,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理解、观察和倾听别人。性格内向并不能阻止我们成为出色的领导者,也无法阻碍我们走向成功。
你是否也羡慕那些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的人?或者常常因为自己不善言辞而觉得自卑?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无需伪装,也无需改变性格,你也能够像那些天生健谈的外向者一样谈笑风生,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
在珍妮弗的《内向者沟通圣经》里,给出了沟通的“4P”法则:准备(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动(Push)和练习(Practice),可以帮助我们将性格劣势转化为优势,解决内向者面临的社交难题。
(1)准备
充分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增加信心。比如在演讲或者做报告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的内容十分熟练,在实际操作时就会信心百倍、胸有成竹,即使遇到一点突发情况,心中有预备方案,也能够顺利解决,不至于自乱阵脚。
(2)展示
内向者要赢得别人的关注和好感,就需要勇敢地展示自己。内向者的优势就在于缜密的思维和对当下的关注。将关注点落到当下需要沟通的人和事上面,投入进去,思考如何达成共识,而且要有意识地为意料之外的情况做准备。
交际的只在于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关系,其目的是了解你对面的这个人最关心到底是什么,而你又能提供何种的帮助。和别人真诚地分享你的观点,才能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自我介绍,告诉别人你是做什么的;专注地倾听对方;记住对方名字,也让对方记住你的名字。
(3)推动
内向者需要推动自己走出舒适区,“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给自己设立一个小挑战和目标。比如:你不擅长演讲,就一定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公共演讲的机会;你不擅长和客户沟通,你就一定要设置一次与客户的对话。
(4)练习
前三个步骤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就是把积极准备、自我展示和走出舒适区逐步习以为常的过程。持续不断的练习,将这些有效果的行为内化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做不好一件事情或者工作的原因,或者理由有千万种,但是“性格内向”绝不是其中的一个。无论任何工作,内向和外向的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我们无需刻意伪装,只需要掌握一点技巧,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
我们常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这样的论点,比如「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写这一类文章的和打造这样舆论氛围的人往往是在社交中如鱼得水的人,于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外向的社交福利」,大家纷纷想变成这样的交际小能手。
其实内向者也没必要去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外向者。因为把人格特质或性格一分为二的做法,本来就是传统人格心理学最简单粗暴的划分。这样的朴素划分其实也逐渐衍生出了之后的一些人格特质测验,只不过人格不再是一份为二,而是一分为多,而这样的理论与测试其实有严重的缺陷:其忽略了人格特质的社会认知取向,人其实是在不断适应社会规范的,你会学习社交礼仪,约束自己的一些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人格特质并不是说在你二十岁的时候就定型了,它可能是伴随一生发展的,来自英国皇家心理协会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其实内向者一直都会去学习社会规范来让自己获得一些社会生活或交流。只不过是「量」的问题。如果你对你的社会生活匮乏感到深深的焦虑,非得做点什么改变自己,那我给你支支招。第一步是「脱敏」。从熟悉的朋友开始,去认识朋友的朋友,找话题,找共同兴趣,漫漫从你的舒适区走出来,你会发现社交也没那么难。第二步是「刻意练习」。说话的技巧是可以练习的,内容也是可以练习的,沟通的演讲的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最近出版的乔布斯回忆录里面写到,他会在每个发布会的一个月之前反复练习,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个发布会上节奏感好,没有废话,一呼百应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每个故事的铺垫,每个推进高潮的方式,每个影响共鸣的情感呼应,都是可以练习的。你想,如果你能把每个地方都练习到,你还愁不会聊天吗?
当然,这样是很累的。内向是个礼物吧,接受他,然后适时的去练习沟通的技巧就好。要去做一个敏感而有能力的人,仅此而已。
喜欢请点赞,让答案为更多人所看到。
欢迎关注,与您分享教育、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与思辨内容
外倾处理人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和周围的人相处,通常喜欢社交场合,而内向者则相反。以前的研究显示,性格外向的人通常也更自信,经历更积极的情感,从奖励中获得更多。
然而,没有人研究过外向者是否对与社会情境(比如面部)相关的刺激更敏感。
内向者被吸引到思想和情感的内心世界,外向于人的外部生活和活动。内向者专注于他们围绕着他们的事件所产生的意义;外向者陷入事件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来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够时需要充电。
内向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沟通和社区是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注定要与世隔绝。但是内向者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可能不像我们外向的同龄人。内向者和外向者都不健康,如果他们处于极端状态。人们不仅是为了思考,而且是为了关系。
虽然外向的理想常常给内向者所偏好的人际关系带来挑战,但是内向者仍然需要与外向者和环境者建立联系。我们大多数人宁愿在不太分散的环境中与一两个人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像所有的性格类型和性情一样,也有长处和挑战。性格内向的人需要外向型性格,外向型的人需要内向型性格。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号。《赵小明心理团队》与《心伙伴》~被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刘玲老师回答,号心理咨询师刘玲,欢迎关注。
有的内向者能够“伪装”成外向者,这一切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当我们试图伪装自己,越是放出烟雾弹希望不被外界看清、识破,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而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只是一个掩耳盗铃的游戏罢了,能看穿的人不会说破,看不穿的人会自发远离伪装者,说到底都是伪装者们得不偿失、自欺欺人的举动。
有部分伪装者们不仅伪装成外向者,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伪装成他们需要的角色,而这里说的这种类型的人,属于觉察力比较高的人,他们即是演员,也是导演,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哪里,所以这种类型的伪装者们更不易被他人发现,除非遇到她们人生中的坎或者最柔软的那部分,不过可能那时她们依然会故意的把自己藏匿起来,树立更高更厚的防御墙,让外人不能随意进出她们的领地,只是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唯有她们自己才知道其中滋味。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防御机制,这属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为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及应对能力的不同,只要没有伤害到他人的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需要的面具,只是要记住的是此时此刻你是否戴着面具在生活或对人对事,因为我们都清楚的明白面具戴久了会非常辛苦的。
最后想说一句:骗谁都不要骗自己!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刘玲,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现任成都博思飓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培训总监,擅长结合中西方心理学做沟通,情绪,婚恋方面及个人成长的培训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