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兰亭序》都有哪些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

2025-01-10 11:59:18 条浏览

谢邀。

要说兰亭好,也能说出一堆,这是我以前做的一个微信,题主可以看看。《兰亭序》到底好在哪里?关于兰亭,实在是有好多东西要说。不知道题主知不知道上个世纪所谓的兰亭论辩,郭沫若和高二适,围绕兰亭真伪的问题撕了好长时间,最后都惊动了毛泽东。由于地下出土了很多魏晋墓志,包括王羲之的叔兄弟王兴之的墓志,由于墓志上的书体跟兰亭的墨迹相差实在太远,还处于隶书楷书过渡阶段的样子,所以郭沫若认为,当时不可能出现兰亭这样成熟的行书,郭认为,兰亭更像是出自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之手。如果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搜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跟兰亭真的很像。

回到兰亭,其实魏晋以后,一直到到唐,兰亭都不怎么被后人重视,直到唐太宗出现,此人是王羲之的脑残粉,一手把王羲之推到书圣的位置,还用计从辩才手里骗到了兰亭,唐太宗喜欢兰亭,死了也要带到地下。历史记载,兰亭最后陪葬昭陵,但是,五代时昭陵被盗,盗宝名单里没有兰亭的记载,所以,兰亭的去向一直是个谜。

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有八个版本,号称兰亭八柱,其中以神龙本,也就是冯承素的钩填本最接近原作。兰亭被称为天下第一是谁说的呢?是王的另一个脑残粉米芾封的,米芾名气大,后边的书法家也就这么跟着说了。至于米芾看到的是哪个版本,他又从兰亭中看到了什么,这个且得研究一下。

所以,关于兰亭,实在是离奇的很。一件失传的作品竟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有关它的传闻是人云亦云,纷繁杂芜,近乎神话。最令人不解的是,兰亭多少个世纪以来都是书家的范本,尽管大家连真迹都没见过,也只是从摹本中窥测一二,但各个摹本又不相同,真是奇哉怪哉啊。

兰亭好不好?确实不错,但好到完美吗?也不是,比如兰亭对章法的处理,其实就不如《韭花帖》。兰亭值不值得学?就看你的理解了,赵孟頫是学兰亭的,但你看赵孟頫的字像兰亭吗?一流书家学东西,不是学字形,而是字形之外最核心的东西。就我来看,好像目前学兰亭的真的不多,学兰亭学成大家的,恕孤陋寡闻,我真不知道。现在学王羲之的,主要还是从王羲之的手札入手。

可见,一件书法作品被封神,不单单是书法作品本身写的如何了,当然,这是基础,二者不矛盾。关键是围绕一件书法作品,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比如,其实中国是有十大行书的,凭什么兰亭、祭侄、寒食排前三?韭花、蜀素就排在后面?这个不单单是写的好与不好的问题啦,书写者,作品背景,对书法史的影响,都是考量的因素啊。

再说王羲之,王羲之成为书法史第一人,被高估了吗?

完全没有。王羲之的伟大怎么说都不为过。题主说的欧阳询、赵孟頫无不都是从王羲之那里学到了东西。可以参考这个,看王羲之怎么伟大。王羲之的书坛盟主之路

书法有碑帖两派,一个妍美,一个质朴,而王羲之,研质兼有,自己厉害,也容得下后人折腾。

至于魏碑,是楷书里单独的一个流派,而且魏碑里风格区别也很大,有的比较豪放粗犷,像龙门二十品。有的就比较秀美,比如题主说的张玄,这个我是很喜欢的。魏碑这种风格的出现,当时的刻字工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刻字方便,他们对原作都做了很多加工,出现了很多刀刻味道的笔画,简言之,毛笔书写是不会写成这样的。刻之前啥样?题主可以看看这个难得一见的古人书丹真迹原来碑上的字是这样子的

清代,由于馆阁体的流行,有识之士觉得这样下去书法要完,又由于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发达,这些几千年没人理的魏碑刻石突然成了好东西,因为他对当时人的冲击真的很大,一下打开了视野:原来所谓美女,除了像王祖贤这样温婉的,还有像林青霞这样有男子气概的……

魏碑自成一套体系吗?也不是,从中你是能看到王羲之的影子的。比方元略墓志,吴玉如(被启功称为500年一人)讲,王羲之行书楷化就是这个样子的,源头还是王羲之……。

题主觉得魏碑不好,跟题主目前对书法的理解有关系。就现在的书法界来讲,魏碑是相当流行的,原因嘛,就得说到唐楷了。唐楷,一开始说了,李世民是王羲之粉丝,想把王羲之规范化,于是就有了初唐四家,其中,虞世南是智永的徒弟,可谓王氏正脉,褚遂良师从虞世南,薛稷师从褚遂良,全是学王。欧阳询比较特殊,欧体是借鉴了魏碑的很多东西,但主线也逃不开王羲之。欧虞褚都在内府内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真迹,这就是为什么同时代那么多书家,这仨人能排前三。三人对王的不同理解,成就了三人不同的风格,你说王羲之厉害不厉害?

再说,王羲之可不只是有兰亭,他留下的手札才是真正厉害的东西。

由于唐楷是带着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法度森严也就是必然的了。发展到柳公权到达顶峰,再发展就成美术字了。法度森严,一是给人刻板的印象,另外就是十分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作,因为限制太多。加上后人学唐楷方法不得当,包括现在很多人,一笔一画的死临,临到死也没搞明白书法是怎么回事。

相比,魏碑就开放很多,因为没那么多限制,单就魏碑的结字来说,其实你仔细研究,是有相当多的令人叹服的地方,有的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扯了这么多,其实想对题主说,学习书法,有一个认识的高度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也没学成,就是因为眼界的问题。书法是有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的,而且是可以串通的,明白了这一点,相信题主就不会纠结于谁好看谁难看的问题了,只不过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面貌而已。

总结一句,中国古典书法一直被强大的审美传统支配,这个传统由王羲之创立,褚遂良、米芾和董其昌三个人起了关键作用。至于怎么回事,写累了,实在写不动了。




王羲之《兰亭序》已被《古文观止》选入,其文学价值自不待言。

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古往今来第一行书,其书法价值无人问鼎。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以及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和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一、人文价值。《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最得意之作,于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日,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在会稽之(今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一批风度翩翩的绅士,时代的精英,会聚在兰渚山下,曲水流觞,宴游雅集,各自赋诗,集为一卷。王羲之乘着酒意正酣,心神愉悦,即兴挥毫,写下了《兰亭序》。

这短短的324字,高度表现出王羲之崇尚老庄道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向往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抒发内心对人生的感慨,南朝时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盛行,而《兰亭序》虽属骈文系列,但以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自辟蹊径,叙事抒情,自然清新,朴实真挚而著称,达到了极高境界,文字、书法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可谓精妙绝伦。

二、《兰亭序》是王羲之融古通今,开创新书体的代表作品,历经唐、宋、元、明、清,承载了一代代书法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它身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有多少谜一样的传奇。也许是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苦苦探寻它的身世、真假、去向……。

三、《兰亭序》是王羲之传承书法经典、实践其书法理论的典型代表作品,可谓是中国书法古典美之标准,也是我国书法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虽然《兰亭序》真迹无存,现世只是唐摹本.然而,全社会、乃至整部书法史都认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书法人心慕手追的法帖。也正因为《兰亭序》是书法艺术之瑰宝,从而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兰亭序》是一篇优美散文,被《古文观止》收录,但“怏然自足”却被错写成了“快然自足”,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怏然”有种惆怅,有种郁闷,是种消极。而“快然”却属于乐观向上,是种意得自满。很多人以为王羲之的生活应该是优游自在,无忧无虑,殊不知真实的王羲之其实不太顺畅,包括仕途的不顺(多次请求到当时的军事重镇宣城,俱不允;多次被排挤打压。),身体的不适(患有多种严重疾病,如肺病、脚疾十五年不着地、痛风等)。虽然他说“七儿一女,足慰目前”,但可能是他诸多不顺后退而求其次聊以自慰而已。此篇文章还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暂得于己”,流露出消极厌世得过且过的思想。此文有些词句流传甚广,如“惠风和畅”、“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等。文词优美,意境深邃,所以此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帖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一变书法的质朴为妍美,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王羲之的行书是“妍”的代表,他总百家之功,“末年方妙”,成为了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尊为“天下行书第一”。黄庭坚说:“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后人争相学习《兰亭序》的场景。后人学习他而不能超越他,从他身上吸取部分养分即可以成就一代大家,如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等。

这是我用小楷抄的《兰亭序》,字径一厘米左右,请大家不吝指正!




《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兰亭序的临写,需要对书圣笔道墨意了如指掌。而要做到了如指掌,就需要对行书有“进得去,出得来”的临写经历。

书家临兰亭,能“进得去”,却未必能“走得出”。所谓进得去,是能得书圣笔墨之形,走得出是指能得书圣书法妙技。

如果临《兰亭序》想尽得其形,则是死胡同。启功有言:临古人不是尽得其形,而是要学习古人的用笔施墨规律和技巧。

只是,许多人忽视了临写《兰亭序》的学习初衷,一直走在“得形”的道路上,技法无法长进,艺术不得升华。

很显然,要想写好《兰亭序》就需要突破了只追形似的刻板作风,而是悟到书圣的神逸笔法墨技,得其精华。

写好《兰亭序》,除了形似,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书圣“笔尖弹跃能舞”的书法道行。

《兰亭序》结构重心摇曳生动,行笔如龙腾虎跃,施墨如水袖抛飘,转折有百变,连丝承千钧,这些书法的超绝技能,都要尽得胸间。

得书圣形者是皮囊,得书圣技法是真功。从临写《兰亭序》,得书圣真功品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