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老年人独自带孩子在家,应该如何避免出现意外?

2024-08-01 10:42:24 条浏览

老人带孩子这不好,那不放心,还是不要老人带的好!我是老人,但是我还看不惯年轻人带孩子,成天不是外卖就是上餐馆,成天捧个手机,成天这里上学,那里上学,把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交给了培训中心……自己玩几晚孩子睡几晚,不管是双休还是法定假日,带着孩子去旅游,名曰让孩子感受大自然,长知识……二、三岁的孩子长途跋涉,吃不安睡不稳,长什么知识?当然也不是年轻人一无是处,同理,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守旧捧着碗追着孩子喂……家和万事兴,每个家庭情况各异,商量着办,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很有益的。




感谢邀请。老人家的日常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年轻父母也不要对老年人有太多要求,只要不发生意外即可。首先是家里的环境保证安全。窗台,阳台加固围栏,保证孩子自己在家也不会出事。厨房煤气各方面保证不会出现火情。有条件可以在家装个监控,淘宝两三百块买到,父母手机能可以在线实时看到家里情况。




在我国老年人帮子女带孩子是很正常的现象,就我自己的体会来给你说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1、强迫孩子吃饭

老的观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总希望孩子吃得很抱,所以习惯不停地喂,甚至追着喂。

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诱,用语言威胁“不吃我就让警察抓走你”……其实,越是强迫,孩子越排斥吃饭,而还造成孩子吃饭时吃零食、看电视的坏习惯。

2、给孩子穿很多

老人怕冷,于是他们也习惯性地给孩子穿很多。宝宝的体温比成年人的体温略高,而且不像老年人那么怕冷。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出汗,汗凉了,孩子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3、限制孩子探索

老人最常跟孩子说,慢点跑,别摔着。怕孩子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着他好了。

经常被抱的孩子,会不愿意自己走路,老想让大人抱着。孩子也会形成了不敢冒险的意识,前面有危险,还是待奶奶身边好了,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孩子。

4、毫无限制给孩子吃零食

孩子一哭闹,什么糖、汽水、零食都给孩子吃了,疼爱孩子到无节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么食品添加剂,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剂会损害孩子的大脑。

5、欺骗孩子

“你把这碗饭吃了,奶奶等下带你去买糖”,“你去睡觉,爷爷明天带你去公园”……结果,孩子欢天喜地吃完了、去睡觉了,但是爷爷奶奶故意将承诺忘记了,或者干脆说“下次再给你买”,“下次再带你去玩”,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被骗多了,会养成怀疑的习惯,逐渐地,也学会去骗别人。

仅仅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有可能不是很全面,希望见谅,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完文章,希望能留下您的感想,我们会积极回复,咱们一起来讨论,谢谢支持!




老年人囿于身体功能、感知退化,自然不会如年轻人带娃那么敏捷。

但是,老年人也有过往的带娃经验和人生阅历,只要准备工作和预警工作做得好,也是可以防患于未然,杜绝意外发生的。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来梳理下在家带娃基本会有哪些意外发生,会存在哪些安全问题?

1.把孩子搞丢了

这是最严重最极端,也是可能导致家庭破财的可能。这种情况,在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尤为需要家长惊醒。

一般孩子搞丢,基本都是房门没关好,要么让坏人有了机会抱走幼小不能行走的孩子,要么就是已能行动自如的孩子偷偷溜了出去却没留意。

2.让孩子受伤了

在家带娃也会导致孩子受伤?可多了!烫伤、烧伤、摔伤、割伤、戳伤、噎着、被砸......等等

3.让孩子被惊吓

其实,对孩子来说,还有种意外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刺激和伤害,不良的惊吓导致孩子恐惧、害怕,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分析意外产生原因

通过上述在家带娃意外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意外的产生,基本都是因为老人粗心,其次是力所不能及,极少数是老人有坏心眼。

那么,我们在只能让老人帮忙在家带孩子时又不发生意外呢?

1.做好家里的安全检查

常规的水电气、家具、家电、药品,得处于让小孩子不能触碰的地方,或对坚硬有角的地方做包软边处理。避免小孩子去厨房,远离火和锋利的道具:教导大孩子什么东西具有什么危险,让孩子不背着老人去碰触;夯实家具家电,避免家电家具漏掉,砸下来等。

2.避开孩子操作有危险的事

如用刀切菜切水果、炒菜油炸、烧开水、修电路等,需要孩子远离这些操作场面。让老人养成把物件收纳好的习惯。

3.不让孩子离开老人视线

人非机器,总不能时刻看着孩子守着孩子,尽量能多个人一起照料孩子,别让孩子离开离开视线,避免翻身的孩子滚下床摔伤撞伤,避免孩子偷吃药品和不能吃的东西,避免孩子偷跑出去发生意外等。

4.激发老人爱孩子的念头

一旦老人爱孩子,就会想方设法的照料好孩子。把孩子交给可靠的老人照顾,无论是父母还是亲友陌生人,都需要有爱孩子的心。因为家庭矛盾、婆媳不合等问题,而出现老人虐童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如果你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得确保这位老人带娃的可靠性,他/她是否会用心带孩子。




两点方法,一款产品,




一、一定要把家里可能引起孩子受伤害的物品收拾好,比如剪刀、刀具、药品、尖锐物品等。

二、如果一个老人带孩子,一定要提前给老人和孩子准备好食物。

三、叮嘱老人不要让孩子跑出视线外,如果老人视力不好,提前买好老花镜。

四、每天上午、下午给老人打一次电话,打电话次数不宜过多。

五、可以给家里安装监控摄像头,自己在手机上就可以及时观看。




您好,我是南瓜妈妈,专注科学育儿,很高兴为您解答。

刚好昨天有一则新闻刷爆了。

据报道,6月23日,西安一对夫妻外出旅游一周归来后,打开门发现母亲和1岁多的女儿均已死亡。而在事发前几天,两口子曾经给家里打过电话,但是无人接听。之后,这对夫妻就没有继续联系家人。事后,据小区居民讲,老人系突发疾病死亡,可能是脑溢血或者心梗,可能就几分钟,人就没了。而一岁多的孩子,可能是活活饿死的。

看到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心如刀绞。不少网友也在底下评论身边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更有不少网友指责这对夫妻太自私,自己外出游玩,却留老人单独一个人带孩子。确实,一个年轻人单独带一个孩子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老人呢?但是,我们在指责他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如何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呢

一、定期带老人参加体检

随着人年龄的增大,一些疾病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很多老人因为怕麻烦,舍不得钱等原因,不愿意去医院体检,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督促父母,定期参加体检,掌握身体的状况,对于一些顽固的老人,子女可以陪同老人一起去,对于节约钱的老人,子女可以在经济上多给予一些。总之,一定要及时掌握好老人的身体状态。老人身体健康都是大家的愿望,但是,万一检查出疾病一方面可以及时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让自己以及家人有所防备,从而更好的照顾老人。

二、随时与老人保持沟通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人人都有手机,每天给老人打一个电话也不是难事,这样,即便有什么事情,也能够及时解决。就好像上文提到了事故中的年轻夫妻,如果他们在第一次打不通电话的情况下,再次拨打电话,第二天继续拨打电话,他们一定会发现事情不对劲。这样,即使老母亲就不过来,一岁的孩子也不至于丢了性命。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到一位老人因为独居,害怕自己有一天去世无人知晓,于是组织自己的兄弟姐妹建了一个群,规定每一个每一天必须在群里发一条消息,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符号也行。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二、多与邻居往来走动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前在农村,家家都是夜不闭户。邻居之前都十分熟悉,遇事也会互相帮助。现在,大家住在城里,倒不是说大家冷漠,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很热情的,只是,习惯了不会互相打扰。大家如果在电梯里碰到,会热情的打招呼,在楼下散步,会开心的聊天。但是,去别人家里做客,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其实,大家互相不打扰,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于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来说,最好能够多喝邻居之间走动,这样一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就算子女不知道,邻居们也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三、尽量多抽时间探望老人孩子,多给老人一些帮助

老人独自在家带孩子,是十分辛苦的事情,年轻人一定要多理解。最好能够在财力,物力上多多支持老人。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啃老成风,明明是自己生的孩子,却抱怨老人没有出钱给孩子买奶粉,纸尿裤。老人给孩子花钱,是情分。不花钱,也无话可说。反倒是做儿女的,要想一想,老人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却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带孙子,是否应该有感恩之心呢?除了要有感恩之心,平常下班,放假,有时间也应该多多的帮助老人。除此之外,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能够减轻老人负担的婴儿用品,如婴儿摇篮,婴儿推车,宝宝爬行垫,宝宝安全围栏等等这些宝宝用品,来减轻老人带娃的负担。

四、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教会急救常识

去年,先生长期出差的时候,我一个人带着大宝上幼儿园。有时候我想,万一我遇到了车祸或其他意外,大宝一个人怎么办呢?我就隔一段时间教大宝一些急救的电话知识,包括一些急救电话号码,并告诉他如何拨打,以及拨打以后如何与他人沟通(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同时,在幼儿园老师那里,也留有先生的电话号码。做这一切,就是为了避免一旦我发生什么事情,大宝的人身安全依然能得到保障。

总之,为人子,为人母,一定要多一些责任。做到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孩子。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最后,愿天下人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我是南瓜妈妈,专注科学育儿,欢迎您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写文不易,感谢您的点赞,转发。




也不用太紧张,老年人带孩子挺有经验的,有时候比你们还带的好,要注意的是

1.因为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免疫系统下降,手脚易出现麻木

2.让家里的老人做定期体检

3.孩子没满一岁,最后自己照顾

4.在老人照顾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个监护人,这样妥当些

5.老人本身身体不好的最好不要带孩子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