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4 15:28:01 条浏览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您介绍一下:
中国的史书种类是非常多的。中国是世界上史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帝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史官,而且是两类。当时是“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就是说皇帝左边的这位史官,要把皇帝的言语一句不漏的记录下来;而在右边的史官要把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记下来。所以,中国史书的种类是很多的,中国最早的史书有记言和记事的分别。
记言的有《国语》,当然其中不止是帝王的言论,也包括谋臣策士们的言论。记事的很多,比如《国策》,记载了各国之间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的大量事件,时至今日,我们都可以从中收到很多启发。
中国的史书,如果按地位分,有正史、杂史和野史之分;如果按体裁分,可以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政书等。
我们先说一下正史,因为“二十四史”都属于正史。正史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它是经过皇帝亲自肯定的,比如“二十四史”都是由后一朝代的皇帝颁发诏书宣布把它列为国史;另一个是它们都是纪传体,一般包括纪、传、志和表。
其次我们说一下杂史。所谓杂史是和正史相对而言的。它没有取得统治阶级的认可。但它也是一种史书,它的体例没有正史那么严谨,往往是一些文人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专门收集某一类的史料,把它编成一部书。像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这些书是作者从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出发写作而成的,没有经过皇帝的批准。这些杂史往往是依据自己的见闻,没有根据朝廷文献,官方文书这些有权威性的资料。
最后我们再谈谈野史,要想纵观历史,深入了解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正史、杂史、野史都不应去忽略。野史比较正史和杂史而言就更是民间的了,往往是一些不得意的文人,或者是一些下级官吏、小知识分子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做的一些记载。有一本《清朝野史大观》里边对于清朝发生的很多军政要事都有一些通俗易懂、民间的记载就是属于野史了,在某种程度上,野史比统治者认可的正史更能代表老百姓的民心。
编年体史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从元年元月开始,一直排列下来,有点像流水账,例如《春秋》。
国别体,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国语》《国策》都属于国别体。《三国志》属于纪传兼国别体。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中国史书的种类。我们以前在学校里学到过“二十四史”,是一种对史书的最普遍的说法。这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是最早的“前四史”,然后渐渐增加了《晋书》等等,慢慢要后排。唐代一个朝代就编了八种,占“二十四史”的的三分之一。随着朝代的延续,史书也越来越多。到了清代初年,从《史记》到记载明代历史的《明史》,正好二十四中,这就是正史了。
中华民族历史延续至今,如果加上“清史”和中国近代史。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应该叫“二十六”史了。
感谢您的提问,研究中国史书以期能以史鉴今、继往开来。让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越有越顺畅应是每个中国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谢谢邀请。
中国史书按照传统史学分类的话,一般分为六类:
1)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基本上所有二十四正史都是纪传体。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历史事实为纬。《春秋左传》、《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3)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下列是最出名的几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4)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但是一般如《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都是断代史。
这属于基本的几种类型史书,很多史书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史记》就属于即是纪传体也属于通史,《三国志》即属于国别体又属于断代史。
其实这只是传统史学的分法。
其实还有一些现代学者编著的史书也非常不错。
比如范文澜、蔡美彪编纂的中国通史(12卷本)—人民文库丛书;
比如西方学者费正清编纂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但是在现代,除了史籍和相关历史资料以外,更注重科技手段来对古代历史进行探究。
不论一本古籍,还是一个古器物,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即所谓文明即历史。
每一本写有文字的书籍、每一份古器物甚至是古代垃圾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历史记录,都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史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现代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它就是现代多元化、科学化、立体化史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史书有很多种,总的应大概分以下几类。
有:编年史类,通史类,纪事类,断代类,国别类,纪传类。
编年类如左传,″资治通鉴。
通史类如″史记。
纪传类如″三国志。
断代类如汉书。
国别类如″战国策。
纪事类如通鉴纪事本末。
(浅见)
这个问题答案很难估计。
如果题目这个种是指数量,都知道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即便清楚很多史书已经在历史上淹没无存,但并非绝对,在其他史书中多少还会留下残存片段,好比经常被拿来说历史谜团之一的宋太祖赵匡胤末年暴毙,司马光记录的史料历来是重点参考的,这就是他的涑水记闻。但比他早在太宗赵光义时期,著名诗人王禹偁就有更重要的专门针对太祖时期的私人史书建隆遗事,可以没有流传,据说后来其他见过的认为只写了一卷,因为赵匡胤称帝就是忌讳的,后来莫名其妙死也是忌讳的,所以宋代史书就显得非常暧昧。像建隆遗事,可以被认为是笔记史书,也许还可以归为野史,实际今天见不到,但又不好说完全湮灭。还有更著名就是《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引用的史料绝大多数都是独家,但这些书今天基本都见不到了,但都在裴松之的注释里保留零散片段。
在数量不可考证之外,同样类型种类,其实也难以准确划分,因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质就是文史哲历史上互相交叉,我们的文学小说不发源于诗歌,而是史学,所以我们历史上虽然号称诗歌国度,但史学其实也极度发达。例如最早的成型小说穆天子传,讲西周穆王西游故事,共六卷,堪称一个中篇小说,这从内容讲的确是一篇小说,因为周穆王就算有西游经历,但也不是像这故事里讲述的那样。但从文章类型上,穆天子传是历史传记形式,写的就和古代史书一样。好比汉代以后相似的汉武故事,西京杂记,都介于小说和史书之间,就像很多人今天还会把汉武帝和陈阿娇的故事当成真的历史一样,这就是这时期小说和史书边界模糊的后果。
尽管今天人们可以说大体上就是编年史和纪传史两大门类,分别以资治通鉴和史记两大代表为区分,可如同前面举例,实际历史记载的经过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例如写着写着会打乱节奏,好比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这种两宋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表面看他们像以国别朝代未区分,和辽史金史一样,实际记录史事又以历代皇帝为内容,但实际却不是传记,还是以年代为记录。后来清代史学发达,又有补充的西夏书,十国春秋这种,都是打着朝代旗号,但同时打乱编年和纪传的史书。
更不用说私人写史的五花八门,像梦溪笔谈、涑水记闻这种可以归一个笔记杂史,但顾炎武的日知录,用一个笔记似乎就不大准确了。还有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是简单属于历史评论?也好像不大准确,还是有很大成分是对历史的分析甚至考证。
所以即便从类型种类上,究竟有几种门类,都是不能轻易界定的问题,值得好好推敲一番,但总结类型又需要对浩如烟海的史书有一个大概全盘的了解,才能准确的做分析,所以其实门槛也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