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古代有多少文人看史书、兵书?

2023-11-11 16:15:25 条浏览

无论什么时代,人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穷人和富人。读书人自然也分为穷人和富人。

古代这两类人分的更为明显。穷人读书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脱贫致富,追名逐利。

古代科考制度大家都很了解,无非是四书五经。史书兵书本不是科考的主要科目。整体上读的人自然就会少了。而攻读史书兵书的人,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之外,更多的可能就是现实中要用到。比如从实史学相关工作的人,自然会多攻读史书类。而已经从事军事类相关工作的,自然会攻读兵书类。而这两类人本身已经拥有相关优质的条件。




史书是每个书生必读的,兵书可能不是每个都看,但也是大部分。兵书讲起来都有战例,也是史嘛。




古代文人读史书的很多,文史不分家吗!例如:

汉朝张良,收受黄石公的《太公兵法》,成为一代谋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三国的诸葛亮,创作《兵法二十四篇》,创建很多阵法,例如他学习先人的老八卦阵,创建新的八卦阵。司马懿也是深知兵法,最后三分归晋。

明朝的王阳明,26岁演习兵法,打了很多胜仗,平定宁王朱宸濠!江西剿匪,广西平叛,充分体现了阳明兵法。明朝袁崇焕,成为大明守护神,使得后金军不能前进半步。

晚晴曾国藩就买了金装版二十三史的故事,在最困难的时候花了全部的银两!精读两年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同时曾国藩也读兵书书,根据戚继光的兵法,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军,建立了赫赫战功。

......




在古代,一般有条件看的起书的,应该说首先你要识字,要识字就要念过私塾,或者上过学堂。

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有一点基础的,才会在父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思想下,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

每一个有条件,有机会上的起学堂的孩子都要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诗经,等等开始,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一场的艰辛,古语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最起码这十年,他们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研究史书,兵书就更不用说。只有那些考试落榜,无心再考的秀才,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吧注意力集中史书的认知上。

只有你进入仕途,才真正有机会有条件的去了解历史,其中也只有那些崇拜英雄的,心里有极强社会责任的,内忧外患的爱国人士才会去看兵书。

咱们中华五千年,能够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独中鳌头的状元郎,也就七百多人,进士在十万左右,中举的超不过150万人,秀才是非常多的。

有此可以推测出,在古代有条件看史书的上层精英,大概不会超过200万人,按照古代千人取士的规则,秀才应该一亿人左右。有条件看史书的,也就是这么多人。

喜欢研究兵书的,这里所说的兵书不只是三十六计,包括在战争中的各种设想,人员配置,物资补给,各国的人文地理,政治地貌等等,不会超过百万人。其实对于兵书最好的理解就是,乱世出枭雄!只有在战争中去了解战争,就是最好的兵书!




这得看在古代什么时候了。至少在汉朝以前(包括汉朝)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机会读书的。在当时,读书识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包括到民国开始的有些偏远农村。有些家长就会说自己的闺女,女孩子长大了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做什么?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当然了,随着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愁吃穿了,也有几乎念书学知识了。因为现在人们普遍的认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非常好的意识。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没有文盲了。但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定,穷苦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思想意识里,都不会要求读书的。因为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没机会学习。大家可能说了,那古代匡衡不是还凿壁偷光吗?是呀,纵观华夏几千年,有几个匡衡呀?大家要记住,物以稀为贵。只要是被当时的社会树立为典范。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至于说有条件看史书和兵书的人,一个是取决于个人的好恶。另一个是有机会得到或接触史书和兵书。人们不是有句话吗?将门虎子。有条件看史书的人,他的周围包括家人,肯定会有接触过史书的人,在他们的引导下(茶余饭后的闲谈也是)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至于说兵书,条件就会苛刻一些了。要知道,将门并非都是虎子。只是将门后代中对军事感兴趣的子嗣才会被培养成将军。这类人也有条件看兵书。当然了,还有一类人,祖上不是将军。这类人不分贫富。他们有自己的军事天性。就是所谓的千里马,在碰到伯乐后,最终成为军事将领。比如岳飞。他自幼家贫,在黄河决口后,他爹把他和他母亲放在盆子里沿河漂流(他父亲淹死了),他们母子相依为命。在偶尔的机会里,陕西的周桐见到了岳飞,一番了解后,岳飞成了周桐的关门弟子。(周桐的弟子有武松,卢俊义,史文恭还有林冲等等等等)再看韩信,虽然很落魄,但韩信本身就是韩国的贵族子弟。虽然传到他那一辈,韩国亡国了。但他的骨子里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他心有所思,他自然会朝着他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还有一种人,属于军事天才。比如李云龙。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但对于打仗却很门清。这类人只是没有军事理论,但他们的军事经验却非常丰富。说白了,他们本身就是一部兵书。只是没有线装成册而已。谢谢。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文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是下层人上升的唯一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文人除了四书五经是必读之外的,史书也是必不可少的。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足见史书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史书是古代文人必读书。

至于兵书,古代文人看的比较少。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墨义、帖经、策问、诗赋和经义。只有武举对兵法有要求。况且,兵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实用性。所以古代对于有些兵书是禁读的。文人看兵书的是少数,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的辛弃疾,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古代文人史书,兵书大部分文人都会看,经史子集,文韬武略,只要是文字的东西,文人都会涉猎,那时讲究的是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就是这个意思。很多私塾也是这样教,所以古代文人看史书,兵书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到一定程度,才会固定到学文还是学武,跟现在分科差不多。




文人读史书的还是不少的,经史子集四部当中,史部在古代被列为实学,也就是处理实务要用的学,解决实际问题要用到的学问。史书当中,质量最过硬的当然是前四史和左传了。左传笔法谨严,叙事条畅,读之可以览旧迹涨见闻增智慧,甚至可以当作兵书来阅读。




不看史书,兵书的文人,就是酸腐文人,无法开阔视野,只能生活在自已的小圈子里,过一种井底之蛙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何又能做到治国,齐家,平天下,学为致用才是读书的目的,做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既无法实现对自已品德的修养,也无法体现知识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人看史书,有多少人看兵书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古代所有的文人都读史书,至于学习兵法的人不得而知,肯定要比文人读史书的人要少的多得多。(仓颉像,李斯因而做《仓颉篇》)

为何说古代文人全部都读史书。

我们按照现代人的观点看古人,古代越早时期,读的书越少,随着历史的发展,读的书就会越来越多了。

一、启蒙阶段必读科目。

著名的启蒙读物主要是识字、和启蒙教育读物。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还有更深一步的《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增广贤文》等。

注意,这些基本读物也有年代的,《三字经》等出现在唐宋时期,至于以前的启蒙读物如下:

1、秦朝之前的启蒙读物:《史籀篇》;

2、秦朝的启蒙读物:李斯著《仓颉篇》、赵高著《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3、两汉时期的启蒙读物:《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急就篇》等。只有《急就篇》流传下来,其他读物有待考古挖掘发现了。

4、魏晋时期的启蒙读物:《悟蒙章》(《急就篇》改编)、《七诱》、《十醉》、《字统》、《字训》、《幼训》等。(《五经》之一的《春秋》就是记载鲁国的历史)

二、小学阶段之后的必读书目。

这里的小学和现在的小学是不挂钩的。主要的学习读物主要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前朝修编的史书,这一书目是按照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学习的。

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春秋》就是史书。

3、诸子百家:《荀子》、《老子》、《庄子》等

4、二十四史。《史记》、《汉书》等24部史书。

年代越早,读的史书就越少。

一般的文人最少也要读《春秋》的,五经之一的《春秋》就是一部史书。故此,几乎秦朝之后的文人都读史书。

古代的十大兵书和读者人群如何?

古往今来,战争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中国有关军事战争的兵书也非常多,随着朝代和人类的发展,中国兵法也评价出了十大兵书,简要介绍如下:

1、《六韬》、《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子牙所做,古代《武经七书》之一,六韬分别是: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2、《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所做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孙子兵法》有十三篇,如下:

《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3、《孙膑兵法》、《齐孙子》。齐国孙膑所做兵法,据传是孙武的后人。

4、《吴子》、《吴起兵法》、《吴子兵法》。战国时期卫国人吴起所做兵法。

5、《尉缭子》。秦始皇灭六国的战略总指挥尉缭子所做。

6、《司马法》。先秦时期的主管军事的司马所做。

7、《太白阴经》。唐朝李荃所做,太白金星主战争、杀伐,故取此名。

8、《虎钤经》。宋代许洞所做,著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是他的外甥。

9、《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所做,平定倭寇的经验教训以及治军策略。

10、《练兵实纪》。戚继光练兵所做,主要是如何训练士兵。

这些兵书基本是在冷兵器时代的书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孙子兵法》,与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日本人宫本武藏所著《五轮书》齐名。

其实古代的文人对兵书的阅读还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北宋之后,对军队将领进行遏制,文人集团大行其道,基本上文人是不太读兵法书籍的。

不过有相当一部分文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会涉猎一些兵法书籍的,作为课外读物来学习,自然人群也是相当少的了。

按照阅读兵法的文人比例来看,北宋是一个分水岭,之前阅读兵法的人比例高,宋之后阅读的比例相对要低一些的,毕竟科举考试中是很少涉及兵法的。宋代时期很多武将为了前途,急于转投文人,在考据考试中也有少量有关兵法的考试题目。

科举考试制度和王朝政策的倾斜,决定了文人很少人读兵书的。

不过文人读兵书,而且精通的人物也有不少,明朝的王阳明、近现代的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古人读书从启蒙教育就开始学习历史了,比如启蒙教材《三字经》《千句文》中就涉猎到很多历史知识。讲到文人那更不用说,如《尚书》《春秋》等史书不仅要知道,还要懂。古代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文人通过读史明是非,知得失,学修身。所以古代文人主要以学史为主。

关于兵书,古代文人也是必读的,诸子百家中有不少就是兵家诸作,特别是先秦相国都是出相入将”,文武全才,下面的不少文官出了紧急战事,也要带兵的,所以也要读兵书,学点军事知识的。




要准确计算古代多少文人读史书、兵书这不可能。但可以说说大致情况,先说史书,宋以前的文人士大夫相对会全面一点,所学会杂一点,应该不少人都会读史书,因为这时科举制度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时期,考试内容不会太死板,就需要对各种书都有所了解。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定《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范围越来越小,大多数文人都只是为考试而读书,范围有限,学的内容也少。当然任何时期都有例外的人,总有些人天资不凡或格外刻苦的人在四书五经之外对史学也会加以研习。

但历代读兵书的人都是极少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兵书是禁书,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随便读到的。曹操就曾下令“科禁内学、兵书”,唐代也把兵书与天文、谶书等列为禁书,违法阅读的要流放两年。宋代历任皇帝也是禁止民间“私藏天文、兵法之禁”。明清时期对兵书的管理也很严格,不能随意阅读。

古代禁止兵书主要原因是怕老百姓学习之后,万一造反那就威胁王朝的统治了,所以一般都严格禁止。当然民间私下流传的也会有,特别是宋以后随着印刷技术发展,民间私下流传范围更广。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