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2 11:29:29 条浏览
书法是平面建筑,建筑是立体书法,互有影响。
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中国的书法艺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且,从书法的功能作用和社会意义上来讲,中国书法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字,只是停留在作为一种符号的阶段,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用来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这同样可以体现在中国的建筑中,它们在线条、平面布局以及结构上都具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象形文字,来研究我国更古远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从中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生活、居住的情况,更可以了解当时房屋建筑的构造。
01书法的线条美感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风格的建筑作品
汉字起源于象形,是抽象点线的组合。最早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是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它表现一种净化了的意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他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境界。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传统建筑在线条上有相通性,在林语堂先生看来,中国建筑是沿着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发展。中国建筑主要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而它的成功源于从梅花枝头获得的灵感,人们将这种灵感变换到书法上的线条,之后又转变到到建筑上。
中国的设计者在建筑中运用变化莫测的书法线条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了各种各样风格的建筑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着眼于线的排列组合及流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翠斯飞”的诗句,就是形容中国建筑大屋顶飞檐、翘角的曲线动态美。许多建筑构件如柱、斗拱、瓦当等,都表现了线的弹性和力感,这种追求线的弹性与力感的表现,与书法中“书要直而有曲体,直而有曲致”的造型理法是一脉相通的。
中国的书法家们从宇宙万物之中抽取出“曲”与“直”这两种元素,并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深邃的哲学理念将它们熔铸在线条之中,“曲”与“直”就成了中国书法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而这种美学甚至对中国建筑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庙宇殿堂的形状、比例、优雅、安详等总体感觉上,显得更为明显。比如倾斜的屋顶与书法的关系,就算是不懂中国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其曲线的美妙。
在中国书法中,最困难的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笔力,比如说,要让一条特别笔直的线条显得有力量感就很不容易。而且,用笔稍微有一点倾斜,就立刻会显示出一种紧张感。另外,中国建筑中通透的门窗线条、丰富线脚的栏杆、亭廊内木线条装饰等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02用汉字做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寄托人们美好的理想,还要讲究形式美
据说,从空中俯瞰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大院,正好构成吉祥如意的双“喜”字。房屋的这种构建方式,仿佛寄托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希望借此可以在生活中充满幸福欢乐,透露出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而且“喜”字的结构,可以体现出文字的紧密性、对称性,这恰好与中国建筑追求紧凑性、讲究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布局相吻合。另外,从文化方面上看,“喜”字也特别符合我们国人审美的心性和标准。又比如山西的曹家大院,其中有一个堂的平面布局就是一个“寿”字,同样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希望多福、多寿、多子。
那人们为什么要采用汉字来做建筑的平面布局呢?这主要源于中国汉字的外方内圆与结构严谨的特性,同时中国的汉字又具有表意性的特点。人们更可以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正如上面提到的两处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结构,都和中国的汉字一样是轴对称。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书法方面,人们更乐于追求这种视觉上的对称。
另外,汉字也因为其外轮廓以方为主,被称为“方块字”。古人为了“守方”,同时要在书法节奏上有变化,用笔就需要讲究中锋,讲究圆润。这样书法的形式美,体现了阳刚阴柔之美。而方与圆,是构成一切形体的基本形。将方形作直线系,圆形作曲线系,方与圆、直与曲的参与为中间系,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形,任何建筑、书法都可认为是这一系列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参与。
相对而言,方形利于视觉上的尺寸感,具有严整、规则、肯定的性格。而圆形则包容感强,有集中、向心的特点,以圆和圆弧形成的曲线又有连贯性及柔和感。所以方与圆常被用于建筑造型艺术中,并通过它来获得构图上高度的完整统一。比如,从半坡遗址看仰韶文化的住房,就有两种形式,方形和圆形,因为这两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体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和统一。
03书法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建筑则以墙、梁、柱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两者都在进行空间的构建
书法,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当点线组合成形成一个字,就形成了一块空间。而建筑,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组合成一个空间体。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和建筑是在进行空间的构建。听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说,他们有一个关于“解字重构”的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拆解常见的汉字重新组合要素构筑新的形象,来练习一种设计方法。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符号,再用符号来创造新形象的方法,用拆散汉字的笔画要素,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成结构类似汉字的新形象,同时分析书法墨线所留下的二维平面空间和三维运动。建筑的空间是依赖于墙体的分布来界定,书法的空间是靠笔画的间架结构、组合得以构成空间。书法的线条,以及由线条组合的形状,都具有美感,再联想到建筑的形式,就可以发现它们在这两点上是一致的。
书法艺术与建筑立体造型的相通性源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也就是说在一个字的笔画中,我们总是需要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者竖笔,或者一个封口的方框,来为剩下的笔画提供一个支撑。而且,这主要的一笔必须得有力,比其他笔画明显要长一些。有了这个主要笔画,剩下的笔画就可以主要笔画周围由此延伸出去。应用到群体建筑的设计中,就是一个轴线原则。
另外,相比于笔直的中轴线原则,对于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的应用,或许更为重要。这些在屋顶的构造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庙宇、宫殿,还是宅第,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而成的。而且。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往下或往上的斜线相结合而成的。从字的章法布局上来说,字需要有一个主要的笔画,横也好,竖也好,我们都要使这主要的笔画和它周围的笔画形成对比。建筑也是这样,它的屋脊有时还要用不同的物件装饰来表达主题,只有通过这些线条的对比,才不会使那些如直线般的柱子和墙壁显得枯燥和乏味。
书法艺术会给美学欣赏提供一套术语,而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同样体现在中国的建筑中,两者在线条、平面布局以及结构上都具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汉字是方块字,主要影响建筑物的结构。
个人认为汉字书法艺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不怎么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如普通的房屋、宫殿、坛庙、陵寝,这在《考工记》、《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这些传统建筑的外形特点和我们当前能够看到的一些古建筑、仿古建筑基本一致:中正、对称,其在布局上不仅考虑功能性,同时还考虑社会伦理等级的问题,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还使用的是大篆,写法并不统一,字体外形也并没有刻意追求中正,两者差异明显较大。后来小篆、隶书、楷书出现后,汉字书法才明显的趋于中正,即所谓的横平竖直。当然,非要从所谓的线条、布局、造型来找两者之间的外形关系,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但没有必要。图片分别为大篆和仿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结构
中国的书法力求铿锵有力,方方正正,立求中庸。而中国的建筑也犹如这汉字一般,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力求方正,强有力,所以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是这般,受到汉字的影响。
汉字书法它比较庄重,是方块字,这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主要是影响汉字书法它比较庄重,是方块字,这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主要是影响建筑结构。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成千上万聪敏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书法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包罗万象,极限发挥人类审美情趣的庞大的辉煌的艺术门类!而建筑艺术的起步,最初只是遮风避雨的实用,有着简单地曲直斜尖,高矮方圆,端正平静的美感。其真正艺术起来时受书法的影响是必然的,书法是平面的建筑,建筑是立体的书法!书法中所有的审美:平正,平和,端庄,秀丽,工整,流畅,圆润,壮硕,雄健,饱满,浑厚,潇洒,飘逸,狂放,惊险,劲险,呼应,避让,取奇,造势,粘连,蜿蜒,错落,扭旋,突兀,燕瘦环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汪洋恣肆,雷鸣电闪,剑拔弩张,象形写意,维妙维肖,等。。。。。必将在建筑中立体地得到表现!
建议:二字,用简体的二字的狂放草书!!!
这个问题感觉很有高度,我试着回答一下。问题中的一个“又”字,道出了汉字书法和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汉字是高度概括的意识,它反映了客观现实(包括传统建筑),同时又影响了客观现实,包括中国传统建筑。
我们从最古老的汉字中更能看出其中关系。汉字造字“六法”,第一个就是“依物象形”,即用抽象笔画描摹客观事实。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宫”的写法,就是两个方框的交叉(见下图),即是宫殿的基址或外轮廓。现在我们参观的“故宫”或传统建筑物,外围大都如此,都有屋宇、围墙围合而成的封闭空间。
“家”的甲骨文,上部写成两条斜线,状似使雨水容易留下来的房顶,传统建筑也都是如此,屋脊隆起,飞檐斜出。其他“宝盖头”的字,都和房子有关,也是这样写。如“安”、“宝”等字。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三段式特征:台基、屋身、屋顶。“宝盖头”甲骨文写法,就是指屋顶的形式。再说“台基”,甲骨文的“高”就是建筑在高台上的建筑物(见下图)。台基高度反映出建筑等级。比如故宫的三大殿都建筑在三层台基之上。
汉字楷书书法中,有一条很重要的书写规则是“中心对正、左右均衡”,即字中间可以看成一条中轴线,左右结构需大致均衡,字才能重心平稳。传统建筑中,更是应用了这一条规则,比如穿过紫禁城正中心的,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老北京中轴线,三大殿就在中轴线上,左右建筑依次有序排开。考古中,也经常听到“中”字形大墓,即是中轴对称行制。其他如寺庙、衙署、书院等传统建筑无不如此。
书法中,品字形结构最稳固。位于昆明的“品字三坊”:金马、碧鸡、忠爱坊,就是依“品”字建造而得名的传统建筑,是昆明的标志,古滇文化的独特象征。
篆书的写法,同样也影响着传统建筑。比如传统建筑中的窗棂,有的像篆书“回”的写法,称之为“回纹”,还有万字不到头纹样,都像曲屈回环的小篆写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明”的小篆,左边是“囧”,意思也是有花纹的窗棂;汉朝宫殿上的“瓦当”,更是篆书书法与建筑物的完美结合!
书法的极致是草书,流而畅,并且极具音乐节奏之美,忽而沉着,忽而昂扬,迟速也因节奏变化而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亭台楼阁,忽隐忽现,一会山重水复,到了跟前,惊现柳暗花明,这其实也是书法节奏在传统建筑中影响所致。
总之,汉字是文化的核心,书法做为传统艺术之一,与传统建筑一起,互相影响,殊途同归,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理想。
汉字书法和中国古老建筑在结构上有着息息相通的美学理念,历史上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其中象形组合是重要的渊源组合规则之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岁月的雕琢,本身即已具备了形象之美,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不朽的文字和千古的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文字是心灵的轨迹,建筑是心灵的迹化。
中国古文字缘起于象形,这些图形可视为是对当时事物的简单摹写,古代人们利用这些条条框框记录下了历史。而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些古汉字的图形化含义同样能够反映出建筑的史实。以传统建筑元素廊为例,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古汉字的分析来揭示建筑廊的另一个层面的内容一一形制和空间。
吉祥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廊子。前廊后厦。
庑下,殿下外屋:廊庑(堂前廊屋)。
有顶的过道:长廊。走廊。画廊。游廊。比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更具有代表性。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反映了汉字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吉祥汉字图案的设计,中国传统建筑彰显了装饰性和祈福性的双重功能,这既是对局限的建筑空间的突破,也是民俗心理和传统思想的折射。阐述吉祥汉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即其本身就是一种图画,将图画简略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就成为文字。该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这些原始字体中有关建筑文字的描述和分析,找到文字与建筑实体的微妙联系,阐明关注字体演变对研究建筑外形和内容演化的重要意义。篆书结构的对称、隶书的方形、楷书的梯形(三角形)等等在建筑学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汉字书法的结构美就直接影响了建筑艺术
汉字书法结构和传统建筑有着共同的美学原理。汉字结构美学,中国传统建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一,比例美。
建筑作品和汉字书法有丰富的几何形式感,而且长短均勻、占地均勻、间隔均勻,恰当的比例关系,给人美的亨受。
二,均衡美。
指建筑物和汉字书法的体量关系,轻重感觉,有平稳安定之感。均衡的表现形成不能说一定是对称的。在不对称中也可做到求平衡的视觉感受。
三,韵律美。
在建筑和汉字书法中,有变化的重复列序,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比如起伏韵律、渐变韵律、大小韵律、轻重韵律等。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史晨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