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 09:41:55 条浏览
1、大的动物食量大、2、大的动物块头大、3、大的动物一般适应环境能力差。总之,大的动物很多因素不利于它们生存繁衍,所以它们很容易灭绝。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食物
体型越大的动物,对环境依赖就越强。气候和食物的变化,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它们。所以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一般来说到了近代,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在史前时期,如果动物的体型个子比较大,反而是有优势的,因为可以在食物链占据顶端,食草动物个子大,没有食肉动物敢招惹自己,而食肉动物个子大则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到了恐龙时代末期的时候,因为大块头的恐龙无法找到藏身之处,加上食量太大,所以因为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就纷纷灭绝了,但是哺乳类动物就不会,特别是个子小的哺乳类动物,可以随身找到避险之处,而且不会因为没有足够食物而饿死。
这句话是错的,这么说的原因应该就是“幸存者偏差”效应,虽然都灭绝了,还是存在幸存者偏差。主要原因是,发现灭绝动物的化石,更多的都是大型动物的,小动物的化石很难发现。这就给人一种大型动物容易灭绝的错觉。
从原始生命诞生开始,有机生物就开始不断的进化,从未停止过。在进化中,生命不得不面临一件事——自然选择。
在地球生命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99%的物种都灭绝了,基本上都是被自然选择掉的。生存下来的难度,要远高于在高考中考上985,每个现存的物种都是内卷之王。
生物进化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每向上走一个层级,都有大量的物种被筛选掉。从细胞进化到恐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多很多次的自然选择。
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幼儿园,上小学就淘汰一批人,从小学到中学又淘汰一批人,到大学又淘汰一批人,进入到985。
这个世界,大型物种多还是小型物种多,由于进化是从小到大发展的,肯定是小型物种多,物种多被淘汰的也就多。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是,上过小学的人多还是上过大学的人多?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总是看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我们看到我们看到的世界,但会忽略我们看不到的世界。
体型越大的动物越需要相对越大生存空间,而这种生存空间受人类活动拓展的严重影响,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随之食物得不到保障,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最终趋于灭绝。
比如人类吗?[呲牙]
错,恐龙和鲸就不容易灭绝
生存成本高。吃得多,还容易被当成食物。
相对而言体型大的动物活动所需物质和能量更多,而自然并不见得能够一直维持那么大规模的物质能量供应,所以体型比较大的物种对于环境变化冲击的承受能力反而更弱。
目前所知的地球生命演化历史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随着地球物种的种类越来越多,微生物之间也有了各种相互作用,有的相互结合形成多细胞生物,有的则只是吞噬外来的基因,而基因幸运地在生物体内暂存,经数十亿年的发展,地球上有了很多复杂的动植物微生物等,它们共同地构成了生物界。然而正如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地球生命系统获得能量基本上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地球释放的高能物质固定能量的化能自养生物,另一种是固定阳光能量的光能自养生物,各自供给着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单细胞、多细胞、高等动物。地球生命系统就以这两种模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位于能量传递最底层的自养生物是基础,随着能量的传递能够供养的生物越来越少,体型大的动物活动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物质,当环境巨变就连自养生物也减少的时候,能量供应迅速减少。
根据地质环境中遗留的信息,目前地球上已经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大灭绝中活下来的都是体型更小对物质和能量需求更少,而数量却相对更多的物种,恐龙时代那些体型巨大的物种就是这样消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大量尘埃涌入大气,遮天蔽日阳光强度和照射时间都有所缩短,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固定的能量减少,加上气候变冷地表植物的类行由裸子植物更多地转为被子植物(果实果肉果壳比较厚,更利于种子的保暖),恐龙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而灭绝。而地球环境的巨变是非常多的,太阳本身就有自己的活动规律,某些年份对地球的照射更强烈,有些时候照射却更弱,能够支撑的生物数量就会有所变化。
而题主提到的一些物种,除了环境变化的影响,像剑齿虎、猛犸象本身就是活在地球气候较冷的时期,植物固定的能量比较少,而不幸的是它们又活在人类开始大发展的岁月,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多,而脑力的发展也使人类的实力越来越强,人类就开始捕捉猛犸象、剑齿虎等大型物种,一方面是为了吃,另一方面也为剥皮做衣服。
化石记录显示了世界各地恐龙和其他大型动物的大规模灭绝。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幸免于难,科学家也不能确定恐龙等大型动物为什么没有幸免。由于较大的动物不能在较小而安全的洞穴中躲避,也许它们是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艰难生存。或者也许随着这么多植物的灭绝,大型食草动物就没有什么可吃的了,随着它们的灭绝,大型食草动物也灭绝了。
或者,也许在所有的压力下,恐龙无法快速繁殖,跟不上反应灵敏的哺乳动物,很快就寡不敌众了。如果疾病或者气候影响严重到足以杀死一代中的大多数未成年者,这将需要很长时间来取代它们。像啮齿类动物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就不会受到这么严重的影响,因为它们有多个幼崽,出生周期非常短。
与哺乳动物一样,龟鳖类和鳄鱼能够一次产卵数百枚,在大规模灭绝中幸存下来。此外,因为它们可以在水中避难,这些爬行动物可能不会与陆地哺乳动物争夺资源。然后哺乳动物变大了。最终它们付出了代价。猛犸象、巨犀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在大约50000年前开始的更新世/全新世灭绝事件中灭亡,并延续到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大灭绝冰川时代。
科学家称,如今的大型哺乳动物——通常数量少、怀孕期长、断奶年龄晚,同样容易突然大量灭绝。对于大型动物来说,照顾后代通常是一种时间的耗费和能量的消耗,整个过程使得幼仔非常容易被捕食。大型哺乳动物也很难达到性成熟,死亡率一般都比较高。新的个体成年加入繁殖群体的速度缓慢。
从长远来看,大规模灭绝发生的规律令人惊讶。在过去的2.5亿年中,大约每2600万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死亡。物种灭绝有时可能不是由气候变化或来自太空的影响造成的,而是由超级捕食者。大多数时候,“中等效率”的掠食者的数量随着猎物数量的变化而轻微波动。但偶尔,突变会导致一种超级捕食者的进化,这种捕食者会迅速吞噬整个猎物种群,进而导致自己的灭绝。
在物种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生物逐渐变异,占据了新的生态位,循环开始了。人类可以被认为是当今的超级捕食者。古人类卷入过猛犸象、剑齿虎和巨猿的灭绝,以及最近灭绝渡渡鸟、倭黑猩猩和野马。然而是否是人类狩猎压力、气候变化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仍有争议。与此同时,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一些鲸类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压力,它们的数量已经下降到只有几千只。科学家估计,北大西洋只存在大约300头露脊鲸,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与大型船只碰撞造成和嘈杂的港口导致它们导航混乱。
在过去的30年里,非法偷猎和栖息地减少已经使非洲象数量减半,达到60万头。科学家已经确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非洲狮子的历史分布已经缩小了82%,野生狮子的数量估计只有数万只。人类也可能无意中引发灭绝。
在55000到45000年前,人类首次踏上澳大利亚。当时,大型鸸鹋状的陆地鸟类和超大号的袋熊在澳洲大陆遍地都是。但是当人类开始放火清理土地或开辟牧场时,他们也剥夺了许多大型动物喜欢的植物。许多适应吃剩余植物的小型动物幸存了下来,而两吨重的袋熊已经不在了。
有人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其实,动物的灭绝很大的程度上是多元化的,是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说气候的问题,环境的适应程度,食物的来源,还有外来的危险因素干预等等!只从动物的体型庞大来判断动物的灭绝是不现实的,因为导致动物的灭绝的原因是很多很复杂的,所以不能用单一的某项危险因素来推断动物的灭绝。
以前的恐龙体型庞大,但是它的灭绝不是因为没有吃才灭绝,据说是因为外来一个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核反应才灭绝的。这个就是外来天体对地球的干预,地球动物的灭绝,是因为地球不断演化的结果,因为每一次演化,都有不同的环境,能够适应地球演化的环境就能生存下来,反之,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就灭亡,这也许是生命的循环,有几个种类灭绝的同时,也有几个种类的新生。这就是生命的轮回。所以地球的演化,决定了生物的灭绝和新生。
恐龙就灭绝了呀?因为它体型庞大的身躯而头小,所以它太笨了!活着也没意思[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变小并不容易,事实证明,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变大有更多的进化优势,而不是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趋向于发展出更大的体型。
人们利用6000万年前的化石数据,能够精确地重现过去5万年中4000种已知哺乳动物身体大小的分布。至关重要的是,当一个新物种出现时,它的平均大小比它的祖先物种稍大。
那么为什么现在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没有大象那么大呢?
因为有一股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虽然进化倾向于更大的生物,灭绝似乎对小动物有利。一个物种的体型越大,就越有可能灭绝。
进化产生更大物种的趋势与灭绝杀死它们的趋势是相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尺寸的分布是稳定的,因为这些过程是平衡的。
越大越好
一个更大的体型可能会给一个物种带来很多好处。也许变大可以让动物更容易逃脱捕食者——一个生物越大,攻击者就越难制服它。
如果资源变得稀缺,变得更大可以提供缓冲,因为更大的身体可以储存更多的储备。例如,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是一只小鼩鼱很快就会饿死。
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可以走得更远,从而覆盖更广的范围来寻找资源。
最后,更大的身体是更好的保温体,因为珍贵的热量从动物的核心传递到四肢并消散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相当大可以防止结冰。
下降趋势
然而,体型大也有它的缺点。总的来说,一只较大的动物有更多的需求——它必须吃更多的食物和水来维持它不断增加的体重,而且它通常需要一个较大的栖息地来收集这些资源。
更小的体型也是一个好处躲避捕食者。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变小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以至于天平向另一个方向倾斜,进化倾向于微小的事物。
例如,鸟类是从平均体型更大的恐龙进化而来的。鸟类的共同祖先是始祖鸟,大约有半米长,然而,它的大多数后代都要小得多,也许是因为当你不是很大的时候,它更容易飞行。
关于推动这些趋势的力量有许多细节,科学家们仍然需要弄清楚。
有趣的是,我们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占主导地位,而在其他情况下却不占主导地位。
事实上似乎有一个最小的哺乳动物身体尺寸开始:没有哺乳动物物种似乎可以存在低于约2克。这是已知最小的哺乳动物——大黄蜂蝙蝠和伊特鲁里亚鼩鼱——的大小,它们在哺乳动物中代谢率最高。
一:占用空间大,行动容易会受到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货架林立的超市,一个两米的大汉,和一个中小身材体型的人来比较,行动就会受到周边物体的干扰阻挡,不如小个子灵活。
同样,体型庞大,灵活性就容易差,速度也容易慢,隐藏困难,捕猎和被狩猎都容易处于劣势,容易被对手发现。当然,个子大,力量大,也有特定的优势。
体型庞大,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会更大,自然界温度上升,温度下降,天气变干,变湿,其他气候现象,风霜雨雪,都会对个体大的动物造成较大影响。当然,有时个子大也是优势。
二:需要能量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食物资源,才能维持体能,维持生命延续。海陆空的大型动物,无论食草,食肉,都需要足够数量,才能填饱肚子。体型大的动物,无论吃素还是吃肉,一般都是食物链顶端,金字塔结构的顶部。如果太多,都会对下游造成巨大压力。
三:以上两点,都是大型生存困难原因。同样,一个动物物种,如果能够在自然界延续,就需要足够的族群,需要良性基因交换。族群足够多,后代数量足够大,才能健康延续。这本身就是矛盾话题,他们本族对资源的竞争,内耗,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水库里,因为资源限制,能很难有大型水生动物生存,森林里,由于容量问题,也不能超负荷承载吃草或者食肉大型动物。
四:它们本身庞大的身躯,就是能量的载体,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自然会成为人类,最贪婪的高级动物的关注,一旦被人类盯上,这是个巨大灾难。
五:人类是争夺资源的最大客户,动物和人类竞争,注定要失败。无论大型或小型动物,都是处于劣势地位。
东北虎是目前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有记录显示上世纪50年代时苏联方面还曾捕获过体重超过384千克的野生雄虎。不过东北虎的最大体型有可能要被孟加拉虎超越了,目前野生雄性东北虎的体重只有200千克左右,雌性东北虎的体重更小。
东北虎的体型变小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的活动使得东北虎的生活空间被严重压缩,东北虎的食物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少,野外东北虎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生存空间的恶化还导致野生东北虎的体重呈下降趋势,因为老虎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大个头的东北虎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源,可能需要上百平方千米的森林才能养活它。而个头小的老虎可能只需要几十平方千米的森林即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筛选,野生东北虎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小。
个头大不具备生存优势,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体现。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在地球上称霸1亿多年的大型恐龙是那场灭绝中的代表动物。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爆炸了100亿颗广岛原子弹。环境的巨大变化让体型大的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大型恐龙在那个时期走向了灭绝。而相对较小的一些恐龙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变成了今天的一些爬行动物及鸟类。
另外,大型的物种往往有着更长的生长周期,同时性成熟期也比较长。例如大象往往需要到十岁以上才能性成熟,并且孕周期及哺乳期长,一胎往往只能生一个。像老鼠、兔子体型比较小的动物却有着强大的繁衍后代的能力。大象还没养大一个孩子,老鼠就已经子子孙孙不知多少代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体形大的动物容易灭绝的原因应该有两点。一是,体形大的动物几乎没有天敌,所以,大形动物繁殖漫。就拿家畜来说吧,牛的体形较大,但是,它的繁殖能力很差,最多三年产两头牛犊。而猪却能每年产两窝猪崽,每窝有十来个,甚至十多个,再说兔子,能一个月生一窝,每窝也有十来个。这样算起来,一头母牛三年才生两个牛犊子。而一头母猪三年就生六十左右个猪崽。兔子更多,一只母兔三年就要生三百多只兔崽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发生点意外,那牛的数量就很难增涨,种群数量少,灭绝的可能就大。二是,体形大,需要的营养就多,食量就大。所以,大形肉食动物灭绝的肯定比大形草食动物要多。因为草食动物的食物相对肉动物的食物容易获得。因为大形动物的食量大,在食物溃乏之时,很难裹腹,或因天灾食物短缺,所以造成大形动物灭绝的就多。体形小的动物繁殖力强,吃的少,获得食物就比较容易,灭绝的与大形动物相比就会少很多。
在生物进化史上,出现过多次生物体型庞大的时期,比如石炭纪的“巨虫时代”,在这一时期昆虫是整个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还有恐龙时代,这个时期的动物平均体型也是生命史上最大的。即使到了早期人类出现的年代,也有体型庞大的猛犸象、剑齿虎、大地懒等大型的动物。但是,这些动物清一色的都已经灭绝。
因此,有人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大型史前生物的灭绝原因
我们以巨虫时代和猛犸象、剑齿虎等生物为例,来简单的看一下它们灭绝的原因。
巨虫时代
巨虫时代是对石炭纪生物的描述,在距今约3.6亿年前,地球上温暖湿润,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所以在这个时期大量的蕨类森林覆盖了地球的陆地。有了足够的植物,就给昆虫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同时大量的植被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这让石炭纪的后期成为了地球史上氧气浓度最高的时期(35%),再加上这一时期陆地是缺少食虫类的动物,所以这一时期的昆虫体型变大越来越大,出现了翼展1米的巨脉蜻蜓、体长可达70公分的蝎子等超过500种大型的昆虫。
因此,巨虫时代的形成与氧气浓度、昆虫缺少天敌以及有足够的食物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距今约3.05亿年前,这些巨虫们竟然纷纷的灭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根据石炭纪的地质层中岩石的变化找到原因,因为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事:大火和小冰河时期。在距今约3.0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一次短暂的小冰河时期,适应了温暖、潮湿环境的生物被突如其来的冰河期打的一脸懵,由于冰河时期的到来,植物枯萎,昆虫们也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大多数昆虫都被冻死。第二是大火,由于当时的石炭纪有大量的森林,而森林最不缺少的就是落叶和枯枝,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较为激烈,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导致了森林的大火。
因此,在冰火两重天下,巨虫时代划上了句号。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猛犸象和剑齿虎
猛犸象和剑齿虎几乎是同时期的动物,从出现时间上看,剑齿虎比猛犸象早了约20万年(剑齿虎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20万年前,而猛犸象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00万年前),不过从灭绝时间上看,猛犸象比剑齿虎在地球上多活了约7000多年(剑齿虎距今约1.1万年前灭绝,猛犸象则是在距今约3700年前完全灭绝)。
剑齿虎是整个剑齿虎亚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毁灭刃齿虎、短剑剑齿虎、副剑齿虎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剑齿虎都体型庞大,其中副剑齿虎作为最古老的剑齿虎仅与现存的花豹体型相反,而毁灭刃齿虎则有着平均超过400公斤的体重,并且它有着总长长达30公分大的上犬齿,即使露在嘴巴外面的部分都有17公分左右,因此,无论是从体型上还是犬齿长度上看,毁灭刃齿虎都是是整个猫科进化史上之最。
猛犸象也是一样,在整个的猛犸象家族中,大多数的猛犸象与现存的亚洲象体型相近,但是从目前发现的猛犸象化石看,它们最大的个体体重在8吨左右,超过了现存最大的大象非洲草原象,而且根据生物学家的推断,这类体型庞大的猛犸象的体重极限应该超过了10吨。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猛犸象的灭绝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温度变化、近亲繁殖以及人为的猎杀。由于猛犸象生活的时期恰逢冰河时期末期,此时的温度逐渐的回暖,但是身披长毛体型庞大的猛犸象保温的能力很强,却缺乏散热的能力,这导致了猛犸象不得不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继续向北迁移(向更冷的地方),但是尽管如此,许多猛犸象还是倒在了迁徙的路上。这导致了猛犸象族群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之后到了北极圈附近之后,这里的温度倒是适宜了。但是,庞大的体型无疑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北极圈内的冰层下的植物少得可怜,这让猛犸象的几乎进入了绝境。
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近亲繁殖的不可避免,再加上当时的人类活跃频繁,对猛犸象的猎杀,终于在距今约3700年前,猛犸象彻底灭绝了。
剑齿虎的灭绝与猛犸象也有着相似之处。首先由于剑齿虎的犬齿太长,在捕猎时,它们的犬齿非常容易折断,所以它们的猎物只能局限于奔跑速度较慢,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上,其中就有猛犸象。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原本为了适应环境才进化出一些御寒特征的食草动物纷纷迁徙或者灭绝,造成了剑齿虎食物的短缺。再加上较大的体型显然需要更多的食物作为支撑,最终导致了剑齿虎的数量骤减。
之后,在剑齿虎生存的时期,正值人类的高速进化期,随着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生态位越来越高,而作为对人类有巨大的威胁的剑齿虎就成为了原始人类的捕杀对象,这与当年华南虎的野外灭绝过程如出一辙。
最终,看似威风且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的剑齿虎家族正式画上了句号。
从以上这几个时期的大型动物的灭绝来看,它们的灭绝确实与体型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些动物的大体型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环境造就的。它们大都是在一个时期的结束后才慢慢形成的,因为只有一个时期结束,才有足够的生态位空缺、竞争也相对较少。
而作为一些动物来说,它们完全吻合了“柯普定律”,简单的说就是“越吃越大,越大对自己越有利”。
为什么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从古至今,陆地上大多数的大型动物都灭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体型大需求量大
上面我们提了一下“柯普定律”,对于不同时期的动物来说,它们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呢?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体型更大的动物。这才有了巨虫时代,体重过百吨的恐龙等等巨型动物。但是,更大的体型就意味着对食物的稳定性更加的依赖。一旦环境发生改变,食物减少,它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体型由大变小,最后只能是饿死。
第二,过度的依赖当时的环境
巨虫时代是因为当时气候温暖、植被覆盖面积大,而整个的恐龙时代也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到了猛犸象和剑齿虎时期,则是长期的冰河时期。也就是说这些动物都是当时环境的产物,它们过度的依赖于当时的环境。一旦环境变化,比如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冰河期,或者从冰河期进入温暖的环境,这些动物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环境中整个身体的特征已经高度契合当时的环境,无法及时的做出改变,最终只能被淘汰掉。
我们反观那些与恐龙同时期到现在依然存在的动物,比如鳄鱼、原始的哺乳动物,它们要么有极强的忍饥挨饿的能力,要么体型足够小(原始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同行,但是只有老鼠大小)对资源的需要不高,才能在环境的改变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的方式,从而存活下来。
总结
从整个地球的生命进化史上看,确实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这是因为这些动物一般都是极端的,它们以巨大的体型抢占了主要的生态位,又由于缺乏竞争对手,越吃越大,最终丧失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改变能力,只能成为一代“霸主”。相比较而言,人类的进化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去追求庞大的体型,而是选择了看起来最为鸡肋的大脑进化,正是人类的这个选择,让人类从出现到“霸主”仅用了200多万年。
有人,是谁呀?
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同体型的动物有着自己的位置,其中体型越小、结构越简单的物种数量往往越多,而体型越大,结构越复杂的动物数量越少。
我们通常说话的食物链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中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往往都是大型动物,比如食肉的狮子、老虎,吃植物的大象、犀牛等等。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当中,体型更大的物种的确是具有优势,否则也不会称它们为“高级消费者”。不过为了供养这些大型动物,自然环境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稳定的气候等等条件,如果环境发生改变,导致食物链崩溃,那么最先遭殃的就是大型动物,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它们日常极高的消耗。我们不说体型巨大的恐龙以及导致它们灭绝的那场毁天灭地的大灭绝,只是看看几万年前地球上的大型动物。当时西伯利亚生活着体型巨大的猛犸象、披毛犀、洞狮、洞熊等等动物。对于这些大型动物的灭绝,我们一般归结于人类的猎杀,但是它们消失的时期正好是冰川期结束的时期,曾经遍布西伯利亚的草原被连绵的针叶林取代,造成了食物的短缺,这也成为猛犸象和披毛犀等灭绝的重要原因。
除了对于食物和环境要求较高之外,大型动物的物种数量又少,繁殖和生长的速度都很慢,如果幼崽存活率下降或者是成年个体数量短时间内减少过快,都可能导致物种数量不足导致种群无法延续。
图注:大象一次只生一胎,孕期长达20个月,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环境发生变化的速度足够慢,大型动物还是有机会存活下来的,但是要发生一些改变,比如曾经生活在西西里岛上的法氏古棱齿象(Palaeoloxodonfalconeri),它的祖先曾经是身高4米,体重5吨的巨兽,但是后来被隔离在西西里岛上。为了适应海岛食物缺乏的环境,它们不断变小,最终成为高1米,体重300公斤的小家伙。
图注:可以被我们当宠物养的法氏古棱齿象,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站在食物链最顶层的大型动物尽管看上去雄壮有力,其实都是踩在高跷上的物种,面对环境的突变缺乏应变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