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2023-07-23 14:50:35 条浏览

你们打算离开公司,自己创业么?还会想象那个功成名就的自己么?




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张学良




一、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汉景帝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被刘邦封为吴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凭借他的实力,即在广陵(现江苏扬州市)招兵买马,联合其他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权力的六个王国,打着“诛晁错,发稷社”的旗号起兵反叛,欲夺景帝帝位,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刘濞逃到东越,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二、西晋“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统治阶层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内部混战,前后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历时1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长沙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代,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而当时的痴呆皇帝司马衷则成了权力争斗全过程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玩物,这可以说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败笔!

blob.png

网络配图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次年杀之。不久,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联合齐王司马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

司马伦篡位后,齐王司马起兵讨伦,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举兵响应,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之后,惠帝司马衷即成为势力强者或捷足先登者挟持对象,以他皇帝身份和名义号令天下。而且都城也忽东忽西,一会儿洛阳,一会儿长安。

直到永兴三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攫取朝纲,一场乱战总算终结。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但他这位傀儡皇帝在这场大乱中苦不堪言,身心打手伤害;当年十一月,司马衷突然吃面饼中毒而死,终年48岁,据史学家分析,乃东越王司马越下的毒手。

三、唐朝“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blob.png

网络配图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

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四、唐朝“神龙政变”

天授元年(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建立大周王朝。唐朝皇帝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太孙。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启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

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一心想当皇嗣的武承嗣。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太平公主介绍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军事兵变,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二张兄弟。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

blob.png

网络配图

十一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凄冷死在上阳宫仙居殿。临终遗言:去帝豪,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

中宗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该事件因此史称“神龙革命”。而曾与政变的张柬之、崔玄伟、桓彦范、敬晖、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复辟后都被封王,故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又称作“五王政变”。

五、唐朝“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又称“唐隆之变”,发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唐少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乐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纳贿卖官,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安乐公主假手马秦客、杨均在中宗最爱吃的馅饼内放入毒药,将其毒杀。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16岁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密谋清除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在这危急关头,李旦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发动早已串通好的“万骑兵”,突袭后宫,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经过这次政变,韦氏集团被全部消灭,武氏集团也剩寥寥无几。

最终,有太平公主出面收拾局面,逼少帝李重茂退位,扶持唐睿宗李旦再登皇位。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

先天二年(713年)六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之间的矛盾陡增并出现白热化,双方都在聚集力量,伺机发动军事政变。但还是李隆基先发制人,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

至此,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得以终结,由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唐朝中兴的“开元盛世”时代!

六、唐朝“甘露政变”

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的拥立下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文宗。

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惯宦官的胡作非为,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而“甘露政变”就是由他发动的,旨在惩治宦官,夺回权力的一次政变,但可惜是安排欠周密而以失败而告终。

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

blob.png

网络配图

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不久,文宗李昂含恨而死。

七、明朝“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紧握皇权31年得朱元璋,离开了忧心忡忡的皇太孙,长辞人世。22岁的建文帝朱允登上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宝座。而身居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夜窥伺着侄儿的皇位。这样,朱姓皇族中一场争夺皇权的血战就一触即发了。

有识无胆、仁柔寡断的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说朝廷出了齐泰、黄子澄等坏人(他们主张削藩),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借口,削去建文年号,自置官署,布告天下,下令挥师南下讨伐,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成为明史一大悬案。但是历时三年之久的朱姓皇权内的夺权之战,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同年,43岁的燕王朱棣在文武群臣的拥戴下登上皇帝的御座,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

从上述介绍的政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变包括了皇族兄弟、外戚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都是藩王之乱,而“玄武门之变”、“神龙革命”、“唐隆政变”、“甘露政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宫廷流血政变,而且都发生在唐朝,我们不得不惊呼:唐朝宫廷政变何其多啊。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政变导致改朝换代,其后果是最严重的,所以我认为王莽的篡权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可以称之为!




赵高兵变,公子扶苏、蒙恬冤死,秦二世继位。

杨广兵变,其父隋文帝杨坚被囚,其兄太子杨勇被杀,杨广继位。

宣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小弟李元吉。

陈桥驿兵变,赵家赵匡胤成为宋太祖。宋朝开始。

靖难之变,明成祖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等人,剪除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垂帘听政。




沙丘赵高,李斯为政变,李唐世民玄武门为政变,候景之乱为政变,朱明朱棣为政变当然还有。陈桥驿赵为标准兵变,最惨最害的是冯玉祥兵变,当时吴佩孚自诩兵强马壮,与奉军决战,留冯玉祥殿后,怎知,吴与奉军激战正烈,冯玉祥一个釜底抽薪,率其一师兵将反攻北京,直捣吴大帅老巢,禁囚曹琨,至此的吴一败到底,再无起色,愚民之言,总说冯如何如何爱国抗日批蒋,但在军中之人,皆以冯乃无耻之徒。




最出名的,陈桥兵变,西安事变。




首先想到的是陈桥兵变。

然后就是玄武门之变。

最后就是安史之乱和靖难之役了。

不知道算不算




历史上的兵变有唐朝玄宗末期的马嵬坡兵变,逼死杨贵纪,杀死杨国忠,玄宗下台;

北周的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宋太祖上马,篡夺北周柴世宗柴荣的皇位建立北宋。这些都是将士支持发生的大事件,还有小的不说了。




秦国樊於期成嬌叛乱,北魏的六镇起义,唐朝的马嵬之变后周的陈桥兵变,南宋的苗刘兵变,蔡廷锴的19路军反蒋,西安事变,等等




历史上那就应该是陈桥兵变最著名了




陈桥兵变赵匡胤顺利登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顺利从两个兄弟斩除了他登基以来的两个竞争对手,




当然是1927年8月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兵变。




“玄武门政变”同“陈桥兵变”、“神龙政变”等有着本质本的不同。“陈桥兵变”等政变都是将矛头对准当今皇帝,其最终目的是夺取皇帝位的篡位行为。而“玄武门政变”却不属于这种情况,其矛头是对准太子的(非皇帝),所以“玄武门政变”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至于“逼皇帝让位”一说只是小说演义中的观点,正史中记载李渊禅位给唯一的儿子李世民是非常正常的最高权力变更。




赵高李斯矫诏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在出巡途中病死。原本他的遗命是让公子扶苏继位,宦官赵高、公子胡亥与丞相李斯密谋,销毁了嬴政的遗诏,篡改诏书,赐死扶苏、蒙恬,立胡亥为帝。

胡亥登上帝位后,让赵高做了中书令。他控制了胡亥,掌握了实际朝政大权,除掉了丞相李斯。秦王朝由此进入了,昏君与奸臣祸害朝廷的时代,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陈平、周勃诛吕

吕雉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皇后,在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女野心家,被后世的女野心家所效仿。刘邦一死,她先后立了三位傀儡皇帝继位,利用皇太后的身份,独揽朝纲,废除了刘邦非刘姓不能封王的约定,大封自己的兄弟侄子为王,杀害大批西汉宗室。

吕稚死后,陈平、周勃等人联合刘氏诸王,起兵诛吕,杀死少帝刘弘,拥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为帝。至此,西汉开始稳定,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此次政变,彻底改变了西汉王朝历史走向,异姓不能为王,成了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约定俗成的法定制度。

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王莽由安汉公到代皇帝,最终建立新朝。此次政变没有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在全国统一的状态下就实现了朝代的更替,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一次。

王莽称帝后,依据古代的典籍,推行全面的改革措施。而此次的改革,因为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体制,又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激化了社会矛盾,各地人民纷纷奋起反抗。公元23年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尸体被士兵们分尸。新莽政权灭亡。

司马氏代曹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幼主曹芳。曹爽很快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独揽军政大权。公元249年春,司马氏父子曹爽陪同幼主曹芳外出谒祭之机,发动政变,并把整个曹爽集团一律诛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

此后,司马懿父子独掌军政大权。政变后,在父子三人强而有力的领导下,对魏国实施了十七年较为开明的治理,使三国呈现出一强两弱的格局,从而为结束分裂局面,为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司马氏代曹奠定了基础。

杨广夺位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二儿子被封为晋王,一直垂涎于长兄杨勇的太子位。杨勇因生活奢侈宠幸的美人多,失去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欢心,杨广又向独孤皇后诬告杨勇要陷害他,最后,杨勇被贬为平民,改立杨广为太子。

杨坚病重后,杨广入宫侍奉。因调戏陈夫人被隋文帝知晓,准备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杀君弑父,直接登上了皇位。后来杨广横征暴敛,导致隋王朝气数殆尽。后来,以宇文化及为首大臣,在江都发动兵变,并杀死杨广,时年五十岁。

玄武门之变

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政变。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兄长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

从而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并在同年继承皇帝位,史称唐太宗。此次政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意义最为重大的,李世民即位之后文治武功、国泰民安,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一直伺机夺取后周政权,赵匡胤暗中安排等待机会。在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那天,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忙派遣赵匡胤前往抵御。赵匡胤率大军到了开封东北十公里的陈桥驿便安营扎寨。

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于是,赵匡胤以“皇帝”的身分返回开封。柴宗训被迫退位,赵匡胤改国号为“宋”




出名的兵变,是改变历史进程,影响巨大的兵变,按时间顺序来说。武王伐纣商军兵变,隋宇文父子兵变,唐玄武兵变,唐神龙兵变,唐张谏之兵变,唐马嵬兵变,宋陈桥兵变,明松山兵变,民国西安兵变,只记得这些了。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这个是最著名的兵变建立了2百多年的大宋朝也导致了整个宋朝的都没有名将军事能力历史最低水平出现了文人领军武将地位低




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了




皖南事变,七七事变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