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11:32:06 条浏览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着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豫璋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直到今天,中国文学史上,找不到文采超过《滕王阁序》的文章;也找不到《再别康桥》那样美的现代诗。
作为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自然够天才!滕王阁序就是见证。
天才!神童!十四岁探父途中路过南昌,拜访其父朋友闫公,正逢闫邀集当世文人为新落成的楼阁作文。王勃当仁不让,挥毫落墨,当场写就《滕王阁序》,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用典恰好,声韵俱佳,一时语惊四座,从此天下闻名!可惜神童命途多舛,英年早逝,可惜了!
王勃不是死的早,扔出李杜三里地
唐代文坛界文人擅于周期性,搞些有文化浓厚气氛场面的人才聚会,创作了千古美谈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其中描述了滕王阁区域的壮丽景色,地势显要眺望广阔宽远处,秋色鲜明灿烂宜人,与人才宴会娱游,描写人生的遇合妙趣横生,抒发着身世为之感慨万千,并表白了人要自励志节,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王勃在滕王阁序全文中表露了其思想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除文中虚词少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几乎通篇用典,比较自然而恰当,更显精典雅致剔巧,倍感耐人寻味,让人仔细的去品尝其中绝佳文彩。
连李太白,苏东坡,毛伟人都佩服地五体投地之人,我等只可顶礼膜拜!
他的天才在小时候就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了。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那个写出文章了,并且他写出的文章和当时20岁左右的文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都知道读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伤仲永》,里面的主人公也和王勃一样在小时候就体现了他的天赋异禀,但他没有后天学习而最终陨落了。然王勃和他不同,他的天赋并没有浪费掉,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学识。所以,王勃通过他自身的天赋和后天学习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
王勃一生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但是王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新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九岁时看汉书,发现多处错误,写下指暇十卷。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t称为初唐四杰,有记载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直是不世出的天才,
谢谢邀请,不了解。△他是谁?
天纵英才亦出世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东皋子王绩之侄也;“时来风送滕王阁”——加之时运以济,乃成传世雄文!
到底有多厉害呢?这么跟你说吧,王勃小朋友是落水惊悸而死,注意不是淹死,不是呛死,是掉进水里吓死的。而且王勃小朋友14岁的时候就在参军任上私杀官奴,你觉得他还是个天才吗?
王勃到底有多天才?那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王勃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令成年人都赞叹不已,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王勃开始研读史籍《汉书》,并自作《指瑕》纠正了其中的十余处错误;
十六岁时,王勃应科举考试,一发命中,授职朝散郎!成为朝中最年轻的官员。
之后,王勃写了一篇《乾元殿颂》的文章,献给唐高宗。唐高宗读完他的文章后惊叹道:“王勃真乃我大唐奇才!”
从此之后,王勃就名满天下,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并被派到沛王李贤府上为官,成为沛王的心腹。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以此为沛王助兴。唐高宗闻之大怒:“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王勃因此多年苦心经营的仕途毁于一旦。后来又被人陷害杀官奴,导致他父亲被贬到千里之外的交趾。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途径南昌之地,在都督阎伯舆的邀请下写下了那篇惊世之作——《滕王阁序》。
次年,王勃乘坐船只从交趾县探父归来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6岁。
唐高宗闻之都为他潸然泪下......
如果天才王勃没有这么早夭折,那大唐的诗坛将会怎样......
喜欢请点赞支持啊!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少时我曾因喜爱背诵《滕王阁序》时,闻说他写这篇文章,是临场发挥,一气呵成,佩服得不得了。谁说没天才,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当年人人会唱的歌里面的这两句,谁知道出自一个小年轻之手?
背诵名篇有好处,虽然时间久了会忘掉很多,但终会记下一些妙词好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我没怎么搞懂,却很喜欢而记住了,可能是它“带有音乐节奏感”,气势和意境自不必说,大半个中国被它概括了!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叠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重霄”也就罢了,偏偏弄出“无地”来对应,我几乎不看注释就理解了“无地”,”云遮雾罩”是也!
多少名人雅士喜爱王文,甚至伟人也来打卡。毛泽东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是边吟边写,意犹未尽。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词美意深的句子,想忘也忘不了啊。
闻说好诗好词好句的标志是人们看过即能背诵(记在脑子里了),此言不虚也。
王天才少小就才情外露,敢于“显摆”,被官员知晓,荐于皇帝一一唐高宗也爱才,亲自接见一一小小年纪就被国家领导人关注,想想这个聪明小子,该有多厉害。
“显摆”很重要,这篇千古文章《滕王阁序》也是王青年勇敢地上“擂台”,三招两式就把“擂主”(”南昌市长”的女婿)干趴了。
一一不过可惜,官二的那篇早已拟好的《序》,要是也保存下来多好。怎么说当年的“南昌市长”,也是个优秀的伯乐,他爱才惜才,实事求是,在真人面前认怂的表现,未必就不出彩。
他的女婿其实也是个才子,据说当场把王文背诵下来了一一由此更见他岳父高风呢。
千古王勃,是我老陈最为欣赏赞叹的少年天才。
这个天才就是名传几千年,一文溢彩天下知。
谢邀@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什么是天才呢?
天才首先就是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在很小的年龄就展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才华。其次,天才的才华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高深。如果没有第二点,那么一个小时后非常聪明,但是长大之后却很平庸的人,只能称作“神通”,算不得天才。
为什么说“唐初四杰”的王勃是一位天才呢?我们看看王勃的履历,就知道他有多牛了。
初唐四杰
说到唐代文化,大家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肯定是“诗”,因为中国文化素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唐代的诗歌成就有多么高呢?据后世文献统计,有名有姓的诗人就多达2536位,其中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这四个不同的时期,也都涌现出很多大诗人。
唐朝的诗人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柳宗元、孟郊、韩愈、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戴叔伦、李商隐、杜牧等等。
而在初唐,诗词代表则为四个人所有,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其中按成就和才华而论,王勃居首。
闻名乡里,未冠而仕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闻名乡里,更是担负了家族的希望,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被父亲的好友杜易赞为“王氏三珠树”。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之处,因而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岁以后则饱览群书,奠定了丰富的文学基础。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行文流畅,一时不察遭贬官
话说王勃十六岁就成为了朝廷命官,这个风光可比那状元郎一日观尽长安花来的更加厉害,王勃也非常上进,他一边勤勤恳恳上班一边积累知识充实自我,同时才思泉涌,出口成章,每每遇到大事都会忍不住释放一下才华,发表一两篇文章以抒情怀。
但是,物极必反,王勃一不小心就把当朝皇帝唐高宗给惹恼了。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就这样,王勃被罢官了。
后来,王勃又二次出仕,任虢州参军,但是在此期间,王勃又出事了,这次情况有点严重,因为王勃窝藏了一个官奴,但是后来又怕事发连累自己,把这官奴给杀了。这件事性质非常恶劣,王勃被判处了死刑,但是刚好遇到皇帝天下大赦,因此算是留了一条命,王勃虽然没死,但是因此他此次的盲目做法,把自己的老父亲给连累惨了。
少年逝世,一腔才华付水流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地。
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非常大,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
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
文学成就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
少年天才王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冰王合成“初唐四杰”,但他却是他们四个中年龄最小,、成就最高的人。
他6岁就能把诗词歌赋作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14岁的时候应举及第,上书当朝宰相直述政见,宰相大赞,向朝廷写了推荐信。
15岁时呈《乾元殿颂》,16岁时就已经是朝廷最年少的官员。
他才十几岁就已经达到了别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光芒耀目。
19岁的时候就能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气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成为千古绝唱。然后却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人生巅峰……
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发去探父。这一次迎来了他的人生巅峰。宴会之上,酒过三巡。阎都督号召大家为此处重阳赛诗大会作序。在此次大会上,王勃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每一句都是精妙之句。
音律、对仗、词藻、典故,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后入常常把《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相比较,《岳阳楼记》只是融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才这么出名。单论文学艺术成就,我认为《岳阳楼记》远远不如《滕王阁序》。
杜甫曾这样评价王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留下你的观点看法,大家一起交流吧!
因为他达到了古代文人追求一生你未必可以达到的境界,临场发挥,一蹴而就,成就无法超越的经典。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这种情况不会超过十例,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清平调,杜甫闻官军收河北,苏东坡念奴娇,李清照渔家傲,辛弃疾别嘉茂十二弟(存疑),曹植的七步诗传奇意义大于艺术水准,算不上的。
这几个人王勃最年轻,所以他最妖孽,妖孽到绝无可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而且绝对不会有例外。哪怕他的生辰八字里面有八个文昌八个华盖也是惘然。
可例外偏偏发生了。
有人或许会问,这真的很难吗?是的!临场发挥并不难。别说那些古代诗人。就连浅薄如小可我口占几首也不在话下。写得好也不难。随便挑几个古代著名的诗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出经典,何况是无法复制的神品。
诗词文赋创作是水磨功夫。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杜甫达到“老去诗篇浑漫与”的境界用了30年的时间。
这种情况太稀少了。每个朝代顶天只有一两次。再看一下王勃的年龄,只能有一种解释。当时被紫薇星君附体。在那一天,整个大唐的天地灵气,整个神州大地的山水人文,都灌入到他的笔尖之上。
或者换一种说法,现代人会写诗词的肯定超过一千万人,比小学生作文都easy,但是会写文赋的不超过10000人。写出古韵的不超过1000人,写出文采的不超过100人,成为经典的没有,何况写出气韵,写出胸襟,写到后人望洋兴叹,找不到任何借口和理由。
所以他才被满天神佛所嫉妒。英年早逝。
王勃,他是初唐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年少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旧唐书》中记载: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小小年纪就显示出惊人的文学天赋。九岁时,王勃读名儒颜师古注的《汉书》,指出书中多处错误,并撰写《汉书指瑕》,博学多才。
十六岁,王勃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唐高宗读后,赞叹不已,对王勃赞扬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声名鹊起,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王勃最知名的作品是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一篇骈文《滕王阁序》,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令人赞不绝口,充分展现了王勃的文学才华。
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尤其是这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不朽名句,表现了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时,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参加宴会,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名作,这是一篇震惊四海的奇文,被誉为古今第一骈文,冠绝古今。唐高宗读到这篇序文,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勃,因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天妒英才,真是可惜。王勃的一生短暂但却无比绚烂。
6岁的时候,王勃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他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10岁时,他就已经饱览六经,相当于修完了硕士课程。
王勃有多牛呢?他曾被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也被世人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666年,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他还写了一篇文章《乾元殿颂》。这篇文章好到什么地步呢?好到连唐高宗都被惊动了。当高宗知道这样一篇词美义壮的文章竟是出自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手时,不由连连赞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话说回来,王勃在有了编制,吃上国家的铁饭碗之后,就经由主考官介绍去到了沛王府,并成功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有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闲得没事,就聚在一起玩起了斗鸡游戏。王勃作为李贤的下属,这时候当然要出来为领导办点事。他呢,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通过讨伐英王的斗鸡来为沛王助兴。
但王勃没有想到的是,这篇纯属用来娱乐的文章竟然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唐高宗一看,气得不行,当即怒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王勃虽然聪明,但到底太年轻。他不知道,在皇宫里,任何涉及到皇储之间的事,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可怜的王勃,刚刚才当上官,还没走向人生巅峰,就在一夕间跌入万丈深渊。在天子的汹涌怒火下,才气又算的上什么呢?
王勃落寞地离开了伤心地,他沿着汉中、剑阁,迈上了艰险的“蜀道”,来到了四川。
当然,年轻的王勃虽然被开除公职,但他还有朋友。
671年,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第二次高考。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是虢州司法,就对他说:“虢州药材多,你又是医学博士,正好适合你嘛。”在朋友的帮助下,王勃担任了虢州参军一职。
你以为王勃会自此过上风平浪静的生活?不,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王勃上任之时,根本不知道还有一场大祸在等着他。正是因为那件事,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
在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呢,将罪犯私自藏匿起来。后来他一想,这是违法的啊,于是一狠心就杀了这个官奴。这可倒好,堂堂少年天才竟成了杀人犯。后来东窗事发,王勃被投入了大牢,判了死罪。又恰好因为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而他的父亲也被王勃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这样写道“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辱没父亲,让你因我受累,是我的大罪,就算是要我粉身碎骨也不为过啊。王勃内心羞愧和自责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这一遭,王勃再也不愿意取追求仕途上的成功。675年,他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就在这一年,一篇旷古绝伦的诗歌在他笔下诞生了,也就是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话说那年重阳节,南昌洪州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了江南三大名阁之首的滕王阁。阎都督大手一挥,邀请了一众青年才俊来参加大party,一道登上滕王阁,把酒吟诗。
当然,阎都督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呀,想让自己的女婿吴学士在一众文化人里拔得头筹。所以,当他象征性地问,有没有人能够为滕王阁作序时,在座的人都推脱说,啊呀,我能力不够,不敢动笔啊。
这时候,吴学士摩拳擦掌,正打算开始他的表演,把提前准备好的美文拿出来秀一秀了。说到迟,那时快,一个愣头青从末座站起身,说“好啊,我来试试吧“。
此言一出,在座的人都懵了,毕竟这么不按套路出牌的耿直boy,也是很少见。此刻,阎都督的内心很绝望,但能怎么办呢?只能点头应允。
王勃展纸研墨,笔走龙蛇,当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一众围观的吃瓜群众也按捺不住,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
王勃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从滕王阁转身而去。此时的王勃,曾受到过众星拱月的待遇,也曾一夜间低到尘埃里;曾和王公贵族推杯换盏,也曾锒铛入狱,零落成泥。年少成名,惊才绝艳,终抵不过皇命难违,世间因果。这一次,他只是想去交趾,看一眼生活窘迫的父亲。
后来,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读完后,高宗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当他知道王勃因斗鸡文被驱赶时,不由说道:“是我的过错,王勃现在在哪,我要召他入朝“。旁边的太监却吞吞吐吐道:“陛下,王勃已经溺水去世了。”
是的,王勃在见到父亲后,便踏上归途。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而亡。那一年,王勃才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