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2023-07-27 15:37:46 条浏览

我总结我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1、学习学的是思维方式

2、学习学的是沟通技巧

3、学习学的是处理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的就是:德,智,体,美,劳。而大学阶段学的就是专业知识方面和社交能力方面,大学是你走进社会的一座桥梁,你的能力决定你怎么建这座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学的是思维方式技术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个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一些教育学者以及学生曾分享过他们的一些看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

“教育是我们抵御煽动者、假新闻的唯一防御措施,逐渐将我们推向反乌托邦的现实”

“教育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并在当今世界取得成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教育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个人自主权。它通过发展能力、知识、对世界的理解来实现这一点,帮助你独立行动,让你区分好主意和坏主意,给你一个空间来争论或玩弄想法。”

“教育在现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对自身追求的理解、欣赏和实现,对个体具有内在价值。在宏观层面,教育在社区、文化、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就是生命——你从出生开始,直到你死,它才真正停止。这就是你如何使用你学到的一切,塑造你和你的道路,并决定你一路上想要的生活。”

可以看出,大家无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大家的想法中窥见出:教育是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以及拓展发展道路而服务的。所以可以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而学习只是受教育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教育的形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际教育。

这里就中国教育和西式的代表-英国教育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而英国是西方教育的典型代表,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体系。

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英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

1.在英国和中国,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2.重视学生教育理念的培养。

3.在教师培训中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实力不同,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

1.思维不同:中国重视知识教育,英国重视能力教育。

中国老师教给学生任何课本上的东西;考试不能脱离教科书。而英国教师则注重能力教育,他们强调学生能够熟悉自己想知道的事物和现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正确的答案,发现新的知识。英国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2、方式不同:两国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不同,英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学的科目多,而中国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长;中国班级一般由50-60多名学生组成,是英国人班级人数的两倍。

3.差异也体现在班级的中心。中国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希望老师能教授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但不愿意被老师提问。英国的教学班以学生为中心,有丰富的讲座和讨论,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决定的。

可以说,其实不同的教育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的地方,好的教育能结合孩子的兴趣点,特点等来帮孩子拓宽发展道路,给孩子未来足够的选择。受到好的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学习,可以说广阔的学习就是学如何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实际每个人的目标和定位不同,学习的内容都会因人而异。只有了解了学习是为了自身以及社会更好的发展,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更好合理规划学习的内容,在收获了学习带来的自信后,孩子会爱上学习,从而对学习上瘾~

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了解加深的过程,当自己目标明确了,按照自身的情况努力学习提高时,学习的过程会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学习的意义,享受学习过程~

如果大家有对自己学习规划不明确,或是有去英国留学想法的都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哦!




小学阶段学习品格,养成习惯,学习方法




博采众长,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修成正果。




学习过程学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学习品质!

一个学过习的人,一个学习好的人,一个学有所成的人,跟没有上过学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品质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及成就大相径庭。

学习过程中首重的品质是目标性与计划性。当一个人想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心中都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期待,那就是渴望通过学习将来能够实现梦想或获得某种意义的东西。做事做学问有目标的人更容易投入时间、精力。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而计划性就是,这些带着理想信念上路的人不会走马观花式的心不在焉,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应付。而是从一开始就制定出学习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中途或许会有调整,但那只是节奏和步骤上的不同,方向目标是始终不变的!

其次,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失败,不是成绩不好,不是困难重重,不是屡遭挫折,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徘徊不前的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做学问如此,大多难以取得成就,做事更是如此。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荆棘遍布,困难重重才是生活的常态,一路顺风顺水,那是不可能的幻想。古之成大事大器者无不是如此,不惟有超世之才,更有坚韧不拔之志,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力争上游。

再次,学习过程中的品质还需有坚持不懈。学有所成的人没有一个是一蹴而就的,无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十年寒窗苦读,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甚至经历王国维老先生总结的那三重境界后方得始终。学问的高低不在天赋多少,而在于是否能苦学不辍的学习。这跟做事是一样的,挖井人不可谓不勤奋,不坚持,他也没有偷懒耍滑,磨洋工。只不过他的坚持没有盯住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的干下去,而是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是辛苦半生,碌碌无为一辈子。

学习的过程,就是增长优秀品质的旅途。学得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收获的品质绝对是终生的财富,这不仅对收获知识取得高分有用,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困难,挫折,挑战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中学的应该是两方面:一是学懂书本知识,弄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学为人处事之道。




学习过程中学什么?

傅盛的认知理论讲,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层级: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那要怎样做?

关键是提升问题意识,就是在你能够把问题当问题。

方法:学会对问题的定义,自己培养PDCA的能力。

问题如何定义?

比如:今天我身体不舒服,所以不能出门。

身体不舒服,是不是问题?是问题,但没有被定义不清楚。

如果说今天我发热到39度,四肢无力,不能出门。那么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问题一定是可衡量,最小单元化,才算定义清楚了。

另外要学习PDCA的能力,也就是面对问题建立起处置的逻辑能力,凡事能够形成闭。

最简单的例子:

P你做到了吗?做到了做对了目标是什么?

D接下来怎么做?

C你做完了吗?

A没做到,哪里没做好?接下来准备做什么?

这就是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置的基本逻辑。

一旦有问题意识,那么做对的事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同时才能真正做到把事做对做好。

以上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什么的回答。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常遇到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学习问题太复杂了,这个问题不仅直接与人的经验有关系,而且,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脑科学,甚至是人工智能理论,在经验上,很多人都能说出一点儿关于学习过程的体验,但是,要比较深入地描述出学习的具体心理过程或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仅仅从心理学方面讨论,学习过程至少涉及到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而就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对于学习的解释,认知理论是很值得重视的,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有德国格式塔学派(gestaltpsychology)的代表人物考夫卡,瑞士的皮亚杰和美国的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等。而皮亚杰(Piaget,J.)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解释学习过程比较令人信服的理论,而且也是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肯定的理论,也是很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而起初,儿童是凭直觉产生概念,而这些便是“原始概念”,它们是构成思维的基础,当儿童有了这“原始概念”之后,他们便会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而形成新概念,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当这种认知结构不断积累后,智力就不断提高,知识也不断增加,这便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儿童学习新的词汇或概念并不一直是量的积累方式,当儿童有了“原始概念”的积累之后,他们学习新的词或概念就会快得多,会是几何级数地进步,所以,有时候大人会很惊奇,会问:某某儿童怎么突然那么会说话了?

皮亚杰还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指的是动作的结构,当儿童的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重复出现时,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于是,就会有“动作印象”。“同化”指的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主体的动作,比如感受周围环境,会将对于环境的一些印象纳入到汇总或整理到头脑心理图形中,提高认知;顺应指的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在感知周围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印象变得顺从环境印象了。在“同化”中,对环境的印象顺应了心理因素,而在“顺应”中,心理因素顺应了对环境的感知。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互动的。“平衡”,“同化”与“顺应”在认知活动中不调节成平衡,使认知不断进行发展,学习也就渐渐有成效。最初的图式是与生俱来的,而随着认知活动的展开,新的图式便出现了,儿童认知有了新的阶段,后天的因素通过认知进入图式中。

在皮亚杰看来,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约从出生~2岁左右),这属于前语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觉来与外界取得平衡,开始让心里接触环境;其次是前运算阶段(约2岁~7岁左右),语言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言语来表达,接着,也开始符号来表征内心感受和对外界的认知,但是,此时儿童经常要借助于形象的表达,还不具有计算的能力,思维以直觉性为主,表现出非逻辑性的特点,而且,儿童有自我中心特征,似乎周围事物对是以他为中心的;再次是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11岁左右),此时会算数了,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一些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对于具体事物依赖性还很强,不太会“抽象”,依然喜欢“形象”的;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15岁左右),能将思维形式与内容相分离,能以“如果……”进行思考了,能假定并对假定进行验证,会进行抽象思考了。儿童长大了,思维进入抽象的逻辑的阶段了。

其实,皮亚杰说的是,儿童的认知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前语言阶段到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接着到形式运算阶段,而感知、思维是由具象到具体,由形象到抽象,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也是从不会数数到会数数,从不会假设到会假设,从不会逻辑推论到会逻辑推论的过程,而认知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发展往往是群体发展的缩影,人类早期就像是“儿童时代”,后来才进入“成年”“老年”时期,也是先只知形象、具象,后来才懂得抽象和逻辑推演。所以,原始人很擅长于“原始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到后来,人的理性思维,逻辑行为,哲学抽象等才发展起来。

此外,个体的具体学习过程,其实也常常是有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而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就像心理学家经常强调的,从感觉到感知;再到感悟、情感;再到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渐渐认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思维也越来越会抽象。

以上主要是转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学习理论观点,供参考!




想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谈一谈对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区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听了很多课,关于七年级上册4.3角一节教学,同一教学内容,集中听14节课。教学能手评选课,老师都重视,准备很精致。教学设计各有千秋,课堂展示精彩纷呈,边听边思考,受益匪浅。觉得这些课有共同特点,截取期中一节课一个片来分析,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图形知识,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以此进一步认识感悟学习过程。

这是一个测量角的度数的教学片段,如何测量角的度数,老师讲操作要领:对中、重合、读数,一边解释步骤,一边用ppt动画演示,测量每一步展示的清晰、直观,再问同学如何测量角的度数,学生对答如流,教学活动组织流畅,堪称完美。在这些同课异构课中,类似的学习活动场景很普遍,可以想象实际常态课中,这样的操作更有普遍性,他们的共同特点或者说本质特点是媒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媒体替代了学生双手!学习测量是让学生动手就可以了,尝试徘徊失败很正常,贵在经历体验和感悟,听测量、看测量是没有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上很多时间,学生是在等待老师的操作,在等待屏幕跳出的“下一步”,期待自己的观点与老师课件预设结果一致。如此操作,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学生不断产生的新奇想法、扼杀思考力、扼杀学习激情、扼杀学习灵性!

什么是学习?宏观意义理解是能改变自己,影响生活,可以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学习,我们的课堂学习是大学习范畴中的一部分,课堂学习是预设学习方案,在特定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媒介,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产生新奇的想法的过程。关于老师课前学习活动预置可以根据学情和教师自身风格的不同进行设计,形式多样很正常,但是必须保障学习活动的真实发生,是保障学的有效,而非讲的精彩,更不应该是课堂本真被精彩课件淹没!合理接触媒介、通过实践进行反思内化且不断分享自己新奇的想法的过程就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

角的认知一节真实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其关键点是——确保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做一做去体验和感知,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关于角的认知亲自动手折一折、指一指、说一说,角的形象不只是在教室中有,让学生体验感知到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认识到理解角的奥妙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体验到角无处不在,角的形象在具体操作中逐渐明晰的,有实践经历,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去体验和感知,理解角的定义时,学生动手去画角就可以真实体验到什么是“从同一端点出发”,什么是“无限延伸”,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画出1°的角、画出1″的角的画图尝试过程中感悟到1″的角有多小。

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去体验和感知,角的和差倍分关系认知,可以用一副三角尺尝试拼图;比较角的大小就可以直接去测量,直接让角叠合在一起,然后思考内化生成理念。通过回顾时间单位换算,类比迁移到角度的度分秒换算中去,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是双手帮助大脑思考。

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去体验和感知,真实提出质疑、真实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学生的奇思妙想,产生激动不已的观点很多时候是在交流中被激发出来的,必要的交流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质疑角的n等分规律,将角的比较经验、角的计算经验、关于角的画图经验熟练准确的介绍给同学,在输出中提升认知水平。这样的交流是创造价值的交流,自然是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学习过程是经验积累、提升思考力、促进智慧生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感悟,动手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学生不仅仅是在简单操作,而是用手在体验、用手在思考,手的操作训练实际上是对大脑操作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真实必要的实践操作过程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

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高高兴兴的叽叽喳喳的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画面很美。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