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 17:00:44 条浏览
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管理员的儿子,七岁左右,也在图书馆玩,小朋友待了一会儿,不能跑,不能叫,很快就无聊了,对他妈妈说,自己要看书。
于是他的妈妈,一位80后女性,为他找来了《射雕英雄传》,那是一本十分破旧的版本,估计曾经也被翻阅过无数次,上面除了封面,全是文字。
让我吃惊的是,小朋友居然读了进去,一个下午,直到我离开的时候,依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沉迷其中。
第二天,同样的位置,我又看到他在向他妈妈要第二册了。
在动不动就移山填海,毁天灭地的网络小说面前,金庸武侠的确式微了,这一点,从金庸武侠改编剧的演员表就能看出来。
看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确确实实的变少了,因为大家的选择变多了,所以人们的注意力很难像上个世纪中后期那样全部集中在一起,这是历史大势。
不过只要真正接触过金庸古龙和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的人,应该都会喜欢上的。
应该是看得比较少了。
我的女儿今年11岁,去年她看了我推荐的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乐不可支,看了三四遍,每次的重点都不一样,可见文笔和内容没有问题!《射雕》中丘处机和江南七怪一诺千金寻找和培养故人的孩子,全真七子马钰匿名教授郭靖内功(他明知郭靖要跟杨康比武,郭靖赢了,就是全真教败了),王处一为了郭靖和黄蓉两个小孩独挑王府(王府哇,大哥!看一眼都是罪过),是何等样人!现在一想起还让我血脉喷张,浩叹不已,可见价值观也不是问题。那么是哪出了问题呢?
1.读书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当年有句话叫“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可见其传播带有而今的网红气质。上初中时电视台播放83版的射雕,被家长告停了一年,说是影响孩子高考。我们更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夹击之下看完的小说,所以说其传播有如开闸放水,是具有势能的,对我的影响有如看电焊条打了眼睛,是灼伤性的,不可逆的。换句话说,带了光环。
2.阅读习惯的改变和信息渠道的多元:长春市有一个光复路批发市场,当年摩肩接踵,如今清淡了许多,除了需要硬件升级,产品附加值升级之外,更多的是受众群体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一旦开始,如有如支付宝怼现钞,一打一个准。应该说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拥有共同的记忆是幸福也是不幸的,共同的爱好代表着信息的单一和主渠道!
3.个体见识的提高和个性化的思考:当今的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用郭德纲的话说“吃过见过”,所以即便看了,也不过是一本好小说而已。当年我为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愁肠百转,可能对我来说不只是武侠小说……
据我身边的环境,身边的小孩基本不看!我的小孩是不看的,电视剧也不看,金庸老先生,传承的目的,基本达到,我们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是金庸作品的忠实拥泵!也是传承了书中的侠哦一本色,家国情怀,当下的时代传承用更加自信的本色逐步展示,这是每个时代发展的必然存在,所以一个时代一种情怀,总之一句话!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更有资格去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吗?
金庸武侠小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看了。
如今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丰富,每天的电视电脑手机都玩不过来,谁还去看书。
我家孩子,一放学就玩手机游戏。书也买过不少,还是自己主动要的,但是吸引力远远沒有各类游戏来的大。何况金庸小说被翻拍多少遍了,为效率着想,为什么还要再浪费时间去看书呢?
纯属个人看法,有不足之处,你来打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