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11:02:06 条浏览
审美标准是存在于自身的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所处的环境,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同一件书法作品,让不同的人评判,有时候真的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
这里只能就书法的基本共性作粗略的介绍。第一点,看他的整体形式,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轻重搭配是否适宜,枯润浓淡是否协调,大小比例是否得当。
第二点,布局没有太多的问题,就能进行这一步的分析。缩小范围看他的结构,每个字笔画问的结构,间距,斜正,方向,向背,揖让等等问题进行观察,有没有过分夸张或是急促紧张的地方,或者左右分家,或上下歪斜,或头重脚轻等等问题。
第三点,水平高低就决定在一个人的笔法掌控能力上,看他的运笔是不是稳健,起止收放是否自如,轻重提按拿捏的分寸到不到位,细节处理是否精巧,
其他方面的诸如风神,意趣,韵味,古拙,等感性的东西,完全取决于你的观感体会。鉴赏一幅作品,走马观花似的是不能看到其妙的。欧阳询一次骑马外行,看到路边一块石碑,为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所书,在马上随便看了一遍,觉得很平常。便离开了,走了不远,又回来看了一遍,原来还是很不错的,又再看了一遍,则为之折服,翻身下马,就在石碑下坐卧观看,三日三夜不忍离去。
就说这么多了。关注,关注问答。子衿与你一起分享学习书法中的一点一滴。
简言之,一眼看上去漂亮,二眼看下来舒服,三眼细细品有味...这三眼全达到却不容易!
单就作品本身而言:首先,我要点赞的是这位写字者爱好书法!不爱好书法,对书法没有一些功底和感悟是写不出这样的两个字的!从枯白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些审美感的!但就是因为过于追求枯白感,也暴露了一种痴枯的错误!真的过了!这样过于所谓的“艺术化”地对待祖国的汉字,是思想的错误,理解的错误!要不得!会挨骂的!确实过格了!枯是老的体现,但枯过格了就已经走向浮躁了!有良知的人是不会买你的账的!
既然把作品摆在那让大家评论,那就得各抒己见,不能千人一面。人的审美标准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声音。首先,看到两个字的第一感觉是大气,稳重。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就来了(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没有人云亦云,是我千里行独特的声音)。
一幅书法作品最基本的是风格一致,写了两个字,风格再不一样,就有点不伦不类。先看一下‘大’字,横画的起笔,撇画的起笔,还有捺画,如棉裹铁,真气内敛。再看‘地’字,第一笔横画还行,再往下,作者突然改变招数,或是想独出心裁,不再用中锋行笔,我真搞不清楚后几笔是怎么鼓捣出来的。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按照大字的风格一路写下来,这两个字我敢肯定一定是妙不可言,可现在完全变了!作者肯定是想与众不同,高呼一声,让人振聋发聩,其结果适得其反。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人的感情自然流露的产物。我们再回头看那个‘大’字,怎么会写到第二笔‘撇画’的下半部时,笔上的墨突然干了,出现了飞白,这很奇怪。‘地’字也是巾帼不让须眉,飞白再现!
仔细分析之后,我的感觉是大厦将倾,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随后地面上狼藉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