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 16:34:30 条浏览
推荐唐浩明版
唐浩明的曾国藩传,我已看完。
清史稿曾国藩传,唐浩明《曾国藩传》
张宏杰与唐浩明的都看过。简单说一下。张宏杰的更系统,更真实。唐浩明的更虚化更小说化。
没人能补齐曾国藩十九岁以前的内容自己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到咸丰七年的经历。
两个版本都读过,初读就读张宏杰版,精度就读唐浩明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曾说:“纵观古今世界,除了曾国藩,没哪个人如此禽兽的对待同胞”。他说,曾文正的最大遗产与历史贡献,就是“让中国人多留了至少50年的猪尾巴”。
孙中山将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也斥之为“失身于异族”、“忘本性、昧天良、去同族而事异种”的“汉奸”。曾国藩也不例外,是汉奸。
以前想读曾国藩,也在网上问过这个问题,同时自己也买了三套
一套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捷的统述了曾国藩的一生,以史料书信为基础,通俗易懂的讲了曾国藩,如果第一次想认识曾国藩的成功成长之道可以看这本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这本书从几个专业方面概述了曾国藩,但是专业性有点强,通俗性不好,建议做个参考!我买了读了几章就放那了!
林乾老师的《曾国藩传》分上下两册,我最近就是读这一套,这套书充分在史料和书信为材料下,撰写而成,感觉内容充实,可以充分的了解曾国藩的人生轨迹里程,这本比张宏杰的写的充实!详实,也算通俗易懂!强烈推荐!
另外市面上大家推荐的唐浩明的曾国藩没看,不好评价,因为是小说题材,不免有所文学加工,了解一个人物,先从史料中学习,等了解差不多了,可以再看看文学加工的小说!
极力推荐唐浩明《曾国藩》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本人物传记,而是一本演义小说。但是唐浩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对曾国藩的研究长达二十年,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也有十年之久,他为写这本书更是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光是准备的书稿资料就有了1500万字。读完《曾国藩》全书给人的感觉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全书一气呵成,书中的用词独到、精准,每个场景都精心布置,力求还原历史,绝对是经典巨著。
《曾国藩》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源于历史,却又不似正史那样枯燥乏味。全书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生动刻画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对照历史,细细思量,不禁感叹,历史上的人物也就不过这样了吧!
《曾国藩》分为上、中、下三册,全书从他科考高中开始,后官居礼部右侍郎,千里奔母丧归家,守丧期间,遇长毛造反,他被迫墨绖从戎,出山平乱,从此展开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曾国藩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曾国藩嫉恶如仇,眼里不揉沙子,也因此树敌过多,处处碰壁,终应了“钢极易折”,无甚功绩。后半段的曾国藩以黄老之术为人生标准,为人处世,懂得变通,学会迂回,最终成就不朽伟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终成千古一完人的伟大形象。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部分:
一是曾国藩考进士落第时的描写,写出了曾国藩的洒脱,尤其买书后和父亲的对话很感人!还有曾国藩的刻苦学习给人印象深刻!
二是曾国藩当了京官后的自我修身,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练习静字功。还有官场升迁宦海沉浮,都让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三是打太平天国屡次受挫,受到湖南官场排挤,曾国藩由儒家到法家再到道家思想的转变,和做人做事的方式,让人解渴。
总之,看这本书基本可以了解曾国藩了!
推荐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在400多页的书籍里了解了曾国藩的一生。
可敬,可叹,可歌颂。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京官时代、湘军崛起、总督生涯、曾国藩的最后岁月。
其实不管是哪一卷内容,单拎出来一部分,都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因为,曾国藩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借鉴的地方了。
他的高度自律,他的用人之道,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圣贤之心……
怪不得,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把他当作自己的精神偶像。
翻开本书,看一个普通人,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逆袭到圣人的?
01:京官时代
在京官时代这一部分,作者张宏杰讲到了曾国藩的科举之路以及他要做圣人的决心。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不属于天资聪颖之列,笨拙的他在科举考试中受了很多挫折。
连续多年考试失利,让他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并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为了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努力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只要方向正确,它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就这样,他成了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等。
当然了,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知识。
就像曾国藩所说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既然天生钝拙,那么不如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所以,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02:湘军崛起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长,大致包括如何一步步创建湘军,如何与太平天国作战,以及完败太平天国后的功成身退,还有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
只能说,曾国藩的人生太漫长,太惊奇,太曲折,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值得记录的故事。
在这里,我想从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来讲下曾国藩的人际交往之道。
曾国藩一生朋友无数,且多为深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曾国藩一生功业,多半受朋友相助。
当然,这也跟他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诚心诚意对待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咸丰九年的左宗棠,因为凌辱朝廷命官被捕,曾国藩全力以赴,托关系走后门,帮他化解危机。
待他脱离危机后,向皇上力保他,并在咸丰十一年把浙江军务全盘交给他,左宗棠这才有了被朝廷重用的机会。
可以说,左宗棠的一生事业,都受到了曾国藩很大的提携。
可是左宗棠并没有感激涕零,反而在湘军攻下南京后,向朝廷上报奏折,置曾国藩于不义。
左宗棠做出对曾国藩不利的事情后,两人彻底交恶。
不过失和之后,曾国藩并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怎么跟人谈论他和左宗棠的是非短长,可谓是做到了“向往于江湖”。
而左宗棠每见一人,都要谈他和曾国藩关系的来龙去脉,每次都要“大骂”曾国藩。
面对左宗棠的不断攻击,曾国藩要求自己的亲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而他更是对左宗棠的攻击不做出任何回应。
甚至,在左宗棠受命镇压西捻军,缺少粮饷时,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不但足额而且及时。还把自己最得意的部下交给左宗棠使用。
这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交集,却让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
在曾国藩去世后,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一副谁也没有料到的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幅挽联,既是左宗棠与曾国藩多年恩怨的和解,也是曾国藩气度和境界的体现。
03:总督生涯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曾国藩的人才培养计划。
曾国藩认为人才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
曾国藩的身边,保持着一二百人的幕僚队伍,所谓幕僚就是助手班子,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追随曾国藩,成为曾氏幕僚的一员呢?
除了曾国藩自身的魅力外,更离不开他的人才培养策略。
1.寻才。
曾国藩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贴出告示,“询访英贤”,凡是有一技之长者,定收为己用。
2.观察。
每有来投靠的人才,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
李鸿章到来前,曾国藩就先寄给他三百两以安其家。李鸿章到来后,曾国藩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与他多次会谈,就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他。并让他随同曾国荃进军景德镇,就是为了考验他的见识。
3.培养。
他的培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举行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一种是通过谈话,也就是所谓的面授。他不仅经常找人个别谈话,还利用吃饭时间,向幕僚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
而曾国藩对李鸿章这个人才更是尽力雕琢,全方位的改造:
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让他养成了每日早起的习惯;李鸿章平时爱吹牛,在曾国藩面前却从不敢造次;李鸿章遇事容易动摇,曾国藩经常教导他遇到困难要挺得住。
培养人才就是为了服务于朝廷,所以曾国藩尽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的机会。他的幕僚大部分在幕府成才,然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就这样评价过他:
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虽然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曾国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广博胸襟和高深境界。
04:曾国藩的最后岁月
如同走向末路的晚清,曾国藩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直至最后病逝。
但更确切的是,他是活活累死的。
他为了大清,为了这个国家,耗尽了全部的心血。
即使他知道这个国家已危在旦夕,即使他知道清政府的统治已腐败到骨子里,即使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
可是,他还是肩负起了拯救晚清的重任,成为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
有人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的。
但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借用作者张宏杰在结尾说的那句话: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