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2 17:06:47 条浏览
礼学实用而实用,应该去做相对应的改变,比如IPA的礼学应用平台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微信回复了老板一个“嗯”,结果被老板教育:“和领导、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微信的基本礼仪”。
网友表示很委屈,准备辞职。
现在网络社交,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生活中
参加工作后,每个人线上社交里都会有很多的工作群存在
例如我是做销售工作的,每日早上要在群里发工作计划,晚上要发工作总结.
群里经常会有通知,如果不即使回复收到都会被骂到,甚至不回复还会被罚款。
对此,就个人我表示很理解。
2
当下网络确实很发达,导致平时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
线上社交,打字聊天都是隔空的,有时候即使与对方认识,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听不到对方的语气。
我们只能通过对方的只言片语加以想象了。
相对来说网络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你给对方发了一堆长篇大论时候,对方回复一个“嗯”或者“好”。
相信此时你看到心里也是不爽的。
但是
这个长篇大论的尺度也要把握好。
当对方不像听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时候,你发了一堆长篇大论或者几段满60秒的语音,此时接收信息的人内心肯定也是崩溃的。
内心有很多话想对对方说,真的不如见一面沟通,互怼互掐互黑这样感情来的深。
你跟对方没有深交情时候,就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也无须把自我角度和观点强加于人,哪怕你是他的领导。
有些人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领人厌恶反感的的事情。
就像文章前面说的这个例子一样,因为这件事其损失了一名员工,间接的损失的是其自己的利益。
员工离职,在招人培训上岗都需要一个过程,算下来这也是一项人力成本,耽误的是其公司客户的时间。
当线上网络解决不了产生分歧不同观点时候,这时候理应线下面对面沟通更顺畅。
3
杨紫的好人缘,全靠她的真性情。
前一阵,杨紫又开始说真话了,还说出了无数人积压心底许久,依旧不能释怀的那句呐喊:发微信,别再问我“在吗”!
这个社交黑洞,着实困扰着无数人,反正留言里全是黑人问号脸。
大家的疑惑只有一个:又没在用QQ,每次打开对话框前,要看看头像边上究竟是绿点还是黄点。就像杨紫说的:不出意外,我这几十年都在啊!
现在目前大家都有一个常识,出于礼貌!能问出“在吗”的人,多半有求于你。
要么就是有难以启齿的事要降临到你头上。朋友家人往往直来直往
只有这种人,开门见山感觉唐突,用“你好”之类的话,做作又见外。“在吗”因此
杀出重围,成为此时矮子里面拔将军级别的不二选择。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最讲究分寸感。而所谓在分寸,就是恰到好处,才是最佳状态。
社交网络礼仪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让沟通达到目的。
很多人认为现代人们都比较心浮气躁。可是却比较认可韩国和日本人见面鞠躬点头的礼仪。其实他们是从我们中国古人那里学去的。
大家很少看见出家人红头涨脸的吵闹和骄横跋扈的语言。都知道信佛人拜佛求福禄,可是大家不知道修佛人拜佛主要还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谦卑的心。通过磕头鞠躬等动作可以把呼吸调整一下,不至于伤到脾,脾气好了,人就随和了。
过年给家里长辈磕头,平时和亲友同事见面打招呼都鞠躬九十度很利于我们培养一颗谦卑的心。即利于社会和谐安定,又利于身心健康,这个即是华夏炎黄子孙该有的礼仪,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何乐而不为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在继承经典的前提下,不断改良,以求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对于礼仪,当然也是需要不断改良成现代礼仪,才能继承和发展。
学礼先立德,德为礼之本。
有的人没有学过礼,但他如果有好的德性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往往就是礼的模范。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向都是“留精华而去糟粕”
对于好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我们自然要去传承,学习,而不能忘记
当对于一些明知道是不好的,有碍与社会发展的文化礼仪,必然要是去除的,或者改善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能因为是传统文化就是不分好坏的保留和传承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礼仪也一样。在去除和保留的同时,改善也许是最佳选择。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适应了社会发展。
古代传统的与现代的并存,西方泊来品与东方中华国粹并存,只要最终扬善抑恶,改善了社会生活,留精华而去糟粕就是好事。
记得有次去参观某个学堂,正好有个家长进来,一进门,他就对我们行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彻底把我惊住了,没想到这个时候还有人行古礼,一下也不知道怎么回礼,只微微鞠了个躬。
礼,是随着时代日益简化的,以前有跪拜、作揖,现在是握手、举手招呼、拥抱等。时代节奏越来越快,繁文缛节也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被简化是必然的。
至于改善古礼来适用于当今社会,想来不必了,全球化、国际化,握手、拥抱这些西方礼仪配合着我们身上的服饰很搭,要不一路上九十度鞠躬行礼,上班可是要迟到的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