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书法史上,哪一个时期的楷书最值得学习借鉴?

2025-01-12 16:59:50 条浏览

谢松风阁主邀答这个问题。就楷书来说以朝代为代表的也就晋唐了这要看学书者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了就像进入了服装商店看你喜欢什样的风格和款式;…追求灵动飘逸顾盼生姿的晋楷(不过资料少点);险峻平淡秀润停蓄的欧楷;宽博雄强篆籀之意的颜楷;铁画银钩一丝不苟的柳楷……




元朝,巅峰之作




我觉得先写魏晋的,再写唐楷,当然,初学者可从唐楷开始,因为魏晋多以小楷居多,且小楷又难写。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写小楷。




中国书法史上哪个时期的楷书最值得值鉴




从常规上看,唐代大书法家颜、欧、柳学得最多!但是我以为,恰恰不应该学这些人,学得人太多!倒是禇遂良的楷书值得学习,笔法细腻灵动,对学习行草书有大好处,而且入展率高!

如果放弃朝代来看,学习楷书最佳选择还有两种。一种是向上追,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的,更入古,更高古!另外一种是向魏碑学习。相对于唐楷而言,魏碑更活,更有运动细胞,更有生机!




简单回答:从唐楷入手,欧、虞、褚、颜、柳均可,随人所好。下面详细分析,以期对您有所帮助。

楷书名称的由来(可跳过此段读下文)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模、楷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枝疏而不屈,以形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模楷、楷模同义,皆为模范、法式、典则之义。在书法史上,能为人仿效学习的书家或法书都可称为模楷或楷模,之后,逐渐趋向以楷书、正书、真书三种主要名称用来指称楷书了。当楷书成为人们广泛取法学习的标准书体之后,楷书的指称便由泛指逐渐固定下来而成为专指了。

汉字字体演变图

楷书的前世今生(可跳过此段读下文)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于魏晋,盛极于唐,是汉字书法中成熟最晚的一种主要书体。楷书的诞生与成熟,为汉字书法的书体演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汉字书法在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历经二千余年的漫长历程,经过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主要形体的巨大变化,完成了汉字书法的本体构建,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楷书之后,竟然不再有新的书体产生,是什么样的内部自律与外部规定使得汉字的书体演进戛然而止?真是一个使人颇感神秘而又十分有趣的文化黑匣子。楷书呱呱坠地之后,人们在二维空间中再也难以拓展纵长、宽扁、方正、任意多边形之外的更好的空间分割形式;再也找不到方、圆、藏、露、中、侧、曲、直等线条基本形态与疾、徐、順、递、顿挫、平动、提按、纡转等基本时序运动方式之外的更好表达方式,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规律,几乎囊括了一切有才华的艺术家们在对书法艺术创造与探索中的全部智慧与想象力,几乎包含了人们所能想得到的各种表现手法、技巧与形式的基本框架。于是汉字书法的书体构建大功告成,后人只能在不同书体的风格流派特征的创造中去纵横驰骋,一展才华。

如何选帖?

在几千年的书法史长河中,楷书一直是一大主流,它既有很强的实用性,也不乏审美性。作为学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名碑法帖,必须择善而从才有收获。那么如选择楷书法帖呢?下面我们提出几个原则。

一、取法乎上

初学书法,必须取法乎上,否则会堕入末流。那么,什么叫取法乎上呢?我们认为,法则性与艺术性是检验一个楷书法帖高下的标准。所谓“法则性”,即无论是基本点画,还是间架结构与章法,都合乎作为楷书应有的技法规范,通过对它的临摹,可以掌握这些技法规范并能由此而触类旁通;所谓“艺术性”即它不仅规范而有法则,而且其笔势、笔意、结字符合审美的要求。观之,可以怡人,临之,可以醉人。

有人以为“取法乎上”就是时间越古越好,其实不然,楷书从发展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法则的建立与完备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只是到了唐代,楷法才算大备,唐楷成就高,法度规整,形体完美,结构精到,因此,初学从唐楷人手,就是取法乎上,初学者应尽量采用最接近真迹的精良版本。待有了一定基础:再学魏晋六朝的楷书,可于法则之外,得到古雅醇厚之趣。在楷书中,对于初学者,墨迹本由于起止清晰、用笔明了,便于观察,收效可能更快。但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辑》中,把贬抑唐楷,认为:“承陈隋之馀,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所以初学者从骨法洞达雄强,结体端庄谨严的魏碑学起,也是一种方法,但不是主流。

颜勤礼碑

二、因人而异

楷书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古朴,有的秀雅,有的萧散,有的凝重,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好进行选择。有人喜欢清劲典雅一路的,如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褚遂良的楷书便可引以为法:有人喜欢雄浑厚重一路的,如颜真卿、郑文公碑即可效法;有人喜欢方笔,如《张猛龙)、欧阳询楷书可资借鉴;有人喜爱圆笔,如《瘗鹤铭》虞世南楷书便是正则。

择帖如择偶,首先必须自己喜爱它,才可能建立感情,将精力投入其中,才可能收效最大,切不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表面上遍临百家,实际上一家也没掌握,如此只会徒费光阴。

三、习楷顺序

写楷书要先写大楷,大楷写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写中楷,中楷写到像样了,最后再收放为小楷。大楷最好从颜体入手,中楷最好从欧体入手,小要从钟繇、王羲之的书帖入手。

附、楷书范本例举(供择帖参考)

1.魏楷系列

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2.墓志系列

《张黑女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3.唐楷系列

《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自书告身》《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

4.小楷系列

《玉版十三行》《灵飞经》《黄庭经》《汲黯传》,以及钟繇小楷、王羲之小楷、王宠小楷等。




唐代的楷书最值得学习借鉴:备极楷则,名家辈出。

欧阳询:融隶入楷,瘦硬多方,所谓戈戟森然,秀骨清相。

虞世南:藏锋圆笔,结字修长,故而端正静穆,秀色俊发。

褚遂良:用笔独特,虽瘦实腴,可谓俯仰有情,意生法中。

颜真卿:蚕头燕尾,外拓如弓,雄浑刚健,大气磅礴。

柳公权:起笔夸饰,逆锋成方,严峻挺拔,精练遒劲……

总之,唐代书家如百花齐放,楷法多姿多态。




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入门学习书法的典范书体。虽然有些人认为用其他书体一样可以达到入门学校的效果,比如篆书、隶书等,但是楷书的实用性是这几种书体中比较强的,所以用楷书作为入门书体比较合适。

但是楷书也分好多种,有不同时期的楷书以及不同流派的楷书书法。所以该如何挑选、学习,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对楷书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详加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不足,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找出比较适合学习的楷书书体了。

因此,从楷书发展的来源看,它似乎经历了5个阶段发展阶段。

从东汉末以后,隶书的书写姿态发生变化。汉末魏晋的书法家虽然主要致力于行书、草书的创作,但是对楷书同样也有一定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楷书大部分是从写经体等民间书体中发展而来,更多的带有书写的自然性,还远远没有达到书写的艺术性,尤其是我们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更是如此。

汉末魏晋之后,南北朝时期,魏碑等碑学书法相继问世,在字型大小以及书写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变化,尤其是很多原先隶书中的隶书笔意明显的被改变了,结构布局也趋于平正。

从汉末魏晋的小楷,一直到到南北朝的魏碑,这算是楷书发展的两个阶段。魏碑虽然与后世楷书在形态上有诸多差异,但是究其本质而言,仍然是具有楷书的因素的,可以看作是楷书发展的先导。

魏碑之后的隋唐时代,先是隋代墓志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唐楷发展的铺垫和过渡。这一时期隋代墓志中的楷书作品有些已经很接近唐代楷书了,比如我们就以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和隋代墓志中的《苏孝慈墓志》做对比,就会发现他们几乎是一样的,甚至可以在笔画、结构上可以找到诸多雷同之处。由此可以看到,隋代墓志为唐楷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继承、模仿的基础。

唐代楷书沿袭前人经验,但是更加工整细腻,尤其是在楷书法度的创制方面有很多贡献。唐代楷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代表性的时代书体,同魏晋行草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唐楷在内在法度上达到了和谐统一。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中,唐楷有三个。

宋元明清时期,楷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往实用性方向发展的馆阁书体,一种是往艺术化方向发展的楷书书体。馆阁书体可以被看作是“书法”的一部分,但是馆阁体程式化的表达和偏于实用、忽略真情实感的书法倾向,造成了千人一面的书写态势,已经渐趋僵化。而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楷书创作受众更小,拘泥于于个人之偏见,难以博得大众喜爱。

这五个阶段中,初学者学习楷书的时候,应该选择哪一种书体作为入门学习的首选呢?

我认为唐楷可以看作是首选,也是最好的入门书体。因为唐楷书法更加集中的表现了书法中“法”的意义和存在。

之所以要以楷书作为入门书法的书体,正是因为楷书重视取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者以楷书为入门基础,将大有裨益。

当然其他书体也有学习的价值,但是就初学者而言,他们最好是从唐楷入手比较好。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任何一门东西,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算掌握了,而唐楷正是这样一个让人可以总结书法规律的书体。就其他阶段的楷书来说,它们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比如魏晋时期的小楷书法,更多是注重性情发挥;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书法大多数是民间艺人所篆刻的,因此它的“可爱”之处也在于它的朴实无华,但这样一来,也不容易让初学者掌握书法规律;隋代的墓志在法度上已经非常接近唐楷了,但是不是很彻底。宋元明清时期的楷书书法要么过度强调法度,以至于形成烂俗的“模式”,要么完全抛弃法度,更是挑战传统的审美风格,个性有余,法度不足,也不足以效仿。

但是唐楷也有它自己的缺陷,唐楷书法家中,欧阳询楷书尚可,但行书不佳,难以将欧楷的艺术逻辑完美的接洽到行书上;颜体书法雄强壮阔,但是有时候失之于文雅,有鲁莽之嫌;柳体骨力奇俏,但是瘦硬多节,失之于温润。

所以在取法唐楷的时候,仍需要注意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可以用魏晋小楷的潇洒、温润来弥补柳体、颜体的弊端。这也是我们了解楷书发展历史的意义所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