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学习书法先帖为宜还是先碑为宜?有什么区别吗?

2025-01-12 10:59:39 条浏览

不会选帖,徒费岁月

书法功课为你回答(公众号:书法功课)

对于初学者而言从他接触书法的那一刻起首先面对的就是碑帖范本的选择。面对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碑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初学者往往见异思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到最后一事无成、徒费岁月。

所以选择字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认为选择字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经典性原则。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取法决定眼光,眼光决定格调,格调来自经典。对经典的学习是任何艺术不二的法门。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视觉空间艺术有其相对封闭独立的发展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

以行草书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体系的根脉和树干而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则有如各部位的枝干,如果我们直接取法一些个性强烈风格怪异的所谓经典,则无异于在大树的细枝末节上汲取营养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而如果直接学习当代人一些不入流的所谓名家书法或直接抛开传统和经典搞所谓的创新,这样的学习则相当于在大树旁边的野草或荆棘上汲取营养,这已完全脱离整个系统定将坠入野道和魔道。

所以学篆必称秦篆、清篆,学楷必称唐碑、晋楷,学隶必称秦汉,取法乎上旨趣高远方能出入风雅、轶俗超凡,此中道理不可不知也。

二、先易后难原则

从字体学习来讲我们一般都认为要从楷书入手,再到行再到草,所谓先立后行再跑。

对于这种由易到难、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的学书顺序应无异议,但我们亦可根据自己个性特点不拘于以上顺序而进行自由选择。

如有初学者特别不喜欢楷书而喜行书,那先由行书入手也未尝不可。只要方法正确到一定水平后回头再补楷书。

如一教师让小学生尝试由大草入手要求学生忽略字形先着眼于线条、形态、质感、节奏的训练再转到篆隶和楷书。据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选择顺序要与学习中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相结合。

三、先静态后动态原则

关于静态书体中篆、隶和楷书学习先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初学者的首要训练目标即为熟悉工具、纠正姿势、改变习惯、体会用笔等。

特别是尽快掌握毛笔的中锋、铺毫、调锋等动作的敏感度和稳定性,熟悉笔墨纸的性能特点是能否有效深入学习的关键。

而从篆书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徐无闻篆书《战国临中山王三器铭文》

因为篆书笔法简单,即中锋平动为主,结构也相对单纯这能让初学者在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以达到所谓初学三立的要求即立法、立骨、立体。立法则下笔有源,立骨则下笔有力,立体则结字匀称。

四、先简单后复杂原则

有了篆书基础后再到隶书或楷书,则可解决笔法的丰富和变化。

如隶书是在平动的基础上加上摆动和转笔,楷书则在此基础上再强调提按。这对以后再选择适宜自己的主攻方向直至最终个性风格的形成便是有了重大的发展意义。这也符合笔法结构的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如在习篆的同时再辅以说文则可为以后文字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正如王澍《论书剩语》所云“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未理其本,随俗乱写耳”。

赵孟頫行书《跋怀素论书帖》

另外在同一种字体的不同范本选择上还要注意渐进的问题。比如以二王作为主攻方向如果一开始即学《兰亭》、《圣教》往往不易上手。如先由米芾、赵孟頫或孙过庭入手再到二王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五、先墨迹后拓本原则

对于初学者还要特别注意,在很多可供选择的范本中首先要选择法度严谨、技巧规范丰富、字数相对较多的范本,再者要尽量选用印刷质量好,字口清晰的墨迹本做范本。

我的回答如果对您有用

请微信搜(公众号:书法功课)关注




碑帖各有所長,還是多寫多思為宜。子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贴学和碑学都是学习书法的宝贵财富,都应该学习。但最好要有个先后顺序。就像我们上学时学习知识一样,先打一个基础,再接受难懂的知识,像一些楷书字贴就容易接受,平时也能用得到,所以学习起来容易理解。而一些碑贴之类的字贴,看起来有古拙之美,如果你没有书法的底子,直接临写就容易找不着方向。所以笔者认为初学书法还是以贴学为好!




谢邀,个人以为初学书法应先从碑入手,初学可选择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碑刻,例如:汉隶《曹全碑》《乙英碑》唐楷《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因汉隶和唐楷墨迹本较少,可选择的范本大多是碑刻,相对于行书墨迹本要少得多,因此初学者只能多选于碑。

由于碑帖可塑性比较强,可以给学书者以想象和创意的空间,可以为今后的书法学习之路积累经验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直接学墨迹本的帖,很容易受其精致笔法的束缚,从而很难从字帖中跳出来,形成个人的风貌。书法艺术不是单纯的复制古人,而是要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写出更具时代性的书法佳作。




先临贴好,字帖是确认好字才出版发行的,字迹清晰明了,碑文带有石匠的匠气,字体结构不准确,且模糊不清,初学书法多练习中国字的间架结构,选贴以柳、颜、欧为主,兼学别样,但不能临仿宋,仿宋运笔与书法正楷运笔差别很大,会影响书法学习。




一點基礎沒有,先貼(兒童是描紅)。有點基礎,從漢隸入手(乙英碑,曹全碑等)。




初学书法先帖还是先碑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有点偏颇。首先从书法发展历史脉络看,前期一直是帖学占有主流地位。而到了清代,金石考据兴起,碑学风头一时无二,大有盖过帖学之势。究其原因,还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和流传问题。

在清代之前,学习古人书迹最为方便直观的,就是古人书写的实物,例如信,文章,诗词等等墨迹纸本,逐渐成为师法的主要对象,因此帖学一直是占据主流。而到了清代的考据以及时风影响,碑拓大量出现,加上对帖学的审美疲惫,碑学成为了主流。这也是时代的使然。

而到了今天,各种信信息传播非常方便快捷,而且曾经感觉难以得到的范本今天都是唾手可得。因此不管碑还是帖,都是可以师法对象。而且今天学书法,不再是传统的一笔一划的描摹。而是有着各种不同阶段的专业训练。例如笔法训练,帖的墨迹本优于碑。而在框架结构阶段,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笔画细节干扰而更直观。

因此,初学书法的朋友,重要的是选对学习方法,碑或帖只是在这个过程里面的不同阶段侧重使用而已,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




碑与帖有很多不同定义,我们姑且简单理解为,墨迹写本就叫帖,白纸黑字(有的碑做了处理也变成了白底黑字,往往不好);刻本就叫碑,黑底白字(有的写本后来为了出版传播需要转变为刻本),以汉魏碑刻为代表。一般而言,写本更容易分辨笔法,而刻本更可以修正笔画与结构的造型。二者互参最好。




学帖的可以不用学碑,也能成才。但学碑的,不学帖基本没什么出路,如果练到一定程度,书法很多问题自己还是解决不了,就很容易走极端——不会写字了,从而走火入魔——开始制造丑书。

刻本墨迹各有优势,前期学笔法以墨迹为好。后期刻本是一定要学的,因为刻本具有模糊的特性,容易再加工出自己的风格。(一般说的学碑是指汉魏六朝的碑版。唐碑,如九成宫一类都属于帖学范围,只不过是拓本罢了,和碑学是两个概念)

所以初学者,最好从帖学入手,学好了帖,再学碑也不迟。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顺便提一下,很多人见了碑就临。只要是碑,就以为是好东西。其实不然,很多碑都是由没文化的石匠刻成,写的什么,这些石匠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文化价值并不是太高。




碑以石刻拓本为主,帖以手札书信,二者各有区别




学习书法应以先学帖后学碑为益。因为1:帖更能将笔法及行气体现出来,这是书法之根本。赵孟頫讲: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盖结字当随时代。2:碑皆通过匠人的二次加工,这样就不能排除匠人的二次创作对原作品神貌的影响。而刀对表现笔法及行笔之气势损耗较大。但碑的字体结字构架是优于帖的。因为碑是二次加工,刻碑之时可将帖中不完美的结字纠正。我认为先学笔法为上,再学结字。




学习书法是选帖还是选碑,我是这样认为的,个人看法。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最好先选择名帖来临习,因为帖的墨跡很直观,临起来不宜走偏路。有很多的帖本身就是墨跡本,这对初学是大有益处的。而碑,是经过了刻者的过手,有失书者的原貌,有些碑还存一些刻者的习气。对于初学书法者,不知那是正道的笔法,那是个人习气,却搞不明白,很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解。再者,碑有一个将刀刻的轨跡还原成墨跡的过程。这是初学者不易做好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初学书法者还是先学帖为好。待有一定基础了再习碑更为宜。个人看法。供参考!




有的先辈名人字帖保存下来的字迹也是从古碑刷印成贴的。就是帖字迹分两类:(1)碑文复印,笔画流畅工整,力度刚仞。(2)亲笔原字体,运笔线条及力度自然,起笔收笔有清晰欣赏感。所以,刚学者最好先学碑文贴字,再学亲笔原字贴字,让学者懂得“碑刻字体和原笔字贴体”有不同感分,同时“贴”“碑”书法也可配合进行练习!




我个人觉得先学碑为好,很多碑经过多年的风化,字笔划都显得很生硬,但结构很稳,很适合初学者学习。学好了碑再去学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帖上的字笔锋很明显,字也比碑上更具神韵灵动。比如我是先学玄秘塔碑,圣教序,再开始学兰亭序的。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附上本人的拙作




碑中的字由于时间长,加之后期损坏,很多字已经不清晰,而字帖的字笔画清晰完整,便于临摹。可是后人的字帖毕竟不是原帖,所以,要两者结合来用。选择碑上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就临碑,反之就临帖。每日钻研一个字,日积月累,贵在坚持。




碑与帖是古代书法作品流传的不同形制,各有风格,各有特点。一般说来,碑重气势,帖讲韵味;碑显庄重,帖贵流便;碑求界格方严,帖追意态挥洒;碑以雄健为美,帖以温雅取胜;碑讲刀法,帖重笔意;碑有二次创造之美,帖贵一次挥洒成功;学碑取其结字体势,临帖求得笔情墨趣。古今学书者,有的师碑,有的临帖,倾其心力,皆有所得。所贵者在于碑帖结合,融会贯通。“师碑”还是“师帖”?“师笔”还是“师刀”?这是学书者遇到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学书者个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历来书法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师碑”还是“师帖”这个问题上,启功先生注重临帖——“师笔”,但他并不反对别人写碑——“师刀”。他认为:“碑与帖,譬如茶与酒,同一人也,既可饮茶,亦可饮酒。偏嗜兼能,无损于人之品格,何劳评者为之轩轾乎。”学习书法究竟师碑还是师帖?启功先生认为人各有所爱,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酒与茶一样,有的人喜欢饮酒,有的人喜欢喝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既饮酒,又喝茶,这又有何妨呢?

启功先生主张“师帖”而不“师碑”,自有他的道理。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对北碑不同形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其优劣得失:“《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名为冠冕。龙门诸记,豪气有余,而未免粗犷逼人。邙山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于千篇一律。”这里启先生充分肯定了《张猛龙碑》的艺术价值,认为乃北碑之冠(唐初楷书大家欧阳询就明显受到此碑的影响)。但启先生又同时指出洛阳《龙门二十品》豪气有余而未免粗犷,洛阳墓志虽精美,却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在学唐楷还是学魏碑的问题上,启功先生将唐碑和魏碑进行比较后认为:“北朝碑率,镌刻粗略,远逊唐碑,其不能详传毫锋转折之态处,反成其古朴生辣之致,此正北朝书人、石人意料所不及者。《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放,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这里启先生说明了唐碑的长处是镌刻精细,能详传笔锋,变化丰富。而北碑却镌刻粗略,过于率意,却有意外的效果,可望而不可追,这是书人和石工未能意料到的结果。

启功先生主张“师帖”的观点和他一贯坚持的“师笔”的观点是一致的。先生诗云:“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启先生认为学习书法应该多看墨迹,多临墨迹,多“师笔”而少“师刀”,因为墨迹活,能够看到古代书法家的行笔轨迹,容易理解其中的奥妙。关于墨迹和碑志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们学习书法的功效,启先生说:“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去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在这里启先生辩证地说明了学习墨迹和碑版、墓志的不同效用,古人的墨迹笔道清楚,层次分明,容易看出用笔的来龙去脉,连带和变化。而碑刻和墓志则不然,它是经过镌刻后,二次加工的作品,加之天长日久的风化,与作者的原创作品已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我们根本无法看清楚笔形、笔意和笔趣的变化。但临习碑志可以学习古人的结字位置,因为任何碑刻墓志再经过镌刻,它也基本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面貌,结字位置不会有大的变化。

这里,我们举出书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必临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来说明问题。这两件作品虽然都不是王羲之的原创作品,却都是我们学习王羲之行书最好的碑帖和范本。《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临摹之作,《圣教序》则是唐代怀仁和尚的集字所为,前一个是墨迹,后一个是碑刻,而且是集王羲之书法之作。按照启功先生的观点,我们学习王羲之的行书最好应该先从墨迹本《兰亭序》入手,这样容易抓住王体行书用笔和结字的细微之处,如笔画的粗细、方圆、藏露、巧拙、映带等,结字的奇正相生,平中寓险等。而集字石刻本《圣教序》,则不容易看出这些特点,因为石刻本身经过了再次加工和创造,和墨迹相比,缺少原创的笔性和笔趣,仅存大概的形体而已。一般书法家学习王体行书都是先临《兰亭》,后法《圣教》,将墨迹本和石刻本结合起来学习,收效不错。《兰亭序》的笔意墨趣浓厚,学其用笔的长处和细处;《圣教序》的字形较多,结构严谨,学其造型的变化。

启功先生看问题是辩证的,十分注重事物正反两方面的特点。不像有的书论家,把魏碑抬到了不适当的地位,认为就好得不得了。这种观点对当代书坛影响极大,使得一些初学者,舍唐楷而学魏碑,以生涩、粗率、狂怪、歪丑为美。在我们的一些书法大赛和展览中,凡是认真写唐楷者,即使写得再好,也与入选和获奖无缘。而一些初涉书坛,临写了几天魏碑墓志的作者却屡屡获奖。还有人提出了“唐楷过时论”的观点。怪不得有人提出要反对“丑书”。看来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学习书法,先学碑还是先学帖,我觉得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看,如果学习者有自己的书法老师,那先学习哪个都无所谓,都可以,如果没有老师,靠自己自学,我觉得最好不要直接无从碑入手。

碑和帖是书法上的两个大的派别

我们说的碑一般指的就是北碑,以北魏时期的碑课最具有代表性,这个时期的碑刻,大部分书写风格非常粗犷,很多碑刻的刻工也不是很好,加上常年的风吹日晒,有很多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很容易误导初学者,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碑,但是如果有书法老师,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老师可以帮你剔除一些障碍。

帖指的是王羲之一路的书法,包括刻帖、墨迹和帖学作品有时候也会以碑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不是刻在石碑上的作品就属于碑学,其实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都属于帖学一类。这类作品字迹一般比较清晰,市场上也有很多辅助教材和书写视频教程,依靠自学的书法爱好者可以直接学习。




初学者;最好从帖学入手,学好了帖,再学碑。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很多人见了碑就临。只要是碑,就以为是好东西。其实不然,很多碑都是由没文化的石匠刻成,写的什么,这些石匠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文化价值并不是太高。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