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13:38:16 条浏览
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北人说书法是物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状态。故国人在书法的文字使用功能外,更延伸了用于自身修为。
流传下来的名家,民间作品和书法理论,还有作品透露的精气神。
答:中国书法发展至魏晋时期就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书写规则,到了唐代则把书写规范发展到了极致,因此书史上便有“唐人尚法”之说。古人之所以称之为“书法”,就是指书写中约定俗成的规则、法度,而把这些本来用来记录、交流的书写规则提炼成艺术线条并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笔迹就称为书法作品了。由此可见,古人倡导的书法中的传统法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法等具象美规则要求
在书写技法上,中国传统书法已形成一套严格的书写法度,真正好的书法艺术作品里都有严格书写法度,古人关于这方面的精辟论述非常之多,在用笔方面如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中道:“点掣短则法拥肿,点掣长则法离渐,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漫;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如书写中用力过猛,则失之野;力之不到,则失之柔。那么怎么掌握?从猛到柔,中间许多阶段,互相参差,协调运用,一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掌握好这个“法度”。
在结体上,要求拙巧、正斜、疏密、松紧、平险、违和、增减、向背、避就等。
在墨法上,要求浓淡、干湿、涨缩、苍润、沉浮等。
在章法上,要求虚实、连断、主次、黑白、疏密、纵横、正偏等等,一切对立因素,经过书家的“中和”,谐调地统一在一起,显示了多层次、多角度、然而又不超越法度的美。
这种法度决定了书写过程中用笔可率不可草,可留不可滞;用墨可润不可湿、可干不可燥;结体可满不可涨、可拙不可呆;章法可实不可闷、可连不可串;书法意味中的豪放与粗野、秀丽与姿媚、稚拙与呆板等等,这一切,只是微妙之差,若不严格把握,则失之千里。
二、意象等抽象美规则要求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用语,在传统书法中它是指以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具象美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作品主体之意,也就是书法作品的灵魂:“神”、“气”、“意”。
“神”即神采。它是作品生命所显示出的神气和精神,要通过作品与主体的结合显现出来的整体面貌。作品要具有生命,非得有“神”不可,而“神”是通过书法线条的骨肉筋血表现出来的。古人的“荆柯负剑”、“壮士弯弓”、“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等词汇就是用来比喻作品有神采的意思。
“气”即气韵。是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的韵律等艺术感受。这是中国艺术理论上的一个衡量准则,也是书法艺术必须遵守的不二法门。“气”是我们先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最高观念,“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体、万物、心灵、艺术等等,都以“气”为其本源,在书法领域,它贯穿于书法家的始末,运笔自始至终都需要“行气”,即使上下笔画断开,也要讲究笔断意连,“气”是贯通的,一幅作品具有神采必须是整篇气韵融通的。“神”与“气”两者必须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意”即意境、意蕴、意象等含义。“意”即主体人的心境,“境”是书法所显示出来的情绪、格调,如雄强、豪壮、奔放、犷逸、峭跋、凝迟、端庄、沉着、淳厚、稚拙、奇古、险峻、跌宕、妍美、遒媚、绮丽、疏澹、高远、神健、潇洒、舒和、宽博、肃穆、深邃、纤劲、婉妙等等,这些都是书法存在的“境”;“意蕴”是通过书家创造后,由欣赏者体验出来的一种深层次境界,它是书家与笔、墨、纸、砚共同创造的结果,是整体欣赏的内核。“意象”是书法家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融入书法作品中,使书法的造型别具风格,这种“意象”物化为书法作品又使欣赏者产生不同于创作者的新“意象”,这就是作品的感染力。一幅好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情感、生气、灵魂、风骨和精神,这是沉积在作品深处的精髓,欣赏者必须具备与书家共同的修养,才能调动脑部全部的认知云去感受作品的内核。世界上的一些高雅艺术往往对欣赏者的素养要求也高。同时,欣赏高雅文化也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根本原因。
三、创新求变等规则要求
古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虽然有较多的规则、法度限制,但这种法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历代书家无不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变化,努力从法度的牢笼中走出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王献之一心想打破其父的风格从而创立了“破体”,黄庭坚也没有延续其老师苏轼的“石压蛤蟆”体,而是自己创立了“树上吊蛇”般的黄体字等等,这样的书家不胜枚举,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书法家(即便有师承关系的书家)很难找出书体、风格完全一样的字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求变是在继承前人法度基础上的创新,仔细欣赏前人的书法,无不都法度森严,俨然像排兵布阵,笔笔不失规则,而非现代人一些自诩书家搞得那套谁都看不明白的丑字、怪字作品。搞清了这些书法上的传统法度、规则,你就不难分辨出究竟哪些是好的作品,哪些是真正的书家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感谢分享!
书法的传统:儒家一直作为六艺之一,是作为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载体,也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的。
笔法的传统,学习方法的传统
起始于笔法,终于道。书法就是二者之间的所有。
传统既古人用三千年完成的顶层设计(楷书)和晋唐笔法。
如何作人就如何书法。
书法的传统就是好好写字,不要故弄玄虚瞎78搞,守卫传统文化,那些打着书法的旗号自诩为大师的垃圾赶紧拿下!
我只知道传统书法的精髓才是应该发扬光大和继承的!至于什么是精髓,我作为一个爱好者也说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就是那种几千年一直传承的东西才是根本!只是,发扬光大绝不是所谓的丑书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谢谢邀请。这题目太大太大。
回答些自己几十年汲古书法的片言认知。
坦白说,在汲古书法的途路上,我在四十岁以后,才对书法传统有些质变的改观的觉悟的认知。这认知的过程,可曰:蚯蚓回娘家……曲曲折折,弯弯扭扭,黑着头往前探,往前拱。小学生的课业书法描红和临摹黑老虎(碑版字帖),这活计,我对它没有産生任何兴趣,只是害着我不能躲懒要洗黑汁工具,进而耐烦清理染污的周遭过错之地方。在初中学习阶段,不知怎么就热爱上了鲁迅,爱屋及乌,看到先生影印的书稿的书法墨迹,看到先生自己的装帧设计和书名的自属墨迹,有点喜欢上了书法。又由于热爱先生的古诗作,对古诗词发生浓厚兴趣。初三毕业那时期,《阿Q正传》可以大体复述下来,先生的杂文和先生的古诗篇目可背书诵出多多。由于在同学中爱显摆写作文,强做少年愁,研究哲理,希望给自己添些料,这样左右牵带,由传统诸子百家而所谓传统文化而感染误入了对书法的关心和好奇。
由古诗词,摸着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这样渐次推而广之,上下拱之,由莫名其妙喜欢书法变成了遍搜各家书法资粮而热爱书法。我走入书法汲古的途径,不是新华书店里卖的那些什么黑乎乎的颜书《多宝塔》,《麻姑》,《家庙》,等;不是柳书的《金刚经》,《神策军》,等;不是欧书的《温泉铭》,等;还有那工写漂亮的赵书《妙严寺》,等…………。这些东西没有在早期激发我的书法学习兴趣。由于书画同源,渐次对董其昌,八大,石涛,徐青藤,等等发生兴趣,兼攻《书谱》,《画禅室语录》,《石涛画语录》,等等,如是诗书画辐辏幷进汲古研习,多方涉猎。走上一条诗书画害我的不归路…………。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生活的命运多乖,验证苦逼是艺术之母。机缘凑泊的伏心接手熏修老庄,熏修佛典诸内家的文脉,渐次累积,翻然悔悟:先前二十多年的诗词绘画书法等等的所谓传统文化学习,不过是盲人摸象,书法笔趣的识解在黑白世界的表相取着打转转。书法觉观,可曰:一从悲泣无为法,顿觉黑牛骨隙宽。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墨戏,是诗书画镕铸一炉。书法传统是从传统文化中长养出来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汇流而成就;中华文化的文脉根本探原,其生命力立定在佛道共轨的源流贡献,儒家附援。
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人的写心;笔墨情趣为用,后面的通达而觉明自性为体。中国书法的传统是字的表道;是无为法的‘’缘起相‘’的等觉运笔和结字,同时对治有为法的‘’一合相‘’的偏计执的运笔和结字。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的哲学表法,技进乎艺,艺达乎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回望中国书法史,最晚近的啓功,赵朴初往生以后,今世存老的书家,能达乎‘’缘起相‘’书趣的书家,能诗书画兼善共妙的艺术家,紹续而为绝响,无有一人。沈鹏还能有空唐腔的古诗自兴多有,现而今的后来的书壇大小盟主和盟友,下走闭嘴沉默。
感谢邀请。
中国书法的传统,其实也是书法一直独步世界艺术之林的钥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要素,一言以蔽之,就是“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书法本身在演进中对传统文化的遵循如中庸之道,以及对法度的传承,无论如何演变,从各种字体到各种风格,都没有破坏法度,都是克服艰难险阻后的新生,而不是自噫自淫;所谓自强不息,就是在创新中坚守书法的实用和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书法一定是高度艺术的能量,绝不是无病呻吟的东西。了解这些,就会有助于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走健康的书法学习之路。
其它方面有关人士都说的挺全面,本人仅仅补充一条亘古不变的事实:字一定要美而不能丑!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自有汉字之始,便有了书法。从古到今,依据材料的不同,分别有甲骨、青铜器、简牍、缣帛、石头、纸张等,把写在上述材料上的文字都可称为“书法”。文字做为语言的具象表达,具有传播、记录、交流等功能,中国书法以其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极具个性和美感的文字,点有独到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书法,从字体上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书写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不同书法风格的代表,如王(羲之)体、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苏(轼)体、赵(孟頫)体、董(其昌)体等。这些名家各具特色、各臻妙境,彰显其艺术魅力和广大的影响力。
中国书法的传统,指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书法的写法和审美表达,包括技法层面和艺术美感的反映。
传统的技法层面包括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等;艺术美感层面包括书法家通过技法传达给欣赏者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笔法的核心内容是“中锋行笔”,具体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的规律和技巧,由此展示出点画性情和线条质感;
墨法是指墨汁的浓、淡、干、湿、焦的把握,两个字来表达,无非“燥”、和“润”。不同的墨色,可以传递给欣赏者不同的心里感受,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枯笔的大量出现,加强了对书写时沉痛的情感的感染效果。
结体是单个字的结构安排,不同的安排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感觉:险峻、平和、紧凑、宽博。。。也能反映出书写者的心态和性格特征。
章法是指通篇的内容安排,包括字距、行距、通篇,甚至包括落款,盖章等。
技法层面相对直观,比较好理解,通过一个阶段的临帖就可以获得。
传统书法的审美规律和书法家的艺术趣味,是决定欣赏者对书法家的作品的审美感受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传统上判定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这一点,恰恰是区分书法家和写字匠的标准:没有灵魂即“审美传达”或“艺术气质”的书法作品,是不能被称为书法艺术的。
这一点,需要书法家具有相对深厚的学识、修养、品格,即“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们,会通过书法家的作品传达给欣赏者,起到艺术作品的“感化”、“教化”作用。
传统的书法艺术大致包含这些内容,即使还有其他,也基本涵盖在这些内容之中。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关注昭明书馆,了解更多书法艺术知识。
感谢邀请:书法的传承的根本内涵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书法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十大国粹之首。书法的传承学习包括国学经典,法度内涵,技法(笔法)是奥妙所在。书法的最终表达方式是阴阳平衡。是中和之道。(中为天下之本,和为天下之道。)
传统书法的认识,重点是三个纬度的认识框架,一是笔法技巧,二是书法功能,三是艺术本身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笔法技巧上,各种字体、各种笔墨、各种技巧,二是碑刻,竹简,书简,对联,书刻等等各种功能,三是书写本身的演进,变成了电脑录入,艺术本身也因为线条艺术的演进,出来了日本的打字书法等变化。
这三个框架的认识,可以发觉,书简功能下,魏晋达到了高峰;装饰功能下,大字中堂对联,很有价值;而现代书法重视抽象,已经不是传统书法。
书法发展的脉络、有序的传承与博大精深国学的融合。
个人认为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
:书法传承的根本内涵是中国的国学文化。书法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书法的传承学习包括国学经典,法度,技法。书法的最终表达方式是阴阳平衡。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