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11:08:39 条浏览
我习书四十年,悟书法乃线条艺术,纸上太极,于黑白间造大千世界万象,于极简中蕴极丰富。书法的魅力体现在骨、肉、血、气、神五个方面。此中妙处,一言难尽!
山东邹城市虚静刘玉彩书法作品,请多多指正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体变化多姿多彩,历朝历代名家层出不穷,组成了中国书法的大观园。
中国人喜欢书法,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大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从小习练,不断追求书法的风神气骨,渐成爱好,不断研习。
说法的魅力为何这么大?
一、书法特殊的书写工具--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线条变化多姿多彩,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文章诗词,都要有书法写出来表达出来。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喜好书法的原因所在。
三、中国书法的变化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史,学习中国书法可以间接地学习中国文化史,历史等等知识。
四、中国书法也是历代文房装饰牌匾的载体,通过书法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风味。
五、学习爱好中国书法也是中国文人的文化基因,所以也就形成了在当代社会虽然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书法的原因所在。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一:书法的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接著有二裏头文化和二裏岗文化。二裏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裏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裏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一)各种书法体简介:1: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2: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於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於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3: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4: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鉴》。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於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四: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一)两汉书法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於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2: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於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五:求规隆法--隋唐五代(一)隋朝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二)书学鼎盛的唐代:1:唐朝书法简介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1):隋至唐初。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2):盛唐、中唐阶段。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於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一)宋朝的书法: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麼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二)元代书法艺术: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於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俯,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於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麼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於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三)明朝书法艺术: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明初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2:第二阶段--明中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3:第三阶段--明末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七:抒情扬理--明中至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复现。於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刻意尊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於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於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灿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麼这种愿望在碑学那裏实现了。八: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书法最大的魅力在于,对人们产生一种,字韵之美,意韵之美,神韵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能够吸引眼球,吸纳人之心灵。
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来自于中国古代至今一代又一代书法巨匠的辛勤汇总和艺术实践。由于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起源于对形象的理解与艺术的浓缩,使现在书法作品肿依然可以令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灿烂。
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徜徉、沉醉于其间,并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书法艺术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地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
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是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他说:“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
中国书法艺术的这种特有魅力,不仅吸引着东方人,同样也吸引着西方人。远隔重洋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是这样赞叹中国书法的:“书法在东亚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
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线条的美感
书写的洒脱
作品给于的满足
沉寢在纸墨之间不能自拔
书法更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甲骨文演变至今,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和篆书都在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书法从单纯的文字符号表达演变出许多技法比如执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等。
先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而字如其人,行正端庄
书法,书写字也,法乃是以书为主体的艺术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功能。中国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仓颉造字开始演变发展到当今太丰富啦。
中国书法是一幅富有中国特色的记录历史变迁有生命力的国画。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它的魅力就在于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载体,传承发展了文化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它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灵魂载体!必然走向世界的文明不段发展!
中国书法,有的是真正的好!有的却是不想让人看懂!
这个汉字啊,非常神奇。我们看字的时候,还能看的出字里的感情。有的字看上去清秀小巧,优雅。有的字看起来不拘小节,宏伟壮观。有的字看起来工整严谨。这完全看写字的人是什么性格。也可以抒发情感。这就是魅力
其次,书法不仅仅是字体的情感。字字组合成为诗句,文章,可以表达写字者更多的情感。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又是一道唯美的艺术。可以传递思想文化,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这就是魅力
最后,书法经过我中国几千年的演变,又和历朝历代的人文有关,是全中国人公认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名族的归属感,是中华名族的瑰宝,历史价值宝贵。无数古代文人墨客把书法运用到写作之中,见字如见人。这是也是书法魅力。
中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化的核心就是书法!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窥见到中国文化的脉络,中国书法的发展是由完全的实用性到实用与艺术相结合,以及到现在逐渐脱离实用走向艺术化,中国书法从四百多年的隶变开始进入了汉代,艺术的表现力在逐渐的加重,到东汉隶书达到鼎盛时期,其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真、草、隶、篆、行的出现,实用推动了书法的发展,隶书虽然较篆书提高了书写效率,但是还不能满足应用,于是在汉简上就出现了草写的简牍,章草就出现了,随着章草的出现,诞生了一个纯艺术化的书体——-草书,草书成熟于东汉,其代表人物就是后人称为草圣的张芝。经历了四五百年风雨,迎来了一个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时代——-魏晋时期,三国的代表人物是锺繇,晋的代表人物就是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初唐的孙过庭在其撰写的《书谱》里曾经描写过这几个人的故事,王羲之说: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看来在书圣王羲之眼里只有张芝和锺繇。书法走到今天,艺术化逐渐取代了实用,同时也引来了一个如何评判书法作品的优劣问题,从书法的发展脉络来看,书法的发展离不开承袭古人的书法艺术,而与时俱进地发展,也是艺术发展之规律。写字与书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写字仅仅是把字展现出来,而书法里却蕴含了至文字诞生以来的艺术规律———法度,没有法度书法什么也不是,在法度中书法可以任意发挥,从古到今,获得书法的法度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功夫的倾注是不可能的!
李子秋先生书法、绘画作品
这个中国书法的魅力?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通俗点儿说明。
第一个方面,从我们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简单了认识一下。我国文字,字形,书写的基本演变脉络。
在始皇帝的大秦帝国没有一统之前,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写法。看过李连杰、张曼玉主演的电影《英雄》的都知道,一位刺客书法家写“”剑”字的几种写法。所以,谈中国书法魅力,秦以上就不说了,我们从秦小篆体开始。
1、据说当年秦相李斯,见籀文儿而叹,再者六国文字也都不同,所以创造了新书体,而传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所以,我们就从秦以后简单梳理下汉字史。
2、汉隶,是两汉通用的字体,它也是继承秦李斯创造的新体字而发展下来的。但是草书,据说战国已经有了,主要是当时战争较多,草书军事通信用,孔子所谓的“速于置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草体书写快速便捷。楷书呢,是东汉末出现的,到唐代因为几个大书法家都是以楷书名世的关系,所以楷书就成了当时的主流书法,也沿用至今。
3、在书法史上,当然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王羲之了。而《兰亭序》以行体书胜。因此,行书这个字体也很重要。察其始,则得力于钟繇,钟繇诚实汉隶转唐楷的一大关键。王羲之,虽然非以楷书名,但实也帮助了唐楷的形成,是《周易》所谓的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可知我们汉字的定型和书写上的创新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由几代人甚至数千年的努力才定形下来的。
第二个方面,从美学去认识书法的魅力。
1、举个例子,我们不管看到身边的谁,只要她写的字比自己的好,就会忍不住多看一眼,或者不自觉的会认真的细看一下,她的字比我的好在哪里?这就是说,只要是美的东西,即使是外行的人,也知道它美好看。说明我们内心自然而然的就对美好的东西有天然的追求和认同。
2、据我所知,我国现存的魏晋隋唐碑刻,最多的是西安碑林。有机会或者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西安碑林一睹究竟,开开眼界。就知道书法的美和魅力所在了。我想即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看过后也应该会有所心得和切身感受到书法之魅力所在了吧。
3、对书法有常识的欣赏力,或者练习过书法的人。对书法的魅力,更是不言而喻的。一副好的书法,写给外看可以让外人心情愉悦;自己写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修行的手段。因此,书法是一举多得,利人利己。
记得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说到一件事,就是说李鸿章每天必临帖百字而后已。想想看,李中堂日理万机,尚且以临帖作书来修行养心,普通的人若用此法门自修养心,其效可知。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属于文艺中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一。书法与绘画紧密联系,可谓一家,能书会画者大有人在,当然也有一门精钻者,独步武林而笑傲江湖!
中国书法史上,不会狂草和泼墨大写意的抽象现代派书法,就不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所谓的真草隶篆行只是书法的基本功,如婴儿学爬一。真正的书画家是以钱养艺,而不是以书画为谋生的手段,当然以艺养艺最好,但要做好为艺献身和挨饿的思想准备;即为官不发财,发财不做官;为艺不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在科学文艺书画等领域鬼混。科学艺术文化和书画等,是引导众生明心见性、参禅修道之手段,而绝不是为了欺世骗财去媚俗,讨好巴结钱权名利色。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伟人和科学文艺书画大师们,都是借助其科学文艺书画语言传经布道,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而成仙成佛。人类没有圣贤伟人和科学文艺书画等文明,就是一个低级动物世界,只有野兽世界不需要圣贤伟人和科学文艺书画等文明。
书为心画,法为道术(得道开悟之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此之前,皆是学习、探索与追求。搞书法除了要有“笔力”基本功,还要勇于突破各种思维定式:想人所不敢想,行人所不能。有招皆臭,无招最拽!达到书法的高级阶段就会彻底解放自身创造力,循规蹈矩者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古今中外,只有狂草和大写意抽象书法才能震古烁今、超前绝后;古今中外,任何好的政党、组织、团体个人都需要“参禅悟道”学习科学文艺才能出现真正的盛世!
书法是人“修行”的一个手段;也是“开悟得道、证悟行道”者普度众生的一个手段。法(法门、方法)无定法,“道”也有万千法门,书法即是其中之一!它的至高境界可以达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生不灭,无垢无净;人避合一,无招胜有招,即宇宙万物在乎“心”之化境!
书法的魅力就是传承!书法从文字的诞生至今几千年,其中无数人为之折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为之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沉醉。书法传承不仅是书法,更多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名族精神和名族文化。中国书法是东方文化瑰宝,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华名族上下五千年,书法由文字而生,文明又生于文字。大书法家蔡邕说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焉。书法本就源于自然,始于生命,诞于文明,用书法表现情感与生命。中国书法是一门点与线构成的艺术,笔划撇捺之间赋予文字符号生命的艺术。王羲之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白有言所不尽。书法就是以书法传达心灵,用文字符号表现情感。
书法更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甲骨文演变至今,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和篆书都在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书法从单纯的文字符号表达演变出许多技法比如执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等。纵观世界,唯有书法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艺术审美与精神美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