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14:43:57 条浏览
拙,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概念。
拙字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笨,而在书法中的拙,有种大智若愚,返璞归真的意味,不是刻意修饰,率性使然。
拙,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风格,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那肯定要跟美搭上关系,这就好比如人一样,憨厚有憨厚的美感,天真有天真的美感,优雅有优雅的美感,而拙也是一种特别的美感。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书势上,拙味书法风格往往在通畅中加入了几分阻力,在自然率意而又相对迟缓的书写状态下完成;在书意上,拙味书法属于质的一类,它往往和质的书法,老,古,简,雅等特征同时并存;在形态上拙味书法以正锋用笔,点画藏锋,结构疏朗,章法不均,形态变化多样。
有人把拙字理解为丑,那也是错误的,书法毕竟还是有规有矩,那是艺术,艺术是一场美的视觉享受,拙可不是丑,而是一种具有质感的厚重美感。
“拙”与之相对的是“巧”或者“工”,评价某人的书法用“巧妙”“灵巧”“工稳”“工整”等词语是一种好评。但在格调和境界方面逊于以“拙”字来评价的那些作品
书法的“拙”是一种境界。大巧若拙,这时候的“拙”体现出书家自己的个性。书家已经进入了一种熟悉的程式,然后再去写出让人感觉“笨拙”的笔体,“熟后生”。有时候会像金庸小说里的扫地僧,他出手没有招式,“击败对方于无形之中”,是高手中的高手。愚见
古人說寫書法要“寧拙勿巧”。可見古人也非常重視書法實踐中的“拙”的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拙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笨,不靈巧”書法實踐中的“拙”我的理解就是不加修飾,返璞歸真的自然書寫。就如深山裡面的女孩,不苗眉,不抹紅嘴唇,不穿高跟鞋,不加任何修飾,自然穿著,樸素大方,更顯得純真可愛。因此,書法不要把作品寫的太油太滑,寧可笨拙一點,才顯得毫無媚氣。
說到家,書法“拙”的研究,就是書法審美的研究。本人主張書法應拒絕故弄玄虛,畫蛇添足,以丑為美。書法要體現自然書寫,反撲歸真的真善美。這只是一孔之見,供參考。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其审美趣味古人很早就总结出来,并用形象的词汇加以描述,使抽象之美变具象之美,令观者一目了然。
书法的审美趣味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秀美,壮美和拙美。
秀美书法中的“秀”,是指秀丽、秀气,整体的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书卷气,宛如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又如三月刚吐出嫩芽的垂柳,尽显柔媚之态和阴柔之美。
这类书法以王羲之、王献之,宋徽宗,苏轼,赵孟頫等书法大师的风格为标准。
壮美书法整体具有强烈的庙堂之气,气势磅礴、庄重典雅是它的主要特征。整体风格宛如巍峨的高山,奔涌的大河,雄壮有力的勇士。
壮美书法突出代表是颜真卿、柳公权、吴昌硕、郭沫若等人,以碑学书法入笔的书写特征,都可以看作是壮美的代表。
拙美书法中的“拙”,拥有相当丰厚的审美趣味,既包含了朴实低调,又包含了粗陋、笨拙之意,兼具了秀美和壮美的综合审美特征,整体上给观者率性自然的趣味。
拙美书法的代表大家有徐渭、王铎、傅山、齐白石、康有为等人。
拙美书法以中锋书写为主,在用笔上比较缓慢,书写时注重藏锋,笔画追求老辣厚实的特点,并且,书家会故意把字体的间架结构朝着松散、疏朗的方面发展,呈现出憨态可掬的模样。
因此,拙美书法在许多人眼里,变成了“丑书”的代名词,这完全是一种审美误区。
拙,属于另外一个层次的技术方法,不同于棱角分明的笔画,而是从篆隶笔法中提炼出来的一种书写感觉,当时这个感觉需要用特定的技巧来催动出来,初学不太好把握,有些人写了一辈子都不一定摸到这个层次。拙见了,请有不同意见的,请共讨论,莫吝真言
关于拙趣,是指笔法、体态祛熟趋生,浑穆朴实,高古典雅,大巧若拙,这就是书法中特有的古拙美,或称拙趣。颜真卿的晚年力作《颜氏家庙碑》,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腴苍劲,寓巧于拙,给人以宽博古拙之感。王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行、草各种字体。他的书法风格以“拙趣”、“古雅”为主,其个性化书风开创了明代书风的先河,尤其对晚明书风的转变开启了新的途径。
媚趣与拙趣相反。它崇向园柔俏丽,俊秀多姿,给人以妩媚之美,或称秀美,娇美。王献之的楷书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晋书·王献之传》云“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南朝·宋时的羊欣亦云:献之“骨气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献之之后,书法中的媚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更为鲜明突出。这是因为当时“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这里应注意的是,书法中的媚趣以不施脂粉,清新俊秀为美,切忌结体柔软无骨,流而媚俗。
书法的趣味性的产生,是视觉通过书法线条和空间的感触的结果。这种感触与在书法艺术领域浸淫的深浅相关。意思是,如果某一位书法学习者通过临习,只是将字写得来好看,美观,其实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称这位书法学习者对书法艺术有了感觉。。。。。真正的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感觉是在观察线条时能产生一种内心的悸动(有的甚至有观察别人的字即想下笔的冲动、甚至自觉不自觉的用手比划),在这个阶段的书法学习者对书法线条的笔法、提按顿挫与使转有了一种模仿的兴趣,因为他感觉到了那种“好”,产生了某种愉悦。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拙趣、媚趣、雅趣、爽朗、也就能慢慢体会到书法线条所代表的创作者的心态。随着书法空间的大小变化、压抑与轻松,挣扎与痛快才会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愉悦指引方向,痛苦决定边界。每一个书法学习者只有感受到了愉悦,他才会在这个行当里去寻找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比如有的人喜欢魏碑、有的人喜欢草书。反之,如果书法的学习者在临写的时候感到很痛苦,感到很不适从,感觉不到快乐,或者在临写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不到突破的方向,那就是他的边界到了。他必须要依靠内心的力量或者借助老师的分解和促进才能让他继续突破。
除以上以外,其余书法“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评价大多带有“皇帝的新衣”的色彩,因为他的感觉是朦胧的,受制于他所接触的书法符号的深度,他们甚至并没有感受到书法之美。要从内心上能切实体会到书法之美,只有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即好看——悸动(或者说冲动)——趣味。
要把这三个阶段走通:有且只有一条道路,就是精研书法史。学习书法史并不是说记得哪个朝代出了哪些名家名帖,而是要搞懂在哪个朝代的作品的风貌是什么样子,而要真正领会到时代的风貌,只有用手中的毛笔去摹仿、去感受。怎么感受?——好看——悸动(或者说冲动)——趣味。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倾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