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09:58:59 条浏览
科学类
1.科学的历程 修订第四版 吴国盛
2.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3.费马大定理 西蒙·辛格 薛密译
4.数学之书 克利福德·皮寇弗 陈以礼译
5.物理之书 克利福德·皮寇弗 严诚廷译
6.生物学之书 迈克尔·杰拉德 傅临春译
7.生命的跃升-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8.演化的故事-40亿年生命之旅 卡尔·齐默 唐嘉慧译
9.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著
10.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尤瓦尔·赫拉利
《原则》《穷理查宝典》《随机漫步的傻瓜》《投资最重要的事》《思考,快与慢》《这才是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历史的教训》《当下的启蒙》《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儒家:《尚书》、《诗经》、《左传》、《周易》、《荀子》、《孔丛子》。
道家:《老子》、《列子》。
杂家、《吕氏春秋》。
史书:《史记》。
孔子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以上六部儒家经典中,前四项是孔子所做。儒家六经的地位远高于《论语》。
若想读懂道家经典《老子》,必须借助《列子》。
《吕氏春秋》与《荀子》很相似,都是成书于战国末期,都是集百家思想于一身。不同之处时,荀子对百家思想进行了儒家化改造。
在以上十部经典中,《尚书》、《左传》、《史记》还是史学著作。是严谨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史记》是秦朝之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
围城,边城,红楼梦,官场现行记,天龙八部,红与黑,飘,高老头,九三年,死魂灵。
《大秦帝国》孙皓晖
《家园》(隋乱)酒徒
《平凡的世界》路遥
《人生》路遥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
《泯灭》梁晓声
《极花》贾平凹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白夜行》东野圭吾
《遮天》辰东(心中的网文NO.1)
《道德经》、《了凡四训》、《高山下的花环》、《桐柏英雄》、《青春之歌》、《红日》、《红岩》《第二次握手》、莎士比亚的作品、《基督山伯爵》。
(《坛经》,《北方的河》,《乔厂长上任记》,《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张琴秋的一生》,)
红楼梦,平凡的世界
《圣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金刚经》
《道德经》
《庄子全译》
《四書五经》
《莎仕比亚作品集》《哈姆雷特》《柔密欧与朱丽叶》等
《约翰克利斯朵夫》
《战争与和平》
《红楼梦》
《唐诘诃德》
《浮士德》
《神曲》
《家》
《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艾略特诗集》
《叶芝诗选》
,,,,,,,,,
今年读了大约80本书,涉及心理学,经典著作,优美散文集,思维逻辑文等。
要说很喜欢的书真是难以取舍,但还是重点说下受益最深的5本书吧。
一、解忧杂货店
小说中围绕着孤儿院,讲了主人公曲折离奇的经历。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着的。有追求理想但为救人付出生命的音乐节,一个被母亲抛弃失去生活希望的孤女,一个当过小姐但最后成为富商的职场精英。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人性的挣扎和复杂,也看到了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通过别人的故事,顿悟自己的人生。
二、简爱
简爱是众多著作中,我唯一看得下并且深深喜欢的一本书。
简爱是一个不平凡的女生,虽然出身悲惨,失去双亲且被唯一的亲戚一家大小各种虐待,而后又被赶到慈善学院,过着严苛清贫的生活。
好在简爱自强自立,非常努力挣钱并且最后跟男主人公结下姻缘,最终还是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作者宣扬的男女平等,跨越阶层的观念我非常喜欢,爱情是纯粹的,不该掺杂太多的东西。
三、跃迁
这是一本被我推荐了无数次的书,写得实在太好了,有见地而且刷新了我的三观。
古典老师提到的很多思维都非常受用,会让人产生很颠覆的感觉,比如头部思维,比如专注思维,这些都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
四、世界顶级思维
世界顶级思维给我们介绍了无数种顶级的思维逻辑方式,并配合几个小故事进一步阐述了思维的底层逻辑。
读完这本书,会让你学到很多新知识,打开一闪新世界大门。
五、格局
格局这本书的例子非常有趣,而且也很实用,对于写作者来说,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榜上有名的畅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暂时只想到这几本书,等以后读到更好的作品,再好补充。
《边城》
沈从文的名作,可以反复咀嚼着看。
《岁朝清供》
汪曾祺的散文集,江南文气,淡雅无俦。
《遍地风流》
阿城的短篇小说集,真的很短,很多都不到一千字,文字苍劲有古意。
《诗经注析》
诗经是华夏文学之源,本书作者程俊英,现代人的注解里最好的一版。
《古文观止》
古文选集,不要只是看,最好能读出来,也是一种养气的方法。
《书读完了》
金克木先生的,看看大学者的读书之道。
《西方哲学史》
西方思想的脉络,有好多版本,只看过梯利的,还没看完,值得一看。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西方汉学家孔飞力的作品,从他者的视角看一下我们熟悉的古代中国,有一种陌生的新奇感。
《千面英雄》
美国神话学者坎贝尔的成名作,对各民族的神话作了一个比较研究,内中收录了很多神话故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的一本小书,由几篇演讲稿组成的,信息量也很丰富,是有关中国古典制度的一本入门书,喜欢历史的值得一看。
今年只推荐一本书,《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让我们理解自身,理解所正在经历的“现代主义”。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要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努力,那时候讲的就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但现代化又是什么?现代化的特点,也就是现代性又是什么?
在如今的艺术、文学领域,经常会冒出来“现代的”、“后现代的”描述,这些概念,又代表了什么含义,他们从何而来,又会到哪儿去呢。我们经常自称是现代的人,那我们这种自称又有什么文化深意?带着这些疑问,《瞎看一气》会进行一个全新的尝试,用几期的内容,去深入解读一本针对现代性的书——来自于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theexperienceofmodernity—MarshallBerman)。
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现代性少有的佳作,不仅分析透彻,而且笔触精彩,用简单的文字勾勒出现代性的眼花缭乱以及其背后的深刻性,同时中文翻译也非常到位,兼具文学性和理论性,同时对没有过多理论背景的读者也非常友好。如果只选择一本书去理解现代性的话,我会推荐这本。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的部分
导论——现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章——歌德的《浮士德》:发展的悲剧
第二章——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现代主义和现代化
第三章——波德莱尔:大街上的现代主义
第四章——彼得堡:欠发达的现代主义
第五章——在象征的深林中:关于纽约现代主义的笔记
本期《瞎看一气》就先从导论入手,去了解一下现代性的前生今世。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书名源自于马克思的一段话——
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I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
就像出生在21世纪的年轻人会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人类文化必然的组成部分,而不会有任何疑义一样,但凡如今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沉浸在被称之为“现代”的一种社会状态之下,就好像空气之于人类,海水之于鱼类一样。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出生,成长,享受现代所带来的一切美好和忧愁。
但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突然出戏。也许会发现,自己挣扎在异常缤纷且丰富的物质世界中,被各种社会意识裹挟,却毫无自我思考的空间,想要挣脱却无力反抗;也许会发现,在为了一些莫名的目标奋斗着、奉献着,用生命去换取所谓的进步和发展,但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会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一种同频的社会节律吃饭、工作、睡觉,甚至跟别人的思考方式也都一样。
也会有那么一刻,自我的身体仿佛在夜店狂舞一夜之后躺在床上一般的疲惫,在炫目而又令人兴奋的刺激之后,一切变得索然无味,对于电子产品的期待,对于奢侈品的想象,对于一种舒适无忧生活的追求,都仿佛手中的烟蒂一般,失去了在心中的任何价值。
每天我们要面对众多的矛盾,新鲜的和陈旧的,城市的和乡村的,快速的和悠然的,美丽的和丑陋的。我们的世界不仅摆满了丰富的物品,也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所轰炸,发展的、增长的、现实的、未来的、心理的、进化的、历史的。这些社会观念如同我们能消费的那些物品一样,令人兴奋,也让人疲惫。
这,就是一幅典型的现代画图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也许我们已经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偶然间爆发的社会革命、身体的不适,还有更多的诸如精神层面的焦虑、抑郁,都在提醒着还没有进化完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我们,现代性是存在的。
在本书中,作者把现代主义定义为:现代的男男女女试图成为现代化的客体与主体、试图掌握现代世界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家的一切尝试。
而现代性就是全世界的男女们都共享着的一种重要的经验——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种可能和危险的经验。
“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现代的环境和经验直接跨越了一切地理的和民族的、阶级的和国籍的、宗教的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性把全人类都统一到了一起。但这是一个含有悖论的统一,一个不统一的统:它将我们所有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所谓现代性,也就是称为一个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中,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而在当前,式的这个大漩涡产生并使它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过程,被称之为“现代化”
总的来说,现代化就是一种描述,是我们这个社会脱离黑暗年代不断变化发展到如今的各种社会过程的统称;而现代性就是我们努力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理解的观念和在此之下的一种行动;而现代主义就是在人与现代化关系当中,对人所做出适应和改造行为的一种描述和肯定。
现代化,仿佛是一辆战车,将一切刚刚形成的社会观念,刚刚建好的建筑,刚刚统一的审美,刚刚流行的时尚趋势无情的碾压过去。如果说有什么是固定的,那就是只有变化本身是固定的。现代的男男女女,在这种不断建立又崩塌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被抛来抛去。但现代主义的又给了人们固定的抓手和力量,也就是肯定人们创造的自由、发展的权力,以及努力去改造社会和自身使二者相适应,让自己在世界中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的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意味着一种冒险,一种随时要面临昨天走过的路明天就被改道,昨天住过的房屋明天就要被拆除,昨天相信的牛顿明天就要被爱因斯坦、量子物理所替代,昨天刚刚能接受不婚主义明天就要努力去理解同性婚姻的冒险。
为什么人类历史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为什么我们要去忍受去经历它,那就要去看看现代性是从何而来。
II现代性的三个历史发展进程
高速的旅行,在巴黎吃早餐,在伦敦喂鸽子;大规模的迁徙,生活在城市中,却安家在农村;上升的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去改变生活的境况。这些在“中世纪”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那时的社会,仿佛是一张铁幕,压在每个人身上,把每个人固定在他生长的地方,毫无变化的机会和发展的权力。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自16世纪开始发生了改变。而本书作者也从哪个时期开始,给现代性定义了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末
第二阶段,18世纪9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
第三阶段,20世纪
在第一个阶段中,恰好是资本主义在西方萌芽的阶段,封建的土壤开始松动,资本主义在干涸的大地中寻找合适的土壤发芽。那时候人们刚刚开始体验现代生活,还不清楚自己受到了什么撞击,他们竭力却又是半盲目地寻找着恰当的词汇,对于能使他们共享自己的试验与希望的现代公众社会还没有什么感觉。
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变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让宗教等神圣的东西在人们生活中渐渐退却。人们也从对外部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对内心自我地寻求,在这样的寻求中,不同阶层的自由等观念越发碰撞,伴随着生产的提升,物质逐渐走向一种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可能,现代性的曙光,终于在一种强烈的冲突中爆发出来。
那就是第二阶段的大革命浪潮。法国大革命和他引起各种的回响,使得一种伟大的现代公众突然戏剧性的出现在生活之中。在之前提到的现代主义观念中,强调了每一个男男女女都有改造这个世界并适应它的自由和权利,这在中世纪是不可想象的。但大革命却给每个人描绘出这种图景,全社会的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底层的人,惊奇的发现,原来当他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公众力量之后,竟然有能力摧毁一切坚固的东西。
革命的冲击仅仅是一个导火索,除了在观念上带来巨大的动荡之外,物质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内心对这种变化的反应都是一种现代性的、戏剧性的。卢梭是第一个以19实际的方式来使用“现代主义”的人。在他的浪漫主义小说《新爱洛绮思》中,年轻的主人公卖出探索人生的一步,从农村走到城市,在给他情人的信件中,困惑和恐惧的感受放在今天的中国依然不过时——
“我开始感受到这种焦虑和骚乱的生活让人陷入的昏乱状态。由于眼前走马灯似的出现了如此大量的事物,我感到眩晕。在我感受到的所有事物中,没有一样能抓住我的心,但它们却扰乱了我的情感,是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应当归属的对象。
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次终于会爱上谁…我仅仅看到了自己眼前的幻象,但只要我试图抓住他们,他们马上就消失了。”
正是这样的感受——焦虑和骚动,心理的眩晕和混乱,各种经验可能性的扩展及道德界限与个人约束的破坏,自我放大和自我混乱,大街上及灵魂中的幻象等等——之中,诞生出现代的感受能力。
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似乎同样的剧本依旧在上演。社会的魔力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在扩展开自己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打开了混乱的魔盒,去追求更多可能还是被某种固定的道德束缚?是造成大部分人焦虑的一些主要因素。
当代的中国人,一方面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每天经受着不断砸碎自己观念,再凝结,再砸碎的过程。对新鲜的渴望与恐惧,反复的灼烧着原本就不够强大的内心。在每一个看似沉静的面孔之下,都隐藏着一颗躁动而又彷徨的内心。
在现代性第二阶段的19世纪中,有两个貌似截然不同的人,却为现代性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他们是尼采和马克思。尼采一直认为现代历史的潮流是嘲弄的、辩证的:如基督教追求灵魂完整和追求意志的理想最终摧毁了基督教本身。带来了“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的来临”。现代人类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价值的巨大确实和空虚的境地,然而同时有发现自己处于及其丰富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在《善恶的彼岸》中——
“在这里,除了一些新的里有之外别无他物,也不再有任何共用的公式;在这里,腐败、罪恶和最字符的欲望可怕的彼此相关,种族的精神从丰富多彩的善恶中涌现出来;在这里春天于秋田命中注定的同时出现。……危险——这一道德之母、巨大的危险——再次出现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个人敢于追求个性,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系列的法则,需要自己的技能和计谋来达到自我保护、自我提高、自我觉醒、自我解放。但这样的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过于困难。尼采指出,他们解决现代生活之混乱的办法无非是——企图根本就不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为平庸”是唯一讲得通的道理。
虽然都发现了现代性中的辨证、混乱和令人无暇喘息的变化,但马克思却导向了另一个境地,他将这一切引入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那种响彻天地的笔法,描绘出那种资本主义的动荡“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
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样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的形式将会消解,一种共产主义运动获得了权力。这种酝酿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永恒变化,被马克思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这部分将会在书的第二章专门讨论)。
19世纪中,现代性也在经受着自身创造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责备,人们希望明天后天的现代性将会之于今天的现代男女的伤痛,这种嘲弄的和矛盾的辨证,滋养了19世纪所有伟大的现代主义作者——从马克思到克尔凯郭尔、惠特曼、易卜生、波德莱尔、梅尔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
III现代性的近况
在作者的观察中,20世纪的现代性有平面化和想象范围收缩的趋势。
“19世纪的思想家同时既是现代生活的热心支持者,优势现代生活的敌人,他们孜孜不倦地与现代生活的模棱两可和矛盾做斗争;他们的自我嘲弄和内在紧张是他们创造力的一个首要源泉。20世纪的思想家们则远比他们的先驱更加倾向于极端化和平面化。现代性或者受到盲目的不加批判的热情拥抱,或者受到一种新奥林匹亚式的冷漠和轻蔑地指责;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现代性都被麝香味一块封闭的独石,无法为现代人塑造或改变。对现代生活的开放见解被封闭的见解所取代,既是/又是被非此/即彼所取代。”
作者在这里提到的那些不加批判的热情拥抱,主要是那些被称为“未来主义”的思潮,他们热烈的欢迎着现代,并打算无情的摧毁传统,一切都应该是新的,技术也是极好的,在一幅现代化的图景中,再也没有被旧思想所束缚物品或者人——现代人除了插上插头通电之外,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而在“未来主义”的另一端,一群人旗帜鲜明地反对着现代生活。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个“现代经济秩序的庞大宇宙”被视为“一个铁笼”。韦伯对民众缺乏信任,对统治阶级更缺乏信任。他的立场是一种不断采取防御姿态的自由主义。
“许多20实际的思想家采取这样的观点:在大街上国家中挤压着我们的芸芸大众与我们自己不同,他们缺乏敏感性,没有灵性或尊严;既然如此,说这些大众,不仅应当拥有统治他们自己的权利,而且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而拥有统治我们的力量,这不是很荒谬吗?”
大众既没有自我,也没有本我,他们的灵魂没有了内在的紧张或活力:他们的观念、他们的需要、甚至他们的梦想,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内在的生活受到了彻底的管理,除了按照设计去产生社会系统能够予以满足的欲望之外别无他想。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认识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音响、住房、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洗礼之后,60年代现代性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了三种趋势——
第一种,接力避开现代生活和现代主义。由巴特在文学领域、格林伯格在视觉艺术领域中最有力的标识出来。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唯一应该关注的是自身;表达的手段就是传达的讯息或媒介即信息;现代主义与现代生活的正当关系就是没关系;现代主义就是对纯粹的、自指的艺术对象的追求。
第二种,把现代主义是为反对全部现代经验的一种永不停歇的革命。它要激烈的推翻我们一切价值观念,却又不考虑重建被它摧毁的世界;现代主义成了表示一切反叛力量的代名词;同时还倾向假定一种模范的现代社会应当是自身没有麻烦的社会;这种现代主义,除了忽略了马克思描述的那种永恒不定的动荡之外,还遗漏了“建设”这种伟大的浪漫精神。
第三种,醒过来回到实际生活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主义。一群有时候自称为“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世界无穷尽的产生出来的大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事物、物质和观念都采取开放的态度。持有这种观点的“波普派现代主义”创造出了很多对世界新奇和博大的看法,但缺乏把握现代的批判能力。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艺术和文学领域的知识分子都全新投入到了结构主义的世界中,现代主义似乎被历史抛到了脑后,后现代主义者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到了历史舞台。福柯对自由的否认,对于权威的摧毁,似乎给了现代主义的最后一击——
在福柯看来,对人类状况所做的各种形式的探究,只不过是在求助于一个又一个学科的权威,仅仅是对得意洋洋的“权力的言说”的保护冲。任何批判听起来都是空洞的,因为批判者本人就“处于那表示全貌的及其之中,受它的制约,那是我们带给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它机制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完了么?也许当前的思想家们为消解现代主义所付出的努力正证明了现代主义依然顽固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并无法被抹去的事实。
IV如何理解现代性
作者在观察了现代主义发展的历程之后,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论点——
过去的现代主义能够使我们重新感觉到我们自己的现代之根,这些根可以追溯到两百年之前。它们能帮助我们吧我们的生活与那些生活在数千里之外、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社会的社会里、经受着现代化的创伤的千百万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与上火在一个世纪或更多事件之前、经历了现代化的千百万人联系起来。他们谁能够说明那些激励并且折磨着我们的彼此矛盾的力量和需要。
例如我们一方面要植根于一个稳定且一致的个人与社会,另一方面又贪婪的追求着变化与增长;
一方面我们拼死效忠哥哥种族、国家、阶级和性别集团,希望他们给予我们一个牢固的身份,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却日益国际化,抹去了身份和阶级;
一方面我们欲求生活所依赖的各种干净且坚固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又追求现代生活和经验的无限可能性。
马克思和尼采和他们同代人体验着一个整体的现代性时,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现代。但时至今日,现代化犹如一张大网,任何人乃至世界上最远的角落里的人都无法逃脱时,我们可以从最初的现代主义者哪里学到很多东西。把昨天的各种现代性拿来为我们所用,既可以是对今天的各种现代性的批判,又可以是对明天和后天的各种现代性——以及对现代的男人女人——的信奉。
结语
如果说在西方的语境中,当前他们已经迈入了完全的现代化,回顾最初的现代性有助于他们理解他们目前的境况的话,那么在现在的中国,一如许多年前西方社会现代化火热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更可以通过西方最初的现代主义者在刚刚经受到现代性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反应,给我们自身在震荡于现代性矛盾中的现状找出一些相似的感受和解决的力量。
也正是如此,回顾西方的现代性,可能对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中国更具有重要意义。《瞎看一气》下一期将会聚焦本书的第一章,跟作者一同去结构歌德的浮士德,去体验浮士德博士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现代性光辉。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在前言中的动情叙述,作为本篇的结尾——
“本书完成不久,我亲爱的儿子马克离我而去了,当时他只有五岁。我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奉献给他。他的生与死使书中如此多的观念和主题贴近了家,例如:现代世界中那些像他一样在家中最快乐的人,最容易受到缠绕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恶魔的攻击;例如,在运动场上运动、骑自行车、购物、吃喝、搞卫生、拥抱、接吻等日常活动可能不仅是无限快乐和美丽的,而且也是无限不安全和脆弱的;又例如,要维持这样的生活也许需要拼死的应用斗争,可有时候我们仍然失败了。伊凡卡拉马佐夫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儿童的死亡更加使他想把自己的入场券还给这个世界。但是他没有还。他继续在战斗在爱着;他继续不停的继续着。”
(其他章节介绍,可参见“解毒时光”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