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您知道“记吃不记打”在教育中的意义吗?

2023-06-20 09:52:29 条浏览

吃东西时挨打,会记恨一辈子,读书时挨打手背,是对自己好,很快就忘了。




五代谭峭(871~989)所撰《化书》说:“一日不食则惫(bèi),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其意思是:“一日不食则极疲乏,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百姓之事最急最重要的是食”。这是对古代人说的,对体质好的现代人来说可能不一定准确,但“食”是最重要的、普遍性的,对孩童更是一样,正任何情况下,不吃是不行的。对于“打”,一方面父母打儿女不伤骨头,打一回儿就没事了,所以孩童记吃不记打。另一方面有人说“不打不成才”,所以父母将“打”作为教育儿女成才的手段,这就是“打”在教育中的意义。




记吃不记打在教育上往往指的是那些因为贪玩,粗心大意等,记不住原有的教训,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

其实,记吃不记打未必就是说孩子笨,不知道吃一堑长一智,低级的重复的错误连续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人对于犯过的错误是有改过向善之心的,但并不是有心就一定能避免重犯相同的错误。不重复犯错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对其错误行为的认识非常清楚到位,真正从心理上接受错误,对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在大人老师的压迫下唯唯诺诺的屈服,而不是信服。

不是心悦诚服的态度就不可能主动去改变错误,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去故意重复错误的行为。教育者认为其所犯错误太简单,孩子屡次被教育都做不好,是孩子太笨,而从没有想过可能是自己教育方式方法不到位,以至于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的记吃不记打行为该谴责、打板子的应该是教育者。

现在的教育者往往缺乏应有的教育精神与责任意识,缺乏耐心,在施教时方式简单,方法粗暴,这就对被教育者造成犯错误后的二次伤害,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不但不利于认识错误,更不利于分析和改正错误。

记吃不记打,学生方面的责任有但绝不是全部的,施教者也应该积极检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既要治病救人,又不能把人给致残致死,完了还给他下一个狗改不了吃屎的龌龊罪名!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过,记吃不记打,然后百度了一下才知道:

记吃不记打就是重复自己的错误,犹指某些犯了错误受到教训唯唯诺诺过后却又犯的.比如小孩子不写作业被叫家长了,回家挨了顿暴打,对爹娘说自己再也不敢了,结果不久又因为不写作业被叫家长,这就叫记吃不记打。

从字面上的意思是孩子能记住某次好吃的,而打了却不长记性。

实际上这句话是告诫家长,不能用打的方法来让孩子记住或改正缺点。

但偶尔打一次两次,却确实是长记性的,有时一辈子都忘不了。

但天天打,经常打的,打的效果一点也没有。

所以家长在教育中只能偶尔打打!




这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情形之一,与“棍棒底下出孝子”大约同类。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比较“顽皮”,犯了错家长严厉教训(比如罚跪,頂砖,不准吃饭等)后不长记性,转过身就嘻嘻哈哈,象没事一样,(农村人称白豆皮)。这样的孩子好处是不记仇,坏处是常犯错,错了又很难改。吓唬他他不怕,处罚他作用又不大,对这样的孩子要冷处理。所谓冷处理是指他错了別理他,不打,不骂,不说(父母自己要沉住气,甚至于表现出气出病的样子——绝非演戏)。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在观察大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现,不再大而化之。如果这样,父母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讲一点有用的道理或故事,把紧张的空气缓和一下。

对于这样大而化之,严惩不起作用,常常批评又容易流于形式的孩子来说,最好还是少批评,少说教,也不要“廉价表扬”,要夸就一定要夸在“点儿”上。等他们长大了(一般的上了高中)会有一个“突变”期,这时孩子有“脸面”了,一定要注意他的尊严,绝不可再伤害它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