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11:33:53 条浏览
怎么说呢,书和人一样,阅读就好像去交新朋友。
每个人喜欢的类型气质什么的都不一样,你看了一本书没什么感觉不是代表你不懂阅读,而是这本书没有走进你的内心。
人和人有很多种关系,有的天生就互相吸引,有的一见就相互排斥。有的人你和他天天打交道,其实你对他一点感觉也没有。
说起来还真的有的像是谈恋爱。我觉得你属于那种,没有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吧,感觉看到的都不怎么触及灵魂,谈不上喜欢,也绝不是讨厌,不过是有兴趣了解一下,仅此而已。
关于量变和质变,你是理科男吧,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见。量变自然是可以引起质变的,读了很多书和读了一点书自然是不一样的,书可以弥补你很多方面的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我见过很多人,看他们的气质就大约猜得出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书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还和阅历有关吧。你三十岁时候读一本书,和你十几岁读当然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时留心生活,对任何事情不要总是听人家怎么说,你自己要形成一些观点,那些书评什么的,都是一些很主观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的。毕竟大家不能长同样一个头。
最后呢,你有精力的话,进行大量阅读,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好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和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另。我也不是很喜欢外国文学,人名字记不住,故事情节总让我感觉到不舒服。相对来说我喜欢古典文学,文言文看起来都比外国小说来劲。比如《聊斋志异》····
只要人不傻,这是一定的,只是需要时间成长,阅历丰富后,哪怕是同一本书每读一遍的感受都会不同,当然首先得这书够内涵才行,少儿青年最好得到长辈和老师的指引来阅读。三十来岁基本三观得到确立,已经具有相当高的鉴别能力,也了解自己实际需求,这时候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偷懒放弃阅读的黄金时段。
读好书
读书就像怀孕
一不小心就诞生了!
是的;我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是个很好证明:之前我特别喜欢读小说故事类型的,读得多了,兴趣就淡了。
总体感觉套路都是差不多的,要么逗你笑,要么感动你,要么就是给你一点启发,反正只是给你情绪上一种冲击。读完了也就完了,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而我现在就对故事没兴趣了,喜欢读一些思考成长类型的。虽然这类书读着比较累,但是读到有感悟的一句话,或者有一句话是能拿来用的,就觉得不白读了。
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升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你还是像我过去一样,喜欢读一些故事类型的书,那我就知道你读书就是打发时间,并不想获得什么。而如果你是在读自己的专业书,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读书,那我就觉得你的思想开始有深度一点了。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故事书的价值。相反我非常认同用故事阐述道理的方式。一则故事改变人的一生,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掌控这个世界。人性的弱点就是喜欢听故事。只是我更在意的是故事背后的道理,讲故事的这个人。
我现在在一个写作班微信群,我看到我很多同学,每天都写文章编故事投稿赚钱,编的都是一些像媳妇姑婆啦老公后妈啦初恋第三者啦,这些八卦故事。我从来不看的。我在想编出来这些故事给别人读,有什么价值呢?自己编故事,投稿成功是赚到稿费了,可是对读者的价值是什么呢?别人读一个八卦故事,除了满足猎奇的心理、偷窥的阴暗,浪费了这段时间得到了什么呢?
还有一个最近被曝光的写作培训师,之前我读他的文章,都是一些青春少男少女的暧昧恋情的,他的头像也特别帅气,为以为是一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90后帅哥呢!可是直到别人曝光他经常骗学员的钱,把身份证亮出来,我才知道,他原来已经是将近四十岁的人了,只不过还一直都单身,真实照片看起来那么丑。倒了我的胃口,再看他的那些青春美文小说,真的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你说一个油腻中年大叔,整天躲在文字背后,制造这样的内容,他的灵魂能该虚伪、萎缩、自卑成什么样啊?
反正我现在是对只是讲故事不感兴趣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故事传递了什么,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一些拿来即用的东西,这一定得跟我的个人思考贴边。如果他说的都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他名头再响,我也不会读。
读书一件特别私人化的事情,干嘛要让别人的评论影响你?是你在读书,而不是书在读你,好嘛?如果你觉得沉迷到书中的故事情节里不能自拔,读起来挺开心的,那就继续读;如果你觉得读了这些也没啥用,那就不读。找一些你感兴趣、能不断地吸引到你的书读。甚至不读书也没有关系,只是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无聊,去干一些你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就可以。就像我一个朋友,他就喜欢研究股票,经常到网上听那些大咖的讲座,有空见听,而且还做很厚的笔记,我觉得挺好的,完全没有问题啊!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刺激,同样的刺激不断地重复,让你麻木,不再有新鲜感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寻找新的,能给你带来刺激感的内容。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在哪一个阶段都挺好的,没有孰优孰劣,只要你一直不停地继续阅读下去就好,这个兑变的过程是自然发生的,不用刻意追求。
我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书读得多了,理解能力也会慢慢提高,就更加深入去理解一本书
说说我的经历,现在再回顾以前读的书,总能发现很多我之前没有读到的内容。还有的是。我之前不理解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读书后我又能理解了。
比如读《刻意练习》这本书,书本里讲到一个“心理表征”的词。我之前无论怎么去思考,我都思考不了,现在我明白了它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建立一个数据库,让你的数据库变得强大,平时调用数据库,出错的地方就会变少。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一个努力后必然的结果。
在我觉来,很多东西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比如,赚钱,有了一笔启动资金后,你会发现你的选择变多了,变化就更大
读书也是,当你的词汇积累到一定量,理解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读的书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你读外语的书,外语水平提高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能读的书变多了。同样,你读其他书也是一样,有了相当的知识背景,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更加简单。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因为阅读的量不够,而且你的阅读深度也不够。
1、阅读深度要看你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如果你是高中以下的学生,那么不必先去强求看的很深。只要像看普通小说一样,看故事情节即可。如果你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可以去找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学习一下。这样你对书中的内容便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了。
比如说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我们也不同的缘故。可能有一些事情,你觉得很普通,但是很多人评价说这段内容多么的精彩。那么你可以去查看一下,这段内容为什么精彩。这样你就能够查到西方国家的一些国情和特质,或者当时的历史。这样就会帮助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但是学生还是以培养阅读兴趣为前提,不要急于去深挖背后的知识。一旦觉得很无聊,那么将会失去阅读兴趣。除非是你自己很好奇,想探究背后的历史、背景等等。否则不必去勉强自己。
2、如果你是20岁以上的年龄。那么可以去尝试着探讨文学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了。那么可以去看一些各国文化历史,全球通史,各国历史等等。
之后在看书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所写的书是哪个时代的。那个时代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这本书看完一遍内容情节之后,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心和写作技巧。慢慢地,你就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厉害之处。还有这本书的美妙所在了。
比如说《百年孤独》这本书。我耐着性子看了三分之一,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但是这本书评价很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看了一些评价,然后又去看了一些历史和相关的内容。再去看这本书,真的发现很耐人寻味呢。
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并且经久流传,必然有它其中的奥妙和精华所在。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体味到他们的价值,也是一种缺憾。希望你能够学会如何看懂一本好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益菲读书,有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我会尽力解答。
这个问题对于我而言毋庸置疑是肯定的。
阅读会由量变引起质变。
01/第一阶段:趣味性
我想阅读最初就是因为有趣才能坚持的下去。就像题主说的,像看“普通小说”一样看,“普通小说”其实这个概念很奇怪,因为很多书,最初都是“普通”出现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成为经典的。
我很赞同意大利作家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对经典作品的定义,其中一条就是重读。可以让人反复去看,经历不同时代的沉淀,才慢慢形成了经典。
众所周知《堂吉诃德》是西班牙非常著名且经典的小说。但是,塞万提斯最初写这本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的骑士小说,小说具有非常浓的趣味性、诙谐性。
十七世纪西班牙批评家瓦尔伽斯(TomásTomayodeVargas)评论说:“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
作者被称作“不学无术”的人,“逗笑”的人,他被当做一个“疯子”。《堂吉诃德》的经典化离不开英国作家的推崇,菲尔丁对他推崇备至,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笔下不乏“堂吉诃德”式人物出现。
由此可见,将名著小说当“普通小说”来读,完全是没有问题,并且是必要的。
02/第二阶段:大量阅读,扩大期待视野
我知道很多人开始看外国名著,一上来就看大部头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多时候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经历,没有前期的知识积累,加之这些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观才能理解,所以自然而然就会止步不前了。
开始看外国名著,最开始建议选一些比较通俗性的小说来看,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飘》《格列夫游记》等。因为这些小说,故事性很强,趣味性足够,不会让你看中途想放弃。
这些小说也是因为阅读者多了,被阅读次数多了,被研究被解读,慢慢地就拥有源源不断的读者群,最终奠定了自己经典的地位。
通俗性的小说(或者说普通小说),可以大量地进行阅读,不追求它到底讲了什么大道理,多大情感或哲学意涵。仅仅关注它的人物和情节,关注故事的走向等等你所能简单看到的。
等你大量阅读,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之后,你就会有惊奇的改变。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读者进行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之前,已经有自己一定的阅历,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对它有一定的期待。
可以不断阅读,通过量的积累,来形成自己的阅读视野,这样对你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有很大帮助。
03/第三阶段:从量到质,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待你阅读量积累到一定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问题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会不自觉地追求更高质量,更深度的阅读。
“量”可以说是横向上的积累,“质”是从纵向上的加深,也可以理解是思考深度的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最初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你可能只关注到安娜和沃伦斯基夹在列宁之间的感情,关注当时俄国社会现状,甚至能关注到安娜的面对情感的心理挣扎。
可当你阅读了更多的俄国作品,你会不断地问自己,这个人物如何,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历程,她和俄国其他文学作品人物有哪些相关联的地方……等等问题。
你要不停地用问题来引导你的阅读,指引你的思考,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点痛苦,但是但你想明白之后,就会醍醐灌顶。你思考的问题,可以更加深入人物的精神层面,甚至直达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如何,故事情节如何的浅显层面。
综上所述,在阅读上,量是可以引起质变的。并且通过量来引发质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坚持阅读,不断阅读。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阅读。
我是当归。
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个永恒存在的真理。对任何事情都适用,包括阅读。
01
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认识一个小伙伴,在2014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家在三线城市,工作稳定,但工资不高。
大家都是有理想的年轻人,也想实现更多的突破。但小城市又没有那么多机会啊,怎么办呢?
于是,他就开始读书。对于没有家庭背景、没有良好出身的人来说,读书,是唯一的改变自己的通道。
这个小伙伴平均每年读书300多本书,他也是要是上班的哦,但下班后就在家疯狂得读。
结果三年多以后,人家跳槽到了广州的一家新媒体公司,当了内容总监。算上各类收入,加起来小百万了。
而这一切,也仅仅是三年多的时间而已。
三年,时间长吗?一点都不长,但他却通过1000多本书的积累,从量变实现了质变。
我想,这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02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才能做到质变
别急,问题来了,假设我们现在读书,难道就能量变引起质变了吗?答案,肯定不是。你得要做好“配套”工作。
比如,要写读书笔记,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只有大量写读书笔记,你才能将读过的知识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要多抛头露面,多和人分享你自己的读书心得。这其实就是一个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的过程,你写的多,发的多,自然影响力和名气也就打出来了。
就跟街边摆摊卖东西是一个道理,如果自己不给自己吆喝,谁会帮你吆喝呢,谁又能知道原来还有你这号人呢。
当然,你还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多参加各类活动,多链接知识大咖,多学习商业经营和管理的方法等等。
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量变”,加上这些“配套工作”,你就一定会发生“质变”。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