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对于大脑而言,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对吗?

2024-09-09 11:43:01 条浏览

嗯,是的.。只不过这是游戏领域。等问题吗?.




对啊,学会遗忘那些不会的事情,把重点放在远方。




遗忘是必然,能记得住才是偶然的。




是啊,大脑细胞是有记忆功能的,是不随着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

通常所说的忘记过去等语,其实就是安慰别人或自己的一种语言。

即然忘记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就选择淡然!




谢谢邀请!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当我们从自己的头脑中提取某些信息时,却会发生困难,“想不起来了!”为什么会忘记呢?你也许会推说自己记性不好,羡慕他人有个好记性。甚至有朋友们想,如果我们的脑子跟电脑那样,存储进大脑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那该有多好。其实我们的大脑和电脑一样,任何存入的信息都不会丢失,经过催眠的人能够回忆起从出生直到现在所经历的任何事情。并且我们的大脑可比电脑优秀多了,它由大约有1000亿个细胞连接而成,每个细胞都相当于一台电脑,所以它能够储存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信息尚在,但没找到正确的提取线索,所以记不起来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忘记了。

按照常识,遗忘是“记忆的丧失”(《利特雷法语词典》)。但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目前不能回忆起的单词,几小时以后能够回忆起来。所以,一般来说,回忆的无结果并不经验地意味着记忆的永久性“丧失”。所谓“丧失”只不过是解释遗忘的一种方式。

好多朋友可能会问,怎么才能避免遗忘?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是无法避免的呢?在这里我们就分析一下造成遗忘的几个原因:

一、信息互扰,存储混乱:比如你和你的朋友同时买了同种型号的电脑,一年以后检查你们的使用情况,会是一样的吗?当然不会!你的朋友可能会把硬盘分几个区,每个区内储存不同类的信息,在每个区内,又有不同的子目录;每个文件都有清晰的标注。这样做当时费些事,但需要哪个文件时,便能一目了然,迅速打开使用。而你却把文件随意一存就干别的事去了。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当你突然需要某文件时,便大费周折了,不得不把每个文件都打开,仔细查找,读到这里你已经了解,忘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存储时的混乱无序。

二、提取线索单一:用电脑时,如果我们把一个文件存入几个子目录下,或同时用几个名称存储,使用时会更方便。当然,这样做对电脑空间是一种浪费。但对人脑无需此种担心,人脑由大约有1000亿个细胞连接而成,每个细胞都相当于一台电脑,所以它能够储存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是我们说人脑是世界上任何电脑都不能媲美的。但是,由于我们学习或经历过的事情常常只保留很少的线索,一旦这条线索受干扰,就容易记不起来。

三、注意力不专注、观察不细:当你坐在桌前,眼睛盯着书本时,你是在专心学习吗?当你正襟危坐,眼睛看着黑板前的老师,你是在认真听课吗?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思考问题时,你的思想专注吗?统计表明,当人们自认为专注时,往往有20%的时间和精力“溜号”和“走神”。学习或做事不认真、不专注是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使得线索分辨度不高,容易和其他线索混淆,从而造成提取时的困难。

四、缺少情感灌注:那些使情感受到强烈震撼的事情是不会轻易忘记的。事实上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记忆线索,我们容易记住那些感兴趣的事情,而那些引起情感抵触的事情则不易记起来,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大脑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记忆;消极的情感会抑制大脑活动,从而使记忆变得困难。

理解了造成遗忘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制定出可以对抗遗忘的措施:

分类管理记忆信息,使其条理清晰;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记忆法,增加提取线索;记忆是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认真观察,提取有效特征因素;对记忆信息融入一定的个人情感,身临其境。

当然,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及时复习,虽然好的、新颖的学习方法,记忆手段可以使信息在你的头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但并不等于你永远会保留记忆信息的提取线索。因此,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记忆,不断地回顾,强化你的记忆空间都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你可以知道在刚刚记忆之后遗忘速度是最快的,以后速度逐渐减慢,你可以据此适当的安排自己的回顾周期。并且复习一次两次是不行的,要多次,要反复,只是周期在不断加长而已。每一次回顾都会给你以新的印象,新的收获,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对,但如果记忆特别深就不会忘太多,最好一段时间再熟悉一下。




关于记忆,人类究竟了解多少。这里想探究一个有趣的问题,你知道美国人究竟是如何遗忘他们的总统的?

当然科学家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这件事情关乎心理认知和群体遗忘。不过完成这项研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漫长的试验,时间跨度经过40年,那科学家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研究呢?科学家选取三个时间段,1974年、1991年和2009年,然后选取一个地点——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对象是当地大学生,任务要求一共有两个,第一在5分钟内尽可能地写下总统的名字;第二将这些总统进行排序。

除此之外在2014年,科学家又找来500个成年人进行相同测试,结果非常有意思,这张图是大学生表现的情况,另一张图是成年人表现的水平,可以看到曲线走向非常一致,就算不考虑顺序只回忆名字,结果略有差异,但还是拥有一致的趋势。

那美国人究竟记住了什么?从趋势图不难看出,像乔治·华盛顿这样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持续一段时间后记忆水平突然滑坡,直到迎来亚伯拉罕·林肯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又经过一段时间再次骤降,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出现。

这个结果很难理解吗?似乎也不是,因为上述提到的人物,显然与知名的历史事件相关,换言之他们都是“教科书里的人”,而科学家也有一个理论,来解释这种分布有特点的总统记忆曲线,人们接受信息的频率,决定了是记忆还是遗忘。当总统出现次数越少,他的名字就越不容易记忆,这种出现包括“听说读写”,例如林肯和华盛顿被持续记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到处都有”,像硬币、钞票等支付手段,当然未来改成电子支付,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但至少还有纪念碑的存在,而华盛顿是美国孩子学到的历史第一课。

那么这项研究的意义在哪里?人们接受同种信息越频繁,该种信息越难遗忘,似乎是个很容易理解的结论,但通过试验证明这一结论却并不容易,对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选择铭记是一种集体反应,这里发现集体遗忘竟然与个体健忘规律是一致的,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领域,那么在不同文化间是否存在相似的记忆模式,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究。

最后一个优秀的试验应该具有预见性,因此研究者尝试利用这个理论进行预测。他们利用总统遗忘曲线预测,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等前总统,发现再过几十年,肯尼迪还会被美国人记得,尼克松也可以留下印象,但艾森豪威尔和其他人就会逐渐淡出记忆。万能的网友,这个预测你们相信吗?

我是脑洞无限的魔王,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收藏我吧,我在评论区等你!




苏轼有一首很有名的悼亡词,后人对其评价有八个字:“情意绵绵,字字血泪”。对,就是那首虽距亡妻离世十年之久,亦不绝思念和哀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曾经的准文学女青年,接触到的诗词不在少数,但能够一字不落背下来的,还真的不多,这首除了标题中的什么什么梦之外,其他的,大概可以记忆一辈子,直到疾病或者衰老侵蚀,记忆受损。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记得这首词,哪怕不全,至少,也会记得一部分。这首词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其原因,便是调动了人们记忆里共通的情感。

人这一生从小到大总会经历很多人和事,包括学习在内,有些,可以记忆一辈子,刻骨铭心,如,苏轼隔十年仍思念着亡妻,还有我们轻而易举就能背诵出这首词,有些,只能是如烟云一般,飘散在昨天,像不曾经历过一般,如昨天,或者前天,都见了什么人,吃了什么饭,做了哪些事儿。

是的,对于过往,有记忆,就有遗忘,隔了时间,记得不是凭空而来,而遗忘却是无法避免。也就是说,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去通过各种实验寻找其中的规律,也就成了一些人的研究课题。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也成了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他的测试过程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下,直接说结论: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每天丢掉固定的几个。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当然,这些说的是学习中的事儿,根据这些规律,可以得出来许多的方法,来记住你想要记住的,比如,在接触到新知识之后,过个几天,去重复记忆,或者,把这些知识点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与过往的记忆形成交叉,发生关联,等等。

其实,在我们的一生里,不是单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接触处理的事很多,不可能全部都记得,但可以深化记忆理解一些底层逻辑类的东西,而一些具体的资料,信息,应办事项,等,完全可以交给一些存储硬盘,日历提示,等,也算是变相扩展了自己的脑容量。

在这或短或长的一生,更多的,是我们经历的那些悲欢离合人事聚散,有些想记记不得,有些想忘忘不了,有些人一眼万年,有些事过后即如烟,这些便是外界对人脑里情感部分刺激的结果。

至于人生里要记住哪些,遗忘哪些,到底该怎么选择,见仁见智吧。最后,分享陶铸的一句诗: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记住值得记住的,看淡无法忘记的。让人生走向开阔处,让明天向好。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