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上了大学才选专业知识,是不是太晚了?该怎么做?

2023-07-03 14:01:08 条浏览

正确的方式应该在初中对孩子进行生涯规划。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




上了大学才选专业知识,这根本不太晚,也不存在太晚的问题,而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择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按大类招生。考生因为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由于此前忙于高考冲刺的过程,而对高考填报志愿院校和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也根本不可能对全国的高校的整体实力和专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考生进入大学之后,通过一年或者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考生也对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以及潜力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客观的认识,也更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的比较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这个时候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专业,是比较客观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另一方面,院校也会根据考生个体的特征,兴趣,能力,把考生分流到适合自己选择的专业和学习的专业,做到了院校既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特质和潜质的人才,奇生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做到了双赢,这是最科学最正确的选择,这也就是在高考招生录取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根本原因和其本质所在。




部分高校在设置招生录取专业类别之际是以大类招生专业设置的,特别是一些国家985、211及其双一流层次的知名高校。

实施大类招生专业门类的高校,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为了增加考生的选择余地,增强专业类别的招生录取规划性,扩大考生专业类别选择度,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扩大招生计划人数,增强一些冷门专业的报考度,从而有效保障顺利完成本校在当年招生录取计划的实施。

二是有利于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增强专业选择的精准性。学生通过大一阶段的学习和适应,结合自身对于大类专业的认识和感觉,分析自身综合评价因素,最后在进入大二年级开始做出专业的综合选择。

三是学生进入大一年级学习通用课程内容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所有通过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课,开设的课程内容结构都相同。大一年级阶段第二学期由学生提出专业选择申请,最后由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综合考试成绩来具体分配学生专业选择。

问题中描述的到了大学进行专业选择,这是当前全国知名高校的通用的一种大类招生录取模式,比较流行。通常一些国家知名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合理,学科专业数量并不是十分庞杂,专业数量也不是很多,利用大类招生模式,可以将相近的专业进行归类到同一个招生体系之下,有利于考生结合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细化和选择,有利于学生沿着既定的培养方案有序发展。

现阶段实施大类招生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例如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类【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空间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清华大学工科试验班类【自动化、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科试验班类【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药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科试验班类【机器人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微电子系统工程、工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




谢谢邀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对于当前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专业知识,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人才选拔上也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试内容的学习上。实际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大学才开始陆续接触到专业知识,这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这也是当前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于当前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高考上,如果能够考到一所重点大学,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虽然当前国内的本科教育能力在不断加强,但是整体的教育能力依然偏弱,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非常短缺,研究生教育更有明显地体现,这也导致了当前只有一小部分本科生有机会继续读研。从目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考研竞争依然会比较激烈。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往往有不同的培养策略,对于研发型人才培养来说,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也并不算晚,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本科教育普遍比较注重基础学科的原因。但是对于技能型人才来说,早一些接触专业知识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尽早加入到行业领域中,从而积累更多的行业知识。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不晚,一点也不晚!高考之后就选专业,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模仿英美,总体来说,重文理,工科则比较弱。建国后,为了加快建设新中国,建设完备的工业体系,国家就大力发展工科,而当时的工业建设,又只能依靠苏联,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择了对接苏联的模式。

而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在现在看来,有两大弊病。

第一,专业特别细,比如现在一个材料加工学科,放在欧美国家,可能都会统一放在材料学科里。但苏联大学会将其分为焊接、铸造、锻造、表面处理等等专业。大学生进入专业后,就只学这一个专业,学得非常深,所以苏联的工程师技术都是非常扎实的。但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创新性差,一旦不做这个工作了,别的工作还做不了。

第二,严重的重工轻文,除了一些语言、政治、历史方面的常识,苏联的工科大学没有其他人文课程。这点在中国的不少工科大学里也同样存在,像我所在高校就是工科院校,我们当年上学时就戏称学校是“文化沙漠”。很多人干到教授了,给人感觉还是大老粗。而这样的人,之前国家是非常鼓励的。但这些工科学生(包括我自己)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差的,而且往往比较功利、比较现实,这就是很多人常说的“工科男”形象。

可以看出,苏联当年的工科教育其实很类似于现在的职业教育(当然水平更高一些)。而现在,中国大学仍然没有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仍然按照很细的专业在培养。在我国,大学专业最多的时候有600多个。

而且,我们的大学要求高考结束就选专业,而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转专业的自由。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到大在教室里学知识,不了解社会、不了解未来,甚至连爱好也没有。你让他选专业,他只能瞎选,或者听父母的,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都不是很满意。

所以,现在大学也开始慢慢调整,比如采取大类招生,先进行大类培养,再细分专业。这样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慢慢有了一些人生思考,对专业也有了一些了解,这样选的专业肯定更适合自己。

此外,大家现在也有了一些共识,大一阶段不能作为专业教育阶段,而应该作为通识教育阶段,一方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培养理性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像南京大学就实行三三制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通识教育、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教育、第三阶段多元化教育。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学生实际上要到大三才能选择自己的细分专业,而此前一直都是按大专业来培养。

未来,这种培养模式将成为趋势。所以,进大学后再选专业,正好!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