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13:20:41 条浏览
就是把水与墨搭配好,然后二两微醉,接着就在宣纸上纵情而为。结果?并不重要了。
一所谓的笔墨情趣不外乎文人画里的意境。文人画,讲究意境,文人画推崇王维为鼻祖,讲求诗书画三位一体,就是一幅画里要有诗的意境,字的美丽,画的漂亮。情趣二字的体现,到后来文人山水画的转变和兴起。更是将抒发画家个人思想的人本主义推崇到了极致。这大概就是书画情趣的所在。画家通过书法和绘画,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抱负。从而反映在书画风格之上。
二所谓的笔墨情趣不外乎画里的个人风格。个人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包括在情感方面的积累,还夹杂着个人情绪画的东西,比方说有些画家不喝酒不画画,在一种几近癫狂的状态下开始创作,慢慢固化成了他的一种风格,当然艺术也要考虑到接受,不能胡涂乱抹,还有的就是追求有情趣品味,画个竹子,画个松,或画个风景山水都有不同的指代含义。
二所谓的笔墨情趣不外乎画里的黑白对撞。既然是笔墨情趣,这里讲的跟色彩就没啥关系了,古人讲墨可以分五色,画面的丰富性主要靠墨色的变化,黑白的对撞来达到视觉上的一种强烈的对比,把客观与主观结合在一起,把景和情结合在一起,产生“胸中丘壑”“意境”,追求笔墨变化,使得山水画对待空间的认识上另辟蹊径,只用黑白就可以在咫尺之内涵盖万里之遥的独特效果。
山水画的笔墨情趣是画家在创作中空灵相象中营造的,笔墨不很多,但意境深邃,象这幅白描山水小品《长桥外》作者描绘了一位才子书生去家山探望未婚女子离别的情景,一位是临窗眺望难确目送,一位是回眸不舍的离去,远山深处和近处表现技法的都是廖廖数笔,但在表现两位人物细腻地深入的描写上,场景的安排上,刻画了这幅山水画秋瑟凄情的景象,让人寻昧和深思。有许多画家往往只描绘的山美水秀,但往往忘了表现主题,是山水画物象罗列,空动平白,历代山水名家在表现山水画境中,无不以事件和地理上的概貌描述山川景物和历史事件,象《赤壁泛舟》让人想就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怀古思今,《长桥外》画家在创作中了了数笔的笔墨情趣,确营造了一对恋人离别的愁惆主题,虽然乏乏,但画家在构划中就思考这场景,增加了山水画主题内容,才是这幅小品表现的既生动而有着独特的情趣!
所谓山水画的笔墨情趣,我理解就是山水画的独有意境和趣味。
比如元朝吴镇《渔父图》,绢本,墨笔,纵84.7厘米,横29.7厘米,正中草书渔夫辞一首,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夫》四幅并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宋元山水画的名作。
这幅山水画用墨自然,符合宋元山水画理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坐在土山之上的石亭看山,便有平远之感,看远处的山,只剩下黛色如墨的峰尖,颇似一幅笔墨淡然、疏密有致的宋元山水画。
这一刻,诗、画与山三位一体。
这种诗意,正如一首古老的山水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面对山岭上的白云起伏霏霏,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这种感染性极强的情绪每每是薄暮引发,兴致往往是清秋时节才能招致,远远望见那些捕鱼归来、回到山村的人们,他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释放着一天的疲惫。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绿油油的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一弯新月。期待着那些把酒言欢的客人载酒而来,在重阳佳节开怀畅饮、共醉一场。
这种意境,恐怕就是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吧。
这个问题可作两解:一个是技术方面的,吾国书与画相通,作画叫写,如书法,有节奏,有程式章法,作一幅、写一幅书法作品、打一趟拳,从头到尾不慌不乱,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其间产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谓笔墨情趣!第二,吾国书画重儒家,因文学趣味的界入,造就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这样的创作自然就有了笔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