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2023-05-19 12:42:30 条浏览

一是水平确实很高,另一个原因是冠了李白的名字




为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因为它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用灵魂蘸着鲜血写成的。而且,在李白生前还不能公开。

据专家学者论证,李白是太子李建成的曾孙子。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满门抄斩。但有一怀孕的小妾,由死士保护一路向西逃亡,几个月后到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产下一子,是为李白的爷爷。易姓与名,长大后娶胡女,生下李白的父亲(李客)。李客经商发家,在武则天晚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即李白)。李白有胡人血统(“目光炯炯眵如饿虎”)。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终身不讲清楚自己的出身,只模糊地说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他能娶两位前宰相的孙女为妻(因为他是地道的太子党)。贺知章一见面就呼为“谪仙人”,其实大有深意。

《忆秦娥》就是李白到长安游历之后,怀念自己的曾祖母那一段惊险历程,写下的血泪之作。(这与李诗豪放风格大不一样。)很可能,她逃亡之时就带着心爱的箫,并作为最宝贵的纪念品传了下来。这样,千古绝唱《忆秦娥》,就很容易理解了。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比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差远了!




忆秦娥最好的,一个李白,一个毛泽东。




说句老实话~沒觉得唐朝李白的《忆秦娥》跟后世宋朝的同一词牌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比宋朝的早!

虽然也是写景抒情,从李白的《忆秦娥》中,我分明听出了作者对开元盛世之后,大唐由盛及衰的担忧——明明当时,他就声名在外,连唐明皇都要给他提鞋,“君子呼来不上船”——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人生豪迈,他却选择“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所以,李白的《忆秦娥》也不过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单台”的落寞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虽然毛主席的《忆秦娥》比之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虽然我也喜欢,但绝对不是附庸风雅……

我只想问一句——朋友,你真的见过浸透如血残阳的娄山关么?你亲耳听过那关口上能让“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呼啸风声么?我可以自豪的说一句——我亲眼看到过,我亲耳听到过……四十多年前,关上的《忆秦娥》诗碑前,每年我都会经过几次,每次经过,我爸爸都会带我下车,数着诗碑上毛主席的怀素字体教我念上几遍,再带我到关口去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去感受能令“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山风!长大以后,每次再经过关山关关口,我就在想——当年,娄山关上的战斗是如何的惨烈!毛主席当时却能抚今追惜,展望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那需要怎样壮怀激烈的大无畏精神跟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所以,我沒觉得李白的《忆秦娥》比起他其它的作品有多么的惊艳,比起两宋其它作者的《忆秦娥》也不觉得是“千古绝唱”(毕竟有毛主席的《忆秦娥》珠玉在侧)~~说是鼻祖倒是无不可




后人为什么称呼李白为诗仙、读完他的诗感觉情决、意决、




专家们已经有了答案,这首"忆秦娥"非李白的作品,只是后人找不到真正的作者,又觉得这首词写得不错,为提高其知名度就把它说成是李白写的。




忆秦娥,还是更喜欢主席的娄山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对李白《忆秦娥》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评价,一种评价是否定的,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撤委谈》下云:

二词《菩萨蛮》、《忆秦娥》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穷壤,果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

另一种评价是肯定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云: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文学史上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对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毁誉参半,而对之不加毁誉的作品则必然是黄茅白苇一览无余的平庸之作。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就说: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家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或灵均《思美人》《哀郑》,庄叟“濠上”近之耳。

李白《忆秦娥》这首词通过“秦娥”、“秦楼”、“箫声”、“楼月”、“柳色”、“霸陵”、“乐游原、“清秋节”、“咸阳古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等意象,构成五幅各自独立的画面,每个画面又都呈现为一个独立、完整、精美、深远的意境,这些意境虽然具有真实写照的外貌特征,但细致分析起来,这些意境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直接联系,不过是作家所采取的象征、寓意的方式借以表现理想的观念和热烈的感情而已。

虽然在意境之间有两个复沓的音节“秦楼月”“音尘绝”相互呼应,构成韵律的连锁与回环,但并不是意义上的需要。这种种特点说明作家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不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主张“男女中心”说的人之所以陷于五里雾中,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忆秦娥》创作方法的特点。

词中虽然有个叫作“秦娥”的人物,却并不是词的中心,她不过是作为象征和寓意出现在作品之中,其它各个意境也无不如此。

李白词中的种种意境所呈现的作家的审美理想,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诉之于人们的审美感受的呢?那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出来的“太白纯以气象胜”这一精辟论断提出的“气象”说。

用“太白纯以气象胜”作为对李白《忆秦娥》的评价,其最大贡献就在于王国维首次从美学的角度对《忆秦娥》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大家知道《人间词话》论词本以“境界”为基准,但王国维对李白《忆秦娥》却不以境界的有无与境界的高下来评论,而是另立一格,以“纯以气象胜”加以肯定。但对“纯以气象胜”这句话,人们往往误解为仅仅是指“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句,这一点必须加以澄清。

其实“太白纯以气象胜”是对李白《忆秦娥》整体性的审美评价,“西风”二句不过是举例以证,所以“气象”二字之上又加一“纯”字,意在强调《忆秦娥》的审美价值正在于“气象”而不在于境界。这当然不是说《忆秦娥》没有境界,而是说在境界之外更以“气象”胜于其他词人之作。

《忆秦娥》既“纯以气象胜”,故其境界自当属于理想一派之“造境”,而不同于写实一派之“写境”。《人间词话》所说的“理想”与“写实”二派,,既然是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言的,因此王国维说的“太白纯以气象胜”,其中自然也包括对《忆秦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肯定。

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的理论体系来看,“气象”也是一种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造境”,而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写境”。但正如王国维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并不是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去“生造”、“硬造”,而是把审美感受所捕捉到的东西加以集中,使之上升为具有感性形式的审美理想而已。

《忆秦娥》词体现了李白对唐代开国至天宝之乱这一百数十年的“盛世”怀着无限的留恋、惋惜与哀伤的强烈感情。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对待“主观诗人”的作品,只有把诗人的感情还原为生活现实的本来面目,人们才能充分认识它的社会内容。

《忆秦娥》和一切有深度的伟大作品一样,由于作家是站在宇宙意识与人生哲理的高度来认识万物,俯瞰人生,透视社会,因此就必然有其可以认识和不可测识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的特点。正因为它们具有发掘不尽的精神内容,所以才使这些伟大的作品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刘熙载《艺概》说《忆秦娥》“归趣难名”指的正是《忆秦娥》所呈现的美学理想中发掘不尽的一面,换句话说也正是这首词之所以伟大的一面。《忆秦娥》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唐代自开国至天宝之乱这一百三十七年的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展示出有唐一代由盛到衰丰富的社会图景,就是因为李白的审美理想使它获得了这样的思想高度。

与此同时,李白《忆秦娥》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也同样是因为作家的审美理想使它达到了崇高美的艺术境界。




伟领袖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才是千古绝唱!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存疑




读这首词年轻的时候读感觉它是一首伤离别的诗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从春到秋无处不在

老了再读却感到这是一首感叹政权交替频繁人生无常的词春天离别还是秦秋天盼归以入汉

咋也不像是表达思念的从总体来说更像感叹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悲情并且作者身处其中经历过几个王朝的变迁而不能自拔无可奈何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我想起了四朝宰相冯道也许只有他才是最符合词义的作者[捂脸]




不知何时有归程,咽泪梦中庙堂中。

致力一生无因果,抽刀断水弄扁舟!




《忆秦娥·箫声咽》以短短四十六字,描述了丰富的画面,蕴含无尽的意境,并给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无限的解读空间。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此词: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一、《忆秦娥》的作者问题概述

然而,这首词究竟是不是李白所作,却一直存在着争议。自从这首词问世以来,关于作者究竟是不是李白的讨论,几乎就没有断过。这首词虽归名于唐朝大诗人李白,但事情却开始于宋朝。

南宋淳祐年间,黄昇编集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选录了两首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皆署名李白,并说:“二词为百代词曲之袓。”

但毕竟唐和南宋不仅不一个朝代,中间还隔了一个北宋,李白的词没有在唐朝流传下来,却在宋朝突然被人翻出,且没有切实证据,因此,《忆秦娥》的作者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还有人提出《忆秦娥》应为温庭筠所做,或后人托名李白的作品。毕竟托名人以传诗文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实在是屡见不鲜。

历代学界大家为此不断寻找证据,或证明不是李白所做,或证明应为李白所做,如俞平伯就结合李白生平,认为此词与李白似无关联(俞平伯《今传李白词的真伪问题》),而李汉超则认为俞平伯所列证据并不能否认李白作此词的可能,并从艺术的想象性角度和李白的生平思想经历出发,认为李白确有作此词的动机和条件(李汉超《论李白<忆秦娥&;》)。

但不管如何争论,直至如今,此事也依然没有定论,仍是一桩悬案,尚未有能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还是暂从李白作此词说。

二、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的审美艺术成就

《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箫声咽》之所以为历代评论家所重视,自然不只是因为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关键在于这首词实在是写得好:不仅意脉连贯,一气呵成,还词境阔大,气象过人。

这首词表面上写得很零碎,似乎一会儿写箫声,一会儿写秦娥,一会儿又写霸凌,一会儿又忽然写节日游玩,最后竟然又突然加入历史沧桑,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这只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的缘故,殊不知此词妙处正在于似断实连,似碎实圆,似散漫实浑融。

首先,“箫声咽”,一个“咽”字,就将百般苦楚,凄然心境完整不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而这心境是谁的,为何会如此凄然呢?

词人在后一句就给了答案,“秦娥梦断秦楼月”,原来是秦楼里的秦娥梦断而醒,恰恰抬头,望见了楼外的月亮。

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一句的“咽”字和第二句的“断”字。

“咽”字使你想起了什么呢?周汝昌在《吟坛声苑的千古绝唱——析<忆秦娥&;》此文中谈到这个字,立时举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并说:“四个‘如’字,既得‘咽’字之神,复传秦娥之心矣”。

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而“断”字,则有戛然而止,被迫中止,从中折断的感觉,“梦断”则是不正常的断,非普通的“梦醒”所能相比。“梦断”必然是梦中受了惊方才突然醒来,或是正是好梦,却不知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做梦者的忧心使得这好梦无端断掉了,一旦醒来,好梦难续。这就留了遗憾和凄然。

更令人难过的是,刚刚梦断,醒来还未回神,便听到凄凄箫声,如何让人平静!情绪层层起伏,词句回环发生作用,如此手法,实在是词中高手。

其次,再接着看后面几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这就把前面的疑问一并解决了:秦娥为何梦断?作者为何写箫声如此呜咽?原来是秦娥因为情人不在,受离别相思之苦而悲伤。

于是不仅箫声听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梦也要“断”。而“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出一辙,都是以美好的“杨柳色”这样的乐景反衬离别的悲伤,以乐写哀,哀情更哀。

再次,来看“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方,唐朝时,太平公主曾在此地建造亭阁,这里地势高,站在此处,可以鸟瞰全城。长安士女们常在一些节日间来此游览赏玩。清秋节指的是重阳佳节。而咸阳则位于长安的西北,是汉唐时期向西北经商从军的必经之地。

了解了这些,再看这两句诗,即可得知,秦娥为离别而感伤,欲登高怀人,或是到热闹的地方开散心情,结果看着别人高兴愉快地过节,竟衬得自己更为孤寂,愁便更难消除了,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条件反射般的眺望咸阳古道,结果愈看愈加失望,我们都知道登临最容易触动相思离别或世事沧桑等情怀,秦娥这一登临,自然只能给自己留下更多愁绪。

陆永品在《百代词曲之祖—<忆秦娥&;》中就点出这里正和辛弃疾的“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格调之高:“百代词曲之祖”和“开宋代词家格调”。

而最后,“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三句,一直是评论者最为重视的对象。王国维盛赞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的,也正是这八句。

首先“音尘绝”和上阙的“秦楼月”一样,都是对前句尾部的重复,给此词带来了音韵和意义上的回环往复和绵延不绝。

其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音尘绝”的衍生,是从一家之情扩大到了万世的悲哀,是人生短暂之痛的感慨,是对人世沧桑、世事易变的感叹,具有宏大的思考空间。

更有人从刘熙载对此词的“归趣难名”入手,结合词句和李白生平,提出李白此词,表面是写秦娥登高所见之凄凉景,其实是由此暗写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图景,尽显黍离之悲(李汉超《论李白<忆秦娥&;》)。

正是由此,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才说: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阙,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此词也才被评论者称为“开宋代词家格调”,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为何说“开宋代词家格调”呢?

这就要从词的发展来说了。词本为配乐演唱的歌词,最早的词集是《花间集》,风格绮媚,格调多不高,此传统一直延续,后来经由冯延巳、李煜等人发展,词的格调稍高,能承载家国之情,但北宋之初依然以男女之情为主,柳永的词就是代表。

直到苏轼,以诗为词,使得词的品格和地位大大提升,词才真正有了与诗并驾齐驱的资格。

而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以男女情写家国情,而气象阔大,承载量丰富,读之令人深赞格局之大,自然称得上“开宋代词家格调”。




当年在成都的金沙遗址公园里做彩灯。自贡的彩灯是非常出名的。到了年底,走不了,就当了安全员,专门看守彩灯的电源。白天无事,就在遗址公园里面到处转。白天不开灯。随便自己安排。所以,就喜欢去猜谜语。当时,连绵不绝的城墙上尽是谜语。

其中,有一条叫——长安美女。

怎么猜?后来猜出来就是——忆秦娥

拿着这三个领到一个大大的熊猫,自己也没有用,送给了一个朋友的小娃娃,把给小孩子天天缠着去猜谜语。

早就知道这是李白的一首诗词,全文: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长安美女,吹着箫管,呜呜呜呜地吹,西秦的地方音乐本来就苍凉,雄浑,压抑。这在秦地的皮影戏里可以听得出来。早期的文化沉淀,上千年的文明底蕴,几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无数的亭台宫阙,上百座的帝王陵寝,无数的才子佳人,印证了“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一页风云散,变幻了付空。

咸阳美女也好,长安美女也罢……李白是擅长用典故的高手。他都生活处境不得意,长安的上流社会不属于他。他只有四处游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化做诗词,在诗词里面寻找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唐王朝那么大,李白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他把才气和感情全都倾注在秦汉时期悠悠岁月里,借长安美女的遭遇来叹息自己的命运。这也许就是这首诗词的魅力和长久流传的原因,也是文学艺术的无比生命力吧。

留恋于诗词里的韵味不年自己。一个吹箫管的少女,在楼台之上,在秦时明月的夜空里,天是那么的高,星汉灿烂,城阙高耸,就是不见自己心头的那个人。一年又一年,物是人非,路边的杨柳依依,枝条折了又发,发了又折,就是不见当初的人儿,在霸陵边上的悲伤离别。而现在,杨柳依依,东望渺茫。

快乐的日子总是太少,乐游原上是侬伊的丰采和背影,人到中秋,睹物思人,怎不叫人肝肠断?鸿雁长飞,时光如逝,为君消得人憔悴。音信杳然,无声无息。一如逝去的王朝,只有风雨中历尽沧桑的帝王家的宫阙大门,看小女子侬的白发如新……




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是名属实归。咱们剖析一下此词的好处在哪里。首先,词语精练概括力极强。每个字安排恰如其份,折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有极强的穿透力。整体词作一气呵成,即婉约典雅,又空阔雄浑。此词作含蓄蕴藉,又灵通活乏。衔玉溢香,情文并茂。诚神品也。鄙人感佩终生,赋词曰:

钗头凤

(李白)

青莲曲,挟风雨,巨鹏掰海雄华宇。辞京路,伤心渡。朝蹲魑魅,帝姬筵舞,误!误!误!

宣城寓,香炉趣,释怀还陷潯阳狱。临终赋,谁垂顾?醉歌混世,晚谪凄苦,怒!怒!怒!

---新韵,录之拙作《孙土焱詩词散集》。此书销售已接近尾声,仅京东、当当网店有销售。

最新推出詩集《华翰雕龙》,是前不愧古人、后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书在京东、甲虎、当当网店、全国部分新华实体书店等均有销售。二书名输入百度即可找到。韵,录之拙作《孙土焱詩词散集》。此书销售已接近尾声,仅京东、当当网店有销售。




我也学模学样地写过一首忆秦娥。现在把拙作拿出来,感觉丢人现眼了。

忆秦娥思友

残雪融,凭栏醉眼盼归鸿。

盼归鸿,只身孤杯,独听雨浓。

黄花不知思念痛,笑靥弄姿舞春风。

舞春风,可有神仙,驾云相送?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全词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在抒情时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相思之愁上,而是由个人相思拓展到家国兴衰上,从而使词的意境开阔。

在上片中,人没出场,先写箫声。这箫声悲凉凄切,惊醒了秦娥,此时,月光盈室。开头为什么写箫声呢?其实,箫声暗含典故。据《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喜爱吹箫,后来与善于吹箫的仙人箫史结婚。箫史每日教她吹箫,作凤鸣之声,能把凤凰引到他们居住的楼上。几年后的一天,他们都随凤凰飞去。这里暗用典故,实际上是暗示词中的女子有过一段像箫史、弄玉那样的美满生活。也为下文抒发相思之情做了铺垫。

夜半梦醒的秦娥,听到呜咽的箫声,看着如水的月光,回忆起以往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杨柳青青的时节,往日和爱人在灞桥折柳相别的情景有一次涌上心头。两厢对比,内心怎能不觉到凄苦和孤寂呢?

从上片到下片在时间上有个跨度,上片写春天,下片写秋天。暗示了秦娥所思念的那个人从春天到秋天都没有归来,这便使词中的相思之情深了一层。苦苦等不来自己的爱人,于是秦娥在重阳节这天登上乐游原,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较高,可以从这里瞭望全城和周围的陵墓。秦娥站在乐游原上极目远眺,咸阳古道上尘土飞扬,自己所思念的那个人却音信全无,这使相思之情又深一层。

夕阳西下,秋风猎猎,对爱人相思而又不得见的秦娥伤心欲绝。这时她看到了残照中的汉家陵阙,在一刹那间内心受到了触动,不禁联想到强大的汉朝已成为往事,只留下陵阙供后人凭吊。写到此处,词的意境就扩展了,从个人相思上升到家国兴衰。

对于这首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评价: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尽千古登临之口。这首词对后世词的创作也影响很大,《忆秦娥》词调一名《秦楼月》,就是因它而得名的。




我读过这首词,其中一句为“年年春色,灞柳伤别”,不知哪个正确。我觉得还是灞柳伤别是对的,因为在唐代送别东行的亲友时,都是送到灞桥,,并折枝柳条相赠,灞柳即是伤别。民谚也有:灞桥柳,灞桥柳,风来招手,雨来泪流。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