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10:08:45 条浏览
古人也是有近视的,但是有近视眼的当真是少之又少。最容易近视的当属古代文人。但古代人读书基本上都是借助自然光源,点灯夜读毕竟是少数。就算视觉疲劳还可看看田园风光,近视的才是当真厉害。
现代人,每天面对着手机电脑,读书写字姿势大多也不正确,免不了视觉疲劳进而造成近视。
现如今,近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街上小学生戴眼镜的比比皆是。据统计,在我国高中生中大约有80%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近视问题。
关于近视眼,网络上有一个梗,说是“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开外雌雄难辨。”虽说是距离产生美,但是朦朦胧胧的美,一般人也遭不住啊。在今天,近视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可以做手术,也可以配一副眼镜儿。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古人有没有近视呢?要是近视了他们怎么办?
相较于现在,古人患近视的概率还是比现代人要小很多的。古代费眼睛的一般都是读书人,但是,古人写字用的毛笔需要抬手立笔,现在我们埋头写字的姿势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距离纸比较远,可以保护眼睛的。
史书中,记载最早的近视眼是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也就是说欧阳修的近视已经瞎到只能让人帮他念书的程度了。
还有雍正皇帝也是一个大近视,不过到了明清的时候已经有了眼镜儿的出现,作为一个大佬的雍正,更是不差眼镜啦。
那么,普通人近视了戴不起眼镜咋办?可以重要调理,比如覆盆子可以明目;还有针灸可以缓解;可以用放大镜等等不一而足。
而我们现代人近视普遍的原因就是,不良的读写坐姿与电子产品的泛滥也有莫大的关系。现在我们每天抱着手机对着电脑,写字的时候还常常埋到书里去,这都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再就是大晚上的不睡觉,熬夜刷剧,躲被窝看手机等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眼睛近视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还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多读书,少玩手机,拒绝熬夜,有一双健康的眼睛,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啊。
古代青少年儿童读书人和现当代读书人比例上看,是很少的,患近视的人更是极少的。古代近视了恐怕也没有办法,眼镜到清朝才有的。现当代青少年近视的为什么很多?众所周知,一是读书普及,晚上电灯使用普遍而且时间长,加上电视、电脑、电影、手机的光屏的长期刺激,损伤了发育中的青少年儿童的眼睛,近视率势必大大增加。且不要去和古代比,可以问问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学校里有多少人近视?很少的。那时电灯少,电视机、电脑、手机根本没有。
中国古代关于眼科的研究起源很早,古代关于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和各个器官之间是互通的,而眼睛则和肝脏是相关的,如古籍《世医得效方》记载“又若读书、博弈等过度而致疾者,名曰肝劳。不可但投以治肝之剂,及作他证治之,卒于莫效,惟须闭目珍护,不极远视,庶乎可瘳。”。尽管在古代医学典籍中近视的研究不如老花眼来的早,但至少是宋朝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认知,宋朝时期(金代)刘完素所著作的《保命集》中提到是万寿地芝丸就很可能是古代治理近视用药的代表,在著作中原文记载它的作用是治目能近视,不能远视。另外还记载了千里光散、宣风散、定志丸等中药治理法。之所以宋朝时期关于近视的记载才开始多起来,这个和宋朝设医学九科是有很大关系的,隋朝时设了医四科,其中的医科中虽然有耳目口齿科,但宋朝是正正经经的在九科中列了眼科。
在现在科学研究中,近视是由于眼睛视觉成像没有聚集在视网膜上,就像摄像头一颗短焦摄像头只能拍到比较近的景色。现在全球预计有十几亿的人有近视,而中国有的城市近视比例高达37%,有研究表明1950年起,近视认可比例持续增加。现在研究近视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遗传、一个是错误的用眼习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组数据来分析一下近视比例增高的原因,1911年电子式电视概念提出,1939年仅英国大约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1949年至1951电视机从一百万台增至一千多万台,1992年一位学者写道“今天,在全球有35亿小时被用于收看电视”,另外据美国在90年代一份统计,美国儿童6岁到18岁平均每个人有1.5万到1.6万小时在看电视,而上学的时间则不到1.3万小时。而电视还仅仅是新媒体中的一种,现在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这些新兴起的电子设备,同样是影响当代人用眼习惯的重要原因,即使到现在预防、治疗近视都不是一个确切的话题,因为近视形成的过程、原因复杂且多变,可能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习惯,有的人会高度近视,有的人只是轻度近视,有的人则可能不近视,所以现在也并不能通过药物自然的治疗恢复(激光手术算是外力),佩戴眼镜也只是算一种矫正方法,并不能算是治疗。古人对于用眼不如现代人多,而且低度近视并不会日常的用眼带来太大的影响,现在很多一、两百度近视的人有的也根本不带眼镜,古人可能有些许近视也只是认为肝脏不好,或者是老眼昏花了,而不会太多的往近视这方面考虑,毕竟当时的近视认知就不是现在近视的病因,这也就会让我们认为古人近视的人少,当然相较于在被电子屏影响的现代人,古代近视的比例绝对比现在低。
眼镜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据考证1289年就已经出现,实际上在1268年就有光学放大镜来辅助近视患者阅读,而我们古代宋朝的古籍《暇日云》记载
“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
似乎描述的就是眼镜,水精应该所的就是水晶、玻璃,再到明朝时期记载就更为明确了,古籍《方州杂录》记载:
“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
其他的如《谢屠公送西域眼镜》、《留青日扎·叆叇》都有相关的记载,明朝画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更是明确的描绘了一位眼镜使用者。
至少是明代就我们古代的人就已经有了眼镜的出现,只是当时的眼镜可能还是舶来货,进口商品,价格肯定是高昂的,所以谈不上普及率,到清朝眼镜的普及率其实已经不低了,当时还有有很多眼镜的实物流传下来。有传闻中国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眼镜出现,其实眼镜的原材料就是水晶、石英、玻璃,在旧石器时期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就已经发现水晶,而更加巧的是《本草纲目》记载石英还是安心明目的药材。无色水晶的透明度其实并不低,2000多年前古人用水晶做一个眼镜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一些都只是传说,没有实质证明,所以哪天在哪一个古代遗址出土一件两千多年前的眼镜也并不会太意外的。
※※※※※※※END※※※※※※※
都知道近视是普遍的,有后天的,也有先天的,古代自然也有近视。只不过客观来说,古人用眼情况不能和后人相比,古人真正挑灯夜读的毕竟是那些读书人,但放眼古代社会,读书人毕竟又相对占少数了,大部分古人晚上天黑了,都早早休息了,所以换句话说,古人近视眼比今天那是少得多。
比如到现代早期,中国人的夜视能力普遍比外国人强,比如到50年代朝鲜战争,志愿军发动攻击一般都采取夜战,老美都觉得中国人不可思议,晚上作战能力突出,一是我们装备不敌,晚上可以多一些自然条件的掩护。二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夜间看东西,说难听一点,当时城里还好,乡镇农村里很多人还未必用得起点灯,点油灯都会很节省。客观上我们的人视力比较好是事实,要换成今天大多近视眼,发动夜战几乎是不敢想象。
所以回到古代社会也就如此,但就在读书人中,用眼用坏了的也不能说少,只是单纯记载眼睛不好的并不太多。感觉比较知名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弟弟杜顗,杜牧与弟弟杜顗感情非常深,两人可说是相依为命。
杜顗比杜牧小四五岁,也非常有才华,二十出头就上书宰相裴度分析天下大势。在杜牧之后也进士及第,本来很有前途,还受到另一宰相李德裕欣赏,放在镇江为官。杜牧当时刚好在扬州,过着逍遥的生活。与弟弟隔江不远,经常来往探望。可就因为杜顗眼睛不好,没有办法发挥更大作用,杜牧也到处帮忙求医,后来杜顗近视越发严重没办法做官,杜牧去宣州时都带着前去照顾。
跟着又去长安,杜牧把弟弟托给在江州的堂兄杜慥。杜牧寻到医生就送到弟弟那边尝试医治,各地辗转为官也先把弟弟的生活放第一位。可惜杜顗因为眼病,一直没有继续发挥才华,生活各方面不便,心情也不算愉快,自然还拖出其他病。别说古代没法治疗近视眼,实际都知道今天如何先进也根本治不了,只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可以适当辅助矫正视力罢了。所以杜顗四十多就死了,杜牧非常悲痛,也过两三年就死了,也就五十左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