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12:16:20 条浏览
目的的中国的大学主要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方式,这是和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的,在新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说只要金榜题名就是鲤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了,所以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中国以前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因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匮乏,所以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富起来了,然后大学也扩招了,但是还是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方式,只要通过高中的三年苦读,上了大学就自有了,只要你考上大学,大学不挂科基本都能毕业,不同的是大学包分配了,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产量多,尤其是近几年的改革,大学生遍地都是。
适合中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进严出”在源头上确保中国的大学生质量,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科技兴国落到实处,让职业技能大放异彩。
一:从我国的国情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众所周知,西方的大学主要由社会供养,与西方社区型学校不同的是,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主是由公立学校,资源、财力有限。况且目前在我们连高中等教育还没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资源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上,国家付出就得不到好的回报。而且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在教育的数量上我们已经总体达到了数量的目标,但在质量上却远远不够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而是更应该从质量上优化现在的教育结构。
二:从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来说。就我国社会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大量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增加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害于经济发展。而且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都以“一”字型人才即综合水平平均但却缺乏有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服务社会的“T”字形人才。而在我们的严进提供基础水平较好的生源的前提下,宽出既能够更让学生发展个性,又能够使学生从更多的渠道接触机会,最后以全面合理的多元华评价体制让更多的人才走出束以高墙的学校,走向社会,多方面、更好的服务社会,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三:从教育模式本身来说。宽进意味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同在一个学堂学习,那么教师为了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同学而必须降低教学标准,以至于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都无法提高,高校却要以一个严标准来考核学生。且不说宽进与严出一构成矛盾,即使可能,这样的难度系数又该是多大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比之下,严进建立在宽进的基础之上不仅保证了好的开始,促进了质的提升,而且器操起来也更有保障的多了。
谢谢邀请。
原本以为大学“宽进严出”是社会的共识,看了部分回答,深表遗憾。本人认为,从提高大学生素质以更好实现就业,增强人才培养以实现强国梦想等大的方面来说,大学“宽进严出”势在必行。
大学“宽进”已具备现实条件,部分地方已基本解决。
社会发展到现在,大学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扩招后,大多数高中学子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基本解决了“宽进”的问题。据有关机构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报考人数975万人,实际录取790.99万人,实际录取率81.13%,其中,内蒙实际录取率最高,达94.15%,浙江实际录取率也高达93.02%。如果简单粗暴一点,可以说,上大学比上一个好的初中和高中,竞争还要小得多,实际上已经“宽进”。
大学“宽出”,与人才培养初衷相违背。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现代化建设。而现实的情况是,相当部分大学生,通过高考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混日子,这样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大学毕业后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
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就业机会吗?是工作岗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太苛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有多少拿着金字招牌的毕业证,可实际素质和能力与毕业证上学历相去甚远。
大学生毕业后,因为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就业困难,引发了系列社会问题。导致部分人将问题归责于社会,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想法。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还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你不是大学毕业生,你就不面临竞争吗?为何单单大学生被淘汰就要享受到特殊待遇?
大学“严出”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大学“严出”,真正落实好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使走出校园的学生,具备他该有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能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在各行各业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是大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严出”,使学生真正将心思花在学业上,在该学习的年龄学好本领,修养好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自我的发展,是大学对学生该承担的责任。
总之,就目前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来说,大学“宽进严出”利大于弊。
幸喜,有大学已在着手实行,学子之幸,国家之幸!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我是育渔寡欢,若有共鸣,请加关注】
坚决杜绝阶层固化
以中国的国情(政治体制)和重视人情往来的传统,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搞“宽进严出”,正如公招(公务员+事业编)取消笔试,只有面试,甚至取消“逢招必考的规则,不用小本多说(小本胆小),后果大家都懂的。。。。
对于农村孩子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而言,“高考+公招”是相对公平的,这样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阶层固化”,缓和一些社会矛盾!
西方国家,国情不一样,人文环境也不一样,“宽进严出”的确有生存土壤!
中国高中学生现在考入好大学入学难,也就是大家说的严进,但是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多不能进入重点大学,你不是985也不是211甚至连省级重点都不是。这些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未来,所以没有目标没有学习,更没有研究,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找对象,网吧等,搞得自己连基本的专业课都不上,但是这都不是绝对的,也有同学发奋图强改变现状的,这样的现状确实很让人担忧,谁家的孩子都想成才啊!
那么大学生,怎么严格的培养呢?是不是也是混吃等死找工作?我觉得所谓的严格标准不是就考过期末考试就可以,而是让这些未来的劳动力能具备创新能力,能给未来的社会培养带头人和创新者。
问题是我们的大学是怎么样去海边现在的教学模式的,从我现在了解的现状看更少有高校做出彻底的改变,几乎和20年前的培养方式一样,不同的是校舍好了,条件好了,但是实验室,科研能力确没有本质的提升,那么好了只要你没有挂科,品德优秀就可以毕业,只管理好学生的考试成绩算不算严格出品呢?是不是符合社会对大学的预期呢?是不是符合国家队大学的要求呢?恐怕还是差点东西,就是科研和创新能力。
所以我觉得,大学的严格出品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培养出更加合格优秀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知识人才!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以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不适合选用宽进严出的教育方式的。
首先是僧多粥少。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每年高考人数接近千万,这还是在中考分流一部分的数字,而中国的高校有一千多所,但是优质大学特别少,所以宽进严出是不现实的做法,也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操作流程来保证它的公平性。
第二是传统思想还不能接受。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孩子小学中学过的特别苦,相反到了大学反而轻松许多,所以每一个孩子几乎在上学时都听过老师和家长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学的苦,等你上大学就轻松了。每天就一两节课,其余全部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想参加活动就参加活动,想谈恋爱就谈恋爱,想睡大觉就睡大觉,没人管你。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有些一路受家长还有老师保护下来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并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有的甚至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得过且过,考试只求及格。结果学校规章制度一严厉,比如补考不合格,论文没通过,有的学生就受不了了,走上极端。倒最后舆论一边倒的责骂学校。有些学校怕学生出事,哪敢让学生严出啊!赶紧让他毕业走人了事得了。
第三就是宽进严出需要的条件现在还不具备。比如充足的教育资源,而且各个大学实力应该相差不大,还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公平性怎么才能得到保证。中国现在高校有很多,但是差距巨大,如果宽进,那多少人都会往北上广名校去,有的学校可能撑死了,有的学校可能就关门了,这样教育的不平衡会更明显。还有严出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些人的观念里有钱能使鬼推磨,当没有一个标准或是制度来保证时,谁能来保证它的公平性。就是外国一些名校不也有招生方面的丑闻暴出吗?最后穷人的孩子拿什么和富人子弟竞争呢?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